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西姆諾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役

雷西姆諾戰役(英語:Battle of Rethymno[注 1])是1941年5月20至29日希臘克里特島發生的戰役,隸屬第二次世界大戰克里特島戰役伊恩·坎貝爾中校統領澳洲和希臘聯軍抵抗阿爾弗雷德·斯特姆空軍上校帶領的德國空軍第7航空師第2空降獵兵團,守御雷西姆諾和附近簡易機場。

雷西姆諾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的一部分

德國傘兵空降克里特島
日期1941年5月20至29日
地點35°21′N 24°34′E / 35.350°N 24.567°E / 35.350; 24.567
結果 德國勝利
參戰方
 澳洲
希臘 希臘王國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澳洲 伊恩·坎貝爾 納粹德國 阿爾弗雷德·斯特姆
兵力
  • 1270名澳洲步兵
  • 數量不明的支援人員
  • 3100名希臘軍人與武裝警察
約1700名傘兵
傷亡與損失
不明,英聯邦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不明,但確定傷亡慘重
克里特島雷西姆諾附近的着陸帶位置

5月20日克里特島共遭四輪空降突襲,首先是清晨該島西部的哈尼亞主港口與馬萊邁機場遇襲,雷西姆諾是第二輪。清晨空投傘兵的德軍飛機原定當天向雷西姆諾空投第2空降獵兵團,但希臘本土機場的混亂和延誤導致突襲不但沒有直接空中支援,而且未能在短時間空投完畢,耗時太長且人員分散,落到盟軍陣地附近的德軍因地面火力和着陸不利傷亡慘重。

德軍行動總指揮庫爾特·斯圖登特空軍中將集中資源贏得雷西姆諾以西80公里的馬萊邁機場戰鬥,盟軍中東司令部司令阿奇博爾德·韋維爾上將5月27日下令撤離克里特島,但島上盟軍司令伯納德·弗賴貝格少將無法將命令轉達坎貝爾。面對裝備坦克大炮的德軍,坎貝爾在5月29日投降,部分澳洲軍人逃入南部高地,52人最後在島民幫助下逃到埃及。

背景

編輯

1940年10月28日希意戰爭爆發,希臘開始積極投身第二次世界大戰[3]。英國與英聯邦遠征軍受命支援希臘,援軍總數超六萬人[4]。英軍進駐克里特島,確保希臘陸軍第5克里特師5th Cretan Division)能增援本土戰役[5]。如此安排對英國很有利:克里特島能為英國皇家海軍提供地中海東部的絕佳港口[6]羅馬尼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也在島上英軍轟炸機攻擊範圍。希臘人無須遠征軍援助便把意大利人趕出國門,但1941年4月德軍介入後席捲希臘本土,遠征軍被迫撤退。英國皇家海軍在四月結束前已轉移5.7萬盟軍將士,有些到克里特島增援駐軍,但大部分重型裝備失落。[7]

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忙於準備入侵蘇聯而且整體反對攻擊克里特島[8],但阿道夫·希特拉希望除去島上飛機對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5],而且德國空軍將領很想以空降突襲攻佔該島[9]。希特拉在「第28號指令」(Weisung Nr. 28)要求侵佔克里特島,用作「在地中海東部打擊英國的空軍基地」[10]。指令還要求五月行動,而且不得干擾針對蘇聯的行動計劃[11]

實力對比

編輯

盟軍

編輯

1941年4月30日,隨紐西蘭陸軍第2師2nd New Zealand Division)撤離希臘本土的伯納德·弗賴貝格Bernard Freyberg)少將受命擔任克里特島駐軍司令,他上任後馬上指出駐軍嚴重缺乏重武器、設備、補給和通訊設施[12][13]地中海戰役期間盟軍裝備一直稀缺,克里特島情況更加嚴重,島上駐守的英國部隊七個月就換了六任司令。英國皇家空軍要從1941年4月才開始常駐該島,但機場早已開建,雷達網站和倉庫都已建好。[14]四月上旬,島嶼北岸馬萊邁Maleme)與伊拉克利翁的機場、以及雷西姆諾的跑道都已竣工,佩迪亞達-卡斯翠Pediada-Kastelli)的另一條跑道即將建成[14]。一周內2.7萬英聯邦軍人從希臘本土撤到克里特島[15],大部分除隨身武器外沒有任何裝備,許多人連隨身武器都沒有;戰鬥打響時島上留有1.8萬人,另外九千撤離[16]。再加上島上原有1.4萬駐軍,使盟軍總兵力達3.2萬,另有一萬希臘人支援[17]

