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鈉

无机化合物

氯化鈉化學式NaCl),俗稱食鹽、鹽,是一種離子化合物鈉離子氯離子原子質量分別為22.99g和35.45g/mol,也就是說100g的氯化鈉中含有39.34g的鈉和 60.66g的氯。氯化鈉是海水鹽分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也使得海水有其特有的鹹味。氯化鈉也是細胞外液的主要鹽類,0.9%的氯化鈉水溶液俗稱為生理鹽水。其可食用的形態是食鹽的主要成分,多用於食物的調味和保存。

氯化鈉
透明晶體
IUPAC名
Sodium chloride
英文名 Sodium chloride
別名 食鹽、石鹽、鹽、食用鹽
識別
CAS號 7647-14-5  checkY
PubChem 5234
ChemSpider 5044
SMILES
 
  • [Na+].[Cl-]
InChI
 
  • 1/ClH.Na/h1H;/q;+1/p-1
InChIKey FAPWRFPIFSIZLT-REWHXWOFAE
Beilstein 3534976
Gmelin 13673
EINECS 231-598-3
ChEBI 26710
RTECS VZ4725000
KEGG D02056
MeSH Sodium+chloride
性質
化學式 NaCl
摩爾質量 58.44277 g·mol⁻¹
外觀 白色或無色晶體或粉末[1]
密度 2.17 g/cm³ (固)[1]
熔點 802.018 °C (1075.168 K)[1]
沸點 1465 °C (1738.15 K)[1]
溶解性 36.0 g/100 g (25 °C)[1]
溶解性 微溶於乙醇(詳見「物理性質」一節)[1]
折光度n
D
1.55 (500 nm)[2]
結構
晶體結構 面心立方結構[1]
晶格常數 a = 564 pm[3]
配位幾何 八面體
危險性
警示術語 R:R36
安全術語 S:無
NFPA 704
0
0
0
 
致死量或濃度:
LD50中位劑量
3 g/kg(口服,大鼠)[4]
相關物質
其他陰離子 氟化鈉溴化鈉
碘化鈉
其他陽離子 氯化鋰氯化鉀
氯化銣氯化銫
氯化鎂氯化鈣
氯化鋇
相關 乙酸鈉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在工業中,主要用於製造氫氧化鈉以及應用於聚氯乙烯塑料木漿(紙漿)等許多其他產品的生產過程。由於它可以降低熔點,偶爾也用於解凍冰凍的路面。

氯化鈉的pH是7。

晶體結構

編輯
 
純淨的石鹽是氯化鈉晶體。

氯化鈉晶體的內部結構,是人類測試的第一個晶體結構[5]。氯化鈉的晶體形成立體對稱,每個離子有六個相鄰的離子,組成一個八面體。其晶體結構中,較大的離子排成立方最密堆積(ccp),較小的離子則填充離子之間的八面體的空隙。每個離子周圍都被六個其他的離子包圍着。這種結構也存在於其他很多化合物中,稱為氯化鈉型結構。

氯化鈉的晶體結構
名稱 英文名 代號 晶格結構 晶系 配位 舉例 示意圖(點擊可放大)
氯化鈉結構 NaCl structure B1型 面心立方晶格 立方晶系 [a] [b]  

氯化鈉的晶體主要有帶正電荷的Na+和帶負電荷的Cl組成,Na+和Cl在相互垂直的3個方向上的平面上以1:1的比例均勻分佈,每個方向上的平面上電荷的代數和為0,稱為「電性中和面」。「電性中和面」內靜電力較強,但相互平行的相鄰的「電性中和面」之間的靜電力較弱,導致氯化鈉晶體的解理沿着這3個互相垂直的方向產生。因此,當氯化鈉晶體受到外力發生破裂時,容易沿着這3個方向破裂開形成一個垂直的「三面凹角」。

性質

編輯
 
常壓下水鹽體系的相圖

物理性質

編輯

氯化鈉在多數情況下是白色的粉末,其結晶是半透明的立方體,但也可能會因雜質而呈現出藍或紫的色調。氯化鈉的莫耳質量是58.443g/mol,熔點為801 °C(1,474 °F),沸點為1,465 °C(2,669 °F),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17克。莫氏硬度為2~2.5。[6][7]

