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芙·巴達·堅士堡

露芙·巴達·堅士堡

編輯

露芙·巴達·堅士堡Ruth Bader Ginsburg/ˈbeɪdər ˈɡɪnzbɜːrɡ/;1933年3月15日—2020年9月18日),原名瓊安·露芙·巴達Joan Ruth Bader),是一位美國法學家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為拜倫·懷特大法官退休後出現的席位空缺,經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她於1993年8月10日宣誓就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並擔任大法官直至逝世。[1]她是繼桑德拉·戴·奧康納之後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也是首位美國猶太裔女性大法官。[2]在獲得克林頓總統的提名時,她被廣泛視為能幫助爭執各方建立共識的溫和派,但隨着她任職期間美國最高法院在思想上英語Ideological leanings of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justices逐漸展現出保守傾向,她最終成為了最高法院的自由派英語Liber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法官之一。堅士堡在任期間撰寫了多份著名的法庭意見,這其中包括了1996年的合眾國訴維珍尼亞州案、1999年的奧姆斯特德訴L.C.案英語Olmstead v. L.C.、2000年的地球之友公司訴萊德勞環境服務公司案英語Friends of the Earth, Inc. v. Laidlaw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c.和2005年的謝里爾市訴紐約奧奈達印第安人部落案英語City of Sherrill v. Oneida Indian Nation of New York等案件。

堅士堡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並在那裏度過了童年。她的姐姐在她尚是嬰兒時離世,而母親則在她高中即將畢業前去世。她在康奈爾大學取得了學士學位,在校期間她認識了馬田·堅士堡英語Martin D. Ginsburg並最終與他步入婚姻殿堂。成為母親後,堅士堡入讀哈佛法學院並成為當時班裏為數不多的女學生之一,之後她轉學到哥倫比亞法學院繼續學習,並在195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60年代初,堅士堡參與了哥倫比亞法學院國際訴訟程序法專案的研究。在此過程中,她學習了瑞典語並與瑞典法學家安德斯·布魯澤留烏斯英語Anders Bruzelius合著了一本民事訴訟程序法著述。在為進行相關研究赴瑞典工作的過程中,瑞典平等的法律職業環境極大地影響了她對性別平等問題的思考。此後,她先後任教於羅格斯法學院英語Rutgers Law School和哥倫比亞法學院,成為了在民事訴訟程序法領域執教的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

堅士堡在法律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致力於推動性別平等和婦女權利的實現,她在最高法院出庭辯論的很多案件都成功勝訴。她同時是[[[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志願律師和董事會成員,70年代還成為了聯盟的總顧問之一。1980年,時任美國總統占美·卡特任命堅士堡為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法官。此後,她一直在該法院任職直至1993年被任命為最高法院大法官。自2006年桑德拉·戴·奧康納大法官退休後至2009年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大法官獲任前的三年間,堅士堡是最高法院唯一在任的女性大法官。在此期間,堅士堡以更加強硬的姿態對部分案件的法庭意見表達異議。她的強硬姿態在萊德貝特訴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案英語Ledbetter v.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中尤其得到了展現。時任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於2009年簽署生效的莉莉·萊德貝同工同酬法案英語Lilly Ledbetter Fair Pay Act of 2009就被廣泛歸功於受到了堅士堡在該案中撰寫的少數意見的啟發和推動,該法案的生效使得僱員將更容易在薪酬的性別歧視投訴中獲得支持。

因在法庭意見中多次表達了自己堅定的自由主義立場,堅士堡受到了美國流行文化關注。 她曾被戲稱為「聲名狼藉的RBG」(The Notorious R.B.G.)[註 1],而她本人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綽號。[3]。2020年9月18日,堅士堡因胰腺癌轉移引發的併發症在華盛頓的家中去世英語Death and funeral of Ruth Bader Ginsburg,享壽87歲。考慮到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臨近,堅士堡留下遺願稱,希望由選舉中新當選的總統來挑選和提名自己的繼任者。且根據2016年的往例,安東寧·史卡利亞去世後,時任總統奧巴馬曾提名梅域·加蘭英語Merrick Garland Supreme Court nomination為其繼任者,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就以總統選舉臨近為由拒絕就該提名召開聽證會或付諸表決。因而,當勞·特朗普總統對艾米·康尼·巴雷特的大法官提名獲得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通過的行為也受到質疑。

