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八派東周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說內部分化出的八個學派。

這種說法第一次是在《韓非子·顯學》提到的,「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子張之儒

編輯

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曾追隨孔子週遊列國。子張勤學好問,秉性略有偏激,但為人博愛容眾。他終身未仕,孔子死後,於陳國收徒講學,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論語·子張》)。傳下的弟子形成「子張之儒」,為戰國時期儒家八派之首[1]

子思之儒

編輯

子思是指孔子的孫子孔伋,曾受業於孔子的弟子曾參。按大多數宋儒的觀點,「子思之儒」發揮孔子的中庸思想,對儒家心性之學有重大貢獻。但近代有不少學者懷疑宋儒之說[1]

顏氏之儒

編輯

孔子弟子中姓顏的有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噲、顏何等八人[2]。「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為是以顏回為代表的。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主張安貧樂道,重在實踐仁德思想[1]

孟氏之儒

編輯

學術界一般認為,「孟氏之儒」應是指孟子一脈。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主張「人性本善」,及「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1]。曾受業於子思門人[3],因此「孟氏之儒」與「子思之儒」有着密切關係。

漆雕氏之儒

編輯

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有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三人(另作漆雕從[4][2],學術界一般認為「漆雕氏之儒」應以漆雕開為代表。漆雕開,春秋末期魯國(一說蔡國)人,主張人性有善有惡,提倡養勇任俠。現代學者研究認為宓子賤公孫尼子世碩等都是這一派的主要成員[1]

仲梁氏之儒

編輯

仲梁應指孔子的弟子梁鱣及其子梁贖二人。八派中「仲梁氏之儒」包含梁鱣、梁贖、曾參、子夏等孔子門人,他們主張以農為本、禮樂社祭忠孝修身齊家,晉而治國之道[5]

齊景公五十一年(公元前497年),梁鱣從學孔子周遊列國。從游聖門長久,叔魚後遷居魯國曲阜。孔子晚年時(公元前482年),在梁鱣支持下,與師兄弟及其弟子共同修編代表孔子儒學思想體系的著作《論語》。還繕寫《春秋》、《孔子家語》;修訂《禮》、《樂》、《》、《數》等。叔魚年三十而無子,欲出其妻,商瞿戒其無憂,恐晚生,二年後果得子贖。梁贖師從曾參,又兼子夏之學,自成一派。

陳奇猷推測,「仲梁氏之儒」是《禮記·檀弓上》所載的仲梁子[6]是魯人梁贖。「仲梁氏之儒」問題根源是仲梁而不是仲良[7]所記載之誤。八派以氏、字命名,仲良為誤載。

孫氏之儒

編輯

學術界一般認為「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代表性人物,主張禮法兼治、「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因而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1]

樂正氏之儒

編輯

這一派也已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樂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因此當屬「孟氏之儒」一系。據陳奇猷推測,「樂正氏之儒」或為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因此當傳曾子之學(參見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顯學》校注)[1]

對後世影響

編輯

儒家在戰國時期內部分裂成八派,各派別對孔子思想的闡述卻不盡相同,不過,從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來看,以孟子和孫氏(荀子)兩派對後世的影響最大。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別》,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區官方網站,2010年6月2日. [2016年5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3月10日). 
  2. ^ 2.0 2.1 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3. ^ 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4. ^ 《孔子家語·弟子解》
  5. ^ 俗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 ^ 曾子曰:「屍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仲梁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
  7. ^ 有指為楚人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