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科納號巡防艦 (1858年)

阿科納號(德語:SMS Arcona[註 1])是普魯士海軍建造的阿科納級巡防艦首艦,得名於綠根島上的阿科納角。作為19世紀50年代普魯士大規模造艦計劃的一部分,該艦於1855年開始在但澤王國船廠鋪設龍骨,1858年5月下水,至1859年4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為了能在海外長期部署,阿科納號的設計結合了蒸汽和風帆動力以擴大航程,並裝備有二十八門68磅滑膛炮。它最初被定型為蓋甲板巡防艦,自1884年起又重歸類為巡洋巡防艦

歷史
普魯士王國
船名 阿科納號
艦名出處 阿科納角
建造方 但澤王國船廠
鋪設龍骨 1855年
下水日期 1858年5月19日
入役日期 1859年4月15日
除籍日 1884年3月18日
結局 1884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阿里阿德涅級
船型
排水量
  • 標準:1,928噸
  • 滿載:2,391噸
船長 71.95米
型寬 13米
吃水 6.35米
動力輸出 1,365匹指示馬力(1,018千瓦特
動力來源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
帆索方案 全帆裝索具
船速 12.4節
續航力 1,150海里以11節
定員 35名軍官、345名水兵
武器裝備 28 × 68磅滑膛炮

阿科納號在服役生涯中曾進行過多次海外巡航。第一次是1859年底至1862年,該艦繞行南美前往東亞,完成了著名的普魯士遠征東亞德語Preußische Ostasienexpedition行動,並迫使清政府簽訂《中德通商條約》。它於1864年的普丹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實戰價值,在亞斯蒙德海戰英語Battle of Jasmund (1864)期間擔任普魯士旗艦。自1869年,阿科納號改作海軍學員教學艦。當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時,它正在北美進行海外拉練,返航途中又被法軍封鎖里斯本,最終無緣參戰。1873年至1875年,該艦完成環球航行德語Liste von Weltumrundungen,任務是為1874年的金星凌日探險隊考察合適的觀測地點。阿科納號自1876年起便長期駐紮在基爾,1884年3月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在同年被拆解之前,它還曾一度充當靶艦使用。

設計

編輯

19世紀50年代,隨着普魯士的對外貿易在全球範圍內擴張,亟需採購以螺旋槳推進方式的機帆動力並用、木製結構軍艦來維護其在海外市場上的利益活動。為此,普魯士海軍決定以從英國置換而來的風帆巡防艦忒提斯號英語HMS Thetis (1846)為藍本設計阿科納級巡防艦,使之不僅配備蒸汽動力的技術創新,而且還配備具有相應大巡航半徑的傳統航行設施,能夠勝任所謂的「駐地艦德語Stationsschiff」職責以保護普魯士暨德意志的利益,並作為進一步的力量投射——通常是在炮艦外交的基礎上於海外設立的基地活動。[1]

阿科納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63.55米和71.95米,有13米的舷寬以及5.55米的前吃水和6.35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1,928噸,滿載時則可達2,391噸。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35名軍官和345名水兵。該艦由英國授權比利時約翰·科克里爾公司英語John Cockerill (company, 1825–1955)生產的一台臥式兩缸單脹往復式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4.8米的雙葉螺旋槳,成為德意志邦國建造的第一艘配備蒸汽機的艦船。蒸汽則由四座燃煤箱型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1,365匹指示馬力(1,018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2.4(23.0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11節(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1,150海里(2,130公里)。為了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長期部署時作為蒸汽機的輔助動力,阿科納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德語Segelfläche為2,200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2]

阿科納號裝備有二十八門68磅滑膛炮,均為前裝式。自1869年起,這些火炮又被替換為十七門150毫米22倍徑後裝式英語Breechloader箍炮德語Ringkanone和兩門125毫米23倍徑箍炮。[3]

服役歷史

編輯
 
阿科納號在東京灣

阿科納號於1855年開始在但澤王國船廠鋪設龍骨,1858年5月下水,至1859年4月竣工英語Ship commissioning[2]隨在進行了多次海試後,該艦於1859年10月23日在首任艦長、海軍上校亨德里克·路德維希·松德法爾德語Henrik Ludvig Sundevall的指揮下正式入役,並開始擔當海外派遣任務。[4]然而,在但澤軍港的補給工作因惡劣天氣而延誤,因此阿科納號至12月11日才啟程前往英國。在航行途中,它又被捲入了一場大風暴,需要在南安普敦停留以接受更長時間的維修。結果,該艦直到1860年5月24日才在里約熱內盧武裝帆船女性之贊號德語Frauenlob (Schiff, 1856)和忒提斯號會合。它們隨即於6月5日離開里約熱內盧,並由阿科納號擔任旗艦與其他兩艘艦船展開近三年的東亞巡航,這便是著名的普魯士遠征東亞德語Preußische Ostasienexpedition。在這次遠征期間,女性之贊號於9月2日因颱風而在日本的江戶附近沉沒,船上47名官兵全數罹難。[5]其餘兩艦則繼續造訪了中國、暹羅新加坡湄公河三角洲,並協助普魯士特使艾林波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德通商條約》。[6]1862年,阿科納號在東亞的駐地艦職責被其姊妹艦瞪羚號接替,該艦得以返回普魯士。[7]