早年生活和學業

編輯

1833年3月15日,露芙·巴達·堅士堡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瑪摩利醫院英語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出生時本名瓊安·露芙·巴達。她是家中的第二個女兒,童年時她隨父母內森·巴達和西莉雅·巴達住在布魯克林區的夫拉特布殊社區。父親是來自俄羅斯敖德薩(今屬烏克蘭)的猶太移民;母親出生於紐約,是一對來自波蘭克拉科夫移民夫婦的後代。[4]在瓊安小時候,瓊安的姐姐瑪麗蓮(Marylin)認為瓊安是個「愛踢人的寶寶」(a kicky baby),因而給她取了個綽號「踢踢」(Kiki),其他家人也用這個綽號稱呼瓊安。但是瑪麗蓮未能見證瓊安的成長,她在六歲時死於腦膜炎,那時瓊安才十四個月大。待到瓊安去上學的時候,她的媽媽發現女兒班上有很多女同學也名叫「瓊安」,為了避免混淆她建議老師用她的中間名露芙來稱呼她。[5]:3–4雖然巴達一家並非虔誠的教徒,但他們仍是猶太教保守派教會東米德活猶太人中心英語East Midwood Jewish Center的成員,露芙在該教會學習猶太信仰的信條,也藉此通曉了希伯來語[5]:14–15從四歲開始,露芙就參加了在紐約密涅瓦英語Minerva, New York附近的巴爾福湖(Lake Balfour)舉辦的猶太夏令營Che-Na-Wah,她後來也一直在該營地擔任輔導員直到18歲。[6]:13

母親西莉雅在露芙的學習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和積極的角色。[7]西莉雅年輕時曾經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她15歲時就從高中畢業,但是因為由於經濟條件有限她的家人選擇供弟弟上大學,所以她最終未能繼續學業。西莉雅經常帶露芙去圖書館,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更多地接受教育,並期待女兒能夠成為高中歷史老師。[8]露芙高中就讀於布魯克林的占士·麥迪遜高中英語James Madison High School (Brooklyn),該校的法學課程專案後來專門設立了一間模擬審判庭用以紀念她的成就。在露芙就讀高中期間,母親西莉不斷在與自己的癌症做奮戰,但她最終仍不幸在露芙高中畢業前夕病逝。[7]

高中畢業後,露芙進入紐約州綺色佳康奈爾大學就讀,並此期間加入了阿爾法·厄普西隆·弗愛姐妹會英語Alpha Epsilon Phi[9]:118在康奈爾大學期間,他還結識了17歲的馬田·堅士堡英語Martin D. Ginsburg[8]經過四年的學習,露芙於1954年6月23日從康奈爾大學畢業並取得政府學文學士學位,她是畢業班中成績最高的女學生並成為了全美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英語Phi Beta Kappa的成員。[9][10]畢業一個月後,露芙與大學同學馬田·堅士堡結婚。適逢馬田應徵入伍擔任美國陸軍預備役預備軍官訓練團軍官,他們婚後便搬到訓練團所在的奧克拉荷馬州錫爾堡居住。[8][10][11]隨丈夫遷到奧克拉荷馬後,21歲的露芙進入美國社會保障署在奧克拉荷馬的辦公室工作。在社保署工作期間,露芙懷上了她的第一個孩子,但她也因懷孕而被社保署降職。1955年,露芙產下一女。[12]

1956年秋,堅士堡入讀哈佛法學院並成為同屆約500名學生中為數不多的九名女性之一,在校期間她成為了《哈佛法律評論》的編輯。[13][14]據報導,哈佛法學院院長曾邀請包括露芙在內的所有女學生到其家中吃飯,並當面詢問她們「為什麼你們要在哈佛法學院,搶走本屬於男性的位子?[註 2][註 3][8][15][16]不久,丈夫馬田在紐約找到了一份工作,於是露芙就轉學到哥倫比亞法學院]就讀。入讀後,她又成為了哥倫比亞法律評論英語Columbia Law Review的編輯,這也使她成為首位在兩大主要法律評論英語Law review(《哈佛法律評論》和《哥倫比亞法律評論》)中均擔任過編輯的女性。1959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績哥倫比亞法學院畢業並獲得法學學士學位[7][17]

