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頓騎士團
條頓騎士團(德語:Deutscher Orden,Deutschherrenorden 或 Deutschritterorden[1];英語:Teutonic Order),又譯德意志騎士團[註 1],正式名稱為耶路撒冷聖瑪麗亞醫院德意志兄弟騎士團(拉丁語: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德語: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一起並稱為三大騎士團。其作為一個天主教會所建立的軍事修會,於1190年在耶路撒冷王國的阿卡成立。
條頓騎士團 Deutscher Orden | |
---|---|
存在時期 | 1190年至今 |
效忠於 | 教皇國 (c.1190-) 神聖羅馬帝國 (1190–1806) 耶路撒冷王國 (1190–1291) 西西里王國 (1191–1484) 塞浦路斯王國 (1197–1350) 波西米亞王國 (1198–1918) 威尼斯共和國 (1209–1500) 匈牙利王國 (1211–1225; 1429–1432; 1702–1731) 條頓騎士團國 (1226–1525) 聖母之土和利沃尼亞聯邦 (1237–1561) 波蘭王國 (1466–1525) 立陶宛大公國 (1559–1561) 奧地利帝國 & 奧匈帝國 (1804–1918) 巴伐利亞王國 (1805–1809) 符騰堡王國 (1805–1809) 萊茵邦聯 (1806–1809) 巴登大公國 (1806–1809) 黑森大公國 (1806–1809)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和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1918–1934)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和第二共和國 (1918-1939) 奧地利聯邦國 (1934-1938) 奧地利第二共和國 (1945–)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1949–) |
種類 | 天主教修會 (1192年-1929年為軍事修會) |
總部 | 阿卡(1192年-1291年) 威尼斯(1291年-1309年) 瑪麗安堡(1309年-1466年) 柯尼斯堡(1466年-1525年) 梅爾根特海姆(1525年-1809年) 維也納條頓騎士團教堂(1809年至今) |
冠名自 | 聖母馬利亞、匈牙利的聖伊利沙伯及聖佐治 |
格言 | 幫助、守衛、救治(Helfen, Wehren, Heilen) |
服裝 | 白底黑十字 |
指揮官 | |
首任大團長 | 海因里希·瓦爾波特·馮·巴森海姆 |
現任大團長 | 法蘭克·貝雅德 |
條頓騎士團的成立旨在幫助基督徒前往聖地朝聖以及在聖地建立醫院,其團員通常稱為條頓騎士。在中世紀時條頓騎士團主要作為十字軍軍隊保護聖地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基督徒。
自1810年以來,已轉為純宗教性質的條頓騎士團仍然會授予有限的榮譽騎士頭銜。[2]現時,條頓騎士團的口號是「幫助、守衛、救治(德語:Helfen, Wehren, Heilen)」,總部設於維也納。
名稱
編輯該教團的原名為耶路撒冷聖瑪麗亞醫院德意志兄弟騎士團(德語: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t. Mariens in Jerusalem 或 拉丁語: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Hierosolymitanorum)。條頓(Theutonicorum)一詞反映了騎士團的德意志起源,在漢語和英語中也常以此詞指代該騎士團。但與條頓人毫無關係[3]。
在德語語境中,騎士團被稱為德意志騎士團(德語:Deutscher Orden),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德意志騎士團(德語:Deutscher Ritterorden 或 Deutschritterorden)、德意志領主團(德語:Deutschherrenorden)、瑪麗亞的騎士(德語:Marienritter)、白袍領主團(德語:Die Herren im weißen Mantel)等。
在東北歐曾經和騎士團發生戰爭的國家,條頓騎士團被稱為十字騎士團(波蘭語:Zakon Krzyżacki,愛沙尼亞語:Saksa Ordu;立陶宛語:Kryžiuočių Ordinas;拉脫維亞語:Vācu Ordenis)。
馬克思的一份手稿曾經將條頓騎士團描稱為 Reitershunde——意思是「一大群騎士」,然而當他的書譯介至俄國時,譯者將這個短語從字面上翻譯為「狗騎士」(Псы-рыцари,來自 Reiter Hunde),這在俄語中成為了一個普遍的、貶義的標籤。1938年謝爾蓋·愛森斯坦描述1241年冰湖之戰的反德電影《歷山·涅夫斯基》上映之後,此稱呼變得更加流行起來。