氯化鈉易溶於水,常溫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59克/升。食鹽水的物理性質與純水有較大的差異。常壓下,水鹽體系的低共熔點為−21.12 °C(−6.02 °F),低共熔物中鹽的質量分數為23.31%[c]。該質量分數的食鹽水沸點約為108.7 °C (227.7 °F)[8]。氯化鈉溶液的PH值不是正好等於7,而是視濃度,溫度及純度而定,介於5.6至8.4之間[9]。 依據sigma Aldrich 物質資料表: 氯化鈉水中溶解度為(25°C) 357 mg/ml, 100°C為 384 mg/ml。飽和食鹽水之密度為 (25°C) 1.202 g/ml。 依此換算25°C 飽和食鹽水每一立方公分含316.223毫克之氯化鈉。
(網絡上之飽和生理食鹽水密度錯誤甚多,推估為教學現場密度考題衍生之錯誤)

氯化鈉的導電性[11]
溫度 °C 800 850 900 1000 1100
電導率 σ S·m−1 3,58 3,75 3,90 4,17 4,39

化學性質

編輯
 
氯化鈉溶液中的NaCl •2H2O,紅色O,白色H,綠色Cl,紫色Na[12]

氯化鈉是一種離子化合物化學式 ,代表鈉離子氯離子的比例是一比一,之間靠離子鍵結合。鈉原子將其3s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3d態上,兩者都達到穩定的電子結構。帶正電的鈉離子與帶負電的氯離子相互吸引,穩定的結合在一起[13]

氯化鈉溶於水時,完全電離為鈉離子與氯離子[14]。他們會使純水靠氫鍵鍵合形成的正常結構(四面體排列)遭到破壞[15]。Na+與水分子的結合力大約是水分子間氫鍵的4倍[d][16]

從冷溶液中析出的鹽當中,每個鹽分子帶有兩個結晶水:NaCl·2H2O。

氯化鈉溶液的檢驗可分兩步完成。首先,向溶液中滴入硝酸酸化過的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澱(氯化銀)產生,證明有Cl-。然後用鉑絲蘸取少量溶液,置於酒精燈上灼燒,火焰呈黃色,可證含有Na+[17]

氯化鈉相關的化學反應
製取金屬鈉  
電解飽和食鹽水  
硝酸銀反應  
氯化鈉固體中加入濃硫酸  
 

製法

編輯

海水鹽湖是氯化鈉的主要來源。

  • 蒸發鹹水(如晾曬海水),在水沒有完全蒸乾前濾出氯化鈉晶體。適合大量生產。[18]
  • 少量精製:將粗鹽溶解於水中,過濾掉不溶性雜質,再加精製劑如NaOHNa2CO3CaCl2 等,使SO42−Ca2+Mg2+ 等可溶性雜質轉化成沉澱,並濾除。最後用鹽酸將pH調節至7以下,蒸乾溶液,得到氯化鈉晶體。
  • 實驗室里的製備方法:將過量的鹽酸氫氧化鈉碳酸氫鈉氧化鈉碳酸鈉等鈉鹽的水溶液混合,或將過氧化氫與次氯酸鈉溶液混合,蒸乾溶液,析出氯化鈉晶體。
    • HCl(aq)+NaOH(aq)→NaCl(aq)+H₂O(l)
    • HCl(aq)+NaHCO₃(aq)→NaCl(aq)+CO₂(g)+H₂O(l)
    • 2HCl(aq)+Na₂O(s)→2NaCl(aq)+H₂O(l)
    • 4HCl(aq)+2Na₂O₂(s)→4NaCl(aq)+O₂(g)+2H₂O(l)
    • 2HCl(aq)+Na₂CO₃(aq)→2NaCl(aq)+CO₂(g)+H₂O
    • H₂O₂(aq)+NaClO(aq)→NaCl(aq)+O₂(g)+H₂O(l)
  • 把金屬鈉放進鹽酸,蒸乾溶液,得到氯化鈉晶體。
    • 2HCl(aq)+2Na(s)→2NaCl(aq)+H₂(g)
但此為爆炸性反應,一般不會使用。
  • 把金屬鈉加熱,並放進氯氣中混合,得到氯化鈉晶體。
    • 2Na(s)+Cl₂(g)→2NaCl(s)


