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喱

廉价体力劳工

咕喱(又稱苦力英文普遍寫成Coolie,亦作CooliCoolyKuliQuliKoelie等)是指從事勞動工作,以付出勞力來維生的廉價勞工。他們大多在碼頭負責貨物的裝卸、建築地盤的運輸工作[1]。從中國出發(主要來自華南)到外國工作的咕喱,歷史上稱之為華工

兩名咕喱,1871至1872年間拍攝
1900年代於中國鎮江的咕喱
香港開埠初期中環海旁的轎夫

語源

編輯
  1. 古中國,並非用作今日的意思,苦力一詞是「勤苦用力」的意思。早於公元5世紀的南朝有所記載江淹的《自序傳》有云:「人生當適性為樂,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後之名哉!」。
  2. 宋朝學者葉適的《法度總論三‧銓選》寫道:「學士大夫,勤身苦力,誦說,傳道先王,未嘗不知所謂治道者非若今日之法度也。」此亦非用作今日的意思。
  3. 晚清年間,吳趼人所作的長篇章回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寫道:「來到香港 ,當苦力度日。」
  4. 老舍《茶館》第二幕: 「街上抓夫呢!抓去也好,在哪兒也是當苦力。」
  5. 楊朔 《亂人坑》: 「(日本劊子手)在宣化經營起龐大的煉鐵廠,到處強抓中國「苦力」,替他們製造殺人的武器。」

英文 coolie 語源

編輯

Coolie一詞來源具有爭議,其確實來源至今仍然未有定論。

德國博物學家物理學家恩格爾貝特·肯普弗博士於1727年以Coolies來形容於日本長崎荷蘭貨船卸貨的碼頭工人(抵達日本之前,他曾到過波斯印度[2][3]。根據《牛津英語詞典》,Coolie一詞可以追溯至17世紀中期,起源於印度語

來自印度

編輯
  1. Kholees或Kolis(印地語)指於印度北身份卑微的拉其普特人
  2. Kuli(印度南部泰米爾語),指薪金

以上的印度語,雖然讀音與Coolie近似,但與咕喱的真正解釋仍然有所距離

從其他地方引入印度

編輯
  1. 烏爾都語qulī(क़ुलीقلی)意為於日間工作工人。可是此詞的發音明顯有別於尋常烏爾都語,以至於其他印度方言,表示着其來源有可能是來自外地
  2. 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波斯,從縮短阿拉伯語僕人古拉姆(ghilam)一詞而來,亦有可能來自泰米爾字庫裏的工資 (கூலி) 或突厥語裏的奴隸(köle,kul) 。

華工的生活及待遇

編輯

在各國的咕喱市場中,華工制度為比較興盛之一,於1840年至1850年間發展出來,部份工人由於希望到外國工作,會在出國前簽定合約,合約條款多是誤導性承諾及不公平。一般都會讓人有被綁架感覺,故稱賣豬仔。部分咕喱為於部落暴力事件、種族以至族群衝突中的受害者,被人口販賣經紀人;部份則為為了償還,而充當上咕喱。於1847年至1862年間,大部份的華工被安排乘坐美式船到古巴,人數達至年近6,000。航行途中的環境非常差劣,人多擠迫及污穢[4]。合約條件通常都不被執行,很多咕喱被安排於古巴的甘蔗種植場或秘魯海鳥糞礦坑工作。尤如奴隸一樣,部份咕喱被安排於拍賣出售,於有黑社會或者不法背景人士的嚴苛監督底下工作[5][6]

華工與黑奴系統非常相似。很多咕喱是被各種方式所欺騙詐騙、或者綁架,然後被收押於奴隸集中營,黑奴則被收押於停泊於港口的運輸船[7]。航行途中,咕喱的死亡率甚高,1850年間乘往秘魯的咕喱,每10人中僅有6人能夠生還到達。在到達目的地後,他們大多被受禽獸般看待。合約通常為期五到八年,由於工作生活環境惡劣,他們往往未能存活至合約完結(四分之三在古巴工作的華工,未能存活至合約完結),倖存者在合約結束之後,很多都在基於種種因素,包括在不平等的法律(例如種族歧視保護主義等)下,通常依然被欺壓及禁錮[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以煥 -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
  2. ^ Kämpfer, Engelbert. The History ofk,o Japan. 1727. 
  3.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Dictionary, Arts, Sciences, and General Literature 9th, American Reprint. Maxwell Sommerville (Philadelphia). 1891: 296. Volume VI. 
  4. ^ 從咕喱到主人翁-紀念華人到古巴150 周年 馳騁 - 拉丁美洲研究, 1998
  5. ^ 美國與中國的「咕喱」 貿易——兼論十九世紀中國旅美「咕喱」 華工 梁碧瑩 - 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
  6. ^ 十九世紀拉丁美洲的華工述略 羅榮渠 - 世界歷史, 1980
  7. ^ 臺灣咕喱研究-黑奴, 烏鬼, 咕喱制蛻變 鄭水萍 - 台灣國家政策學刊, 2011
  8. ^ 中國咕喱在古巴 熊建成 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 1988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