 
5月20日盟軍部署和德軍空降區

澳洲和希臘軍隊各有兩個營駐紮雷西姆諾地區,由伊恩·坎貝爾Ian Campbell中校指揮。澳軍兩個營都曾在四月參與希臘本土戰鬥,共計傷亡180人,4月30日才開始抵達雷西姆諾。[18]澳軍共有1270名老兵,另有幾個附屬英聯邦小部隊[19][20][注 2]。希臘駐軍共有2300人但大部分訓練和裝備不足,而且彈藥嚴重短缺,許多人連步槍都沒有,有步槍的平均每人還不到20發子彈,很多甚至只有三發[22][23]。坎貝爾共有八門炮,四門75毫米口徑,另外四門是從意大利人手中繳獲的100毫米大炮[21]。守御雷西姆諾的希臘憲兵Elliniki Chorofylaki)營新兵共有800人而且裝備精良[24]。坎貝爾用無線電和弗賴貝格聯繫,但沒有轉譯加密信息的代碼,明文發送的無線電信息極易落入德軍掌握,嚴重限制坎貝爾與上級的通訊[25][26]

雷西姆諾的跑道在小鎮以東約13公里,靠近皮吉Pigi)村。當地沿海公路和跑道主要建在山脊上,從東面可俯瞰跑道的「A高地」和斯塔伏羅門諾斯村(Stavromenos)向西延伸約三公里,抵達普拉坦斯村(Platanes)和「B高地」。南面的「D高地」能清楚看到內陸地形,澳軍的第二澳洲帝國軍Second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第1營2/1st Battalion)駐地在「A高地」和山脊東側,[27]有六門野戰炮保護[28]第二澳洲帝國軍第11營2/11th Battalion)駐地在「B高地」及周邊,有兩門野戰炮和許多機槍支援[29]。希軍第4團駐地在澳軍兩營之間的山脊上,第5團是預備隊,駐守山脊以南。坎貝爾的指揮部在「D高地」,另有兩輛瑪蒂爾達 II重型坦克在跑道西側溝壑。[30]盟軍所有部隊都挖好工事並有良好偽裝[27][28]。糧草存量有限,需在當地尋找[31]

德軍

編輯
 
克里特島戰役地圖,紅色代表德軍,藍色是盟軍,雷西姆諾位於中部

德軍以代號「水星行動」(Unternehmen Merkur)發動克里特島戰役,由威廉·利斯特陸軍元帥指揮德國陸軍第12軍團12. Armee)主導,配備570架戰機的德國空軍第8航空軍VIII. Fliegerkorps)提供密接空中支援。指揮行動的庫爾特·斯圖登特空軍中將統領德國空軍第11航空軍XI. Fliegerkorps)負責突擊,突擊隊包括德國空軍第7航空師7. Flieger-Division)的步兵,另有德國空軍空降突擊團Luftlande-Sturm-Regiment)與德國陸軍第5山地師5. Gebirgs Division)共2.2萬人,500餘架Ju 52運輸機負責部隊運輸。斯圖登特計劃用第7航空師對克里特島北岸盟軍陣地發起四輪空降突襲,再由海空兩路運輸的第5山地師攜帶大部分重武器增援。[32]

