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之役

明萬曆三大徵之一役

播州之役,又稱平播,是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播州土司之間的戰爭,與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合稱「萬曆三大征」

播州之役

播州土司抵抗明軍的最後據點海龍囤之遺址
日期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地點
結果 明朝勝利,播州改土歸流
參戰方
播州土司 大明
指揮官與領導者
楊應龍(戰敗自殺) 李化龍

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處四川、貴州之間,幅員廣袤。楊氏家族末起割據播州,初獲封為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襲位後,與地方豪族「五司七姓」矛盾重重。自萬曆十七年(1589年)起,五司七姓不斷上告楊應龍謀反。貴州省官員主張征剿,四川省官員主張招撫,朝廷舉棋不定,楊應龍也在請罪求贖和武力抗剿之間搖擺。

第二次受審後,楊應龍願意繳納贖金抵罪,並將次子楊可棟留在重慶作為質子。但楊可棟不久後死於重慶,播州與明朝的關係隨之惡化,楊應龍開始襲擊川、貴、三省的居民點,又殲滅明朝第二次進剿的部隊。此時正逢朝鮮之役,明朝軍隊集中在東北方向,四川兵力空虛。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六月,楊應龍攻陷綦江,威脅重慶、成都萬曆帝震怒,嚴令進剿。

明軍以四川總督、節制三省軍事李化龍為總指揮,總兵劉綎馬孔英吳廣童元鎮李應祥陳璘領兵前線,貴州巡撫郭子章偏沅巡撫江鐸湖廣巡撫支可大督陣後方,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十二日分兵八路,每路約3萬人,出征播州。播州軍頑強防禦,將童元鎮率領的烏江一路幾乎全殲。然而明軍其他路捷報頻傳,尤以劉綎率領的綦江一路最為善戰,破三峒,克婁山關。楊應龍率九萬大軍與劉綎部隊決戰,大敗,於是退守海龍囤,負隅頑抗。明軍從四月中下旬開始圍攻海龍囤,六月初六破內城。楊應龍放火後自縊。

次年,明朝在當地廢除土司,改設流官,將播州拆分為遵義府平越府,分別隸屬四川和貴州。改土歸流之後,播州地區經濟、文化快速發展,並成為中原漢族文化向貴州其他地區傳播的跳板。

時人稱讚播州之役是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最成功的行動,「出師才百十四日,辟兩郡二千里封疆,奏二百餘年所未得志於西南夷盛事」[1]:1。另一方面,此役軍費和善後開支巨大,達350萬兩白銀。萬曆三大征讓明朝陷入財政危機,為明末民變埋下禍根。

前情

編輯

楊氏家族末起割據播州,歷經數朝,初獲封為播州宣慰使。播州宣慰司隸屬四川,地處重慶府貴陽府之間,幅員廣大,下轄黃平、草塘兩個安撫司及播州、真州、白泥、餘慶、重安、容山六個長官司。隆慶六年(1573年),楊應龍承襲宣慰使職位。此後多次隨明軍征討西番九絲膩乃、楊柳溝等地,又向朝廷進貢馬匹、木材,萬曆十五年(1587)升為都指揮使[2][3]

黃平、草塘、白泥、餘慶、重安五司偏處於烏江以南,其世襲土司家族對播州的統治不滿。楊應龍先是聯合七個大姓豪族打壓五司,後來又與七姓反目。七姓之一的張家本來跟楊家世代聯姻,但楊應龍寵愛小妾田氏,休去正妻張氏,還派人殺死張氏及其母親,與張家結怨。楊應龍與五司七姓之間的緊張關係,成為播州之亂的肇因。[2][1]:196-197,378[4]

十七年(1589年),原播州長官司長官何恩、草塘安撫使司家族的宋世臣、張氏之叔張時照聯合上奏,告發楊應龍謀反。貴州巡撫葉夢熊巡按陳效也上書,歷數楊應龍罪過,主張征剿。四川巡撫李尚思、巡按李化龍因需要徵調播州土兵以協助防禦松潘,故主張招撫,雙方分歧極大。[2][5][6][7]

十八年(1590年),明廷決定交由兩省官員聯合提審,楊應龍則表示願赴四川,不願去貴州。二十年(1592年),楊應龍到重慶府受審,被判當,願出2萬兩白銀贖罪。此時朝鮮之役爆發,楊應龍表示願帶5000人參與東征,於是獲釋放,後因明廷旨意免於出兵。[2]