歷史
編輯騎士團成立之前的兄弟會於1191年由來自不來梅和呂貝克的德意志商人在阿卡成立。在佔領阿卡後,他們接管了該市的一家醫院來照顧病人,並開始將自己描述為耶路撒冷德意志之家的聖瑪麗醫院。不久,教皇克萊門特三世批准了它,騎士團開始在Outremer(十字軍國家的總稱)中發揮重要作用,控制著阿卡的港口通行費。基督教軍隊在中東被擊敗後,騎士團於1211年移至特蘭西瓦尼亞,以幫助保衛匈牙利王國的東南邊界免受庫曼人的攻擊。1225年,匈牙利國王安德魯二世試圖在特蘭西瓦尼亞境內建立自己的國家,而教皇奧諾里烏斯三世的教皇詔書聲稱騎士團在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後,騎士團被武力驅逐。
1230年,里米尼的金璽詔書發佈,大團長赫爾曼·馮·薩爾扎和馬索維亞公爵康拉德一世發起了普魯士十字軍東征,聯合入侵普魯士,旨在將波羅的海古普魯士人基督教化。騎士們迅速採取措施對抗他們的波蘭東道主,並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支持下,將受波蘭公爵邀請的海烏姆諾地(也稱為齊米亞·切烏明斯卡或庫爾默蘭)的地位改變為他們自己的財產。從那裏開始,騎士團創建了獨立的條頓騎士團修道院國,不斷增加被征服的普魯士人的領土,隨後征服了利沃尼亞。隨着時間的推移,波蘭國王譴責騎士團沒收他們的土地,特別是庫爾姆蘭,以及後來的波美拉尼亞(波蘭稱為波莫爾茲格但斯基)、庫亞維亞和多布岑蘭的波蘭土地。
隨着立陶宛的基督教化,該騎士團在理論上失去了在歐洲的主要目的。然而它發起了許多針對其基督教鄰國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國和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戰鬥(在吸收了利沃尼亞騎士團之後)。條頓騎士團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使他們能夠從歐洲各地僱傭僱傭軍來增加他們的封建徵召兵,他們也成為了波羅的海的重要海軍力量。1410年,一支波蘭-立陶宛軍隊在坦能堡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騎士團並破壞了其軍事實力。然而條頓騎士團的首都在隨後的馬爾堡圍攻中被成功保衛,因而免於崩潰。
151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與波蘭立陶宛的齊格蒙特一世結為聯姻。此後,帝國不支持反對波蘭的命令。1525年,勃蘭登堡的阿爾布雷希特繼任大團長,後辭職並皈依路德教,成為普魯士公爵,將普魯士世俗化並成為波蘭的附庸。不久之後騎士團失去了利沃尼亞及其在德意志新教地區的財產。直到1809年拿破崙·波拿巴下令解散,騎士團失去了最後的世俗財產,騎士團確實保留了其在德意志天主教地區的大量財產。
然而騎士團作為一個慈善和儀式團體繼續存在。它於1938年被納粹德國取締,但在1945年重新建立,總部設置於維也納。今天它主要在中歐開展慈善活動。
騎士們穿着帶有黑色十字架的白色外套。十字圖案有時被用作他們的徽章。此圖像後來被普魯士王國和德國用作軍事裝飾和徽章,例如鐵十字勳章、功勳勳章、德國國防軍和現代德國軍隊的徽章。騎士團的座右銘是:「幫助、保衛、治癒」(德語:Helfen, Wehren, Heilen)
建立
編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年)期間,大批德意志騎士加入東征軍隊,希望霍亨施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一世率領他們取得勝利。 然而腓特烈一世不幸在一條小河中溺亡,抵達阿卡的德意志騎士群龍無首,飽受酷熱與疾病所擾。常規的軍事單位與醫院騎士團不堪重負,患病的德意志人很難得到及時的救治。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來自不來梅和呂貝克的十字軍決定組建德意志人的醫院修會,即「耶路撒冷聖瑪麗亞醫院德意志兄弟騎士團」(拉丁語: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4]1197年,修會成員決定為一些前線城堡提供駐防,因此他們請求教宗塞萊斯廷三世批准他們成為軍事修會的請求。第二年,教宗頒發了新的特許狀,條頓騎士團得以成立,阿卡成為騎士團總部,直至1291年被攻佔。
1199年9月19日,教宗諾森三世頒佈訓令,規定條頓騎士披和聖殿騎士一樣的披風(白色披風,刺繡的紋章由聖殿騎士團的紅十字改為條頓騎士團的象徵黑十字),並執行和醫院騎士團一樣的團規。
條頓騎士團最初的勢力很小,他們的領地與城堡大多來自其他領主的饋贈。1195年4月,香檳區的亨利伯爵贈提爾(今黎巴嫩境內)作為據點,1196年3月再贈其在雅法(今特拉維夫附近)的封邑;另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在1197年贈送意大利和西西里的教堂、修道院和醫院,逐漸在耶路撒冷地區形成勢力。
