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合
開合是一個漢語音韻學術語,是「開口」和「合口」的合稱[1]:212。若某字[注 1]在中古漢語語音中沒有介音[u]/[w][注 2],則屬「開口」,如「何」、「鞋」、「刪」;若存在介音[u],則屬「合口」,如「禾」、「懷」、「栓」。
開合和切韻音
編輯在反映中古隋末唐初語音的《切韻》系韻書如《切韻》、《廣韻》等書中,沒有明確的提到「開合」的概念。但可以看出,存在「無介音[u]」和「有介音[u]」的對立。
如「下平聲十一唐」中,「光」,古黃切;「岡」,「古郎切」。兩字反切上字都為「古」,聲母相同;韻部都為「唐」,韻腹、韻尾、聲調都相同。但兩字屬於不同的小韻,讀音不同,差別就在韻頭:「光」有介音[u],是合口字;「岡」無介音[u],是開口字。
開合和韻圖
編輯在《韻鏡》等韻圖中,每頁都會標明開合,如「內轉第一開」、「內轉第七合」。
《韻鏡》中一些轉標為「開合」,如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二轉。一般認為這種標法不符合《韻鏡》通例,系後人誤改。按《韻鏡》通例,凡《廣韻》系韻書中開合口不同的韻部(如開口的寒韻和合口的桓韻)和一韻中開合口不同的韻類(如唐韻的開口和合口)都分開列圖,不應有一圖兼含開合口的現象。但也有些研究者根據現代方音認為標註「開合」的韻可能在宋代具有開口和合口兩種讀音[1]:212。
門法
編輯開合也是一種等韻門法,指某些字的開合與其反切下字的開合不一致,在韻圖上尋找這些字時,應在與反切下字相對應的開口或合口圖內才能找到。
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被切字是唇音字或用唇音字作反切下字的時候[1]:212。如「滿」,莫旱切,「旱」在開口的旱韻,《韻鏡》外轉第二十三開;「滿」在合口的緩韻,《韻鏡》外轉二十四合。又如「幻」,胡辨切,「辨」在襉韻開口,《韻鏡》外轉第二十一開;「幻」在襉韻合口,《韻鏡》外轉第二十二合。具體原因見下一節。
唇音字的開合
編輯《切韻》中唇音字的開合情況如下:
- 開合不分韻的韻部中,唇音字的反切下字可以用開口字,也可以用合口字。如「傍」,平聲步光切,去聲蒲浪切,「光」為合口字,「浪」為開口字。
- 開合分韻的韻部中,如果韻腹是央、後元音,唇音字屬於合口韻部,反切下字用唇音字和其他合口字。如山攝一等韻有對立的開口的寒韻和合口的桓韻,唇音字都屬桓韻;「盤」,薄官切,「官」為合口字。
- 開合分韻的韻部中,如果韻腹是前元音,唇音字屬於開口韻部,反切下字用唇音字和其他開口字。如臻攝三等韻有對立的開口的真韻和合口的諄韻,唇音字都屬真韻;「彬」,符巾切,「巾」為開口字。
因此,唇音字沒有開合口的對立。趙元任《中古漢語的語音區別》和李榮《切韻音系》中都主張中古漢語唇音字不分開合口。雖然原則上沒有對立,但是在開合口分韻而且原來的主要元音是央、後元音的韻部中,唇音聲母後有一個介音[u][2]:19、178。
這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情況非常類似。其他位置的聲母都有有無介音[u]的對立,如「單」和「端」、「甘」和「關」、「三」和「酸」、「詹」和「磚」、「安」和「灣」,只有唇音原則上沒有開合口的對立。在與o相拼時,聲母後也有一個介音[u],但因為沒有對立,拼音中buo可以簡寫成bo[2]:180。
開合和上古漢語
編輯上古漢語中是否有和中古漢語一樣的四等二呼,學者有不同的意見。王力[3]、周法高[4]、董同龢[5]、高本漢[6]的擬音中都有介音[u]/[w]。李方桂則假定上古沒有合口介音,而有一套唇化的軟齶和聲門聲母,如[kʷ]、[hʷ][7];鄭張尚芳的擬音也與之類似[8]。
開合和四呼
編輯日本漢字音中的開合
編輯880年,日本僧人安然所著《悉曇藏》以當時中國的音韻學知識闡釋梵語讀音,提到「開口」「張口」。不用「張」而改用「合」以《韻鏡》為開端。
歴史仮名遣中,記作au(apu)、kau、kyau的詞在鎌倉時代(1185—1333)發音為ao、kao、kyao,到室町時代均統一為一個長o,與現代的「オー」相比開口度更大。而ou(opu)、kou、kyou、eu、opo、kopo則在室町時代統一為與現代發音相同的長o。葡萄牙傳教士陸若漢(1561?-1633)的《日本大文典》(1604-1608)中,「開o」為ŏ,「合o」為ô。較低的o併入較高的o首先發生在東部的下層口音中,17世紀初時,關東就已經基本完成合流,稍遲的京都也至遲在明暦年間(1655-1658)合流。kwiクヰ、kweクヱ、kwaクヮ、gwaグヮ之類合拗音中,kwi、kwe在鎌倉時代基本消亡,kwa、gwa一直存續到幕末,現代假名遣取消,但仍在少數方言中存活下來(如秋田話)。
外部連結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 ^ 1.0 1.1 1.2 許嘉璐. 传统语言学辞典.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543405709.
- ^ 2.0 2.1 楊劍橋. 汉语现代音韵学.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9087956.
- ^ 李珍華、周長楫 編. 汉字古今音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 ISBN 9787101018400.
- ^ 張日昇、林潔明 合編. 周法高上古音韻表.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ISBN 9788880779100.
- ^ 董同龢. 上古音韵表稿. 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7. ISBN 9789868690363.
- ^ 高本漢. 汉文典(修订本).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ISBN 9787532602148.
- ^ 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 ^ 鄭張尚芳. 上古音系.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3209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