早期職業生涯

編輯

法律職業生涯伊始,堅士堡就在求職上遇到了困難。[18][19][20]1960年,儘管受到了阿爾伯特·薩克斯英語Albert Sacks教授(後來的哈佛法學院院長)的力薦,最高法院大法官費利克斯·法蘭克福特仍然因為性別因素拒絕了堅士堡擔任其法官助理申請。[21][22][註 4]其後,堅士堡又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傑拉德·岡瑟英語Gerald Gunther的推薦。岡瑟向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埃德蒙·路易斯·帕米利英語Edmund Louis Palmieri推薦堅士堡,建議其聘任堅士堡為法官助理。在岡瑟威脅帕米利如果不給予堅士堡機會,將絕不推薦另一位哥倫比亞學生,並保證如果堅士堡無法勝任該職務,他將會向帕米利提供其他人選後,帕米利才同意聘用堅士堡。[7][12][23]從那一年年末到此後的兩年,堅士堡一直擔任帕米利的法官助理。[7][12]

學術生涯

編輯

1961年到1963年,堅士堡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國際訴訟法專案中擔任研究員,並晉升為專案副主管。在此期間,她學習了瑞典語並與瑞典法學家安德斯·布魯澤留烏斯英語Anders Bruzelius合著了《瑞典民事訴訟程序》(Civil Procedure in Sweden)。[24][25]為了為書籍的撰寫做充分準備,堅士堡還前往瑞典隆德大學進行了廣泛的研究。[26]布魯澤留烏斯一家是法學世家,除了安德斯·布魯澤留烏斯從事法學研究工作外,他的女兒卡琳·布魯澤留烏斯英語Karin Maria Bruzelius當時則是一位法學生,卡琳後來成為了挪威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英語List of Justices in the Supreme Court of Norway並擔任了挪威女權協會英語Norwegian Association for Women's Rights的主席。堅士堡在挪威的生活經歷和她與布魯澤留烏斯一家的交流深刻影響了她對性別平等的思考,她深為挪威在性別平等上的進步所鼓舞。在挪威,法學生中有20%到25%是女性。此外,堅士堡在研究過程中還接觸到一位已懷有8個月的身孕卻仍在工作的法官。[8]卡琳·布魯澤留烏斯後來回憶說:「在與我們一家的交流中,露芙意識到美國女性也完全可以擁有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和法律地位。」[27][28]

1963年,堅士堡進入羅格斯大學紐瓦克分校法學院工作,並首次擔任法學教授。[29]但是,入職時堅士堡卻被告知,因為她的丈夫馬田·堅士堡擁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所以她的工資將會比男性同事低。[20]事實上,在她進入學術界工作時,全美只有不到二十位女性同她一樣有機會擔任法學教授。[29]在擔任法學教授期間,她主要研究民事訴訟法。她於1969年獲評終身教職,此後一直在羅格斯法學院工作到1972年。[30][31]

1970年,她參與共同創辦了《女權法律報道英語Women's Rights Law Reporter》,該刊也是美國第一本專注於女性權利的刊物。[32]1972到1980年間,她在哥倫比亞法學院任教,並成為了哥倫比亞法學院第一位女性終身教授。她還共同參與編纂了第一本關於性別歧視的法學院案例集英語Casebook[31]。1977到1978年,她還赴史丹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學者。[33]

