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 (智利)

智利首都

圣地亚哥(西班牙语:Santiago;或译圣雅各[注 1],为西班牙文“圣雅各”(拉丁语原文“Sanct-Iacobus”)之意),又称圣地亚哥·德·智利Santiago de Chile,意为“智利的圣地亚哥”),座落于智利中部的中央谷地英语Chilean Central Valley海拔约520公尺,是智利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圣地亚哥首都大区首府,总人口约为800万,其中600万以上居住在城市周边地区。

圣地亚哥
Santiago
首都
圣地亚哥·德·智利
Santiago de Chile (西班牙语)
圣地亚哥的城市景观
圣地亚哥的城市景观
圣地亚哥旗帜
旗帜
圣地亚哥徽章
徽章
圣地亚哥市在大圣地亚哥的位置
圣地亚哥市在大圣地亚哥的位置
圣地亚哥在智利的位置
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
在智利的位置
坐标:33°26′15″S 70°39′00″W / 33.4375°S 70.65°W / -33.4375; -70.65
国家智利 智利
大区圣地亚哥首都大区
圣地亚哥省
建立时间1541年2月12日
政府
 • 市长克劳迪奥·奥雷戈
面积
 • 市区641.4 平方公里(247.6 平方哩)
 • 都会区15,403.2 平方公里(5,947.2 平方哩)
海拔520 公尺(1,706 呎)
人口(2017)
 • 首都5,220,161人
 • 密度8,964人/平方公里(23,216人/平方哩)
 • 市区6,160,040
 • 都会区720万
时区CLT英语Time in Chile[1]UTC-4
 • 夏时制CLST英语Time in Chile[2]UTC-3
网站www.municipalidaddesantiago.cl

圣地亚哥由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于1541年创立,自殖民时代以来一直是智利的首都。这座城市保存了19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及蜿蜒的小街,与装饰艺术、新哥特式和其他风格的建筑物。圣地亚哥的城市景观由几座独立的山丘和湍急的马波乔河塑造而成,两旁是森林公园和巴尔马塞达公园等公园。城市大部分区域都可以看到安第斯山脉。这些山脉造成了相当大的雾霾问题,尤其是在冬季,由于缺少雨水。城市郊区被葡萄园环绕,圣地亚哥距离山脉和太平洋都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

圣地亚哥是智利的文化、政治和金融中心,也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所在地。智利的行政和司法机构位于圣地亚哥,但智利国会主要在附近的瓦尔帕莱索举行。2023年,圣地亚哥将主办泛美运动会。

历史

编辑

根据考古调查,人们认为居住在此的第一批人类早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到达圣地亚哥盆地。这些种族主要是游牧狩猎采集者,他们在安第斯融雪期间从海岸前往内陆寻找原驼。大约在公元800年,由于马波乔河沿岸农业社区的形成,使得第一批居民开始在现圣地亚哥所在的区域定居。

这些由皮昆切人(Picunche)或普罗茂科人(Promaucae)地区建立的部落,在整个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都受印加帝国的统治。印加人定居在米特玛山谷,主要设施定居在现在圣地亚哥的中心,不仅设有据点和避难所。圣地亚哥的位置也被作为印加小道使用,以作为帝国远征南方的重要据点。

建城

编辑
 
1541年圣地亚哥建城。佩德罗·莉拉所绘
 
伊奈丝·苏亚雷斯(Inés Suárez)在1541年成功保卫圣地亚哥,免受马普切人的袭击

1540年12月13日,来自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征服者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被驻守秘鲁利马法兰西斯克·皮萨罗派遣,从库斯科长途跋涉到达马波乔山谷。巴尔迪维亚开始与居住在该地区的皮昆切人互动。后来更召集该地区的酋长参加议会,在那里解释他打算代表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名义建立一座城市,这将是他在新埃斯特雷马杜拉省的首府. 当地人接受甚至建议在河流两条支流之间的一个小岛上建立城市,最终在1541年2月12日,巴尔迪维亚建立了圣地亚哥 ,建立之时命名为“Santiago del Nuevo Extremo”(新埃斯特雷马的圣地亚哥),命名的缘由是以圣雅各伯之名和巴尔迪维亚的西班牙故乡埃斯特雷马杜拉结合而来。[3]建城仪式在Huelén山丘(现圣路济亚山)上举行,巴尔迪维亚之所以选择在该地建城,是由于当地的气候、丰富的植被、马普丘河西班牙语Río Mapocho的水源以及容易的防守形势。[4]

几个月后,瓦尔迪维亚带着他的军队离开了南方,参与阿劳卡尼亚战争。由于圣地亚哥没有受到保护。当地皮昆切人的首领米奇马隆科(Michimalonco)藉以利用这一优势,袭击了这座新兴的城市。1541年9月11日,这座城市被当地人摧毁,55人的西班牙驻军设法保卫了西班牙堡垒。抵抗由瓦尔迪维亚的情妇伊奈丝·苏亚雷斯(Inés Suárez)所领导。当她意识到原住民正在攻击城市时,她下令当场处决所有原住民囚犯,并着手将他们的头放在长矛上,将头扔向堡垒的当地原住民人。面对这种野蛮行径,当地人惊恐地四散开来。随后圣地亚哥开始进行漫长的重建工程,智利皇家听众会于1565年在城市成立。然而由于城市临近阿劳科战争的战斗,以及一连串的毁灭性地震,导致皇家听众会无法最终建立。一直到1607年。圣地亚哥成立法院而重申该市作为首都的地位。

