基隆市行政區劃

臺灣基隆市行政區劃變遷

基隆市行政區劃係描述與今中華民國臺灣省基隆市相關之行政區劃沿革,故不限於1924年正式出現「基隆市」之名稱,及現今基隆市之行政區劃範圍。

目前基隆市劃分為7[1],其中面積最大與最小的三級行政區分別是七堵區仁愛區,兩區面積分別為56.2659平方公里與4.2335平方公里[2];人口最多與最少的三級行政區分別是安樂區暖暖區,2023年底兩區人口分別為80,440人與38,450人[3];人口密度最高與最低的三級行政區分別是仁愛區與七堵區,2023年底兩區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9,716人與每平方公里938人[3]

沿革

編輯

清領時期前

編輯

基隆市舊稱「雞籠」[4],早期可能為凱達格蘭族之居住地[5]。1626年5月5日,西班牙船隊自菲律賓出發並沿臺灣東海岸北上;同月12日進入雞籠港,並於16日在雞籠港社寮島(今和平島)舉行佔領儀式,雞籠地區成為西班牙佔領區域[6]。1642年8月,荷蘭軍艦北征攻城,西班牙人被逐出臺灣,雞籠地區成為荷蘭佔領區域[6]。1661年鄭成功攻臺後,臺灣設置一府二縣,雞籠地區歸屬承天府天興縣[7]。1664年,鄭經將天興縣改為天興州[7]

清領時期

編輯

1683年8月,鄭克塽降清,臺灣納入清朝版圖[8]。1684年,清廷臺灣府,隸福建省,雞籠地區歸屬臺灣府下設之諸羅縣[8]。1721年朱一貴事件爆發後,1723年,清廷下令諸羅縣北側半線地方設置彰化縣,並於北部淡水地區設捕盜同知,即淡水分府[9]。1732年,清廷下令將諸羅縣劃分兩縣,雞籠地區改隸淡水廳[9]。1874年牡丹社事件結束後,沈葆楨蒞臺辦理防務,籌劃善後事宜,遂向清廷湊請於雞籠地區設廳[10]。1875年,取「『基』地昌『隆』」之意,將「雞籠」改稱為「基隆」,正式設[11]

日治時期

編輯

州制實行前

編輯

甲午戰爭結束後,1895年5月8日,臺灣及其附屬島嶼被割讓給日本,並設置臺灣總督府[12];6月4日,日軍於基隆設置臨時總督府民政署,開始統治臺灣[13]。1896年3月,頒定〈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改設3縣2廳,基隆地區改為基隆支廳,隸屬於臺北縣[13]。1897年5月,將基隆支廳廢除並劃為基隆、金包里、頂雙溪及水返腳等4個辦務署,仍屬臺北縣管轄,另定街、庄、社制,並曾於1896年6月、1899年7月及1900年9月進行總計三次行政區域調整[14]。1901年11月,廢除縣制及辦務署,改設22廳,基隆廳下轄金包里、水返腳、瑞芳、頂雙溪等4個支廳[15]。1905年12月8日,基隆廳經管轄區域調整後,轄有4堡及文山堡之4庄4嶼[15]。1910年,全臺灣併劃為12廳,基隆廳及深坑廳之大部分地區併為臺北廳,臺北廳下轄13支廳[15]。1915年,廢除瑞芳支廳並併歸於基隆支廳[15]

州制實行後

編輯
 
1933年基隆市街圖

1920年8月10日,臺灣總督府實施州制、市制、街庄制,將12廳改為5州2廳,基隆設郡,隸屬於臺北州,下轄貢寮庄雙溪庄瑞芳庄[註 1]七堵庄萬里庄金山庄等6庄[註 2]基隆街[18]。1924年12月25日,基隆街升格為州轄市基隆市[19]。1931年,實施市區地名改町,基隆市下轄28町,而隸屬基隆郡之七堵庄則維持原狀[20]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1945年10月25日,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中華民國在臺灣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21];11月,基隆市改制為省轄市,並將日治時期下轄的16區劃併為5區[22][23]。1947年2月,基隆市擴大都市區域[24],將原屬臺北縣基隆區的七堵鄉劃入基隆市,並將七堵鄉改制為七堵區[25]。1949年2月1日,七堵區暖暖里等7里劃出分設暖暖區[21][23]。全市總計轄有7區[25][21]