發展
編輯地中海的困境
編輯13世紀初,隨着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對立加劇,醫院騎士團拉攏條頓騎士團以對抗控制着耶路撒冷地區主要軍事據點的聖殿騎士團,其間條頓騎士團從醫院騎士團手中獲贈馬加特堡。
1210年,赫爾曼·馮·薩爾扎(c.1165-1239)擔任條頓騎士團團長,條頓騎士團在其指揮下在耶路撒冷地區獲得一定的勝利,並參與第五次十字軍東征,進入埃及,但最後在曼蘇拉戰役(1221年8月30日)中慘敗,赫爾曼·馮·薩爾扎與聖殿騎士團團長一同被俘。在赫爾曼·馮·薩爾扎擔任團長期間,條頓騎士團獲得教廷頒發的贖罪證(1216年2月18日),以及教宗何諾三世授予的113項特權(1221年1月9日)。
在匈牙利的嘗試
編輯1211年,匈牙利的安德烈二世邀請條頓騎士團前往特蘭西瓦尼亞幫助遏制庫曼人的擴張,好讓他可以專心參加十字軍東征。安德烈二世承諾騎士團可以在特蘭西瓦尼亞的布岑蘭(Burzenland)定居,並且免除了騎士團許多稅目。騎士團對這項新使命表現出了極大熱情,到1220年條頓騎士團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5座城堡,並且拒絕與當地的貴族分享勝利果實,這引起了匈牙利貴族和教士們的不滿與猜忌。
為了保護騎士團的既得利益,大團長赫爾曼·馮·薩爾扎向教宗提出請求,將騎士團的土地置於教廷保護之下,特蘭西瓦尼亞的一部分實際上成為了教廷的采邑,原先支持騎士團的匈牙利國王也被激怒,下令將騎士團驅逐出境。
至此,騎士團在匈牙利的嘗試以慘敗告終。[4]
進軍普魯士
編輯在條頓騎士團離開匈牙利後,匈牙利不得不自己對抗東方游牧民族的威脅。1241年,韃靼人大舉入侵東歐,一路打至匈牙利並將時任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驅逐至奧地利大公國。匈牙利北部的波蘭王國也損失慘重,無力防禦游牧民族的侵略。
1226年,波蘭東北部的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請求騎士團幫助保衛他的邊境並征討波羅的海普魯士地區的原住民(古普魯士人),並允許騎士團駐紮在庫爾默蘭,這一事件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軍東征」的一部分。1226年,條頓騎士團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達成協議,獲得普魯士境內的所有貴族特權。1234年,條頓騎士團贏得瑟格納戰役的勝利,教廷控制普魯士全境,將之租借給條頓騎士團,但直到1285年,條頓騎士團才最終征服普魯士,迫使普魯士人改宗天主教。
為了彌補瘟疫造成的損失並取代部分滅絕的土著人口,騎士團鼓勵來自神聖羅馬帝國(主要是德意志人、佛蘭芒人和荷蘭人)和後來的馬祖里人馬索維亞(波蘭人)的移民。 這些人包括貴族、市民和農民,倖存的老普魯士人通過日耳曼化逐漸同化。 定居者在前普魯士定居點上建立了許多城鎮。 騎士團自己建造了許多城堡(奧登斯堡),在那裏它可以擊敗古普魯士人的起義,並繼續攻擊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在 14 世紀,騎士團經常與之交戰 和 15 世紀。 騎士團建立的主要城鎮包括艾倫施泰因 (Olsztyn)、埃爾賓 (Elbląg)、梅梅爾 (Memel) 和柯尼斯堡 (Königsberg),這些城鎮建於 1255 年,是為了紀念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 (Otakar II),位於被毀的普魯士定居點的遺址上。
崛起
編輯利沃尼亞
編輯1237年條頓騎士團在索勒戰役中慘敗後,利沃尼亞寶劍兄弟團被條頓騎士團吸收。利沃尼亞分支隨後被稱為利沃尼亞騎士團。當騎士在1242年的冰河之戰中慘敗於諾夫哥羅德的歷山·涅夫斯基親王手中時,試圖向羅斯擴張的嘗試失敗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騎士團專注於征服庫爾斯人和瑟米利亞人。1260年,它在杜爾貝戰役中與薩莫吉提亞人慘敗,引發了普魯士和利沃尼亞各地的叛亂。條頓騎士團在1262年至1265年的柯尼斯堡圍城戰中取得關鍵勝利後,戰爭達到了轉折點。庫爾斯人最終在1267年被征服,而塞米利亞人則在1290年被征服。騎士團在1343年至1345年鎮壓了一次重大的愛沙尼亞叛亂,並於1346年從丹麥手中購買了愛沙尼亞公國。
立陶宛
編輯在14世紀初,關於波梅里利亞公國繼承權的爭端使騎士團捲入了進一步的衝突。1306年,波蘭國王溫塞斯勞斯去世後,勃蘭登堡侯爵對公國提出了要求。波蘭的肘高大公瓦迪斯瓦夫一世也根據普熱梅斯瓦夫二世的繼承權要求公國,但遭到反對一些波美拉尼亞貴族。他們向勃蘭登堡請求幫助,勃蘭登堡隨後在1308年佔領了除格但斯克城堡外的整個波美瑞利亞。由於瓦迪斯瓦夫無法保衛格但斯克,當時由大團長齊格弗里德·馮·費希特旺根率領的條頓騎士團被要求驅逐勃蘭登堡人。
對抗波蘭
