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拉之死

1945年4月30日,大德意志國元首兼總理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拉柏林元首地堡內用手槍擊中右側太陽穴自殺身亡[1][2][3]他的妻子伊娃也服下氰化物,與他一同自盡。兩人死亡時,這段婚姻尚不滿40小時。30日下午,根據希特拉生前的指示,希特拉的手下將二人的屍體從緊急出口搬到地堡外,隨後在地堡外的總理府花園內用汽油將屍體焚化,埋葬在花園內的彈坑中。[4]希特拉死後,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成為其繼承人。而在元首地堡中,包括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夫婦在內的多位希特拉支持者紛紛尋短。

阿道夫·希特拉之死
第二次世界大戰柏林戰役
1945年納粹德國大規模自殺的一部分
1945年5月2日的星條旗報在頭版報道了希特拉的死訊
日期1945年4月30日
地點德國 德國柏林元首地堡

蘇聯紅軍佔領總理府後,蘇聯情報機構找到希特拉和伊娃二人被焚燒過的遺骸,之後將其轉移到了其他地點,僅保留了希特拉遺骸上的部分下頜骨以作鑑定之用。蘇聯還曾因為政治目的而製造假象,堅稱希特拉在戰後仍然活着,但這一說法之後被證明是不可信的。希特拉的具體死因也在歷史上有過不同的看法,但可信度都不高。1970年,二人的屍體被蘇聯情報機構再次挖出並火化,骨灰也被丟棄一空。

蘇聯還在希特拉埋葬過的彈坑中找到其部分頭骨,這部分殘骸碎片的真實性也存在爭議。這些碎片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希特拉本人頭骨的一部分,但2009年美國研究者對這些頭骨碎片進行DNA測定之後發現這些碎片實際上屬於一個不到40歲的女性。蘇聯作為關鍵證據保存下來的部分下頜骨則沒有檢測。2018年,法國研究者在檢測了牙齒碎片後確認其屬於希特拉本人,並推斷其在開槍自殺的同時服下了氰化物毒藥。

背景

編輯
 
1945年4月16日-26日,柏林戰役中的蘇聯紅軍攻勢
 
希特拉在帝國總理府元首地堡外面檢閲希特拉青年團(1945年4月20日)

1945年初,德軍已經瀕臨全線崩潰。在東方戰線蘇聯紅軍步步推進,已經佔領波蘭全境,準備從科斯琴法蘭克福之間渡過奧得河,意圖攻下奧得河以西82公里(51英里)的柏林。[5]西方戰線,德軍剛在阿登戰役中遭到盟軍重創,英國和加拿大軍隊已經跨越萊茵河,攻入了德國的工業心臟地帶魯爾區[6]南部的美軍則佔領了洛林,向美茵茨曼海姆和萊茵河推進。[6]意大利戰場,德軍及殘餘意軍也受到美軍和英軍的春季攻勢,被迫北撤。盟軍突破波河,抵達阿爾卑斯山南麓。[7]與此同時,2月4日至11日,同盟國領袖在雅爾塔舉行會議,共同商討戰後歐洲和世界格局。[8]

 
1945年4月20日,蘇聯紅軍在希特拉生日當天炮擊柏林

第三帝國日漸瓦解,1945年1月16日,希特拉已經撤回到柏林的元首地堡。納粹黨領導人也已經明確意識到,柏林戰役即將成為最後一戰。[9]4月11日,西方的美軍渡過易北河,向東100公里(62英里)就將到達柏林。[10]4月16日,東方的蘇聯軍隊跨過奧得河,展開施勞弗高地戰役,對德軍在東方戰線上保衛柏林的最後主力防線發動了進攻。[11]而在西方戰線,4月18日,德軍B集團軍約325,000名士兵在魯爾被包圍後全軍覆沒。自此,美軍通往柏林的道路也已經暢通無阻。到4月19日時,東方戰線上施勞弗高地的德軍已經撤離前線。4月20日希特拉本人生日當天,柏林首次遭到蘇聯的炮擊。4月21日晚,蘇聯紅軍的坦克已經駛進柏林市郊。[12]