訴訟辯護生涯

編輯

翻譯用分節1

編輯
 
1977年的堅士堡,由林恩·吉爾伯特英語Lynn Gilbert拍攝

堅士堡於1972年參與共同創辦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的女權計劃,並在1973年成為了女權計劃的總法律顧問。[10]The Women's Rights Project and related ACLU projects participated in more than 300 gender discrimination cases by 1974. As the director of the ACLU's Women's Rights Project, she argued six gender discrimination cases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 between 1973 and 1976, winning five.[21]堅士堡並未要求法庭立刻消除所有性別歧視,而是有策略地制定了一條漸進的戰略路線。她把矛頭指向了一條條具體的歧視性法律,並通過持續不斷的取得勝利來逐步推進歧視的消除。堅士堡會在辯護前會謹慎選擇原告,有時她亦會挑選男性作為原告,以證明性別歧視對男女兩性均有害處。[21][31]堅士堡在訴訟中所針對的法律,包括了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有利於女性,但事實會強化女性需要依賴男性這一歧視性觀念的法律。[21]此外,她的辯護策略也延伸到了用詞選擇上。她的秘書曾指出,在庭審中使用「性」(sex)一詞可能會影響法官的關注點。在此建議下,她更多地提倡和選擇使用「性別」(gender)一詞來替代「性」(sex)。[31]。堅士堡提在訴訟上所做的工作終結了諸多法律領域中的性別歧視,她因其高超的辯護水準而獲得極高的聲譽。[34]

翻譯用分節2

編輯

堅士堡曾作為志願辯護律師,為里德訴里德案404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cases, volume 404 U.S. 71 (1971))撰寫辯護意見書英語Brief_(law),在該案中聯邦最高法院最終裁定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平等保護條款適用於保護女性依法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31][35][註 5]1972年,她就莫里茨訴國內稅務署英語Moritz v. Commissioner一案在第十巡迴上訴法院出庭應訊。在該案中,她代表一位獨自贍養母親的單身男性出庭,根據當時的稅法,單身女性為照顧被贍養人所支出的費用可以享受減稅,而單身男性則不能。此後,她作為法庭之友參與了弗朗蒂羅訴李察森案英語Frontiero v. Richardson411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cases, volume 411 U.S. 677 (1973))一案的聆訊以挑戰美軍中一項具有性別歧視性質的法律。根據該法律,男性軍人能夠為自己的隨軍配偶申請住房補貼英語Basic Allowance for Housing,但是女性軍人(在該案中,即為弗朗蒂羅)就難以為自己的丈夫申請同樣的補貼。堅士堡指出該法律歧視並損害了女性本應平等擁有的權利,而在堅士堡的辯護下最高法院最終以8-1支持了弗朗蒂羅的訴求。[21]隨後,法庭又在溫伯格訴維森費爾德案英語Weinberger v. Wiesenfeld420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cases, volume 420 U.S. 636 (1975))中支持了堅士堡的主張。在該案中,堅士堡代表一位喪偶的男性出庭辯護。這位寡夫的生活救濟金申請遭到了社保系統的拒絕,因為在那時發放給喪偶人士以幫助他們撫養子女的救濟金依法只發放給女性。堅士堡主張這一法律以拒絕給予男性喪偶者與女性喪偶者同等保護的方式,歧視和損害了男性的憲法權利。[37]

翻譯用分節3

編輯

1973年,也就是羅訴韋德案判決宣佈的同一年,堅士堡在聯邦層面提起了挑戰非自願絕育合憲性的第一案。 suing members of the Eugenics Board of North Carolina on behalf of Nial Ruth Cox, a mother who had been coercively sterilized under North Carolina's Sterilization of Persons Mentally Defective program on penalty of her family losing welfare benefits.[38][39][40] During a 2009 interview with Emily Bazelon of the New York Times, Ginsburg stated that, "I had thought that at the time Roe was decided, there was concern about population growth and particularly growth in populations that we don't want to have too many of."[41] Bazelon conducted a follow-up interview with Ginsburg in 2012 at a joint appearance at Yale University, where Ginsburg claimed her 2009 quote was vastly misinterpreted and clarified her stance.[42][43]