編輯1308年9月,普魯士領主海因里希·馮·普洛茨克(Heinrich von Plötzke)領導的騎士團將勃蘭登堡人逐出格但斯克,但隨後拒絕將該鎮讓給波蘭人,據一些消息來源稱,該鎮的居民遭到屠殺。儘管暴力的確切程度尚不清楚,但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估計範圍從該地區的政要和騎士編年史家報告的60名叛亂領導人到10,000名平民,這一數字在教皇詔書中被引用,用於懲罰該事件的騎士團的法律程序;法律糾紛持續了一段時間,但命令最終被免除了指控。在索爾丁條約中,條頓騎士團於1309年9月13日以10,000馬克的價格從侯爵手中購買了勃蘭登堡對格但斯克、希維切和特切夫城堡及其腹地的所謂宣稱。
對波美瑞利亞的控制使騎士團能夠將他們的修道院國家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邊界連接起來。十字軍的增援和補給可以從帝國領土西波美拉尼亞通過波美瑞利亞到達普魯士,而波蘭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被封鎖。雖然波蘭主要是騎士的盟友,反對異教的普魯士人和立陶宛人,但對波美瑞利亞的佔領使這個王國變成了騎士團的堅定敵人。
格但斯克的佔領標誌着條頓騎士團歷史的一個新階段。1307年開始的對強大的聖殿騎士團的迫害和廢除令條頓騎士團感到擔憂,但對波莫瑞利亞的控制使他們能夠在1309年將總部從威尼斯搬到諾加特河上的馬爾堡,世俗權力無法觸及.普魯士蘭德梅斯特的職位與大團長的職位合併。教皇開始調查騎士的不當行為,但沒有發現任何指控有實質內容。隨着反對立陶宛人的運動,騎士們面臨着報復性的波蘭和來自教皇的法律威脅。
1343年的卡利茲條約結束了條頓騎士團與波蘭之間的公開戰爭。騎士團將庫亞維亞和多布津土地讓給波蘭,但將海烏姆諾土地和波梅雷利亞與格但斯克(日耳曼化為但澤(Danzig))保留了下來。
勢力的巔峰
編輯1337年,皇帝路易四世授予騎士團征服所有立陶宛和俄羅斯的帝國特權。在大團長溫里希·馮·克尼普羅德(1351-1382年)統治期間,騎士團的國際聲望達到頂峰,並接待了眾多歐洲十字軍和貴族。
瑞典國王阿爾伯特將哥特蘭島割讓給騎士團作為保證(類似於封地),並理解他們將從波羅的海這個戰略島嶼基地消滅海盜海盜。1398年,大團長康拉德·馮·容金根率領的一支入侵部隊征服了該島,並將Victual兄弟趕出了哥特蘭島和波羅的海。
1386年,立陶宛大公雅蓋沃接受基督教洗禮,與波蘭王后雅德維加結婚,取名為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成為波蘭國王。這在兩國之間建立了個人聯盟,並成為條頓騎士團的潛在強大對手。騎士團最初設法讓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和他的堂兄維陶塔斯相互對抗,但當維陶塔斯開始懷疑騎士團計劃吞併他的部分領土時,這一策略失敗了。
雅蓋沃的洗禮開始了立陶宛正式皈依基督教的過程。儘管在普魯士和立陶宛正式成為基督教徒後,騎士團成立的理由就結束了,但騎士團與立陶宛和波蘭的爭執和戰爭仍在繼續。蜥蜴聯盟於1397年由普魯士貴族在庫爾姆創建,以反對騎士團的政策。
1407年,條頓騎士團達到了其最大的領土範圍,包括普魯士、波美拉尼亞、薩莫吉希亞、庫爾蘭、利沃尼亞、愛沙尼亞、哥特蘭、達戈、厄塞爾和諾伊馬克的土地,這些土地由勃蘭登堡在1402年典當。
衰落
編輯冰湖之戰
編輯1242年4月5日,1萬2千名十字軍和條頓騎士團部隊(包括丹麥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地的騎士和民兵)與歷山·涅夫斯基指揮的1萬5千至1萬7千人的諾夫哥羅德公國軍隊展開楚德湖戰役,條頓騎士團以重騎兵作為前鋒和作戰主力,其後是步兵,兩翼和後方有重裝騎兵,俄軍則以輕騎兵和裝備弓箭、標槍的輕步兵配置在中央,諾夫哥羅德公國的精銳重裝步兵在兩翼,歷山·涅夫斯基的親衛隊和貴族騎兵隊作為預備隊埋伏在左翼後側。最終條頓騎士團的重裝騎兵由於行動不便以及冰層開裂等原因遭到慘敗,損失超過1萬人,再無能力向俄國腹地進軍。楚德湖戰役也被稱作冰湖大戰。
1291年5月18日,馬木留克蘇丹國騎兵攻陷阿卡,大團長康拉德·馮·費希特旺根率領條頓騎士團總部遷往威尼斯。1320年,條頓騎士團團長在希臘南部摩里亞半島被當地人殺死。
1346年,條頓騎士團從丹麥人手中奪取愛沙尼亞,控制了波羅的海東岸的全部出海口。
第一次坦能堡戰役
編輯1410年7月15日,條頓騎士團與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進行格林瓦爾德戰役,條頓騎士團敗北,包括大團長烏爾里希·馮·容寧根在內的全部指揮官陣亡。1440年,普魯士聯邦由條頓騎士團的紳士和市民建立。 1454 年,它起來反對騎士團,要求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將該地區併入波蘭王國,國王同意並在克拉科夫簽署了一項合併法案。1454 年 3 月在克拉科夫成立時,該地區的市長、市民和代表宣誓效忠波蘭國王。 這標誌着條頓騎士團和波蘭之間的十三年戰爭的開始。卡西米爾四世授權合併領土的主要城市鑄造波蘭硬幣。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在戰爭中遭到破壞,在此期間,騎士團於 1455 年將紐馬克送回勃蘭登堡以籌集戰爭資金。由於馬里恩堡城堡被移交給僱傭軍以代替他們的報酬,並最終移交給波蘭,因此騎士團將其基地遷至桑比亞的柯尼斯堡。