新任四川巡撫王繼光到任後,嚴令楊應龍前來結案。楊應龍認為土司在自己境內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明朝卻按照漢地的法律來處理,對判決結果不滿,拒絕離開播州。張時照等則繼續堅持上奏。二十二年(1594年)初,王繼光至重慶,與總兵劉承嗣商議,分三路出兵,進軍婁山關,駐紮在白石口。楊應龍佯裝投降,暗出奇兵,大敗明軍。王繼光遭罷官,由譚希思接替。[2]

當年十月,兵部侍郎邢玠出任川貴總督。二十三年(1595年),邢玠傳檄文給楊應龍,表示若願意前來受審,可保其不死。五司七姓擔心在楊應龍獲寬恕後遭受報復,於是從中作梗,被邢玠警告。兵部尚書石星考慮到國內兵力集中在朝鮮,不便再在西南用兵,也向楊應龍表達了從寬處理之意。重慶知府王士琦單騎前往綦江縣松坎提人,楊應龍自縛於路旁請罪。經審理,此案判決如下:楊應龍革職,由長子楊朝棟舍人身份管事;手下黃元等十二人問斬;另需繳納4萬兩白銀贖罪,次子楊可棟留下作質子。明廷還將播州的一部分權力下放給五司,並對當地的軍事部署做出調整。[2][8]

楊可棟不久後死於重慶。明朝官員拒絕歸還屍棺,楊應龍則拒絕繳納贖金,開始囤積兵力。此後數年間,楊應龍多次襲擊四川、貴州、湖廣三省的眾多居民點,焚燒劫掠,殺害上奏告發的五司七姓仇家。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命令都司楊國柱等率3000人征剿,楊應龍派楊朝棟帶兵應對。播州軍誘敵深入,一舉殲滅明軍。明廷遂革江東之職,由郭子章接替;改四川巡撫為總督,由李化龍擔任,節制湖廣、四川、貴州三省軍事。[2][9]

此時朝鮮之役剛結束,明朝兵力還集中在東北方向。楊應龍領兵8萬,於六月廿一攻陷綦江縣城。播州軍師孫時泰建議趁四川兵力空虛,一鼓作氣,先取重慶,再攻成都,擄掠蜀王作為人質。但楊應龍未採納該策略,只是新立界碑,向明朝索要兒子屍棺和江津合江等處領土。綦江淪陷的消息傳至京師,萬曆帝震怒,將聽調四川巡撫譚希思、致仕貴州巡撫江東之都褫職為民,永不敘用,並賜李化龍尚方寶劍,嚴令進剿。[2][9][10]

楊應龍意識到明廷無意赦免,遂加大攻勢。十一月,攻擊黔東各處關卡、衛所,阻斷昆明貴陽東出湖廣的驛道[註 1]。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攻打龍泉長官司。當地守備找藉口逃跑,但其他人堅決抵抗。播州軍久攻不下,又受到石砫土司酉陽土司的攻擊,於是撤兵。[2][11]

平播

編輯

隨着兵力集結,李化龍開始部署攻勢,計劃分八路向播州進軍。四川四路,原任總兵劉綎[註 2]綦江,總兵馬禮英南川,總兵吳廣合江,副總兵曹希彬出永寧,總督李化龍居中策應。貴州三路,總兵童元鎮烏江參將朱鶴齡出沙溪,總兵李應祥興隆,巡撫郭子章坐鎮貴陽。湖廣一路,總兵陳璘分兩翼出偏橋,原定由巡撫支可大移駐沅州。明廷認為湖廣地域遼闊,沅州過於偏遠,特增設偏沅巡撫,由江鐸擔任。每路約3萬人,三成是官兵,七成為當地土兵,定於二月十二發兵。[2][12]

明軍以劉綎一路最為善戰,擊破楠木、山羊、簡台三座險峒,在九盤子大破楊朝棟統率的四五萬精兵,攻破婁山關,與楊應龍親率的九萬大軍決戰,大勝,一路推進至海龍囤下。其他各路也連連告捷,唯獨烏江一路不順。播州軍假扮水西永順土兵,偷襲烏江關。明軍崩潰,爭相渡,大量士兵溺死水中,3萬人里只有不到一成生還。貴陽官民震動。童元鎮革職,部隊交由李應祥指揮。[2][1]:138-140[13]

楊應龍部隊節節敗退,退守海龍囤。明軍從四月中下旬起先後到達囤下,四面包圍,輪番進攻。六月初五,劉綎帶頭攻破土城、月城。次日,內城被破。楊應龍知大勢已去,將內室鎖死後放火,再同兩位小妾一同自縊。吳廣俘虜楊朝棟、田氏等人,沖入火場搶出楊應龍屍體。播州之役就此結束。從八路出師開始,前後共計114天。[2]