 
元首地堡結構平面圖

1945年4月22日下午的形勢會議上,希特拉得知黨衛隊上級集團領袖菲利克斯·施坦因納在前一天沒有按照自己的命令把援軍調動到柏林。[13]他長篇大論痛斥了屬下將領的背叛和無能,最終只得宣告戰爭已經失敗。這也是他首次承認戰爭的失敗。希特拉隨後宣佈自己將在柏林堅守至最後,然後將飲彈自戕。[14]當天晚些時候,希特拉向黨衛隊醫生維爾納·哈澤詢問最有效的自盡方法。哈澤建議他採用「手槍加毒藥」的方法,服下氰化物的同時舉槍射向頭部。[15]「國家元帥」、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曾在1941年被希特拉指定為接班人,他在得知這項計劃之後,向希特拉發來電報,請求接管國家指揮權。[16][17]戈林的政敵、希特拉的個人秘書馬丁·鮑曼在接到電報後,煽動希特拉相信戈林有叛變的意圖。[17]希特拉於是命令戈林辭去一切職務,否則就處死他。之後直接解除了戈林全部職務,開除他的黨籍,下令逮捕他。[18]

4月27日,柏林已經被圍困,和德國其他地區失去聯繫。元首地堡與防衛部隊之間的加密無線電通信已經斷絕,指揮官不得不使用電話傳達指令,靠公共廣播才能獲取新聞和情報。[19]4月28日,英國廣播公司援引路透社報道稱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已經向西線盟軍表明自己有權進行投降談判,提出向盟軍投降的提議,但遭到盟軍拒絕。希特拉看到這篇報道後十分憤怒,認為這是叛國的行為。[20]當天下午,他已經怒不可遏,下令逮捕希姆萊,同時命人槍斃了希姆萊派駐在柏林希特拉總部的黨衛隊聯絡官赫爾曼·菲格萊因[21]

此時,蘇聯紅軍已經行進到柏林波茨坦廣場,各種跡象都表明紅軍正在為突襲總理府做最後的準備。這一消息和希姆萊背叛的雙重打擊促使希特拉下定決心結束自己的生命。[22]4月29日凌晨,希特拉與伊娃·布朗在元首地堡的地圖室內舉行小型婚禮,正式結為夫妻。[3]二人共享了一頓簡單的婚禮早餐。隨後希特拉帶秘書特勞德爾·榮格到另一間房間,口述自己的遺囑,讓秘書記錄下來。凌晨4時,他在遺囑上簽下姓名,然後上床休息了。[3](一說希特拉是在婚禮之前讓秘書記錄下遺囑的,然而所有資料都一致確定他最後在遺囑上簽字的時間是凌晨4時。)[23]

4月29日,希特拉得知自己的盟友,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領袖貝尼托·墨索里尼已經被意大利抵抗運動的共產黨游擊隊槍決,和情人克拉拉·貝塔西的兩具屍體一同被倒吊在廣場上示眾。二人的屍體隨後被取下丟棄,遭到了意大利人的痛罵和報復。希特拉之前在遺囑中就寫到,不願讓自己和妻子的遺體遭受羞辱,墨索里尼的遭遇可能進一步加強了他的這份決心。[24]當天下午,希特拉擔心希姆萊的黨衛隊給他的氰化物膠囊是否有效。[25]為了檢驗膠囊的毒性,他命令維爾納·哈澤醫生給自己的寵物狗布隆迪服下一粒,牠也因此而身亡。[25]

飲彈自戕

編輯
 
愛娃·勃勞恩與希特拉,希特拉手中牽着的是布隆迪,照片攝於1942年6月

希特拉和伊娃·布朗在地堡中的婚姻沒有超過40小時。4月30日凌晨1時,威廉·凱特爾元帥報告稱希特拉原本指望的援軍或被圍困,或被迫轉為防禦狀態,都無法抵達柏林。[26]30日早晨,蘇軍距離地堡已經不足500米(1,600英尺),希特拉與柏林城防司令黑爾姆特·魏德林上將會面。魏德林向希特拉報告稱守城部隊的彈藥可能在晚上就會用盡,戰鬥在24小時之內就會不可避免地結束。他向希特拉請求再一次突圍,但希特拉沒有回應。魏德林也回到了自己位於蒂爾加滕地區本德勒布洛克英語Bendlerblock的總部。13時左右,魏德林收到希特拉的突圍許可,同意他當晚嘗試突圍。[26][27]希特拉隨後和兩個秘書以及私人廚師共進午餐。午餐後,希特拉和伊娃向元首地堡內的員工和其他人告別,包括馬丁·鮑曼約瑟夫·戈培爾一家、秘書以及其他幾位軍官。14:30左右,希特拉和伊娃兩人走進了希特拉的私人書房。[27]

