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 (五代)
王章(?—950年12月24日)[1][2],五代十國後漢大臣,是後漢的開國高祖皇帝劉知遠和他的兒子漢隱帝劉承祐時代的重臣,漢隱帝時官至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漢隱帝最終將王章和楊邠、史弘肇一起殺死。
背景
編輯王章生年不詳,魏州南樂縣(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年輕時任天雄軍節度使(治魏州,今河北省大名縣)的供職。後唐唐莊宗同光年間,隸屬於樞密院,但後回天雄軍,擔任都孔目官。於此時期娶白文珂之女,兩人育有一女[3]。
936年,唐末帝李從珂在位時,張令昭發動兵變,驅逐節度使劉延皓,自稱節度使留後[4]。王章追隨張令昭[3]。李從珂派范延光平定叛亂,攻克魏州,殺死張令昭[4]並繼續搜索叛黨。白文珂和范延光的副將李周關係要好,請其照顧王章。李周把王章藏在袋子裏,用駱駝載到洛陽,藏匿於自宅[3]。
而後,石敬瑭滅後唐,立後晉。王章任職於尚書省,後改任河陽糧料使。受管理侍衛親軍的劉知遠所詔,擔其都孔目官;941年[5],劉知遠擔任河東節度使(治今山西省太原市)[3],王章跟隨,主管錢糧。[3]
劉知遠時代
編輯947年,後晉被契丹遼朝所滅[6]。劉知遠猶豫再三,最終決定自立為帝,建立後漢。四月,讓王章擔任權三司使(戶部、度支、鹽鐵)[7]、檢校太保[8]。遼軍撤離後,劉知遠奪得洛陽、開封;閏七月授王章為三司使,加檢校太傅[9]。當時,中原已經飽受戰爭蹂躪,朝廷百姓貧困,河東軍隊和原後晉中央士兵的軍事開支甚巨。王章勸劉知遠削減不必要的開支,讓軍方能夠確保財政維持[10]。
十月,鄴都留守杜重威歸順劉知遠,劉知遠遣王章、樞密副使郭威盡數誅殺杜重威部下將吏,籍沒其財產與杜重威的家財,分給將士。[11]
劉承祐時代
編輯劉知遠948年去世,他的兒子劉承祐即位,史稱隱帝[10]。四月壬午,以樞密使楊邠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樞密使如故,以副樞密使郭威為樞密使,又加三司使王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3],檢校太尉。[14]當時,後漢面臨護國軍、鳳翔軍、永興軍三鎮叛亂,郭威奉命平亂。二年(949年),郭威平叛歸來,隱帝以玉帶慰勞郭威,加檢校太師兼侍中,郭威辭道:「臣效力先帝,見功臣多了,未嘗以玉帶賜之。」隱帝以郭威為賢,於是召來楊邠、史弘肇、宰相蘇逢吉、左僕射蘇禹珪、宰相竇貞固、王章等,皆賜以玉帶,郭威才受賞。[15]九月,隱帝加王章邑封。[16]因為王章調度財賦有方,即使在平亂和行賞之後,國庫仍然有餘。[3]
但王章的財賦政策也有不利的一面:他濫用職權,剝削太過,導致百姓怨恨朝廷。本來百姓每交一斛(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的土地稅要另外再交兩升的「雀鼠耗」,王章卻改為每斛增收兩斗「省耗」,極大增加了百姓的稅負。官庫出納緡錢,皆以八十為一陌(一百),王章削為七十七為一陌,並以為常例,後世稱之為「省陌」。王章重新評估地價,統計隱田,增加稅負,不數年間,民生大困。王章因曾與楊邠在天雄軍共事而與他親近,他們都厭惡儒士。王章曾說:「此輩授之握算,不知縱橫,何益於用!」郡官請求月俸時,他們都取不堪資軍的東西給他們,稱之為「閒雜物」,命所司高估其價。王章急於財賦,峻於刑法,百姓如果犯了鹽礬酒麴的禁令,即使情節輕微,也都處以極刑。部下官吏更嚴酷,民不堪命。[3]