翻譯用分節4

編輯

Ginsburg filed an amicus brief and sat with counsel at oral argument for Craig v. Boren, 429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cases, volume 429 U.S. 190 (1976), which challenged an Oklahoma statute that set different minimum drinking ages for men and women.[21][37]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urt imposed what is known as intermediate scrutiny on laws discriminating based on gender, a heightened standard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21][37][44] Her last case as an attorney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 was in 1978 Duren v. Missouri, 439英語List of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cases, volume 439 U.S. 357 (1979), which challenged the validity of voluntary jury duty for women, on the ground that participation in jury duty was a citizen's vital governmental service and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optional for women. At the end of Ginsburg's oral argument, then-Associate Justice William Rehnquist asked Ginsburg, "You won't settle for putting Susan B. Anthony on the new dollar, then?"[45] Ginsburg said she considered responding, "We won't settle for tokens," but instead opted not to answer the question.[45]

翻譯用分節5

編輯

Legal scholars and advocates credit Ginsburg's body of work with making significant legal advances for women under the Equal Protection Clause of the Constitution.[31][21] Taken together, Ginsburg's legal victories discouraged legislatures from treating women and men differently under the law.[31][21][37] She continued to work on the ACLU's Women's Rights Project until her appointment to the Federal Bench in 1980.[31] Later, colleague Antonin Scalia praised Ginsburg's skills as an advocate. "She became the leading (and very successful) litigator on behalf of women's rights—the Thurgood Marshall of that cause, so to speak." This was a comparison that had first been made by former solicitor general Erwin Griswold who was also her former professor and dean at Harvard Law School, in a speech given in 1985.[46][47][註 6]

任職巡迴上訴法院

編輯

鑑於司法機構中待處理的積壓案件不斷增加,美國國會通過了1978年綜合法官席位法案英語Omnibus Judgeship Act of 1978,為聯邦地區法院新增了117個法官席位、聯邦上訴法院新增了35個法官席位。同時,正如新當選的占美·卡特總統在兩年前的選舉中就已承諾要關注女性和少數族裔群體的權利,法案中還強調了要保證給予女性和少數族裔更為充分的席位。法案還要求法官的提名程序中要對候選人的品格和經歷進行考察。[6]:277[48][49]卡特總統當選後,堅士堡就開始考慮在職業道路上是否要轉變方向。她曾參加了美國司法部的面試,希望能夠成為訟務次長英語Solicitor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訟務次長一職也是她一直以來最期待能夠擔任的職務。不過,她最終遺憾得知,司法部長格里芬·貝爾英語Griffin Bell並不會給她和當天一同面試的另一位非裔候選人在司法部就職的機會。[6]:278

 
1980年,堅士堡與占美·卡特總統會面。

那時,堅士堡正在史丹福大學擔任研究學者,並着手撰寫一本有關她過往在平權訴訟辯護上所做工作的書籍。她的丈夫則在史丹福法學院做客座教授,並正在考慮離開自己的律所威嘉律師事務所全職加入史丹福法學院擔任終身教職;與此同時,他也在為堅士堡能夠上任法官而奔走。1979年1月,堅士堡填寫了兩份針對聯邦法官潛在提名者的調查問卷,這兩個空缺的席位分別來自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巡迴上訴法院[6]:278最終於1980年4月14日,卡特總統提名堅士堡擔任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院法官,以填補因哈羅德·利文撒爾英語Harold Leventhal (judge)法官去世所留下的席位空缺。對她的提名於當年6月18日獲得了參議院的確認,她隨後正式上任。[6]:286-291[30]

在擔任巡迴上訴法院法官期間,堅士堡積極與自己的法官同事尋求法律上的共識,這其中甚至包括了保守派法官羅拔·博克英語Robert Bork安東寧·史卡利亞[50][51]她在巡迴上訴法院法官任上的工作表現,令她獲得了「審慎的法學家(cautious jurist)」和溫和派之稱。[52]由於被提名進入最高法院,她的巡迴上訴法院法官任期最終於1993年8月9日結束。[30][53][54]而她在巡迴上訴的法官席位則由大衛·泰托英語David S. Tatel法官接替。[55]