 
威利·施特韋德語Willy Stöwer所繪的亞斯蒙德海戰英語Battle of Jasmund (1864)場景,畫面正中為阿科納號

1864年,阿科納號於普丹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實戰價值,在亞斯蒙德海戰英語Battle of Jasmund (1864)期間擔任普魯士分艦隊的旗艦。[8]自1869年起,它改作海軍學員教學艦,並由海軍少校格奧爾格·馮·施萊尼茨德語Georg von Schleinitz接任艦長。同年,該艦搭載王儲腓特烈代表普魯士王國出席了蘇彝士運河的開通儀式。阿科納號隨後前往西印度群島北美周邊海域展開訓練巡航,直到1870年。期間在到訪聖托馬斯島後,船員們遭遇了一場瘟疫,導致50名官兵死亡。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時,阿科納號正從紐約返航,途經亞速爾群島奧爾塔。在那裏,普魯士陸軍的一名成員向施萊尼茨通報了戰爭的爆發。該艦隨即離開奧爾塔,但遭法國鐵甲艦蒙卡爾姆號英語French ironclad Montcalm趕回奧爾塔。[9]不久之後,法國巡防艦貝羅那號Bellone)於11月16日抵達當地,由於兩艦的實力相當,雙方遂同意於11月20日進行一場戰鬥。然而,兩艦於11月20日都遭遇了一場嚴重的風暴,迫使貝羅那號停靠至卡迪斯作為避險港。阿科納號趁機逃往英倫海峽,試圖在那裏巡邏追蹤法國商船,但一無所獲。1871年1月14日,它航行至里斯本,遭法國巡防艦寬宏號Magnanime)和麥哲倫號Mangellan封鎖在港口內。[10]直到戰爭結束後,阿科納號才於1871年5月上旬返抵威廉港[11]

1873年10月1日,阿科納號以海軍學員的教學艦身份展開環球航行德語Liste von Weltumrundungen,此行是為了計劃於一年後搭乘瞪羚號研究金星凌日的德國科考隊作準備,主要目的是考察南半球的哪些島嶼適合作為觀測地點。它於1874年1月31日經由南大西洋穿過好望角抵達凱爾蓋朗群島。由於天氣惡劣,船員們未能上岸,但時任艦長、海軍少校保羅·馮·萊布尼茨德語Paul von Reibnitz在其後抵達澳洲時發回報告稱,凱爾蓋朗將是合適的地點。繼到訪薩摩亞後,該艦於同年7月17日進一步抵達日本的橫濱。在那裏,它的一些軍官和德國科學家均表達了支持在陸地上觀察金星凌日的觀點。隨後阿科納號再度訪問中國,繼而橫渡太平洋繞行合恩角,於1875年12月26日回到基爾[12]自1876年起,該艦便常駐基爾,擔任司爐兵和輪機兵的教學艦。1884年3月18日,阿科納號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之後它曾一度充當靶艦使用,直至同年末在基爾帝國船廠拆解報廢。[11]

註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引用
  1. ^ 日本海人社,第126頁.
  2. ^ 2.0 2.1 Gröner,第68頁.
  3. ^ Gröner,第69頁.
  4. ^ Eulenburg,第22頁.
  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92頁.
  6. ^ Nöldeke,第17–26頁.
  7. ^ Herbig,第242頁.
  8. ^ Embree,第275頁.
  9. ^ de Balincourt & Vincent-Bréchignac,第30頁.
  10. ^ Hünemörder,第180頁.
  11. ^ 11.0 11.1 S.M.S. Arcona (1858). deutsche-schutzgebiete.de. [2023-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12. ^ Die Kaiserliche Marine und der Venusdurchgang von 1874. Das Bundesarchiv.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2). 

參考資料

編輯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由章騫審校.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Gröner, Erich.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1: Panzerschiffe, Linienschiffe, Schlachtschiffe, Flugzeugträger, Kreuzer, Kanonenboote.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82. ISBN 3-7637-4800-8. 
  • Friedrich zu Eulenburg; Philipp zu Eulenburg-Hertefeld. Ost-Asien 1860-1862 in Briefen des Grafen Fritz zu Eulenburg. Berlin: Ernst Siegfried Mittler & Sohn - Königliche Hofbuchhandlung. 1900.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11-2. 
  • Nöldeke, Hartmut. Dr. August Steinberg (1816–1888). Der erste Arzt der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Marine. Band 5. Beiträge zur Schiffahrtsgeschichte. 2002. 
  • Herbig, F.L. Die Grenzboten. Zeitschrift für Politik und Literatur. 1867, (26. Jahrgang, Teil 3). 
  • Embree, Michael. Bismarck's First War: The Campaign of Schleswig and Jutland 1864. Solihull: Helion & Co Ltd. 2007. ISBN 978-1-906033-03-3. 
  • de Balincourt, Captain; Vincent-Bréchignac, Captain. The French Navy of Yesterday: Ironclad Corvettes. F.P.D.S. Newsletter (Akron, OH: F.P.D.S.). 1976, IV (4): 26–32. OCLC 41554533. 
  • Hünemörder, Friedrich. Deutsche Marine- und Kolonialgeschichte im Rahmen einer Geschichte der Seefahrt und des Seekrieges. Kiel Cordes. 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