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珊
鄧寶珊(1894年—1968年),原名鄧瑜,男,甘肅天水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地方軍閥派系西北軍將領。
鄧寶珊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第1、2、3屆委員 | |
任期 1954年9月29日—1968年11月27日 | |
主席 | 毛澤東 → 劉少奇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2、3屆甘肅省代表 | |
任期 1954年9月—1968年11月27日 |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3、4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 |
任期 1956年2月—1968年11月27日 | |
主席 | 李濟深 → 何香凝 |
甘肅省人民委員會省長 | |
任期 1954年12月—1967年5月 | |
書記 | 張德生 → 張仲良 → 汪鋒 → 胡繼宗 |
前任 | 自己 |
繼任 | 冼恆漢 |
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 | |
任期 1950年1月—1954年12月 | |
書記 | 張德生 → 張仲良 |
前任 | 王世泰 |
繼任 | 自己,甘肅省省長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屆委員 | |
任期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 | |
主席 | 毛澤東 |
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 | |
任期 1953年1月—1954年12月 | |
主席 | 彭德懷 |
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 | |
任期 1950年1月—1953年1月 | |
主席 | 彭德懷 |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 |
任期 1948年8月25日—1949年1月22日 與陳繼承、劉多荃、宋肯堂、上官雲相、吳奇偉、馮欽哉、郭宗汾同時在任 | |
總司令 | 傅作義 |
繼任 | 無(機關撤銷) |
甘肅省主席 代理 | |
任期 1933年1月—1933年7月 | |
前任 | 邵力子 |
繼任 | 朱紹良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鄧瑜 1894年11月10日 大清甘肅省鞏秦階道秦州直隸州 |
逝世 | 1968年11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 (74歲)
籍貫 | 甘肅省天水市 |
國籍 | 大清(1894-1912)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68)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中華民國 |
服役 | 中華民國陸軍 |
服役時間 | -1949 |
軍銜 | 陸軍上將 |
生平
編輯16歲之時,在新疆參加同盟會,17歲參加伊犁起義。在陝西參加討伐袁世凱。1918年在陝西三原跟胡景翼創立靖國軍,又參加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曾經招收共產黨人訓練成幹部,例如鄧小平也曾受他賞識提拔。
在中原大戰期間,因第8方面軍司令官樊鐘秀戰死之故,鄧寶珊被馮玉祥臨時委任擔任該部隊司令官一職。在西北軍於中原大戰遭殲滅後,鄧寶珊脫離企圖將其拘禁向南京國民政府輸誠的第8方面軍,避居上海法國租界內。
九一八事件後,經由于右任斡旋, 鄧寶珊重新復出。在民國21年2月出任西安綏靖公署駐甘(甘肅)行署主任,襄助邵力子處理甘肅省省務(軍事方面),並協調國民政府與西北馬家之間的關係。
1937年9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把駐甘肅的鄧寶珊新編第一軍調陝北榆林,與原駐榆林的高雙成第86師(約1.5萬人,駐橫山、榆林、神木、府谷4縣)合編為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鄧寶珊。1938年10月,第二十一軍團改編為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部,鄧寶珊任總司令,副司令高雙成、陳長捷(1940年任,兼伊克昭盟守備總司令)。作為地方實力派軍閥,鄧控制地區與中共所謂陝甘寧邊區控制區接壤。1939年4月,鄧寶珊赴武功縣參加胡宗南召集的軍事會議,從榆林乘汽車途經延安未被中共察覺。5月鄧寶珊返回榆林過延安住店也未通知邊區政府。毛澤東與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李富春、周小舟一行親自到旅館登門拜訪,宴請鄧寶珊和隨行人員。鄧寶珊應邀在延安逗留一周,回訪了毛澤東和在延安的中共黨政軍其他領導人,參觀了抗大、陝北公學,出席了招待文藝晚會和群眾大會,與正在陝北公學學習的鄧的二女兒、共產黨員鄧友梅(後因肺病在榆林病逝)見面。1943年6月正值抗戰時期第三次反共高潮,鄧寶珊赴重慶開會,6月10日抵綏德,中共綏德地委書記習仲勛主持會議,駐綏德的抗大總校校長徐向前熱烈歡迎並邀請鄧寶珊在群眾大會上講話都在會上講話。6月17日鄧寶珊一行到達延安停留4天,受到毛澤東、朱德、賀龍、林伯渠、續範亭等歡迎宴請。1944年11月15日,鄧寶珊從西安回榆林途徑延安,逗留至12月上旬才離延回榆,其間參觀了邊區軍民大生產成果展覽會,出席了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並發表講話。1944年12月22日,毛澤東在給鄧寶珊的親筆信中寫:「八年抗戰,先生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為德之大,更不敢忘。」[1]