進入最高法院

編輯

提名和確認

編輯

任職最高法院

編輯

性別歧視

編輯

墮胎權

編輯

搜查和扣押程序

編輯

國際法

編輯

選舉權和選舉結果確認程序

編輯

美國原住民權利

編輯

其他主要法庭意見

編輯

其他社會活動

編輯

個人生活

編輯

健康狀況

編輯

司法界的常青樹

編輯

逝世

編輯

讚譽

編輯

流行文化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出自於布魯克林出生的說唱歌手聲名狼藉先生
  2. ^ 原話為:Why are you at Harvard Law School, taking the place of a man?
  3. ^ 該院長後來解釋,他是為了了解學生們的故事(才做出這樣的詢問)。
  4. ^ 後來據露芙·堅士堡說,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於1944年聘用首位女性最高法院法官助理,而直到1966年才聘請了第二位女性法官助理。[18]
  5. ^ 堅士堡在辯護意見書中將保利·穆雷英語Pauli Murray多蘿西·凱尼恩英語Dorothy Kenyon列為共同作者以致敬她們在女權法律訴訟中所做出的貢獻。[36]
  6. ^ Janet Benshoof, the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Reproductive Law and Policy, made a similar comparison between Ginsburg and Marshall in 1993.[2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Editors, History.com. Ruth Bader Ginsburg. HISTORY. [2020-09-21] (英語). 
  2. ^ Byron R. Whit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20-10-27] (英語). 
  3. ^ Kelley, Lauren. How Ruth Bader Ginsburg Became the 'Notorious RBG'. 滾石雜誌. 2015-10-27 [2019-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5) (英語). 
  4. ^ Godin, Barb. Women of Interest—Ruth Bader Ginsburg. The Voice Magazine. 2020-10-21 [2020-11-28] (英語). 
  5. ^ 5.0 5.1 Bader Ginsburg, Ruth; Harnett, Mary; Williams, Wendy W. My Own Words.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2016. ISBN 978-1501145247 (英語). 
  6. ^ 6.0 6.1 6.2 6.3 6.4 De Hart, Jane Sherron. Ruth Bader Ginsburg: A Life.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20. ISBN 978-1-9848-9783-1 (英語). 
  7. ^ 7.0 7.1 7.2 7.3 7.4 Ruth Bader Ginsburg. The Oyez Project英語Oyez Project. 芝加哥根德法學院. [2009-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9) (英語). 
  8. ^ 8.0 8.1 8.2 8.3 8.4 Galanes, Philip. Ruth Bader Ginsburg and Gloria Steinem on the Unending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紐約時報. 2015-11-14 [2015-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5) (英語). 
  9. ^ 9.0 9.1 Scanlon, Jennifer. Significant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ts: a biographical sourcebook. 格林活出版社. 1999: 118. ISBN 978-0313301254. OCLC 237329773 (英語). 
  10. ^ 10.0 10.1 10.2 Hensley, Thomas R.; Hale, Kathleen; Snook, Carl. The Rehnquist Court: Justices, Rulings, and Legacy. ABC-CLIO Supreme Court Handbooks hardcover. 加利福尼亞州聖塔芭芭拉: ABC-Clio出版公司英語ABC-Clio. 2006: 92 [2009-10-01]. ISBN 1576072002. LCCN 20060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英語). 
  11. ^ A Conversation with Ruth Bader Ginsburg at Harvard Law School. 哈佛法學院. 2013-02-07 [2014-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1) (英語). 
  12. ^ 12.0 12.1 12.2 Margolick, David. Trial by Adversity Shapes Jurist's Outlook. 紐約時報. 1993-06-25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英語). 
  13. ^ Bader Ginsburg, Ruth. The Changing Complexion of Harvard Law School (PDF). Harvard Women's Law Journal. 2004, 27: 303 [2012-12-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1-16) (英語). 
  14. ^ Anas, Brittany. Ruth Bader Ginsburg at CU-Boulder: Gay marriage likely to come before Supreme Court within a year. Orlando Sentinel. 2012-09-20 [2012-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3-01-15) (英語). 
  15. ^ Hope, Judith Richards. Pinstripes and Pearls 1st. 紐約: A Lisa Drew Book/Scribner. 2003: 104–109 [2018-12-27]. ISBN 9781416575252 (英語). pinstripes and pearls. 
  16. ^ Magill, M. Elizabeth. At the U.S. Supreme Court: A Conversation with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 Stanford Lawyer. 2013-11-11,. Fall 2013 (89) [2017-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5) (英語). 
  17. ^ Toobin, Jeffrey英語Jeffrey Toobin (2007).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英語The Nine (book), New York, Doubleday英語Doubleday (publisher), p. 82. ISBN 978-0385516402