1466年結束十三年戰爭的《第二次托倫和約》規定,騎士團除賠款600萬葛羅琛以外,還要割讓西普魯士予波蘭王國。被擊敗的騎士團放棄了對格但斯克/東波美拉尼亞和海烏姆諾領地的任何權利要求,這些領土與波蘭重新合併以及埃爾布隆格和馬爾堡地區以及主教主教區瓦爾米亞也被認為是波蘭的一部分,同時保留了歷史悠久的普魯士的東部領土,但作為波蘭的封地和保護國,也被認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波蘭王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現在開始,每一個條頓騎士團的大團長都必須在上任六個月內宣誓效忠於在位的波蘭國王。大團長成為波蘭國王和波蘭王國的親王和顧問。
世俗改制
編輯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他是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近親。波蘭-條頓戰爭之後,當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大團長於1525年皈依路德教時,騎士團完全被普魯士趕下台。他將騎士團剩餘的普魯士領土世俗化,並繼承了他的叔叔西吉斯蒙德一世的國王,波蘭,普魯士公國作為波蘭王室的個人附庸的世襲權利,普魯士效忠。普魯士公爵保留了它的貨幣、法律和信仰。貴族不在下議院。
1525年,阿爾布雷希特宣佈改信馬丁·路德的信義宗,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上的宗主羅馬教皇的聯繫,隨後宣佈將騎士團領地改為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自任普魯士公爵。儘管條頓騎士團失去了對其所有普魯士土地的控制權,但仍保留了其在神聖羅馬帝國和利沃尼亞境內的領土,儘管利沃尼亞分支保留了相當大的自治權。許多帝國財產在1524年至1525年的德意志農民戰爭中被毀,隨後被新教諸侯沒收。在利沃尼亞戰爭期間,利沃尼亞領土被鄰國瓜分;1561年,利沃尼亞大團長哥達·凱特勒將騎士團在利沃尼亞南部的屬地世俗化,創建了庫爾蘭公國,也是波蘭附庸。條頓騎士團在1525年失去普魯士後,專注於他們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財產。由於他們沒有連續的領土,他們開發了一個三層的行政系統:地產合併為由指揮官(Komtur)管理的指揮官。幾個司令部合併形成一個由地區指揮官(Landkomtur)領導的轄區。條頓騎士團的所有財產都隸屬於位於巴特梅爾根特海姆的大團長。
德意志有十二個轄區:
在德意志本土之外是
騎士團逐漸失去了對這些地產的控制權,直到1809年時,只剩下了梅爾根特海姆大團長的席位。
條頓騎士團分裂為三塊:普魯士騎士團和立窩尼亞騎士團迅速消亡,第三塊德意志騎士團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又活動了300年。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180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解散作為軍事組織的德意志騎士團。拿破崙倒台後,德意志騎士團再度復活, 但是被迫依附於哈布斯堡王朝而存在。
現代
編輯19世紀
編輯羅馬天主教會繼續存在於奧地利帝國統治的各邦,拿破崙無法觸及。從1804年起,騎士團由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領導。
哈布斯堡王朝及其統治的奧地利、蒂羅爾、波希米亞和巴爾幹。 1918年帝國的崩潰給騎士團帶來了毀滅性的危機。雖然在新的奧地利共和國,騎士團似乎有生存的希望,但在哈布斯堡領土的其他舊地區,人們傾向於將騎士團視為哈布斯堡家族的榮譽騎士勳章。這樣做的後果是有可能沒收騎士團的財產,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財產。為了更清楚地區分,在1923年,當時的大團長、奧地利陸軍元帥、奧地利大公、哈布斯堡王朝成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現役陸軍指揮官歐根擁有一個騎士團的牧師諾伯特·克萊因在當時的布爾諾主教選舉了他的助理,然後退位,讓主教成為騎士團的高級大團長。
20世紀
編輯由於這一舉措,到1928年,現已獨立的前哈布斯堡地區都承認這個修會是一個天主教教團。教團本身引入了一項新規則,該規則由教皇庇護十一世於1929年批准,根據該規則,該教團的政府在未來將由教團的一名教士掌握,其所屬省份也是如此,而婦女修會將有女性上司。1936年,女性修會的狀況得到進一步澄清,修女會被授予修女會最高管理者作為最高主持,修女會在修女會的總章中也有代表。