數名目擊證人在之後聲稱,15:30左右時聽到了巨大的槍聲。幾分鐘後,希特拉的貼身侍從海因茨·林格在鮑曼的陪同下打開了書房門。[28]林格後來稱當時自己立刻注意到了書房內瀰漫的燒焦杏仁味,而這正是氫氰酸中毒的常見跡象。[28]希特拉的副官,黨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奧托·京舍進入書房發現了沙發上的屍體。伊娃雙腿下垂,在希特拉左邊倒在外側。京舍稱希特拉「……坐在那裏,……身體沉下去,鮮血從右側太陽穴流出。他用自己的7.65毫米口徑華瑟PP手槍射中了自己。」[1][28][29]槍被丟在他的腳邊。[28]希特拉的保鏢,黨衛隊上級小隊領袖羅胡斯·米施英語Rochus Misch稱,希特拉的頭就倒在他面前的桌子上。[30]鮮血從希特拉屍體的右太陽穴和下頜滴下,在沙發右側扶手和地毯上留下一灘血跡。而林格表示,伊娃的屍體上沒有可見的傷口,屍體的面部表情表明她已經因氰化物中毒身亡。[28][31]京舍和黨衛隊旅隊領袖威廉·蒙克都明確表示,所有無關人士以及地堡的勤雜人員在15:00到16:00的死亡時間內都「無法進入」希特拉的私人居住區。[32]

 
元首地堡的地上部分及總理府花園。中間的圓形建築中是地堡發電和通風設備,左側是地堡緊急出入口,希特拉和伊娃的屍體就在這個出口前的彈坑中被焚毀

隨後京舍離開書房,宣佈元首逝世。兩具屍體也被搬上樓梯,從地堡的緊急出口運送到帝國總理府後面的花園中澆上了汽油。[33]目擊證人米施稱,有人在此時大喊:「快上樓,他們把老大燒了!」[30]最初嘗試點火時汽油無法點燃,於是林格又從地堡中取了一大捲紙回來。鮑曼點燃了紙,當做火把扔到屍體上,兩具屍體就這樣被點燃。一小群人站在地堡的門口,舉起手臂向火堆敬禮。這群人中有鮑曼、京舍、林格、戈培爾,以及希特拉的私人司機艾利赫·凱姆普卡英語Erich Kempka,黨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希特拉的保鏢部隊成員彼得·赫戈爾英語Peter Högl,黨衛隊高級突擊隊領袖埃瓦爾德·林德洛夫和上級突擊隊領袖漢斯·賴賽爾(Hans Reisser)。[33][34]16:15左右,林格命令黨衛隊下級突擊隊領袖海因茨·克呂格(Heinz Krüger)和上級小隊領袖維爾納·施維德爾(Werner Schwiedel)把書房中的地毯處理掉。施維德爾在之後稱,一進入書房就看到沙發的扶手上有一灘和「大號盤子」相似大小的血跡。他還注意到地毯上7.65毫米口徑手槍旁有一發用過的子彈殼,於是彎腰把子彈殼撿起。[35]兩人一同把書房中的沾血的地毯搬上樓梯,到總理府花園中燒毀處理。[36]

當天下午,蘇聯軍隊一直斷斷續續地炮擊總理府和附近地區。而焚燒屍體的汽油量太少,不足以將屍體完全焚毀,黨衛隊衛兵又不斷添進更多汽油。隨後林格發現,由於屍體是在露天環境下焚燒的,熱量分佈不均,所以屍體最終並沒有被完全燒毀。[37]焚燒屍體的工作一直從16:00持續到了18:30。[38]18:30時,林德洛夫和賴賽爾把殘骸埋在了一個淺彈坑中。[39]