  18. ^ 18.0 18.1 Cooper, Cynthia L. Women Supreme Court Clerks Striving for "Commonplace" (PDF). Perspectives. Summer 2008, 17 (1): 18–22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4-06) (英語). 
  19. ^ A Brief Biography of Justice Ginsburg. Columbia Law School.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4) (英語). 
  20. ^ 20.0 20.1 Liptak, Adam. Kagan Says Her Path to Supreme Court Was Made Smoother by Ginsburg's. 紐約時報. 2010-02-10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英語). 
  21.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Lewis, Neil A. The Supreme Court: Woman in the News; Rejected as a Clerk, Chosen as a Justice: Ruth Joan Bader Ginsburg. 紐約時報. 1993-06-15 [2016-09-17].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7) (英語). 
  22. ^ Greenhouse, Linda. Women Suddenly Scarce Among Justices' Clerks. 紐約時報. 2006-08-30 [2010-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5) (英語). 
  23. ^ Syckle, Katie Van. This Is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s #MeToo Story. The Cut. 2018-01-22 [2018-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2) (英語). 
  24. ^ Bader Ginsburg, Ruth; Bruzelius, Anders. Civil Procedure in Sweden. 萊頓: Martinus Nijhoff出版社英語Martinus_Nijhoff_Publishers. 1965 [2015-10-17]. OCLC 33033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4) (英語). 
  25. ^ Riesenfeld, Stefan A. Reviewed Works: Civil Procedure in Sweden by Ruth Bader Ginsburg, Anders Bruzelius; Civil Procedure in Italy by Mauro Cappelletti, Joseph M. Perillo. 哥倫比亞法律評論英語Columbia Law Review. June 1967, 67 (6): 1176–78. JSTOR 1121050. doi:10.2307/1121050 (英語). 
  26. ^ Bayer, Linda N. (2000). Ruth Bader Ginsburg (Women of Achievement).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英語Infobase Publishing. p. 46. ISBN 978-0791052877.
  27. ^ Kleen, Björn af. Kombination av sprödhet och jävlar anamma bidrog till hennes status som legendar[The combination of fragility and taking on devils contributed to her status as a legend]. Dagens Nyheter. 2020-09-19 [2020-09-30] (瑞典語). 
  28. ^ Tiden i Sverige avgörande för Ruth Bader Ginsburgs kamp [Her time in Sweden was crucial for Ruth Bader Ginsburg's struggle]. Dagens Nyheter. 2020-09-19 [2020-09-30] (瑞典語). 
  29. ^ 29.0 29.1 Hill Kay, Herma. Ruth Bader Ginsburg, Professor of Law. 哥倫比亞法律評論英語Columbia Law Review. 2004, 104 (2): 2–20 [2016-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英語). 
  30. ^ 30.0 30.1 30.2 Ginsburg, Ruth Bader. 聯邦司法中心英語Federal Judicial Center. [2018-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9) (英語).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Toobin, Jeffrey. Heavyweight: How Ruth Bader Ginsburg has moved the Supreme Court. 紐約客. 2013-03-11 [2016-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17, 2016) (英語). 
  32. ^ About the Reporter. Women's Rights Law Reporter. [2008-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8) (英語). Founded in 1970 by now-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 and feminist activists, legal workers, and law students ... 
  33. ^ Magill, M. Elizabeth. At the U.S. Supreme Court: A Conversation with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 史丹福法學院. 2013-11-11 [2017-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5) (英語). 
  34. ^ Pullman, Sandra. "Tribute: The Legacy of Ruth Bader Ginsburg and WRP Staff". 2006-03-07 [2010-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英語). 
  35. ^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 Women's Rights—Milestones to Equality Breaking New Ground—Reed v. Reed, 404 U.S. 71 (1971). The Supreme Court Historical Society. [2016-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8) (英語). 
