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軍編制序列
1938年八路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38年冬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國抗一的戰鬥序列,又稱為第18集團軍,總司令為朱德,副總司令為彭德懷。但對內仍稱八路軍。
八路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38年12月,其下屬已經包括115師、山東縱隊、120師、129師、晉察冀軍區、陝甘寧留守兵團。總兵力為156700人[1]。
背景
編輯1937年9月,八路軍總部及115師、120師、129師進入山西後,即參加與日軍的正面交戰。雖然平型關戰役獲得勝利,然而此後仍與第二戰區的國民革命軍友軍接連在忻口戰役失利。於此同時,八路軍決定在日軍戰略區創建抗日根據地,並劃分出晉察冀軍區(平綏路以南、同蒲路以東、正太路以北、平漢路以西),由聶榮臻為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綏察軍區(在晉西、察西、綏東成立);晉冀豫軍區(正太路以南、同蒲路以東、平漢路以西、黃河以北)以及晉西南軍區。太原會戰前期,八路軍已經率主力115師、129師南調,到和順縣石拐鎮,並建立晉察冀軍區。11月,太原失守。115師除聶榮臻一部留晉察冀創建根據地外,主力轉移至汾河流域和晉南,並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129師在晉東南創建根據地。120師仍在晉西北同蒲路北段活動,並化整為零改為游擊戰。
日軍在佔領太原後,開始對部署於山西農村地區的八路軍進行圍剿。期間,120師發動晉西北七城戰役、115師發動廣陽戰鬥、129師發動神頭嶺戰鬥。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軍區並成立晉察冀邊區政府,所轄縣發展到30餘。1938年,戰局繼續惡化,八路軍總部、120師、129師、115師陸續南撤。同年4月,毛澤東指示部隊可以進入河北、山東。之後朱德命129師主力與115師344旅迅速向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前進,而115師主力則從晉西南調向山東,與12月山東各地起義組成的山東縱隊會師。
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閉幕後,黨政軍機構大調整。938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簡稱「前指」、「前方總部」或「總司令部」,設立於晉東南。
總部
編輯- 總指揮:朱德(1940年5月回延安)、副總司令:彭德懷
- 參謀長:葉劍英(在國統區)、副參謀長左權(兼前指參謀長)/1942年8月25日抗大總校副校長兼副政委滕代遠繼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兼前指參謀長
- 政治部主任: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在延安)
- 秘書長:朱光
- 參謀處:
機要科長孫開楚
第115師
編輯1938年3月,115師師長林彪因被友軍誤傷,離職休養,而師長暫由陳光代任。1938年2月18日,第343旅由正太路北調往山西東南,歸129師指揮。同年10月,115師組建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同年12月,組建獨立支隊[2]。
師長林彪(陳光代任)、參謀長周昆、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副主任黃勵、參謀處長王秉璋、供給部長鄺任農。
344旅
編輯344旅:旅長徐海東(楊得志代任)、政治委員黃克誠、副旅長楊得志、參謀長盧紹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譚甫仁
- 687團:團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政治處主任李雪三
- 688團:團長韋傑、政治部主任劉昌恆
- 689團:團長韓先楚、政治委員康志強、政治處主任黃惠良
- 獨立團:團長劉震、政治部主任高農斧
- 特務團
- 挺進縱隊:隊長覃健、政治委員常玉清
東進抗日挺進縱隊
編輯1938年10月,115師組建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開始進入山東[2]。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華、副司令員許世友、參謀長鄧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3]。