用途

編輯

氯化鈉的用途很廣,使用量也大。根據1974年的統計數據,美國生產的氯化鈉中只有2.7%作為家用食鹽出售,16.6%用於路面除冰[19],4.2%用於動物飼料,1.8%用於硬水軟化,剩餘60%以上均被用於工業生產[20]

 
食鹽是一種鹹味調料。

各種化合物的生產

編輯

氯化鈉是各種化學反應的生產中(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使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電解飽和食鹽水溶液製取氫氧化鈉氯氣氫氣工業生產方法,是重要的基礎化學工業之一。其反應如下:  

也叫索爾維法,是工業生產碳酸鈉的主要方法。此反應需要氯化鈉石灰石,其產物是氯化鈣碳酸鈉

也叫侯氏制鹼法,同樣是工業生產碳酸鈉的主要方法。此反應需要氯化鈉、二氧化碳氨氣,其產物是氮肥氯化銨碳酸氫鈉,再經加熱使碳酸氫鈉分解為碳酸鈉。

硬水(如井水)含有大量的離子和離子。硬水有許多危害,包括降低洗衣液的效果和阻塞水管,因此需要用離子交換樹脂將其置換出來。氯化鈉用於更新已失效的離子交換樹脂,使其能重複使用。

餐飲

編輯

氯化鈉能產生人類能感知的鹹味,是一種常見的調味料。食鹽中一般含有97至99%的氯化鈉[21][22]。此外,海鹽及新鮮開採的石鹽(多數來自史前海洋)也含有微量的稀有元素,這些稀有元素通常對健康有益。

食鹽中的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但攝取過量的食鹽易得高血壓[23],或其它心血管疾病[24]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少於2克的鈉,相當於5克食鹽[25]

醫學

編輯

氯化鈉對於地球上的生命非常重要。大部分生物組織中含有多種類。鈉離子在體內負責調節神經衝動的傳導。血液中的離子濃度直接關係到體液的安全水平的調節,濃度失常會導致高鈉血症低血鈉症[26]

0.9%的氯化鈉水溶液稱為生理鹽水,因為它與血漿有相同的滲透壓生理鹽水是主要的體液替代物,廣泛用於治療及預防脫水[e],也用於靜脈注射治療及預防血量減少性休克。

工業

編輯

氯化鈉是無機重化工業的基礎,在無機化工中,使用的食鹽比其他任何原料都要多[27]。其中,消耗食鹽最多的工藝是氯鹼法,該工藝通過電解食鹽水製備氫氧化鈉氯氣氫氣,通過電解熔鹽獲得金屬和氯氣。氯氣主要被用於合成含氯有機化合物(如氯氟烴聚氯乙烯)和消毒漂白,氫氧化鈉則被廣泛運用於無機化工和紙漿處理。另一種消耗食鹽量比較大的工藝是氨鹼法,該法通過往食鹽水中注入二氧化碳來製備碳酸氫鈉,進而製備碳酸鈉。大部分碳酸鈉被用於製造玻璃[28]