後續

編輯
 
希特拉死時的二戰歐洲局勢圖(1945年5月1日)。
 白色區域為軸心國控制地區
 粉紅色區域為盟軍控制地區
 紅色區域表示盟軍新近奪取的地區

最早向外界透露了希特拉死訊的正是德國人自己。5月1日,漢堡帝國廣播英語Nordwestdeutscher RundfunkReichssender Hamburg)在廣播中插播快訊,稱稍後將發佈重大消息,之後播放了理查德·瓦格納安東·布魯克納的哀樂。希特拉在遺囑中指定的繼承人,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在廣播中宣佈了希特拉的死訊和自己繼位為帝國總統的消息。[40]鄧尼茨同時呼籲德國民眾為元首哀悼,稱希特拉是為保衛帝國首都而死的英雄。[41]鄧尼茨希望能拖延時間與英美協商投降以保全軍隊和國家,因此命軍隊向西撤退。這一策略獲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避免了180萬德國士兵被蘇軍俘虜;但同時,軍隊一直戰鬥到5月8日,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2]

希特拉死亡的消息在他死的當天亦傳遞到德國剩下還在作戰的盟國——大日本帝國[43]。日本政府在國內電台宣佈了希特拉元首已經死亡和鄧尼茨繼任職務的消息、朝日新聞亦報道了消息。儘管如此,日本也沒有下半旗致哀(盟國的最高領導人死亡應該下半旗以示尊重),因為在日本看來,希特拉選擇自殺是懦弱的行為,不符合其武士道精神或戰鬥到死的精神[43]。 時任日本外務大臣東鄉茂德稱德國背叛了三國同盟條約,德國外交部長科洛希克亦向日本政府表示:「很遺憾德國政府沒能做到作為盟國的義務。[44]

 
戈培爾夫婦和子女。圖中最後一排站立者為戈培爾的繼子哈羅德·匡特,是戈培爾家戰後唯一生還者

5月1日凌晨04:00,德軍上將漢斯·克雷布斯帝國總理約瑟夫·戈培爾指派,與蘇聯上將崔可夫會面,希望能商討確定雙方都可接受的投降條款。會面時,克雷布斯將希特拉的死訊透露給了崔可夫。[45][46]5月1日上午,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斯大林在希特拉死後13小時得知了這一消息。[47]他要求德軍無條件投降,同時下令尋找希特拉死亡的確鑿證據,希望能夠找到希特拉的屍體。[48]5月1日晚,瑪格達·戈培爾在元首地堡中餵自己的六個子女服下氰化物後與總理戈培爾雙雙自盡。[49]5月2日早晨,蘇聯紅軍佔領了帝國總理府,[50]克雷布斯上將和威廉·布格道夫上將兩人在元首地堡中舉槍擊中頭部自戕。[51]

5月2日晚些時候,蘇聯紅軍情報機構施密爾舒的一支負責搜尋希特拉屍體的小分隊在一個彈坑中發現了希特拉、伊娃和兩隻狗(據信是布隆迪和其幼崽伍爾夫)的遺骸。斯大林對希特拉之死仍然將信將疑,下令只能向公眾透露審查過的信息。[52][53]蘇聯紅軍在找到這些遺骸之後,僅保留了一部分下頜骨以供齒科檢測確定遺骨身份。[54][55]5月11日,蘇聯方面已經通過希特拉的牙醫雨果·布拉什克英語Hugo Blaschke和他的牙科技師確認,這些遺骸確實屬於希特拉和伊娃。[56]兩具遺骸之後被重新轉移到馬格德堡的一處施密爾舒設施,於1946年2月21日埋葬在無名墓穴中。戈培爾一家被焚燒過的遺骸也一同被埋葬在這裏。墓穴的具體地點始終是保密的。[57][58][54]