德軍入侵前轟炸克里特島及周邊海域確立制空權,摧毀島上29架英國皇軍空軍戰鬥機,剩下六架轉移到亞歷山大港[33][34]。行動數天前的德國情報稱島上盟軍總兵力約5000人,其中伊拉克利翁駐軍400多人[35],雷西姆諾沒有正式駐軍[27]。德軍派第7航空師第2空降獵兵團攻打雷西姆諾,但調走一個營[注 3],剩下約1700人由阿爾弗雷德·斯特姆Alfred Sturm)空軍上校指揮[37]。斯特姆計劃派第3營在雷西姆諾以東約三公里跳傘,在兩支炮兵部隊支援下攻佔該城。同時第1營在雷西姆諾跑道東側着陸,在一個機槍連增援下佔據跑道。斯特姆本人計劃與團指揮部在兩營空降點間中途位置着陸,另有一個加強連的預備隊。[27]

傘兵

編輯

德軍降落傘的設計和打開方法令傘兵行動受限。降落傘會在人員跳出飛機後自動打開,所以傘兵都要穿防護服遮擋織帶和裝備,這就導致他們跳傘時不能攜帶體積超過手槍手榴彈的武器。步槍自動武器迫擊炮彈藥、食品和飲用水都要另行空投。傘兵找到空投物資前只能用手槍和手榴彈自衛。[38]

為防打開降落傘的拉線失效,德軍傘兵必須頭朝下跳出飛機,而且訓練要求他們以四肢着地,而不是通常建議的雙腳併攏屈膝落地,導致大量人員手腕或腳腕受傷[38]。德軍傘兵跳出飛機後無法控制下降過程,也無法影響着陸位置。為確保傘兵不致遠離空投武器箱,跳傘高度要求不超過120米,風速不超過每小時23公里。運輸機必須低空直線慢速飛行,任何地面火力都能輕易命中。[39]運送傘兵的三引擎Ju 52運輸機非常可靠,每架可攜帶13名傘兵,武器箱放在飛機外部的炸彈掛架[40]

戰鬥

編輯

初期攻勢

編輯
 
德軍喪生傘兵

5月20日清晨,德軍兩個加強團用降落傘或突擊滑翔機在克里特島西部主港口哈尼亞附近的馬萊邁機場着陸,運送人員的飛機計劃當天下午在雷西姆諾與伊拉克利翁繼續空投[41]。德軍在希臘本土倉促修建的簡易機場設施問題重重,對接下來攻打雷西姆諾的行動非常不利[42]。這些機場因塵土覆蓋導致飛機安全滑行速度降低,起降風險大增。上午盟軍地面火力打傷的許多Ju 52運輸機在降落時墜毀,只能拖離跑道。飛機要靠手工加油,耗時超過預期。[43][44]Ju 52運輸機聯隊長魯迪格·馮·海金Rüdiger von Heyking)深知雷西姆諾周邊空投傘兵的行動會嚴重延誤,決定把空中支援攻勢推遲,儘量配合傘兵進攻時機,但因通信不力未能及時把命令轉達[27]

德軍原計劃先以空襲迫使防禦部隊尋找掩護,空襲減弱後馬上在14點開始空投傘兵,確保地面守軍通信中斷且無法集中力量反擊。但空襲直到16點後才開始,而且飛機還不到20架所以沒什麼效果。[45][46]坎貝爾所部14:30得知島嶼西部遇襲後推斷空降突襲可能接踵而至[37],但直到16點15分首批共24架Ju 52運輸機才出現[46]。飛機按傘兵降落路線沿海岸線平行飛過,駐守山脊的盟軍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就在射程內[47]。當天下午守軍至少擊落七架運輸機,還有許多帶着尾部濃煙不知所蹤[48]

德軍飛行員面對敵方火力的規避動作致使部分傘兵在海上降落,其中一組掉入藤叢,人員全部刺死[45],還有三人的降落傘沒打開。大量傘兵着陸前就被打死。[30]希臘本土機場的混亂導致雷西姆諾空中行動缺乏協調,空投傘兵的行動不是同時進行,而是一輪又一輪運輸機平行於盟軍佔領的沿海山脊直線低空飛行,極易淪為地面火力目標[49]。在此期間德軍沒有戰鬥機或轟炸機前往壓制地面火力[42],歷史學家安東尼·畢沃爾稱德軍此時面臨的局勢「混亂至極」[28]