道路

編輯

用於路面除冰是除了工業生產之外鹽的主要用途。

註釋

編輯
  1. ^ Na+Cl離子周圍都由6個異號離子八面體方式配位
  2. ^ 數以百計的二元化合物,如鹵化物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氮化物碳化物中,許多都是B1型的。
  3. ^ 低共熔點是鹽水能夠達到的最低溫度。質量分數大於23.31%的鹽水在冷卻到該溫度之前會析出鹽(或其水合物),質量分數小於23.31%的鹽水在冷卻到該溫度之前則會析出冰。
  4. ^ 但這種作用低於共價鍵的強度。
  5. ^ 人類與其他靈長類不同,人類通過出汗分泌大量的氯化鈉。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97th Edition. 2016-06-24: 4–85. ISBN 1-4987-5428-7 (英語). 
  2. ^ RefractiveIndex.INFO: Refractive index of NaCl (Sodium chlori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W.T.Barrett, W.E.Wallace: Studies of NaCl-KCI Solid Solutions. I. Heats of Formation, Lattice Spacings, Densities, Schottky Defects and Mutual Solubilities. 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76(2), 1954, S. 366–369, doi:10.1021/ja01631a014
  4. ^ Tucker, R. K.; Haegele, M. A. Comparative acute oral toxicity of pesticides to six species of birds.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1971, 20 (1): 57–65. ISSN 0041-008X. PMID 5110827. doi:10.1016/0041-008x(71)90088-3. 
  5. ^ 氯化钠的晶体结构. 中國數字科技館. [2017-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2). 
  6. ^ Sirdeshmukh, Dinker B.; Sirdeshmukh, Lalitha & Subhadra, K. G. Alkali halides: a handbook of physical properties. Springer. 2001: 65, 68 [2017-10-23]. ISBN 3-540-421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4). 
  7. ^ 氯化钠(NaCl)晶体. 吉林光正晶體有限公司. [2017-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4). 
  8. ^ Elvers, B. et al. (ed.) (1991)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5th ed. Vol. A24, Wiley, p. 319, ISBN 978-3-527-20124-2.
  9. ^ L Shu, IJ Obagbemi, S Liyanaarachchi, D Navaratna, R Parthasarathy, V Jegatheesan (2016) Why does pH increase with CaCl2 as draw solution during forward osmosis filtration,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04, 465–471
  10. ^ Burgess, J. Metal Ions in Solution. New York: Ellis Horwood. 1978. ISBN 0-85312-027-7. 
  11. ^ G. Westphal, G. Kristen, W. Wegener, P. Ambatiello, H. Geyer, B. Epron, C. Bonal, G. Steinhauser, F. Götzfried: Sodium Chloride, in: Ullmanns Enzyklopädie der Technischen Chemie,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2012; doi:10.1002/14356007.a24_317.pub4.
  12. ^ Klewe, B.; Pedersen, B.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sodium chloride dihydrate. Acta Cryst. 1974, B30: 2363–2371. doi:10.1107/S0567740874007138. 
  13. ^ 王昆林. 材料工程基础. 清華大學出版社. : 44. ISBN 7302070644. 
  14. ^ Wood, Frank Osborne. Salt (NaC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13-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15. ^ Lincoln, S. F.; Richens, D. T. and Sykes, A. G. (2003) "Metal Aqua Ion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I Volume 1, pp. 515–555. doi:10.1016/B0-08-043748-6/01055-0
  16. ^ 段振華. 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高级食品化学.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2. ISBN 7501983844. 
  17. ^ 氯化钠. 江西華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7-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3). 
  18. ^ Sal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S. Geological Survey
  19. ^ Rastogi, Nina (16 February 2010) Does road salt harm the environ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late.com.
  20. ^ Westphal, Gisbert et al. (2002) "Sodium Chloride" in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iley-VCH, Weinheim doi:10.1002/14356007.a24_317.pub4.
  21. ^ Tesco Table Salt 750g. Tesco. [201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1). Nutritional analysis provided with Tesco Table Salt states 38.9 percent sodium by weight which equals 97.3 percent sodium chloride 
  22. ^ The international Codex Alimentarius Standard for Food Grade Salt (PDF). [2011-07-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14). The content of NaCl shall not be less than 97% on a dry matter basis, exclusive of additives. 
  23. ^ 科学生活:防控高血压为什么要“少吃盐”?.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科技日報. 2009-10-12 [2017-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4). 
  24. ^ McCarron, David A. Dietary sodium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disease risk factors: dark horse or phantom entry?.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8, 23 (7): 2133–7. PMC 2441768 . PMID 18587159. doi:10.1093/ndt/gfn312. 
  25. ^ WHO issues new guidance on dietary salt and potassium. 世界衛生組織. 201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0) (英語). 
  26. ^ Osanai T, Fujiwara N, Saitoh 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t intake, nitric oxide and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and its relevance to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Blood Purif. 2002, 20 (5): 466–8. PMID 12207094. doi:10.1159/000063555. 
  27. ^ Dennis S. Kostick Sal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8 Minerals Yearbook
  28. ^ N.N.Greenwood、A.Earnshaw著,曹庭禮等人譯. 元素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上冊108-112、144,中冊603-604.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