 
1944年美國特勤局推測希特拉逃跑時可能會採取的偽裝造型

對希特拉的最終命運,蘇聯曾因政治目的給出過不同的答案。在1945年戰後的一段時間內,蘇聯堅稱希特拉沒有死,而是潛逃到同盟國中的西方國家,被這些國家保護起來。[59]這一說法是蘇聯偽造的,藉此在西方國家之間製造相互懷疑和猜忌,最初人們也接受了這一說法。紐倫堡審判美國律師團團長托馬斯·J·多德英語Thomas J. Dodd就曾表示;「沒有人能說他(指希特拉)已經死了。」1945年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參加波茨坦會議時向斯大林詢問希特拉是否已經死亡,但是卻直接回應杜魯門稱:「沒有。」[56]當時的柏林英佔區反間諜機構負責人迪克·懷特英語Dick White(之後成為軍情五處軍情六處負責人)派手下的特工休·特雷弗-羅珀調查了希特拉的最終下落。特雷弗-羅珀在1945年11月得出結論,推翻了蘇聯的說法,確認希特拉和伊娃已於4月30日死亡。他隨後就此撰寫了報告,並於1947年將相關的研究出版成《希特拉的最後幾天》(The Last Days of Hitler)一書。[60][61]1969年,蘇聯記者列夫·貝茲曼斯基(Лев Безыменский / Lev Bezymensky)在自己的書中詳細介紹了希特拉的死亡,並在西方國家出版。書中包含了施密爾舒的屍檢報告,但因蘇聯之前一直試圖掩蓋真相,西方史學家一度認為其可信度不高。[62]

關於希特拉的死因,歷史上也說法不一。曾有一些史學家認為希特拉是服毒身亡,[63]亦有人認為他在服下氰化物膠囊的同時舉槍自戕。[64]當代史學家認為這兩種說法均不可信,或是蘇聯方面為政治宣傳做出的誤導,或是部分學者為綜合不同結論而臆想出的折衷理論。[64][59][65][66]曾有證人聲稱希特拉的屍體上的跡象表明子彈是從口中射入的,然而這一證詞並無說服力,也不太可能成立。[67][68]

 
元首地堡於1947年被毀後的遺蹟

1970年,埋葬希特拉遺骸的施密爾舒設施當時已經交由克格勃管理,按計劃將最終被移交給東德政府。克格勃首長尤里·安德羅波夫擔心移交東德之後,希特拉的埋葬地被曝光,可能成為新納粹主義的聖地,於是下令徹底毀掉1946年埋下的希特拉遺骸。[57]蘇聯克格勃的一支小隊獲得了具體的埋藏地點信息,於1970年4月4日秘密挖出了五個木箱,箱中裝有「10或11具屍體」的殘骸,「已經嚴重腐爛了」。這些殘骸被徹底焚毀並粉碎,最後骨灰被撒進了比德里茨易北河支流中。[69][54](一說骨灰被撒到馬格德堡的排水系統中。)[70]

 
中央情報局解密的照片,顯示了一名前SS士兵和一名他聲稱是希特拉的人,大約拍攝於1954年.[71]

1946年5月時,施密爾舒還從之前埋葬希特拉的彈坑中找到兩塊顱骨碎片,上面有槍擊的痕跡,且明顯被焚燒過。這些碎片一直保存在蘇聯和俄羅斯的國家檔案館,之後被人遺忘,直至1993年才被重新發現。[72][70]這些顱骨碎片長期以來一直被蘇聯認為是希特拉的遺骨,但並非主要物證。然而2009年美國研究者對這些頭骨碎片進行了DNA測定法醫學檢測,實驗結果發現這些遺骨的主人是一位女性。對骨縫的進一步檢測確定其年齡應當在20至40歲之間。被蘇聯作為主要證據的是蘇聯紅軍於1945年5月取得的下頜骨碎片,但這一下頜骨碎片並沒有參與2009年的檢測。[73][74][58]

在整個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末期,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記錄了許多可能的線索,證明了希特拉可能還活着,但並不信任它們。[75] 這些文件根據《納粹戰爭罪行披露法》被解密,並於2010年代初開始在線發佈。[76][77] 調查的秘密性質激發了許多陰謀論。[78]

2018年5月,法國古病理學家和法醫學家菲利普·沙利爾法語Philippe Charlier等人在《歐洲內科醫學雜誌英語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研究,確認俄羅斯保存的希特拉牙齒為其本人所有。沙利爾等人於2017年獲得俄羅斯政府授權,得以通過現代法醫學和生物醫學技術檢驗俄羅斯保存的骨骼碎片。檢驗結果顯示其形態與希特拉在1944年拍攝的X光片「完全相似」,其他證據亦顯示此塊骨骼屬於希特拉,證實希特拉確實於1945年4月30日死亡。研究團隊發現其牙齒上並無火藥殘留,但假牙上有氰化物痕跡,認為他可能對頸部或額頭開槍同時服下了毒藥。[79][80][81]

