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實錄》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朝歷史的基本史籍。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實錄附於《太宗實錄》前九卷《奉天靖難事跡》中,景泰朝實錄附於《英宗實錄》中間的《郕戾王附錄》。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書,係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蹟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實錄字數1600多萬。

史料特徵

編輯
  • 《明實錄》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 明代體制,嗣君登極後,即欽定監修、正副總裁及纂修諸臣,編輯先朝《實錄》。《實錄》正式修成後,卷首列御製序,臣下進《實錄》表,纂修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焚其草稿,將謄錄的正本藏之內府。嘉靖十三年後,轉藏於皇史宬,而將謄寫的副本藏之於文淵閣,供後代閣臣、史官修《實錄》時借閱參考。
  • 萬曆中,大學士申時行命諸學士校讎,始轉相抄錄,各種傳抄本才得以流傳。其中也出現了卷帙有出入,內容有詳略,以及脫落、簡錯等舛誤。今海內外留下的各種傳抄本約十餘部。

內容

編輯

十三朝實錄如下,不包括惠帝景帝思宗,原因是:

  1. 明太宗靖難之役後,不承認建文帝的合法性,於是將建文年號統統改為洪武三十二到三十五年;
  2. 明英宗南宮復辟後,不承認景泰帝的合法性,於是乾脆略而不提,直到成化年間以《廢帝郕戾王附錄》附於《英宗實錄》裏;
  3. 明思宗在甲申之變殉國後,清朝的人有《崇禎長編》[1]和《崇禎實錄》等記述崇禎年間的事。[2]
順序 名稱 其他
1 太祖高皇帝實錄 257 建文元年(1399)禮部侍郎董倫等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凌遲族誅直書靖難事的葉惠仲,命李景隆解縉等重修。永樂九年(1411)又改令姚廣孝夏原吉胡廣等再修,十六年修成。《太祖實錄》記元至正十一年(1351)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史事。朱棣兩次重修太祖實錄,刪去了明太祖的過失以及建文朝遺臣對成祖的指斥,又歌頌朱棣「靖難」之功,以圖自解於天下後世。但反復刪改,使太祖實錄所記四十八年史事只餘二百五十七卷,顯得過簡。[來源請求]
2 太宗文皇帝實錄 130 楊士奇等纂修。前九卷是「奉天靖難事蹟」。其後記洪武三十五年(1402)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事。宣德五年(1430)正月修成。
3 仁宗昭皇帝實錄 10 蹇義等纂修。起於永樂二十二年八月,終於洪熙元年(1425)五月,與《太宗文皇帝實錄》同時進呈。
4 宣宗章皇帝實錄 115 楊士奇等纂修。起於洪熙元年六月,終於宣德十年正月。正統三年(1438)四月修成。
5 英宗睿皇帝實錄 361 陳文等纂修。包括正統、景泰兩朝以及英宗復位後天順年間史事。起於宣德十年正月,終於天順八年(1464)正月。其中卷一百八十三至卷二百七十三共九十一卷為景泰帝實錄,名《廢帝郕戾王附錄》。成化三年(1467)八月修成。
6 憲宗純皇帝實錄 293 閣臣劉吉等纂修。記天順八年正月到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事。弘治四年(1491)八月修成。
7 孝宗敬皇帝實錄 224 大學士劉健謝遷等首修,後由吏部侍郎焦芳等續修。記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到弘治十八年五月事,正德四年(1509)修成。由於焦芳與劉瑾相結,實錄中凡上褒貶,多挾恩怨。
8 武宗毅皇帝實錄 197 大學士費宏等纂修。記弘治十八年五月到正德十六年三月事。嘉靖四年(1525)六月修成。
9 世宗肅皇帝實錄 566[3] 徐階張居正等纂修。起於正德十六年四月,終於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萬曆五年(1577)八月修成。
10 穆宗莊皇帝實錄 70 張居正等纂修,記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到隆慶六年(1572)五月事。萬曆二年七月修成。
11 神宗顯皇帝實錄 596[4] 大學士顧秉謙等纂修。起於隆慶六年五月,終於萬曆四十八年七月。崇禎三年(1630)十一月修成。
12 光宗貞皇帝實錄 8 大學士葉向高等纂修。記泰昌元年(即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事。天啟三年(1623)修成。
13 熹宗悊皇帝實錄 84 溫體仁等纂修。記天啟元年正月到七年十二月事。崇禎元年始修,崇禎末年成書。傳熹宗實錄修成後,藏於皇史宬,清順治初,降清的大學士馮銓又得入內閣,因見天啟四年記事揭露其媚魏忠賢醜事甚多,遂抽去與己有關部分,故今所見的熹宗實錄均缺天啟四年與七年六月事。