師屬其他部隊
編輯山東縱隊
編輯山東縱隊由1938年12月組建。指揮張經武、政治部主任江華、政治委員黎玉、參謀長王彬、供給部長馬馥堂、衛生部長白備五
直屬部隊
編輯第二支隊
編輯第三支隊
編輯司令員馬耀南、政治委員霍士廉、副司令員楊國夫、政治部主任鮑輝
第四支隊
編輯支隊長廖容標、政治委員林浩、副司令員趙傑、參謀長王彬、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第五支隊
編輯司令員高錦純、政治委員宋澄、副司令員吳克華、參謀長趙錫純、政治部主任宋竹庭、副主任於眉
- 直屬第65團:團長李肇歧、政治委員王雲九、副團長徐子明
- 第19旅:旅長高嵩、政治委員宋竹庭、參謀長王瀛洲、政治部主任李丙令
- 第21旅:旅長鄭耀南、政治委員李耀文、政治部主任張加洛
- 第25旅:旅長劉萬令、政治委員柳雲光
第六支隊
編輯司令員何光宇、政治委員張北華、副司令員劉海濤、參謀主任馬繼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魯東遊擊指揮部(7、8支隊)
編輯指揮馬保三、政治委員張文通、副指揮韓明柱、參謀長楊志雅、政治部主任賴萍
第十二支隊
編輯隴海南進支隊
編輯第120師
編輯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關向應、副主任甘泗淇、參謀長周士第[4]。
師部
編輯司令部
編輯政治處
編輯直屬部隊
編輯- 教導團:團長彭紹輝、政治委員冼恆漢、政治處主任梁仁芥
- 警備第6團:團長孫超群、政治委員張達志、政治處主任黃立清
- 大青山支隊[4]:支隊長李井泉、參謀長姚喆
- 獨立第1支隊:支隊長楊嘉瑞、政治委員戴文彬、參謀長張秀龍、政治部主任朱民親
- 雁北第6支隊:支隊長王寶珊、政治委員胡一新
358旅
編輯358旅旅長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張平華代)、參謀長姚喆(喻楚傑代)、政治部主任張平化;
359旅
編輯第129師
編輯師部
編輯司令部
編輯政治部
編輯- 組織部:部長徐立清
- 教育部:部長劉志堅、文娛科長王新高
- 民運部:部長秦武山、民運科長袁克服
- 敵工部:部長項本立
- 鋤奸部:部長邱積成
- 總務處:處長甘思和
- 軍法處:處長丁武選
- 直政部:主任彭雪桂、副主任曾廣梅
- 軍需處:處長徐林、政治委員賴勤
直屬部隊
編輯第385旅
編輯原第385旅留在陝北,1938年5月,129師在太行山區重組新第385旅旅部[6]。旅長陳錫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謝富治、副旅長汪乃貴、參謀長范朝利、政治部副主任鮑先志、組織科長高捷成、教育科長漆遠渥、民運科長白偉章、鋤奸科長劉明輝。
- 第768團:團長王近山(孔慶德代)、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黃振堂、副團長孔慶德、參謀長范朝利
- 獨立團:團長鄒國厚、政治委員韓連生、副團長余品軒、政治處主任鄧永耀
- 新兵團:政治處主任張南生
- 冀豫游擊支隊:司令員趙輝樓、政治委員謝富治(兼)、副司令員汪乃貴、參謀長范朝利、政治處主任趙月舫
第386旅
編輯386旅旅長陳賡、政治委員陳再道(後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政訓處主任王新亭、副參謀長周希漢;
第344旅
編輯1938年2月24日,奉命轉移到河北,歸129師編制[7]。旅長徐海東(後楊得志代)、政治委員黃克誠、副旅長楊得志、參謀長盧紹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譚甫仁
- 第687團:團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政治處主任李雪三
- 第688團:團長陳錦繡(後韋傑任)、政治委員何柱成(後劉震任)、副團長覃建、參謀長張赤民、政治處主任劉昌恆
- 第689團:團長韓先楚、政治委員康志強、政治處主任黃惠良
青年抗日縱隊(獨立旅)
編輯1938年5月,冀縣青年抗日義勇軍接受八路軍領導,改編為第129師青年抗日游擊縱隊,同年8月與第771團等合編為青年抗日縱隊[6]。司令員段海洲、政治委員李聚奎、副司令員徐深吉、參謀長李茂思、政治部主任吳富善。
- 第1團:團長吳誠忠、政治委員王貴德、參謀長鄭行衢、政治處主任夏祖盛
- 第2團:團長鄭炳銀(後陳子斌、王進前)、政治委員吳洪芳、副團長陳子斌、政治處主任李松霄
- 第3團:團長李繼孔、政治委員劉福勝、副團長廖仲符、參謀長張鶴聲、政治處主任孫卓夫