參見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1.0 1.1 Fischer 2008,第47頁: "... Günsche stated he entered the study to inspect the bodies, and observed Hitler ... sat ... sunken over, with blood dripping out of his right temple. He had shot himself with his own pistol, a PPK 7.65."
  2. ^ Kershaw 2008,第955頁: "... Blood dripped from a bullet hole in his right temple ..."
  3. ^ 3.0 3.1 3.2 MI5 staff 2011: "...30 April ... During the afternoon Hitler shot himself..." "In the small hours of 28-29 April Hitler dictated his will, in the form of a political and personal testament, to Gertrud 'Traudl' Junge... Soon afterwards Hitler and his mistress Eva Braun were married."
  4. ^ Kershaw 2008,第956頁.
  5. ^ Horrabin 1946, Vol. X,第51頁.
  6. ^ 6.0 6.1 Horrabin 1946, Vol. X,第53頁.
  7. ^ Horrabin 1946, Vol. X,第43頁.
  8. ^ Bellamy 2007,第648頁.
  9. ^ Beevor 2002,第139頁.
  10. ^ Shirer 1960,第1105頁.
  11. ^ Beevor 2002,第209–217頁.
  12. ^ Beevor 2002,第255–256, 262頁.
  13. ^ Erickson 1983,第586頁.
  14. ^ Beevor 2002,第275頁.
  15. ^ O'Donnell 2001,第230, 323頁.
  16. ^ Shirer 1960,第1116頁.
  17. ^ 17.0 17.1 Beevor 2002,第289頁: "Göring ... then drafted the text which was transmitted to Berlin that night. ... It cannot have been hard for Bormann to have roused Hitler's suspicions."
  18. ^ Shirer 1960,第1118頁.
  19. ^ Beevor 2002,第323頁.
  20. ^ Kershaw 2008,第943–946頁.
  21. ^ Kershaw 2008,第946–947頁.
  22. ^ Shirer 1960,第1194頁.
  23. ^ Beevor 2002,第343頁.
  24. ^ Shirer 1960,第1131頁.
  25. ^ 25.0 25.1 Kershaw 2008,第951–952頁.
  26. ^ 26.0 26.1 Erickson 1983,第603–604頁.
  27. ^ 27.0 27.1 Beevor 2002,第358頁: "... Hitler shook hands with his closest associates in a distant manner, then left them. ..."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Linge 2009,第199頁.
  29. ^ Joachimsthaler 1999,第160–182頁.
  30. ^ 30.0 30.1 Rosenberg 2009.
  31. ^ Beevor 2002,第359頁: "... her lips puckered from the poison."
  32. ^ Fischer 2008,第47–48頁.
  33. ^ 33.0 33.1 Linge 2009,第200頁.
  34. ^ Joachimsthaler 1999,第197, 198頁.
  35. ^ Joachimsthaler 1999,第162頁.
  36. ^ Joachimsthaler 1999,第162, 175頁.
  37. ^ Joachimsthaler 1999,第210–211頁.
  38. ^ Joachimsthaler 1999,第211頁.
  39. ^ Joachimsthaler 1999,第217–220頁.
  40. ^ Beevor 2002,第381頁: "Hamburg radio station warned the German people that a grave and important announcement was about to be made. Suitably funereal music from Wagner and Bruckner's Seventh Symphony was played ... Grand Admiral Dönitz ... stated that Hitler had fallen, ... and announced his succession."
  41. ^ Kershaw 2008,第959頁.
  42. ^ Kershaw 2008,第961–963頁.
  43. ^ 43.0 43.1 Erwin Wickert, German Embassy during the War: Testimony of a Diplomat in Japan, Translated by Machiko Sato, Chuokoron-sha, February 1998.ISBN 4120027457 .
  44. ^ 「 Hitler's death --later Russian disclosures 」.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anuary 4, 2013 . Retrieved March 9, 2019
  45. ^ Beevor 2002,第367頁.
  46. ^ Eberle & Uhl 2005,第280頁.
  47. ^ Beevor 2002,第368頁.
  48. ^ Eberle & Uhl 2005,第280, 281頁.
  49. ^ Beevor 2002,第380, 381頁: "Madga Goebbels ... opened the mouths of the sleeping children, put an ampoule of poison between their teeth and forced their jaws together. ... Joseph and Magda Goebbels ... crunched on glass cyanide ampoules and either they shot themselves with the pistols at the same moment ... or else Schwaegermann shot both of them ..."
  50. ^ Beevor 2002,第387, 388頁.
  51. ^ Beevor 2002,第387頁: "General Krebs and General Burgdorf ... had drawn their Luger pistols and blown their brains out."
  52. ^ Kershaw 2001,第1038–1039頁.
  53. ^ Dolezal 2004,第185–186頁.
  54. ^ 54.0 54.1 54.2 Kershaw 2008,第958頁.