  36. ^ Kerber, Linda K. Judge Ginsburg's Gift. 華盛頓郵報. 1993-08-01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英語). 
  37. ^ 37.0 37.1 37.2 37.3 Williams, Wendy W. Ruth Bader Ginsburg's Equal Protection Clause: 1970–80. Columbia Journal of Gender and Law. 2013, 25: 41–49 [2016-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英語). 
  38. ^ Carmon, Irin; Knizhnik, Shana. A Response. Signs. 2017, 42 (3): 797 [2020-09-26]. S2CID 151760112. doi:10.1086/689745 (英語). 
  39. ^ Tabacco Mar, Ria. The forgotten time Ruth Bader Ginsburg fought against forced sterilization. 華盛頓郵報. 2020-09-19 [2020-09-26] (英語). 
  40. ^ Cox complaint. The Washington Post. 2020-09-19 [2020-09-26] (英語). 
  41. ^ Bazelon, Emily. The Place of Women on the Court. 紐約時報. 2009-07-07 [2020-09-26]. ISSN 0362-4331 (英語). 
  42. ^ Bazelon, Emily. Justice Ginsburg Sets the Record Straight on Abortion and Population Control. Slate Magazine. 2012-10-19 [2020-09-26] (英語). 
  43. ^ Did Ruth Bader Ginsburg Cite 'Population Growth' Concerns When Roe v. Wade Was Decided?. Snopes.com. [2020-09-26] (英語). 
  44. ^ Millhiser, Ian. Justice Ginsburg: If I Were Nominated Today, My Women's Rights Work For The ACLU Would Probably Disqualify Me. ThinkProgress. August 30, 2011 [June 1,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3, 2017). 
  45. ^ 45.0 45.1 Von Drehle, David (July 19, 1993). "Redefining Fair With a Simple Careful Assault—Step-by-Step Strategy Produced Strides for Equal Protec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August 24, 2009.
  46. ^ Labaton, Stephen. Senators See Easy Approval for Nominee.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6, 1993 [December 29,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9, 2018). 
  47. ^ Scalia, Antonin.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Ruth Bader Ginsburg. Time. April 16, 2015 [December 9,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9, 2016). 
  48. ^ Carter, Jimmy. Statement on Signing H.R. 7843 Into Law: Appointments of Additional District and Circuit Judges.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1978-10-20 [2020-09-26] (英語). 
  49. ^ 美国联邦公法第95-486号 (PDF). 美國法律總匯 (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聯邦紀事辦公室英語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 1978-10-20, 92: 1629–34 [2020-09-26] (英語). 
  50. ^ Drehle, David Von. Conventional Roles Hid a Revolutionary Intellect. 華盛頓郵報. 1993-07-18 [2016-09-16].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英語). 
  51. ^ Marcus, Ruth; Schmidt, Susan. Scalia Tenacious After Staking Out a Position. 華盛頓郵報. 1986-06-22 [2016-09-16].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英語). 
  5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Richter, Paul; Clinton Picks Moderate Judge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53. ^ Judges of the D. C. Circuit Courts. Historical Society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 [2016-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5) (英語). 
  54. ^ Fulwood III, Sam. Ginsburg Confirmed as 2nd Woman on Supreme Court. 洛杉磯時報. 1993-08-04 [2016-09-16]. ISSN 0458-30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英語). 
  55. ^ Beaupre Gillespie, Becky. My Chicago Law Moment: 50 Years Later, Federal Appellate Judge David Tatel, '66, Still Thinks About the Concepts He Learned as a 1L.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 2016-07-27 [2017-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8) (英語). 

參考書目

編輯

知識產權高等裁判所

編輯

沙盒說明

編輯
曾在本沙盒進行編輯的條目
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 在沙盒最後編輯的版本
0朱蘇力 在沙盒最後編輯的版本
0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 在沙盒最後編輯的版本
0知識產權高等裁判所
0露芙·巴達·堅士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