1948年平津戰役時期,鄧寶珊作為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兼晉陝綏邊區司令部司令,歸傅作義節制,在戰爭後期充當解放軍與傅作義之間的調停人,又當傅作義的全權代表,達成協議,北平開城投降,保住了北京歷史文化都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首任省長直至1967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委,獲一級解放勛章。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1956年後兼任民革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時,遭受紅衛兵的衝擊。1966年11月下旬,一批以中學生為主的北京紅衛兵,闖進鄧寶珊居住的「鄧園」,到各房間搜查後找到一把刻有「蔣中正贈」字樣的佩劍,當成反動的證據,把臥病在床的鄧寶珊從床上拉起來,罰他跪在地上,紅衛兵並拔出劍,架在鄧寶珊的脖子上進行批鬥,質問他「是不是反動派?打過紅軍沒有?殺過共產黨沒有?」後來,這批紅衛兵被一批蘭州當地大學生押到火車站,送上東去火車,驅逐出了蘭州。幾天後周恩來總理通過新華社甘肅分社的內參知道此事,要求當時尚在主持甘肅省政府工作的省委書記處書記、常務副省長胡繼宗保護鄧寶珊,保證他的人身安全。之後又派專機把鄧寶珊將軍接到北京,安排住進了醫院[3][4]。
個人生活
編輯鄧寶珊雖然出身行伍,只是念過私塾,但是他愛知識,有文學素養,堅持自學,又時常與文化人切磋心得,品詩論畫,所以有儒將之稱。鄧寶珊曾經出資支持天水學者出書,也曾捐資修繕紀將軍祠、麥積山石窟棧道等。蘭州鄧家花園是其故居。
1941年,鄧夫人崔錦琴及三子女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中罹難,葬於蘭州鄧家花園內「鄧夫人墓」。
紀念
編輯1980年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準備編輯出版鄧寶珊將軍史料專輯,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請鄧小平題寫書名候,鄧小平說「鄧先生對共產黨的友好態度是始終如一的,沒有反覆」並題寫《鄧寶珊將軍史料專輯》書名。[6]
1987年,天水市決定修建鄧寶珊紀念亭,通過甘肅省委統戰部致函中共中央辦公廳,請鄧小平為紀念亭題寫匾名,鄧小平署名題寫「鄧寶珊將軍紀念亭」匾額。[6]
位於蘭州市城關區的「鄧園」,即「鄧家花園」,是鄧寶珊故居和生前辦公場所。1933年購置。2012年3月在中央統戰部、甘肅省、蘭州市和各部門的支持下,投資3780萬元對鄧園進行了維修改造。[6]
位於天水秦城區的鄧寶珊將軍紀念館, 2012年6月20日開館。
參考文獻
編輯- ^ 曾鹿平 高揚:《「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紀念「中國共產黨的忠實朋友」鄧寶珊》,來源:《人民政協報》2021年12月9日
-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1955年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 ^ 邓园往事-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2).
- ^ 邓宝珊将军文革蒙难记. [2019-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2).
- ^ 邓宝珊病逝. 人民日報. 1968年12月1日: 第2版.
- ^ 6.0 6.1 6.2 杜擂升:「鄧寶珊:生平事跡及其紀念場館人文價值」,蘭州市政協《諍友》2015年第1期。
外部連結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 ||
---|---|---|
前任: 王世泰 |
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1月-1958年11月 |
繼任: 鄧寶珊 甘肅省人民委員會省長 |
前任: 鄧寶珊 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 |
甘肅省人民委員會省長 1958年11月-1967年5月 |
繼任: 冼恆漢 甘肅省革命委員會主任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委員會 | ||
新頭銜 | 甘肅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主席 1950年10月-1955年2月 |
繼任: 張仲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