後續

編輯

十二月,李化龍凱旋迴京。楊應龍挫屍,兒子楊朝棟、弟弟楊兆龍等,妻子田氏、女婿馬千駟等遭處決。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廢除土司,改設流官,分為遵義府平越府。遵義府隸屬四川,領真安州遵義縣綏陽縣桐梓縣仁懷縣。平越府隸屬貴州,領黃平州湄潭縣餘慶縣甕安縣。三十一年(1603),吳洪、盧文秀等又在當地發動叛亂,被李應祥平定。三十二年(1604),李化龍進為少保兵部尚書,郭子章、江鐸、支可大、劉綎、陳璘、馬孔英、吳廣、李應祥等人均論功行賞。[2][14][9]

事後,李化龍編纂《平播全書》,詳盡收錄平播過程中的公文、書信,記載周備。與此同時,播州之役三年後就出現了章回小說征播奏捷傳》,夾雜史實和小說家言,將陳璘塑造為主人公和首要功臣。郭子章對小說偏離事實十分不滿,著《平播始末》以澄清。[15]

影響和評價

編輯

播州城在戰前頗為繁華,「居民富庶,有江南氣象」。播州之役中,播州城雖未成為主戰場,仍遭大規模破壞,建築幾乎被明軍全部焚毀。在平播中擔任貴州監軍楊寅秋經過播州城,感慨「千年剏建之播,一朝成墟,見者無不徘徊咨嗟」。[16][1]:152[17]

平播的成功深受時人讚賞。張悌在《平播全書·敘》中認為,與傅友德征雲南、馬燁處理彝族麓川之役思州之役等相比,播州之役是明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上最成功的行動,「出師才百十四日,辟兩郡二千里封疆,奏二百餘年所未得志於西南夷盛事」。瞿九思在《萬曆武功錄》中稱讚,順利平播使得播州沒有變成類似南詔大理的獨立政權。[1]:1[18]

然而前首輔申時行批評平播「好事喜功、窮兵殫財」。此役花費約250萬兩白銀,善後開支超過100萬兩。播州之役與寧夏之役、朝鮮之役並稱「萬曆三大征」,接連戰爭帶來的軍費開支讓萬曆朝陷入巨大的財政危機。明廷於是推行開礦搉稅三餉加派等掠奪性的經濟政策,激化了社會矛盾。[19][20][21]

改土歸流之後,中原漢族文化通過官員、移民等載體進入播州地區,當地經濟、文化快速發展。遵義後來發展為貴州較富庶的地區,亦是中原技術、文化向貴州其他地區傳播的跳板。[22][23]

註釋

編輯
  1. ^ 該道路西起昆明,東至沅州,橫貫貴省,是連接昆明、貴陽與中原地區的重要官道。
  2. ^ 劉綎因領兵來川途中逗留,職銜被削,戴罪立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李化龍. 平播全书(点校本). 北京: 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8. ISBN 7-80171-917-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茅瑞徵. 萬曆三大征考.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3.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五.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4. ^ 冉詩澤. 万历“播州之役”爆发原因再探——以“五司七姓”为中心进行考察.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9, 35 (09): 4–5. 
  5.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6. ^ 龔蔭. 中国土司制度史.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 701. ISBN 978-7-220-08343-3. 
  7. ^ 馮楠 (總編) (編). 贵州通志 人物志.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1: 302. ISBN 7-221-04661-1. 
  8.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七十八.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9. ^ 9.0 9.1 9.2 明史·列傳第二百·四川土司二.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10.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三百三十七.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11. ^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二.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12.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三百四十三.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13. ^ 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14.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三百五十八.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15. ^ 李克玉. 《征播奏捷传》与万历“播州之役”.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2007, 27 (4): 85-87. 
  16. ^ 張瓚. 東征紀行錄.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17. ^ 楊寅秋. 上三院.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三十三·楊兵憲集.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18. ^ 瞿九思. 萬曆武功錄·播酋楊應龍列傳下.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19. ^ 申時行. 雜記.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三百八十一·申文定公集二.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20. ^ 劉利平. 明代“播州之役”军费考.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2, 22 (03): 102-114. 
  21. ^ 白壽彝 (總主編); 王毓銓 (主編). 中国通史 第9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 上. 第二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616-21. ISBN 7-208-11162-6. 
  22. ^ 遵义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7: 3. ISBN 978-7-5144-2393-8. 
  23. ^ 楊昌儒; 孫兆霞; 金燕. 贵州民族关系的构建.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0: 129,155. ISBN 7-221-09012-2.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