德軍第1營的倖存者在「A高地」附近降落後找到武器箱並攻打高地[50],其他傘兵穩步來援,但有些援兵降落點甚至在距目標三公里的斯塔伏羅門諾斯村[37]。經過激烈戰鬥,德軍佔領「A高地」,坎貝爾下令瑪蒂爾達 II重型坦克反擊,但兩輛坦克都因地形崎嶇被困,澳軍在山脊設立阻攔工事計劃另一輪反擊。德軍第1營為攻下高地約死傷400人[50],坎貝爾用無線電向弗賴貝格請求增援以便反擊奪回「A高地」[51],弗賴貝格在午夜回復無員可派[52],把所有援兵派往威脅更大的哈尼亞[53]

德軍運輸機誤在澳軍第11營陣地周邊空投第3營大量傘兵,結果大部分被殺或被牽制後被俘[30][49]。第3營其他人員按原計劃在普拉坦斯村西側的帕瑞維利亞村(Perivolia)周邊着陸,擊潰當地希臘預備役訓練營並找到武器箱後重整旗鼓向雷西姆諾進軍。德軍18點左右企圖進入雷西姆諾,但被希臘憲兵聯同神父、修士在內的武裝平民擊退。[30][53][54]

德軍第2空降獵兵團指揮部和附屬連約200人在盟軍陣地降落並且傷亡慘重,澳軍第11營當晚掃蕩後抓獲88名戰俘並取得大量武器彈藥,斯特姆21日被俘[37][49]。空降後德軍無線電設備全部失落,導致在雅典指揮的斯圖登特對情況一無所知。他晚上七點派飛機與第2空降獵兵團聯絡,但飛機也失去聯絡而且沒有返航。[55]

後續行動

編輯
 
德軍傘兵俘虜

5月21日拂曉,德軍打退澳軍第11營和希軍第5團重奪「A高地」的攻勢。坎貝爾下令早上八點再次進攻。德軍此時也準備進攻,但卻因自家飛機誤炸打亂行動。盟軍經過激烈的短兵相接迫使德國後撤,倖存者躲入斯塔伏羅門諾斯村附近建築牢固的橄欖油廠。盟軍收復大炮和兩輛此前棄置的坦克。[56]

德軍第3營21日再度攻打雷西姆諾,但被希臘憲兵和武裝平民擊退並牽制在帕瑞維利亞村周邊[57]。第3營還受到自家飛機轟炸和足以俯瞰他們陣地的「B高地」澳軍炮擊。盟軍在Ju 52運輸機飛過時停火併利用俘獲的德軍信號裝備請求增援,拿到德方送來的武器彈藥及其他裝備。仍然不知雷西姆諾戰況的斯圖登特當晚又派出聯絡飛機,水上飛機靠近海岸降落,把無線電裝上橡皮艇運向海灘,結果全部毀於澳軍火力。[58]據本次戰役的希臘官方歷史文獻記載,21日德軍共陣亡70人,傷300人,另有200人被俘[57]

此後幾天盟軍反覆攻打帕瑞維利亞村和橄欖油廠的德軍陣地,兩輛坦克雖然實用但經常故障或因地勢不平停擺。德軍第3營殘兵在帕瑞維利村亞面臨的攻勢越來越猛,[59]澳軍利用俘獲的信號裝備指示德軍飛機轟炸自家傘兵[60]。德軍多次空襲支援第3營,在22日炸死當地州長、憲兵營長和許多平民[61]。盟軍多次襲擊帕瑞維利亞村都無功而返。23日晚德軍藉助強大空中支援進攻澳軍,但也沒有任何進展[62]。德軍空中火力還直接打擊雷西姆諾,當地醫院被炸[63]。5月22日盟軍攻擊橄欖油廠,但因澳軍第1營和希軍第4團協調不力失敗[64]。5月26日澳軍與希軍第5團突襲橄欖油廠並抓獲約100名戰俘,其中42人受傷。德軍第1營30名倖存者向東逃竄。[59][65]