乾祐三年(950年)四月,後漢朝廷因契丹近日入寇,橫行河北,諸藩鎮都自守而不防禦,提議以郭威鎮守鄴都督諸將以備契丹。史弘肇希望郭威仍領樞密使,蘇逢吉認為無此故事,隱帝最後聽從史弘肇的建議。史弘肇怨蘇逢吉持有異議,蘇逢吉說:「以內(指朝廷)制外(指節度使),順也;今反以外制內,其可乎!」[1]
次日,朝貴會飲於竇貞固的宅第,史弘肇舉大觴敬郭威酒,厲聲說:「昨日廷議,一何同異!今日為弟(指郭威)飲之。」蘇逢吉與楊邠也舉觴說:「這是國家之事,何足介意!」史弘肇又厲聲說:「安定國家,在長槍大劍,安用毛錐(指筆,指代文官)!」王章說:「無毛錐,則財賦何從可出?」從此,後漢將相有隙。郭威去向隱帝辭行時說:「太后追隨先帝多年,多歷天下事,陛下富於春秋,有事應該聽她的。親近忠直,放遠讒邪,善惡之間,所宜明審。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都是先帝舊臣,盡忠徇國,願陛下推心任之,必無敗失。至於疆場之事,臣願竭其愚駑,不負驅策。」隱帝斂容感謝他。但官員們之間的緊張關係仍在繼續。郭威外放不久,王章宴請朝貴,酒酣,做「手勢令」的遊戲,史弘肇不會,客省使閻晉卿坐在他旁邊,屢次教他。蘇逢吉戲言:「你旁邊有姓閻的人,何憂罰酒!」史弘肇妻也姓閻,本是酒家倡女,史弘肇以為蘇逢吉譏笑自己,大怒,詬罵蘇逢吉,蘇逢吉不應。史弘肇欲毆打他,蘇逢吉起身離去。史弘肇索劍欲追,楊邠哭着制止他:「蘇公宰相,公若殺之,置天子何地,願孰思之!」史弘肇就上馬離去,楊邠與他共馬,送到家才回來。於是將相之間的關係如同水火。隱帝派宣徽使王峻置酒和解,無果。蘇逢吉想請求出鎮以避禍,又擔心一旦離開朝廷就會被史弘肇輕易處分而中止。[17]王章也忽忽不樂,欲求做外官,被楊、史堅持制止。[1]
儘管楊邠能良好地總領政務,在史弘肇督察下京城也路不拾遺,但隱帝厭惡高官們對朝廷的控制。隱帝的左右親信和太后的親戚干預朝政時,都被楊、史阻止。武德使李業是太后之弟,想升官做宣徽使,隱帝和太后都同意,楊、史以為內使遷補應該按次序,不可因身為外戚而越級升遷,於是不果。隱帝寵臣樞密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贊、翰林茶酒使郭允明都久不升遷,也都懷恨。隱帝想立寵妃耿夫人為皇后,楊邠認為隱帝剛為先帝服喪完畢就立後太快,阻止。耿夫人死了,隱帝想以皇后禮葬,楊邠又認為不可。一次楊、史在隱帝面前議事,隱帝說:「謹慎,不要讓他人批評你們!」楊邠答:「陛下只要安靜就行了,有臣等在。」楊邠、史弘肇、王章樹黨恣橫,專權凌上,竇貞固只是端莊自持,不能規救。[18]隱帝愈發恨這些大臣們,左右也誣告楊邠等專權、必作亂。隱帝聽到夜間有打鐵聲,更相信楊邠等謀反。蘇逢吉因與史弘肇有隙,屢次出言激怒李業等人。[1]
隱帝於是和李業、聶文進、後匡贊、郭允明合謀殺楊邠等,將計劃告知李太后,太后答:「這事怎能輕為!應該再與宰相議之。」李業說:「先帝曾說,朝廷大事不可謀及書生,懦怯誤人。」太后又想說話,隱帝忿忿說:「國家之事,非閨門所知!」拂衣而出。[1]
十一月,楊邠、史弘肇等入朝,與王章同坐在廣政殿東廡下。數十甲士從廣政殿殺出,在東廡下亂刀殺了楊邠、史弘肇、王章,並誅殺他們的親屬,其中有王章侄右領衛將軍王旻和女婿戶部員外郎張貽肅。隱帝宣稱他們謀反,召諸軍將校到萬歲殿庭,說:「楊邠等視朕為小兒,朕現在才能成為你們的君主,你們可以免於橫憂了!」又召前節度使、刺史等升殿告諭,分遣使者率騎士收捕楊邠等親戚、黨羽、傔從(侍從、僕役)等,盡殺之。[1][19][20]王章被殺前數月,其妻白氏已卒。他們的女兒即張貽肅的妻子患病多年,拄着拐杖到刑場受戮。[3]