  55. ^ Joachimsthaler 1999,第225頁: "... the only thing to remain of Hitler was a gold bridge with porcelain facets from his upper jaw and the lower jawbone with some teeth and two bridges."
  56. ^ 56.0 56.1 Eberle & Uhl 2005,第282頁.
  57. ^ 57.0 57.1 Vinogradov et al. 2005,第333頁.
  58. ^ 58.0 58.1 Halpin & Boyes 2009.
  59. ^ 59.0 59.1 Eberle & Uhl 2005,第288頁: "... New versions of Hitler's fate were presented by the Soviet Union 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needs of the moment ..."
  60. ^ MI5 staff 2011: "...30 April ... During the afternoon Hitler shot himself..." "In the small hours of 28-29 April Hitler dictated his will, in the form of a political and personal testament, to Gertrud 'Traudl' Junge... Soon afterwards Hitler and his mistress Eva Braun were married."
  61. ^ Callan 2010.
  62. ^ Petrova & Watson 1995,第162頁.
  63. ^ Erickson 1983,第606頁: "... both committing suicide by biting their cyanide ampoules."
  64. ^ 64.0 64.1 O'Donnell 2001,第322–323頁: "... we have a fair answer ... to the version of ... Russian author Lev Bezymenski ... Hitler did shoot himself and did bite into the cyanide capsule, just as Professor Haase had clearly and repeatedly instructed ... "
  65. ^ Kershaw 2001,第1037頁: "The intentionally misleading account of Hitler's death by cyanide poisoning put about by Soviet historians ... can be dismissed."
  66. ^ Fest 1974,第749頁: "... most Soviet accounts have held that Hitler also [Hitler and Eva Braun] ended his life by poison ...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in the Soviet story ... these contradictions tend to indicate that the Soviet version of Hitler's suicide has a political colouration."
  67. ^ Joachimsthaler 1999,第157頁: "Axmann elaborated on his testimony when questioned about his "assumption" that Hitler had shot himself through the mouth."
  68. ^ Joachimsthaler 1999,第166頁: "... the version involving a 'shot in the mouth' with secondary injuries to the temples must be rejected ... the majority of witnesses saw an entry wound in the temple... according to all witnesses there was no injury to the back of the head."
  69. ^ Vinogradov et al. 2005,第335–336頁.
  70. ^ 70.0 70.1 Beevor 2002,第431頁: "In 1970 the Kremlin finally disposed of the body in absolute secrecy ... body ... was exhumed and burned." "Hitler's jaws ... had been retained by SMERSH, while the NKVD kept the cranium. These remnants were recently rediscovered in the former Soviet archives. The rest of the body ... was exhumed ... and burned. The ashes were flushed into the town [Magdeberg] sewage system."
  71. ^ Magness, Josh. Did Hitler escape Germany for Colombia, South America? Memos from JFK files show CIA considered it. Miami Herald. October 31, 2017 [July 18,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31) (英語). 
  72. ^ Isachenkov 1993.
  73. ^ CNN staff 2009.
  74. ^ Goñi 2009.
  75. ^ CIA Chief of Station, Caracas, HVCA-2592 (PDF), CIA, 3 October 1955 [6 Sept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2-11) (英語) 
  76. ^ CIA staff, Advanced Search: Nazi War Crimes Disclosure Act, CIA FOIA, 2013 [17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8 January 2019) (英語) 
  77. ^ US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Adolf Hitler. FBI Records: The Vault. 10 April 2011 [8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0 (英語). 
  78. ^ Anderson, John. One Industry That Capitalizes on America's Hitler Fascination. Fortune. 10 November 2015 [19 Sept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4) (英語). 
  79. ^ Charlier et al. 2018.
  80. ^ AFP 2018.
  81. ^ Selk 2018.

參考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書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