另外嘉靖年間明世宗亦為其父親編寫《大明恭穆獻皇帝實錄》五十卷(《明史》稱《睿宗實錄》[5]),今存抄本第11-50卷於天津圖書館[6],亦不算入《明實錄》內。

明實錄的出版

編輯

1941年,梁鴻志影印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傳抄本,將建文朝史事附入《太宗實錄》,並附後人補輯的《崇禎實錄》十七卷,計五百冊,為其後通用本,但錯訛甚多。這是中國《明實錄》的第一部印刷本,在此之前所流行之本皆是鈔本。

1930年至196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原國立北平圖書館[註 1]所藏的紅格鈔本《明實錄》進行的大規模整理和校勘。此次整理和校勘,以紅格本為底本,以廣方言館本、抱經樓本、北京大學本、禮王府本、嘉業堂本、天一閣本、明內閣精寫本、梁鴻志影印本、內閣大庫清初明史館鈔本等數十種本子為對校本,對《明實錄》中的錯訛 進行了長時間大規模的校勘,先後有傅斯年、王崇武、黃彰健等專家參加,凝結了幾代人的心血。此次整理和校勘的結果是影印了經過校勘的本子--臺本,和撰成了具有相當分量的《明實錄校勘記》。全書計正文一百三十三冊、校勘記二十九冊、附錄二十一冊,是為目前最善與最通行之傳本。該版本在中國大陸與台灣皆有出版。

最善之本:紅格鈔本

編輯

明朝每修完一代皇帝實錄,都進行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後,實錄與寶訓[註 2]修完後,即謄寫四份,實錄與寶訓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內閣,大本藏乾清宮,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覽。這樣,就有正副大小四種本子同時並存,但其內容完全一樣,不得有任何錯漏。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四種實錄皆受不同程度的損破,但一直到乾隆年間,正副大小四種實錄絕大部分都完好無損。清初為修明史,遂將正副大小四本俱移藏明史館,為便於檢閱,明史館就綜合四種本子的明實錄重新抄錄一本,力求完善,以供修史之用。乾隆年間,明史修成。由於忌諱,《明實錄》則變成了禁書,民間的傳抄本多收繳焚毀,而史館的正副大小本,以書冊寬大,需挪出以置其他檔冊。同時因欽定明史已成,而實錄又殘缺,遂從大學士三寶之請,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將庫存明實錄及皇帝寶訓,共4757本,移出史館,一併焚毀。此後,就只有明史館傳鈔的那部實錄為最善之本了。而隨着歲月的流逝,這部實錄亦日漸殘破。民國年間,實錄藏於北平圖書館中,稱為紅格鈔本,其後經過輾轉遷移,現在則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

明實錄可能缺卷

編輯

近代歷史學者吳晗認為,因為《熹宗悊皇帝實錄》裏記載了馮銓的醜事,馮銓降清以後,憑藉職權方便,把記有他醜事的那一部份原本偷走了,故「明實錄」的傳抄本也缺了那一部份。[7]

註釋

編輯
  1. ^ 中國國家圖書館
  2. ^ 寶訓》與《實錄》同時修,並同進呈皇帝。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崇祯长编. [2021-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2. ^ 明实录. [2021-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3.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第566卷.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上在位四十五年,壽六十。尋上尊諡為: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廟號:世宗…
  4.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第596卷.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上在位四十八年,壽五十有八。九月甲申,上尊諡曰: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曰:神宗…
  5. ^ 《明史》·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 藝文二:《睿宗實錄》五十卷,《寶訓》十卷嘉靖四年,大學士費宏言:「獻皇帝嘉言懿行,舊邸必有成書,宜取付史館纂修。」從之。
  6. ^ 高艷林《論〈大明恭穆獻皇帝實錄〉的史料價值》
  7. ^ 吳晗,《談遷與〈國榷〉》,第2頁,(出自:談遷,《國榷》,中華書局,1958年版,ISBN 7-101-00372-9)。

來源

編輯
  • 黃彰健,〈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並附校勘記序〉,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1961):頁1-1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述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