歷史學家卡勒姆·麥克唐納(Callum MacDonald)認為,20日雙方傷亡都很慘重,此後「戰鬥變得不那麼野蠻」。戰役接近尾聲時,盟軍共俘虜超500德軍。雙方在阿德爾(Adhele)建起聯合醫院,德國和澳洲大夫合作救死扶傷。但傷員情況都很嚴峻,沒有麻醉藥可用,還需把降落傘撕開充當繃帶。[59]許多傘兵倒在降落點,盟軍陣地前就有400餘具屍體。屍體在陽光下膨脹並被烏鴉分食,情報人員從中搜尋文件。死者身上財物洗劫一空,當地人還偷走靴子。歷史學家安東尼·畢沃爾稱,有些傘兵是被當地人砍死。[66]德方根據屍體情況聲稱死者遭受酷刑和虐待,並經納粹電台傳播[67][68]

投降

編輯
 
克里特島的盟軍投降

德軍在此期間贏得馬萊邁機場的戰鬥[69],佔領哈尼亞和港口[70]並迫使守軍向東面和南面逃離[71]。5月26日弗賴貝格向中東司令部司令阿奇博爾德·韋維爾上將匯報,克里特島戰役已告失敗,韋維爾次日下令撤離該島[72]。弗賴貝格要求雷西姆諾駐軍向南前往普拉基亞斯Plakias),希望他們能從當地撤離,但坎貝爾無法解碼加密無線電信息,弗賴貝格又不能冒德軍獲知行動計劃的風險傳遞明文信息。弗賴貝格派信使5月27日晚乘補給船前往雷西姆諾,但信使沒有及時登船。[25]5月27至28日弗賴貝格多次派飛機傳信未果[73],坎貝爾始終對整體局勢一無所知[25]。他曾在戰役前期派人前往弗賴貝格的總部,但此人已在26日返回,沒有提議撤退[74]

5月29日早上,奧古斯特·維特曼August Wittmann)中校帶領德軍向東進發,其中包含第85和141山地團,第31裝甲團,除坦克外還有重型火炮[75]。德軍進攻雷西姆諾東側盟軍陣地,切斷各陣地聯繫,盟軍最後彈盡糧絕,坎貝爾約在當天正午後投降[76][77]。德軍戰俘獲釋[78],96名澳洲軍人陣亡,934人被俘,其中190人受傷[79]。澳軍第11營許多人在當地居民協助下逃離,13名軍官和另外39人逃到埃及[80]。希軍的兩個團轉移,第4團在阿德爾(Adele)投降,第5團撤到阿卡迪(Arkadi),該團大部分人員來自克里特島,許多人分散逃離[77]。希臘軍民是役死傷不明[81]

影響

編輯

德軍佔領克里特島的傷亡一度超出巴爾幹戰役,損失或無法作戰的Ju 52運輸機達200架之多,此後再也沒有嘗試大規模空降行動[82]。澳軍第1和第11營的倖存者後在巴勒斯坦重組部隊[83][84]。德軍佔領克里特島後血腥報復,行刑隊處決3474名平民,死於報復及各種暴行的更多。戰爭結束之際,克里特島德軍司令漢斯-格奧爾格·本塔克Hans-Georg Benthack)少將1945年5月9日在伊拉克利翁無條件投降[85][86]。如今雷西姆諾有許多地方以伊恩·坎貝爾命名[87]

註釋

編輯
  1. ^ 其中「Rethymno」又作「Retimo」[1]或「Rethymnon」[2]
  2. ^ 其中包括第二澳洲帝國軍第3野戰團2/3rd Field Regiment)第6炮兵90人、第二澳洲帝國軍第1機槍營2/1st Machine Gun Battalion)兩個排、戰時流動醫院連、兩輛瑪蒂爾達 II重型坦克、海陸空軍信號部隊及其他部隊[21]
  3. ^ 第2空降獵兵團第2營加入第1空降獵兵團空降突襲雷西姆諾以東80公里的伊拉克利翁[36]