- 771團:團長徐深吉、政治委員吳富善、副團長吳誠忠、參謀長鄭行衢、政訓處主任王貴德;
晉冀豫軍區
編輯1938年4月成立,5月建立五個軍區,對外稱第129師後方司令部[8]。司令員倪志亮、政治委員黃鎮、副司令員王樹聲、政治部主任賴際發。
- 秦賴支隊兼第1軍分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賴際發、政治處主任朱效成
- 游擊支隊兼第2軍分區:司令員桂干生、政治委員張貽祥
- 先遣支隊兼第3軍分區:司令員張賢約、政治委員張南生
- 挺進支隊兼第4軍分區:司令員張國權、政治委員謝家慶
- 獨立游擊支隊兼第5軍分區:司令員趙基梅、政治委員塗錫道
晉豫邊支隊
編輯1938年4月28日成立,轄五個縱隊。司令員唐天際、副司令員方升普[9]。
東進縱隊與冀南軍區
編輯1938年縱隊成立,4月建立軍區軍分區,縱隊兼軍區。1938年12月,縱隊與軍區分開。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任窮,副司令員王宏坤、參謀長文建武、政治部主任王光華。
- 第1軍分區:司令員冷赤哉(後徐紹恩)、政治委員李林、參謀長何濟林、政治處主任李漢英
- 第2軍分區:司令員楚大明(後周光策)、政治委員余品軒(後)
- 第3軍分區:司令員耿協福(後宋樹林)、政治委員周發田
- 第4軍分區:司令員余倫勝、政治委員王心高
- 第5軍分區:司令員葛貴齋、參謀長吳中燾、政治委員張俊峰
1938年12月,東進縱隊從冀南軍區獨立出來,成立軍部。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宋任窮、副司令員王宏坤、參謀長文建武、政治部主任鄧永耀。其中第1支隊與趙勤甫支隊合編為第一團;第2、4支隊合編為第二團;第3支隊合編為第三團[7]。
- 第一團:團長徐紹恩、政治處主任李漢英
- 第二團:團長余倫勝、政治委員余品軒、政治處主任王心高
- 第三團:團長劉傑三、政治委員周發田、副團長雙藝
- 津浦支隊:支隊長孫繼先、政治委員王育民(後潘壽才任)
- 騎兵支隊:支隊長梁俊亭
- 第6支隊:支隊長刑仁甫
- 獨立團:團長王筱石、政治委員肖盛光、副團長張賢廷、政治處主任王裕國(後呂子峨任)
八路軍第五支隊
編輯由1938年2月24日從正太路北到晉東南,歸129師編制[7]。支隊長曾國華、政治委員王敘坤、參謀長劉正、政治部主任劉賢權。
晉察冀軍區
編輯晉察冀軍區成立於1937年11月,初期下轄四個軍分區,之後逐步擴建。1938年5月,成立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下轄四個軍分區,同年九月繼續擴編為五個[10]。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唐延傑、政治部主任舒同、副參謀長郭天民、供給部部長查國禎、衛生部部長葉青山。
第1軍分區兼第1支隊
編輯第1軍分區兼第1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成武、副司令員高鵬、政治部主任羅元發
第2軍分區兼第2支隊
編輯第2軍分區兼第2支隊,司令員趙爾陸(後郭天民任)、政治委員趙爾陸、政治部主任朱潘顯、副主任汪之力
- 第4大隊:大隊長李和輝、政治委員蕭文玖、參謀長刁勝榮、政治部主任黃文
- 第5大隊:大隊長晨光、政治委員易貓、副大隊長何能彬、政治部主任姚濱明
- 第6大隊:大隊長黃永勝、政治委員韓偉、參謀長劉東記、政治部主任智生元
第3軍分區兼第4支隊
編輯第3軍分區兼第4支隊,司令員陳漫遠、政治委員朱良才、副司令員黃永勝、參謀長劉少白
- 第10大隊:大隊長黃天明、政治委員梁達三、副大隊長葛占龍、參謀長陳宗坤、政治部主任詹道奎
- 第11大隊:大隊長唐子安、政治委員杜文達、副大隊長劉興隆、參謀長陳惠忠、政治部主任郝玉明
- 第12大隊:大隊長李金才、政治委員李光輝、參謀長袁崇安、政治部主任賈其敏
第4軍分區兼第5支隊
編輯獨立第1旅
編輯晉察冀游擊軍(河北游擊軍)
編輯1938年8月31日,正式授予番號。司令員李允聲、副司令員王溥、參謀長羅潤、政治部主任厲男
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
編輯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於1938年5月由人民自衛軍與冀中河北游擊軍合編而成,下轄第1、2、3、4軍分區,依次兼第7、8、9、10支隊。同年9月,成立第五分區,併兼獨立第1支隊[11]。
司令員呂正操、政治委員王平、副司令員孟慶山、政治部主任孫志遠。
八路軍第四縱隊
編輯1938年5月,第120師雁北支隊與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合併,並組建八路軍第四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12]。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鄧華、參謀長李鍾奇。