後事
編輯當時楊邠與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校書郎王朴依附楊邠,見隱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楊邠身為大臣卻與將相交惡,知其必亂,就離開楊邠東歸。這時三家門客多被禍及,而王朴得以倖免。[21]
後來郭威起兵,隱帝出奔被殺,郭威入宮,李太后下誥稱郭威、楊邠、史弘肇、王章「親承顧命,輔立少君,協力同心,安邦定國」,將後三人之死稱為小人擅自殺害後才告知隱帝。[19]951年正月,太后下誥稱「大臣冤枉以被誅」,由監國郭威登基為帝。郭威建立後周,下詔稱楊邠、史弘肇、王章「以勞定國,盡節致君」,應當加等追贈,備禮歸葬,葬事由官府負擔,訪求子孫敘用。追封王章為琅琊郡王。[22]三人都以一品禮改葬。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六月後蜀後主孟昶及其母李氏相繼去世,太常禮院奏請按楊邠、史弘肇、王章的一品葬禮規格葬孟昶,以一品母禮葬李氏,獲准。[23]
評價
編輯明末學者王夫之於《讀通鑑論》中指隱帝以為用一紙檄書可以殺盡權臣是以國家大事為遊戲,愚蠢至極[24],但亦讚揚他誅殺史弘肇、王章、楊邠等人之舉導致「風氣以移」、「內難不生」、「天下漸寧」,使代之而起的後周和北宋得以與民休息,進而統一中國[25]。
註釋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資治通鑑》卷289
- ^ [[中央研究院]]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20-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舊五代史》卷107
- ^ 4.0 4.1 《資治通鑑》卷280
- ^ 《資治通鑑》卷282
- ^ 《資治通鑑》卷285
- ^ 《資治通鑑》卷286
- ^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
- ^ 《舊五代史》卷一百
- ^ 10.0 10.1 《資治通鑑》卷287
- ^ 《舊五代史》卷一百零九
- ^ 《宋史》卷306
- ^ 《資治通鑑》卷288
- ^ 《舊五代史》卷一百零一
- ^ 《新五代史》卷11
- ^ 《舊五代史》卷一百零二
- ^ 《舊五代史》卷108
- ^ 《宋史》卷262
- ^ 19.0 19.1 《舊五代史》卷103
- ^ 《新五代史》卷10
- ^ 《新五代史》卷31
- ^ 《舊五代史》卷110
- ^ 《宋史》卷124
- ^ 《讀通鑑論》卷三十‧之十:人心未固,主勢不張,而輕用不測之威,翦推戴之臣,楊邠、史弘肇、王章雖死,郭威擁重兵,據雄藩,恩結將吏,權操威福,遽欲以一紙殺之,其以國戲也,愚不可詰矣。
- ^ 《讀通鑑論》卷三十‧之十:楊邠、史弘肇斥其主以禁聲,而曰「有臣等在」。此而不誅,劉氏其足以存乎?......邠、章、弘肇死,於是風氣以移,內難不生,而國有餘力,然後吳、蜀、楚、粵可次第而平。故此舉也,天下漸寧之始也。劉承祐之死生,國之存亡,不足論也。
延伸閱讀
編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