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 (北京)

39°53′05″N 116°22′11″E / 39.8848352°N 116.3696347°E / 39.8848352; 116.3696347

法源寺
法源寺大雄寶殿
基本資訊
別稱憫忠寺
崇福寺
位置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
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南端
宗教漢傳佛教
本尊毗盧舍那佛
建築詳情
本殿構造單檐歇山式
開基唐太宗
開山時間貞觀十九年(645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法源寺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201
認定時間2001年
地圖
地圖

法源寺,又稱憫忠寺,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1]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的南端,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寺內珍藏了大量佛經、佛像和石刻,目前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2001年,法源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歷史沿革

編輯

唐朝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詔令於幽州內建寺,以悼念在東征高句麗戰爭中陣亡的將士。[2]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佛寺建成,武則天賜名為憫忠寺。[3]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史思明先後在寺內東南角和西南角造塔立碑[4],寺院也一度改名為順天寺。[5]中和二年(882年)全寺毀於火災,[4]數年後的景福初年重建了該寺。[4]

遼朝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發生大地震,憫忠寺幾乎完全被毀。[4]咸雍六年(1070年)進行了修復。金代時,該寺為燕京名剎,曾是女真人進士的考場[4]宋欽宗被擄後也在寺中囚禁過一段時間。初寺院毀於戰火,明正統二年(1437年)重建後更名為崇福寺。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進行了大修,欽定為專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並賜名為法源寺。此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四十五年(1780年)又有過較大修整,乾隆帝在大修完工後親臨法源寺,贈送了「法海真源」牌匾。

中華民國時期,法源寺是北京城最大的停靈寺院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了多次修葺,1956年更將中國佛學院設在這裏。文化大革命時,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建築、碑刻、佛像、藏經等大量被毀,直到1978年才恢復其宗教用途,並於次年建立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主體結構和建築

編輯
 
天王殿
 
大雄寶殿
 
憫忠閣
 
觀音殿

法源寺的現存建築全部為明清時所建。寺院坐北朝南,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240米,東西平均寬75米,佔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全寺可分為六進院落,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毗盧殿、大悲壇和藏經閣等。

山門與第一進院落

編輯

山門由正門和兩座側門組成,門外南側有一座磚雕影壁。山門內為天王殿,供有明代的銅鑄彌勒佛像和四大天王像,系從拈花寺內移來。殿前有數塊銘碑,東西兩側建有鐘樓和鼓樓。天王殿後的五座殿宇均有東西配殿或配房,各自用廊廡連接圍合,形成了五組院落。

第二進院落

編輯

第二進院落的主殿是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前出抱廈三間。它是寺內最主要的建築,檐下繪製了金龍和璽彩畫,抱廈梁架上懸掛着乾隆帝御書的「法海真源」匾額。殿前有明清石碑六通,記述了修寺的歷史經過。殿內正中供奉着明初製作的毗盧舍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合稱「華嚴三聖」像。與「華嚴三聖」平行的,左側供藥上菩薩無盡意菩薩藥王菩薩像,右側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像。它們與文殊、普賢一起,又合稱為「八大菩薩」。此外,在大殿的兩廂還分列着清代木雕的十八羅漢像。

第三進院落

編輯

第三進院落的主殿為憫忠台。唐末在這裏建造了三層巨閣觀音閣,當時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語,後人就將此地的建築起名為憫忠台。現在這裏和台外山牆上都保存了唐、遼以來的歷代碑刻,其中以唐史思明《無垢淨光塔頌》、遼《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舍利函記》、清代復刻的唐李邕《雲麾將軍碑》殘柱礎、《法源八詠》、《心經》等最為珍貴。

第四進院落

編輯

第四進院落的主殿為毗盧殿,又稱淨業堂或大遍覺堂。殿前有元代的大石海,雕刻海水江崖、山海龍馬等圖案,精美絕倫。殿內供奉着總高5.65米的明代銅質五方佛像,極為罕見。造像的上層為安坐在須彌座上的毗盧佛,中層為東西南北四方佛,下層為千瓣蓮花寶座,每瓣上雕一小佛,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景象。這組佛像原在隆長寺內,寺毀後被移至此。該殿原本還珍藏了唐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可惜1949年後被盜。現在寺內增建了玄奘紀念堂,收藏從其他途徑獲得的大師頭骨和著述等紀念物。

第五進院落

編輯

第五進院落的主殿是大悲壇又稱觀音殿,面闊五間,殿後接抱廈一間。該殿供奉的都是觀音像,形態各異,共有7尊。殿內現陳列着唐代至清代的各種佛經善本,並有西夏文回鶻文蒙古文藏文傣文的佛經。

第六進院落

編輯

藏經閣位於最後一進院落內,是座二層樓的建築,面闊為五間。樓上保存了各種版本的佛經典籍,是中國珍藏佛經最多、版本最珍貴的機構之一。樓下現展示各種木雕、石刻、銅鑄、鐵鑄、陶製、景泰藍制的佛像和佛塔,大都歷史悠久,造型精美。其中在迎門處的一尊明代木雕臥佛長達7.4米,是目前北京城最大的佛像之一。

其他

編輯

法源寺自南向北,地勢被人為地逐漸抬高,是一般佛寺中很少見的建造方式。寺院的東南部有齋堂僧舍,西套院現在是中國佛學院的所在地。

大石海

編輯
 
大石海及底座

毗盧殿的大石海及雙層底座頗有來歷。相傳元世祖忽必烈擺放在廣寒殿用作酒缸的瀆山大玉海,在明代流傳到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後來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帝發現了大玉海,並將其運到北海團城的承光殿中安放,但底座留在了真武廟。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下令按照大玉海的樣子雕刻了一個石海放在真武廟原先的底座上。石海外壁雕有翻騰的海水紋及海獸海馬、蛟龍、尋海夜叉等圖案。1980年重修外法源寺時,將大石海及雙層底座移放在法源寺的毗盧殿前。因此大石海是清代的,但底座是元代的。

軼事

編輯
  • 老北京的花曾以「憫忠寺的丁香崇效寺牡丹極樂寺海棠天寧寺芍藥」著稱。清代最盛時,法源寺內有紫丁香、白丁香等三百餘株,號稱為「香雪海」。每逢春末夏初盛開季節,寺院便會舉辦「丁香大會」,令游者流連忘返。

圖冊

編輯

註釋和參考文獻

編輯
  1. ^ 其地屬原宣武區,現宣武區已併入西城區
  2. ^ 黃志偉. 北京. travelcom press. : 109頁. ISBN 9789867780157. 
  3. ^ 王闓運《法源寺留春會宴集序》之文云:「法源寺者,故唐憫忠寺也。」段寶林, 江溶. 中國山水文化大觀. 1995: 54頁. 
  4. ^ 4.0 4.1 4.2 4.3 4.4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法源寺. 法源寺流通處. 1981. 
  5. ^ 蘇天鈞. 中国古都. 新華出版社. 1992.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