腳註

編輯
  1. ^ Long & 1953,第256頁
  2. ^ MacDonald & 1995,第120頁
  3. ^ Long & 1953,第1頁
  4. ^ Long & 1953,第182–183頁
  5. ^ 5.0 5.1 Beevor & 1991,第11頁
  6. ^ Murfett & 2008,第114頁
  7. ^ Long & 1953,第205頁
  8. ^ Pack & 1973,第21頁
  9. ^ Spencer & 1962,第95頁
  10. ^ Admiralty Historical Section & 2002,第102頁
  11. ^ Vogel & 1995,第530–531頁
  12. ^ Prekatsounakis & 2017,第ix頁
  13. ^ Falvey & 1993,第119頁
  14. ^ 14.0 14.1 Richards & 1974,第324–325頁
  15. ^ Beevor & 1991,第32, 50–51頁
  16. ^ MacDonald & 1995,第147頁
  17. ^ Davin & 1953,第480頁
  18. ^ Long & 1953,第183 n., 256頁
  19. ^ Long & 1953,第183 n., 256–257 n. 2頁
  20. ^ MacDonald & 1995,第189–190頁
  21. ^ 21.0 21.1 Long & 1953,第256–257 n. 2頁
  22. ^ Beevor & 1991,第50, 68頁
  23. ^ Davin & 1953,第48頁
  24. ^ Beevor & 1991,第48, 68頁
  25. ^ 25.0 25.1 25.2 MacDonald & 1995,第275頁
  26. ^ Long & 1953,第267頁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MacDonald & 1995,第189頁
  28. ^ 28.0 28.1 28.2 Beevor & 1991,第69頁
  29. ^ Davin & 1953,第175頁
  30. ^ 30.0 30.1 30.2 30.3 MacDonald & 1995,第190頁
  31. ^ Long & 1953,第257頁
  32. ^ Beevor & 1991,第41–42頁
  33. ^ Vick & 1995,第27頁
  34. ^ Gilbert & 1989,第184頁
  35. ^ Beevor & 1991,第42頁
  36. ^ MacDonald & 1995,第192頁
  37. ^ 37.0 37.1 37.2 37.3 Beevor & 1991,第70頁
  38. ^ 38.0 38.1 MacDonald & 1995,第20–21頁
  39. ^ MacDonald & 1995,第20頁
  40. ^ MacDonald & 1995,第17頁
  41. ^ MacDonald & 1995,第180–181, 188頁
  42. ^ 42.0 42.1 Beevor & 1991,第71頁
  43. ^ Beevor & 1991,第68頁
  44. ^ Davin & 1953,第179頁
  45. ^ 45.0 45.1 Beevor & 1991,第68–69頁
  46. ^ 46.0 46.1 Long & 1953,第258頁
  47. ^ Long & 1953,第258–259頁
  48. ^ Long & 1953,第259頁
  49. ^ 49.0 49.1 49.2 Davin & 1953,第176頁
  50. ^ 50.0 50.1 MacDonald & 1995,第190–191頁
  51. ^ Long & 1953,第226頁
  52. ^ Long & 1953,第260 n. 2頁
  53. ^ 53.0 53.1 Hellenic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 1985,第240頁
  54. ^ Beevor & 1991,第62, 92頁
  55. ^ MacDonald & 1995,第191頁
  56. ^ MacDonald & 1995,第213頁
  57. ^ 57.0 57.1 Hellenic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 1985,第245頁
  58. ^ MacDonald & 1995,第214頁
  59. ^ 59.0 59.1 59.2 MacDonald & 1995,第214–215頁
  60. ^ Long & 1953,第264頁
  61. ^ Hellenic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 1985,第247–248頁
  62. ^ Long & 1953,第264–271頁
  63. ^ Hellenic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 1985,第250–251頁
  64. ^ Beevor & 1991,第92頁
  65. ^ Hellenic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 1985,第255頁
  66. ^ Beevor & 1991,第62頁
  67. ^ MacDonald & 1995,第215–216頁
  68. ^ Beevor & 1991,第123頁
  69. ^ MacDonald & 1995,第226–227頁
  70. ^ MacDonald & 1995,第273–274頁
  71. ^ MacDonald & 1995,第274, 276頁
  72. ^ Donaldson & 2004,第212頁
  73. ^ Long & 1953,第271–272頁
  74. ^ Long & 1953,第265, 267頁
  75. ^ Antill & 2005,第83頁
  76. ^ Long & 1953,第269, 271, 273–274頁
  77. ^ 77.0 77.1 Hellenic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 1985,第259頁
  78. ^ Long & 1953,第316 n. 2頁
  79. ^ Long & 1953,第275 n. 2, 315 n. 2頁
  80. ^ Bell & 1991,第17頁
  81. ^ Davin & 1953,第486頁
  82. ^ MacDonald & 1995,第301頁
  83. ^ Long & 1953,第336, 419頁
  84. ^ 2/11th AWM & 2021
  85. ^ Beevor & 1991,第175頁
  86. ^ MacDonald & 1995,第302–303頁
  87. ^ Obituary, Ian Campbell 1997.