這完成了將條頓騎士團的天主教會中剩餘的東西轉變為現在更名為Deutscher Orden(「德意志教團」)的天主教宗教修會。然而,進一步的困難還在後頭。
這種重組和精神轉變的充滿希望的開端受到了德國在國家社會主義政權下擴張實力的嚴重打擊。在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吞併之後,同樣在1939年捷克土地被吞併後,條頓騎士團在整個大德意志帝國被鎮壓,直到德國戰敗。這並沒有阻止國家社會主義者將中世紀條頓騎士的形象用於宣傳目的。
二戰後
編輯意大利的法西斯統治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吞併了南蒂羅爾,這並不是一個有利的環境,但在二戰的敵對行動結束後,一個現在民主的意大利提供了正常化的條件,1947年奧地利合法地廢除了採取的措施違反命令並恢復沒收的財產。儘管受到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主義政權的阻撓,騎士團現在大體上能夠根據其傳統元素開展活動,包括照顧病人、老人和兒童,包括從事教育工作,在教區和自己的內部學習場所。1957年,羅馬教廷總檢察長在羅馬建立了一個住所,作為朝聖者宿舍。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逐漸好轉,與此同時,一些騎士團成員的被迫流放導致騎士團在德國重新建立了一些適度但具有歷史意義的基礎。尤其是姐妹們,獲得了幾個立足點,包括專門學校和對窮人的照顧,1953年,帕紹的奧古斯丁教規聖尼古拉故居成為姐妹之家。儘管以1929年改革規則為代表的重建已將騎士等類別擱置一旁,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外行人自發地參與騎士團的使徒工作,導致他們以現代化的形式複興,這一發展由教皇保祿六世於1965年正式確立。
官方名稱為「耶路撒冷德意志聖瑪麗之家的兄弟會」,儘管自成一格,但今天的騎士團無疑是一個天主教宗教團體。它的生活和活動的各種特徵讓人想起僧侶和乞丐的特徵。其核心是從事莊嚴宗教職業的教士,以及從事永久簡單職業的平信徒兄弟。修會也是修女會的一部分,在她們自己的結構內擁有內部自治政府,但在修會的總章中有代表。他們的終極上司是最高統帥。大約100名天主教神父和200名修女分為五個省,即奧地利、南蒂羅爾-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僧侶主要提供精神指導,而修女主要照顧病人和老人。許多神父關心德語社區。
組織
編輯結構架設
編輯教團總議會
編輯教團總議會(德語:Generalkapitel)是所有牧師、騎士和同父異母兄弟(德語:Halbbrüder)的集合。由於集結成員的後勤問題,他們分散在很遠的地方,只有轄區和司令部的代表聚集在一起組成總章。總章設計為每年舉行一次會議,但會議通常僅限於選舉新的宗師。 教團總議會的決定對該命令的大委員會成員具有約束力。
大團長
編輯大團長(Hochmeister)是該命令的最高官員。直到1525年,他才被教團總議會選舉。他擁有一個教皇國的統治者級別,並且在 1466 年之前一直是普魯士的主權。儘管有如此高的正式職位,但在實踐中,他只是平等中的第一人。
大委員會
編輯大委員會(德語:Großgebietiger)是由大團長任命的具有整個命令能力的高級軍官。有五個職位。
- 總指揮官(德語:Großkomtur;Magnus Commendator),大團長的副手
- 大司庫(德語:Treßler)財務主管
- 大醫師(德語:Spitler;Summus Hospitalarius),負責所有醫院事務
- 大司馬(德語:Trapier),負責穿衣和武裝
- 大元帥(德語:Ordenstrappier;Summus Marescalcus),軍事長官
大團長
編輯兄弟會時期
編輯- 1190 西布蘭德
- 1190-1192 康拉德
- 1192 格爾哈德
- 1193/94 海因里希
- 1195–1196 烏爾里希
軍事教團時期
編輯- 1198—1208 海因里希·沃爾波特·馮·巴森海姆
- 1208 奧托·馮·科彭
- 1208–1209 海因里希·馮·圖納
- 1209–1239 赫爾曼·馮·薩爾扎。作為腓特烈二世的朋友和顧問,赫爾曼獲得了與教皇何諾三世的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的舊軍事教團同等地位的認可。1237年,他還主導了利沃尼亞寶劍騎士團併入條頓騎士團。
- 1239–1240 康拉德·馮·圖林根
- 1240–1244 格哈德·馮·馬爾伯格
- 1244–1249 海因里希·馮·霍恩洛赫
- 1249–1252 岡瑟·馮·維勒斯萊本
- 1252–1256 波波·馮·奧斯特納
- 1256–1273 安諾·馮·桑格豪森
- 1273–1282 哈特曼·馮·赫爾德龍根
- 1282 或 1283 –1290 伯查德·馮·施萬登
- 1290–1297 康拉德·馮·費希特旺根 在阿卡淪陷後,康拉德將騎士團的總部搬到了威尼斯。
- 1297–1303 戈特弗里德·馮·霍恩洛厄