列表

編輯

基隆市共轄7區[1],以下資料為2023年底資料[3]

區名 區域
代碼
面積
(km²)
下轄
里數
下轄
鄰數
人口數 人口
消長
人口密度
(人/km²)
地圖
中正區 10017010 10.2118 26 517 50,646 +72 4,960  
七堵區 10017020 56.2659 20 411 52,757 -246 938  
暖暖區 10017030 22.8283 13 280 38,450 +130 1,684  
仁愛區 10017040 4.2335 29 536 41,131 -197 9,716  
中山區 10017050 10.5238 24 520 45,459 +421 4,320  
安樂區 10017060 18.0250 25 647 80,440 +143 4,463  
信義區 10017070 10.6706 20 420 53,372 +406 5,002  
基隆市 10017 132.7589 157 3,331 362,255 +729 2,729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2023年底人口減去2022年底人口,負值以紅字表示,正值以藍字表示,沒有增長以綠字表示
  • 各區人口密度以4捨5入至小數點前1位計之

地圖

編輯
基隆市行政區劃示意圖

圖集

編輯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成立初期稱「瑞芳庄」,其後於1938年方升格為「瑞芳街」[16]
  2. ^ 基隆郡成立初期轄有前述六庄,1932年平溪庄方被劃入該郡[17]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來源
  1. ^ 1.0 1.1 認識基隆-地理環境. 基隆市政府. 2021-09-11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8) (中文(臺灣)). 
  2. ^ 林朝雄 2001,第4頁,卷一·土地誌,地理篇.
  3. ^ 3.0 3.1 3.2 內政部戶政司. 人口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 全球資訊網.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5) (中文(臺灣)). 
  4. ^ 認識基隆-歷史沿革. 基隆市政府. 2021-09-11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5) (中文(臺灣)). 
  5. ^ 施添福 1996,第1頁,第一章·緒論.
  6. ^ 6.0 6.1 林朝雄 2001,第7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7. ^ 7.0 7.1 林朝雄 2001,第10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8. ^ 8.0 8.1 林朝雄 2001,第11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9. ^ 9.0 9.1 林朝雄 2001,第13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10. ^ 林朝雄 2001,第15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11. ^ 林朝雄 2001,第15-16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12. ^ 林朝雄 2001,第19-20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13. ^ 13.0 13.1 林朝雄 2001,第20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14. ^ 林朝雄 2001,第20-21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15. ^ 15.0 15.1 15.2 15.3 林朝雄 2001,第21頁,卷一·土地誌,境界篇.
  16. ^ 鍾溫清等編纂. 本鎮政事篇大事記. 《瑞芳鎮誌》 政事篇. 臺北縣: 臺北縣瑞芳鎮公所. 2002: 7. ISBN 957-01-0725-1 (中文(臺灣)). 
  17. ^ 平溪鄉志編輯委員會 (編). 貳、建置篇. 《平溪鄉志》. 臺北縣: 臺北縣平溪鄉公所. 1997: 60 (中文(臺灣)). 
  18. ^ 林朝雄 2001,第33、35頁,卷三·政治志,行政篇.
  19. ^ 林朝雄 2001,第33頁,卷三·政治志,行政篇.
  20. ^ 施添福 1996,第9頁,第一章·緒論.
  21. ^ 21.0 21.1 21.2 林朝雄 2001,第65頁,卷三·政治志,行政篇.
  22. ^ 林朝雄 2001,第34、36頁,卷一·土地誌,土地篇.
  23. ^ 23.0 23.1 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 www.aiplus.idv.tw. [202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4) (中文(臺灣)). 
  24. ^ 施添福 1996,第12頁,第一章·緒論.
  25. ^ 25.0 25.1 林朝雄 2001,第35頁,卷一·土地誌,土地篇.
書籍
  • 林朝雄等編纂. 《基隆市志》. 基隆市: 基隆市政府. 2001 (中文(臺灣)). 
  • 施添福等編纂. 《臺灣地名辭書》. 卷十七·基隆市. 南投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6. ISBN 957-00-8503-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