陝甘寧留守兵團
編輯1937年12月,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改為留守兵團。各師駐後方部隊(除770團外),先後改為警備團,納入留守兵團建制[13]。
第385旅
編輯保安司令部
編輯保安司令部,司令員高崗、副司令員周興、參謀長譚希林、政治部主任呂振球
- 關中軍分區,司令員張仲良、政治委員習仲勛、參謀長唐煥亭
- 慶懷軍分區,司令員王世泰、政治委員馬文瑞、參謀長張吉厚
- 三邊軍分區,司令員白守康、政治委員劉英勇、參謀長齊渭川
- 神府軍分區,司令員黃羅斌、政治委員張秀山、參謀長楊文模
綏德警備司令部
編輯- 警備第1團(原120師輜重營、炮兵營):團長賀晉年、政治委員鍾漢華、副團長李祥、政治處主任宋金泉
- 警備第2團(原129師特務營):團長周球保、政治委員甘渭漢、參謀長和隨書
- 警備第3團(原129師炮兵營):團長閻紅彥、政治委員杜平、政治處主任林忠照
- 警備第4團(原115師輜重營、炮兵營):團長陳先瑞、政治委員羅志敏、副團長兼參謀長劉國禎、政治處主任劉守齋
- 警備第5團(原120師特務營):團長白志文、政治委員李宗貴、政治處主任李太元
- 警備第6團(原120師工兵營,改歸120師指揮):團長孫超群、政治委員張達志、政治處主任黃立清
- 警備第8團(原120師359旅718團):團長文年生、政治委員帥榮、副團長龍將元、政治處主任鄧利亞
- 騎兵團:團長孔令甫、政治委員馬澤迎、政治處主任余勛光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3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 ^ 2.0 2.1 2.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2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282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 ^ 4.0 4.1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4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40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 ^ 6.0 6.1 6.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5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 ^ 7.0 7.1 7.2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74–375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73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374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449頁.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8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19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20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中國大陸)).
- ^ 張文杰; 郭輝. 侯樹棟; 范震江; 劉統 , 編.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 抗日战争 八路军卷. 北京,中國: 人民出版社. 2005年: 224. ISBN 978-7-01-005024-9.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下) 第十卷.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252—254頁. ISBN 7801373154.
八路軍編制 |
1937年秋 → 1938年冬 → 1940年冬 → 1942年秋 → 1945年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