- 1303–1311 齊格弗里德·馮·費希特旺根,與他的前任齊格弗里德·馮·費希特旺根屬於同一家族。1309年,齊格弗里德將騎士團的總部遷至普魯士
- 1311–1324 卡爾·馮·特里爾
- 1324–1330 維爾納·馮·奧瑟恩
- 1331–1335 路德·馮·布倫瑞克
- 1335–1341 迪特里希·馮·阿爾滕堡
- 1342–1345 魯道夫·科尼希·馮·瓦佐
- 1345–1351 海因里希·杜塞默
- 1351–1382 溫里希·馮·克尼普羅德
- 1382–1390 康拉德·佐爾納·馮·羅滕斯坦
- 1391–1393 康拉德·馮·瓦倫羅德
- 1393–1407 康拉德·馮·容金根
- 1407–1410 烏爾里希·馮·容金根。他見證了條頓騎士團和波蘭-立陶宛之間的戰爭,指揮了第一次坦能堡戰役。
- 1410–1413 海因里希·馮·普勞恩
- 1414–1422 邁克爾·庫希邁斯特·馮·斯騰伯格
- 1422–1441 保羅·馮·拉斯多夫
- 1441–1449 康拉德·馮·埃利希豪森
- 1449 或 1450–1467 路德維希·馮·埃利希豪森
- 1467–1470 海因里希·羅斯·馮·普勞恩
- 1470–1477 海因里希·雷弗爾·馮·里希滕貝格
- 1477–1489 馬丁·特魯赫塞斯·馮·韋茨豪森
- 1489–1497 約翰·馮·蒂芬
- 1497–1510 薩克森公爵腓特烈
- 1510–1525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阿爾布雷希特,聯統勃蘭登堡-普魯士,成為了霍亨索倫家族的第一位普魯士公爵
改制之後
編輯- 1527-1543 克朗貝格的沃爾特
- 1543–1566 沃爾夫岡·舒茨巴
- 1566–1572 格奧爾格·洪德·馮·文克海姆
- 1572–1590 海因里希·馮·博本豪森
- 1590–1618 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三世
- 1619-1624 布雷斯勞主教奧地利的卡爾
- 1625–1627 威納赫的約翰·尤斯塔斯
- 1627–1641 約翰·卡斯帕·馮·斯塔迪翁
- 1641–1662 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威廉
- 1662-1664 奧地利大公卡爾·約瑟夫
- 1664–1684 約翰·卡斯帕·馮·安普林根
- 1685-1694 普法爾茨-諾伊堡的路德維希·安東
- 1694-1732 普法爾茨-諾伊堡的弗朗西斯·路易斯
- 1732-1761 巴伐利亞的克萊門斯·奧古斯特親王
- 1761-1780 洛林的卡爾·歷山親王
- 1780-1801 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
- 1801-1804 泰申公爵卡爾
- 1804–1835 年奧地利大公安東·維克多(職位繼承給奧地利皇室)
- 1835–1863 奧地利埃斯特大公馬克西米利安
- 1863–1894 奧地利大公威廉·弗朗茨
- 1894–1923 奧地利的歐根大公(世襲身份結束)
- 1923–1929 諾伯特·克萊因(布爾諾主教,1916 年至 1926 年)
現代
編輯- 1929-1933:諾伯特·克萊因
- 1933–1936:保羅·海德
- 1936–1948:羅伯特·沙爾茨基
- 1948–1970:瑪麗安·塔姆勒
- 1970–1988: 伊德豐斯·保勒
- 1988–2000:阿諾德·維蘭德
- 2000–2018:布魯諾·普雷特
- 2018 年至今:弗蘭克·貝亞德
現代
編輯榮譽騎士
編輯圖集
編輯影響
編輯1902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身着條頓騎士團僧侶的裝束,在重建的馬爾堡城堡中爬樓梯,作為德意志帝國政策的象徵。
德國歷史學家海因里希·馮·特賴茨克使用條頓騎士團的形象來宣傳親德和反波蘭的言論。許多德國中產階級民族主義者採用了這種意象及其符號。在魏瑪共和國期間,這種性質的協會和組織為納粹德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期間,納粹宣傳和意識形態經常使用條頓騎士團的形象,因為納粹試圖將騎士團的行為描繪成納粹征服生存區的先行者。海因里希·希姆萊試圖將黨衛軍理想化為20世紀中世紀軍事教團的轉世。然而儘管在納粹宣傳中提到了條頓騎士團的歷史,但騎士團本身在1938年被廢除,其成員受到德國當局的迫害。這主要是因為希特拉和希姆萊相信,縱觀歷史,羅馬天主教的軍事宗教命令一直是羅馬教廷的工具,因此對納粹政權構成威脅。希特拉將他的德國騎士團建立在條頓騎士團的基礎上,尤其是大團長的禮儀徽章本身,儘管他們廢除了上述命令。
波蘭民族主義者的情況正好相反,它使用條頓騎士團作為一般德國人的象徵性縮影,將兩者混為一談,形成一個易於識別的敵對形象。蘇聯宣傳家也使用了類似的聯想,例如1938年謝爾蓋·愛森斯坦電影《歷山·涅夫斯基》中的條頓騎士惡棍。
註釋
編輯- ^ 條頓之音按英語「Teutonic」,本為拉丁語「德意志」之英語音譯。
參考文獻
編輯- ^ 蘇其康. 中古慈善收容制度之宗教神髓 (PDF). 2005-05 [2010-10-12].[永久失效連結]
