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特諸部
布魯特(滿語:ᠪᡠᡵᡠᡨ,穆麟德轉寫:Burut,蒙古語:ᠪᠤᠷᠤᠳ,漢語拼音字母:Bûrd,中蒙胡都木文轉寫:Burud)是清代新疆回部一個以今吉爾吉斯/柯爾克孜祖先北四十女與南九子(Qïrq qïz及Toqquz oghul[1])為主體,包含依附於柯爾克孜的色勒庫爾(今塔吉克)、蒙古語諸部、回部(今維吾爾)的山區部落聯盟。清代時按准噶爾人的稱呼稱其為「布魯特」,一般認為其意是「高山居民」(衛拉特托忒文:ᡋᡆᡎᡑᡆ
ᡇᡇᠯᠠ
ᠠᠷᠠᡑ,轉寫:boqdo uula arad的連讀,又作布嚕特)[2],在當地的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語言中,或已失傳或未曾有「布魯特」這一稱呼。
各部
編輯鄂拓克是布魯特的一個社會組織層級,即部落,同時也是部落長的稱號。魏源《聖武記》卷四中記載「布魯特分東西部,東部五,西部十有五。東部在天山北,准部西南(阿賴山脈),近蔥嶺(帕米爾高原),距伊犁千四百里。每部長皆以鄂拓克為名。」[3]
18世紀初,吉爾吉斯人(中國稱柯爾克孜族)社會仍處於封建農奴制階段,以游牧畜牧業為主,社會組織為以父系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部落制。柯爾克孜族人共同居住和勞動的基層單位稱「阿寅勒」,一般包括5至7個牧戶(帳戶),有固定的名稱和牧場,在農牧生產和狩獵時,成員在頭人(巴什)的主持下彼此協助。若干「阿寅勒」組成「愛曼」(氏族),愛曼的頭人稱「阿合拉克齊」。若干「愛曼」組成「鄂拓克」,鄂拓克的首領稱「比」,地位相當於維吾爾族中的「伯克」,或比伯克地位略高。每位比管領愛曼的數量從十幾個到三十幾個不等[4]。
清代柯爾克孜族有19個鄂拓克,分別是:沖巴噶什、希布察克、薩爾特、奈曼(乃蠻後裔)、喀爾提錦(吉爾吉斯語:Каратегин,滿語:ᡴᠠᡵᠠᡨ᠋ᡳᡤᡳᠨ,穆麟德轉寫:Karatigin)、提依特(滿語:ᡨ᠋ᡳᡳᡨ,穆麟德轉寫:Ti』it)、圖爾額依格爾、蘇勒圖、岳瓦什(古柯爾克孜語:يۇۋاش yuvash;滿語:ᠶᠣᠸᠠᠰᡳ\
ᠶᡠᠸᠠᠰᡳ,穆麟德轉寫:Yowasi/Yuwasi)、額德格訥、察哈爾薩雅克、薩雅克、巴斯奇斯(滿語:ᠪᠠᠰᡴᡳᠰ,穆麟德轉寫:Baskis;古柯爾克孜語:باسسىز Bassïz)、蒙額勒多爾(蒙科爾多爾)、色勒庫爾(吉爾吉斯語:سارى قول,羅馬化:Sarï qol)、奇里克、胡什齊、薩爾巴噶什、諾依古特。
1884年新疆建省後,柯爾克孜族傳統氏族部落逐步解體,地緣關係取代血緣關係成為社會組織的基礎,「阿寅勒」變成單純的生產組織。1930年代,柯爾克孜地區全部被納入縣、區、鄉和村各級行政管理體系,頭人不再負責處理阿寅勒成員之間和阿寅勒之間的重大問題。氏族部落組織消失後,部落觀念和部落頭人的影響仍然長期存在,尤其是在牧區表現比較明顯[4]。
同名部族
編輯在今俄羅斯聯邦的阿爾泰共和國舍巴利諾區(Шабалин аймак)及哈卡斯共和國,有操南阿爾泰語的同名部族布魯特部(阿爾泰語:Бурут сӧӧк)。[5][6]在比較語言學中,南阿爾泰語和西域柯爾克孜語同屬一語群(Kyrgyz–Kipchak),與富裕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北阿爾泰語)及哈薩克語相比南阿爾泰語較西域柯爾克孜語(回疆布魯特諸部通用語)關係更近。
此外,俄人主張準噶爾蒙古語「布魯特」一詞源於柯爾克孜語及其他突厥語「狼」一詞[7],將其與哈卡斯族пӱрӱт部聯繫起來,並與以下斯拉夫蒙文姓氏比較:
- бурд, бурдуд, бурдууд, бурдуут, бурт, бурууд
- бүрд, бүрд боржигин, бүрд боржигон, бүрдүүд, бүрт, бүрүүд
- бүрэд, бүрээд, бүрээт
- 乃至бураад, бураат, бурад, бурат(常為「布里亞特」一詞的衛拉特方言拼法)[8]
然而,布魯特之下本身就有「狼」部(柯爾克孜語Börü;滿語:ᠪᠣᠵᡳᡵᡝ,穆麟德轉寫:Bojire)部,在滿文老檔中對此部落和布魯特全聯盟有過同時提及,並使用了不同名稱。
參考資料
編輯- ^ 北部Qïrq qïz→古柯爾克孜語:قىرق قىز,滿語:ᡴᡝᡵᡤᡝᡴᡳᠰ,穆麟德轉寫:Kergekis;
南部Toqquz oghul→古柯爾克孜語:توققۇز وغۇل,滿語:ᡨᠣᡤᠣᠰᠣᡥᠣᠯ,穆麟德轉寫:Togosohol。 - ^ 張峰峰; 武沐. 清代新疆布鲁特历史研究 (1758 1864). 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6年10月: 36 [202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0).
- ^ 鄂拓克. 汉语大词典 第一版.
- ^ 4.0 4.1 柯尔克孜族 历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 ^ КАНДЫЙ САЛЫМДУ АЛБАТЫ БИС. [202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9).
- ^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хакасских родов и фамилий.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8).
- ^ Очир А. Монгольские этнонимы: вопросы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 и этнического состава монгольских народов. Элиста: КИГИ РАН. д.и.н. Э. П. Бакаева, д.и.н. К. В. Орлова. 2016. ISBN 978-5-903833-93-1 (俄語).
- ^ Үндэсний Статистикийн Хороо. Үндэсний Статистикийн Хороо. [2019-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外部連結
編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