來源

編輯
  • Admiralty Historical Section. The Royal Navy and the Mediterranean: November 1940 – December 1941. Whitehall Histories II. London: Whitehall History in association with Frank Cass. 2002. ISBN 978-0-7146-5205-4. 
  • Antill, Peter D. Crete 1941: Germany's Lightning Airborne Assault. Oxford: Osprey. 2005. ISBN 978-1-84176-844-1. 
  • 2/11th Battalion.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 Units.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021 [202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 Beevor, Antony. Crete: The Battle and the Resistance. London: John Murray. 1991. ISBN 978-0-7195-4857-4. 
  • Bell, A. T. J. The Battle for Crete – The Tragic Truth. 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Journal. 1991, 88 (May–June): 15–18. ISSN 1320-2545. 
  • Davin, Daniel Marcus. Crete.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New Zealand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 Wellington: Historical Publications Branch, Department of In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New Zealand. 1953 [2021-04-15]. OCLC 12523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 Donaldson, I. A. The Evacuation of the Heraklion Garrison from Crete, 28–29 May 1941.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rmy Historical Research. 2004, 82 (331): 210–226. JSTOR 44232721. 
  • Falvey, Denis. The Battle for Crete—Myth and Realit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rmy Historical Research. 1993, 71 (286): 119–126. JSTOR 44224765. 
  • Gilbert, Martin.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 1989. ISBN 978-0-297-79616-9. 
  • Hellenic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Επίτομη Ιστορία του Ελληνοϊταλικού και Ελληνογερμανικού Πολέμου 1940–1941 (Επιχειρήσεις Στρατού Ξηράς). Athens. 1985. OCLC 34158145. 
  • Gen. Ian Campbell. The Herald. 1997-12-16 [2021-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 Long, Gavin. Greece, Crete and Syria.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2. Canberra: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53 [2021-04-15]. OCLC 2513025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4). 
  • MacDonald, Callum. The Lost Battle: Crete 1941. London: Macmillan. 1995. ISBN 978-0-333-61675-8. 
  • Murfett, Malcolm H. Naval Warfare 1919–1945: An Operational History of the Volatile War at Sea.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08. ISBN 978-0-415-45804-7. 
  • Pack, S.W.C. The Battle for Crete.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3. ISBN 978-0-87021-810-1. 
  • Prekatsounakis, Yannis. The Battle for Heraklion. Crete 1941: The Campaign Revealed Through Allied and Axis Accounts. Solihull: Helion. 2017. ISBN 978-1-913336-01-1. 
  • Richards, Denis. Royal Air Force 1939–1945: The Fight at Odds I paperback (online). London: HMSO. 1974 [1953] [2021-04-15]. ISBN 978-0-11-7715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Spencer, John H. Battle for Crete. London: Heinemann. 1962. OCLC 2517566. 
  • Vick, Alan. Snakes in the Eagle's Nest: A History of Ground Attacks on Air Base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5. ISBN 978-0-8330-1629-4. 
  • Vogel, Detlef. German Intervention in the Balkans. Schreiber, Gerhard; Stegemann, Bernd; Vogel, Detlef (編).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Mediterranean, South-east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1939–1941 III.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19-8228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