- ^ Redazione. "La Santa Sede e gli Ordini Cavallereschi: doverosi chiarimenti (Seconda parte)".
- ^ 條頓人早在西元前101年被羅馬執政官蓋烏斯·馬略所率之軍隊滅族,因此與條頓騎士團無任何關係。
- ^ 4.0 4.1 William Urban, The Teutonic Knights:A Military History. 草创之年,1190~1198 [條頓騎士團:一部軍事史]. 由陸大鵬、劉曉暉翻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分社). 2020. ISBN 978-7-5201-5307-2.
- ^ Dieter Zimmerling: Der Deutsche Orden, S. 166 ff.
- ^ Der Deutschordensstaat. [2022-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7).
延伸閱讀
編輯- 張亞威.《條頓騎士團的十字軍城堡——1230~1466年的普魯士紅磚城堡》,《兵器》2013年第9期,43-61頁
- (日語) Jacques Ancel著、山本俊朗訳 『スラブとゲルマン・東歐民族抗爭史』 弘文堂、1965年
- (日語) 阿部謹也『ドイツ中世後期の世界・ドイツ騎士修道會史の研究』 築摩書房、2000年、ISBN 978-4-480-75160-7
- (日語) 純丘曜彰『死體は血を流さない:聖堂騎士団vs救院騎士団 サンタクロースの錬金術とスペードの女王に関する科學研究費B海外學術調査報告書』、三交社、2009年
- (德文) Peter von Dusburg: Chronicon Terrae Prussiae (um 1326).
- (德文) Nikolaus von Jeroschin: Di Kronike von Pruzinlant(Übertragung des Chronicon Terrae Prussae ins Niederdeutsche mit Ergänzungen, um 1340).
- (德文) Hermann von Wartenberg: Chronicon Livoniae(um 1378)
- (德文) Peter Suchenwirt: Von Herzog Albrechts Ritterschaft; um 1377, umbenannt 1395 nach dem Tod des Herzogs zu: Vom Zuge Herzog Albrechts -selig-
- (德文) Wigand von Marburg: Chronica nova Prutenica(in Fragmenten überliefert, um 1400)
- von Posilge, Johann. Chronik des Landes Preußen. 1420 (德語).
- Christiansen, Erik. The Northern Crusade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7: 287. ISBN 0-14-026653-4 (英語).
- Seward, Desmond. The Monks of War: The Military Religious Order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5: 416. ISBN 0-14-019501-7 (英語).
- Urban, William. The Teutonic Knights: A Military History. London: Greenhill Books. 2003: 290. ISBN 1-85367-535-0 (德語).
- Christiansen, Érik. Les Croisades Nordiques.L'occident médiévale à la conquête des peuples de l'Est. 1100-1525. Alérion: Lorient. 1996. ISBN 2910963047 (法語)..
- Demurger, Alain. Chevaliers du Christ, les ordres religieux-militaires au Moyen Âge. Seuil. 2002. ISBN 2-02-049888-X (法語).
- Toomaspoeg, Kristjan. Histoire des chevaliers teutoniques. Flammarion. 200 1: 201. ISBN 978-2080800619 (法語).
- Gougenheim, Sylvain. Les Chevaliers teutoniques. Tallandier. 2007: 781. ISBN 978-2847342208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