在城市开发的早期,由于资源不足,西班牙人饱受着食物物资的严重短缺之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地皮昆切人停止耕种,并因西班牙人的到来而撤退到更远的区域,因此西班牙人不得不求助在部落所发现的任何物质,由于缺乏衣服,这也意味一些西班牙人在此时逼不得穿上来自狗、猫、海狮和狐狸身上毛皮的皮革。[5]

殖民地时期

编辑
 
18世纪初的圣地亚哥殖民地地图。
 
马波乔河上的卡利坎托桥,是圣地亚哥市在1779年落成后的主要地标。

殖民时期的圣地亚哥最初是由秘鲁总督管辖,尽管面临原住民的袭击、地震和一系列洪水的威胁,但圣地亚哥的建设依旧在迅速发展。1580年,城市开始建造第一座公共建筑,其中早于1561年开始兴建圣地亚哥都主教座堂,以及1572年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最具代表性,两座建筑主要由土坯和石头组成。此外圣地亚哥周遭的土地也饲养数万只牲畜,但到了16和17世纪,由于地震、天花、马普丘河泛滥等天灾影响,使得圣地亚哥经历不少的破坏与冲击,尤其是发生1647年5月13日的强烈地震最为严重,该场地震导致城市约有60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到影响。

1767年,路易斯·曼努埃尔·德·萨尼亚图 (Luis Manuel de Zañartu)下令建造卡利坎托桥(Calicanto),将城市与河北侧的钦巴区(La Chimba)连接起来,并开始修建堤防,以防止马普丘河泛滥。1780年,总督阿古斯丁·德·豪雷吉 (Agustín de Jáuregui)聘请了意大利建筑师约阿昆·托西卡(Joaquín Toesca) ,设计圣地亚哥大教堂的外墙、拉莫内达宫、圣卡洛斯运河等建筑物,1791年,圣地亚哥通往瓦尔帕莱索的道路开通,使得两地能够相互往来。

共和国首都时期

编辑
 
1895年的圣地亚哥地图

1810年9月18日,由于爆发智利独立战争,在圣地亚哥出生的土生白人推翻了殖民政权,宣布成立第一届政府军政府,开始建立智利独立的进程。1814年10月,秘鲁总督派兵前来圣地亚哥以恢复殖民统治。此后,智利人民起义不断,并在贝尔纳多·奥希金斯何塞·德·圣马丁的领导下在查卡布科大败西班牙殖民军。1818年2月12日,奥希金斯正式宣布智利独立,成立智利共和国。

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祖国期间奥希金斯担任最高统帅,并像他的父亲第一代奥索诺侯爵,安布罗西奥·奥希金斯英语Ambrosio O'Higgins一样,开始为圣地亚哥规划多项城市规划。曾经用作垃圾填埋场的干涸河床被规划成一条大道,现在被称为阿拉米达大道。然后两场的地震再度袭击了这座城市,一次发生在 1822年11月19日,另一次发生在1835年2月20日。然而地震件并没有阻止这座城市快速的发展,1820年,圣地亚哥共有46,000名居民,而到了1854年,城市人口则达到了69,018人。1865 年,随着人口不段增加导致南部和西部郊区开始增长,根据当时的普查报告显示,此刻约有115,337名居民居住在圣地亚哥。

1841年,智利教育部长曼努埃尔·蒙特·托雷斯以“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进歩和发展”为由设立了智利大学、师范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和昆塔师范学院等机构,美术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也都在此时成立。1851年,连接首都与瓦尔帕莱索港的第一个电报系统开通。[6]1873年,库西尼奥公园向公众开放,因其大花园、优美的湖泊和马车小径而成为圣地亚哥的地标,圣地亚哥也成为国家铁路系统的主要枢纽。圣地亚哥中央车站于1884年启用,将圣地亚哥与瓦尔帕莱索,智利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铁路连接起来。1875年,圣地亚哥举办了国际展览会。[7]

20世纪

编辑
 
1920年代后期市中心的景色。
 
1965年大圣地亚哥地区的卫星图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圣地亚哥开始经历与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变化。到1895年,全国约有75%制造业设立在圣地亚哥,到1910年,在市中心的街道上开设了许多主要的银行和商店,同时自治市法案的颁布允许市镇围绕当时的圣地亚哥省建立各种行政区划,以改善地方统治。圣克里斯托瓦尔山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漫长的开发过程。1903年安装了一个天文台,次年为开始兴建14米高的圣母玛利亚雕像。 随着1910年智利独立百年庆典,圣地亚哥持续更新都市发展,除扩建铁路,同时在城市北部建造了一个新的车站马波乔站。在马普丘河的南侧创建了森林公园,并开设了美术博物馆、巴罗斯阿拉纳公立寄宿学校和国家图书馆等设施。此外下水道系统也在此时进行建设。1920年的人口普查估计圣地亚哥的人口为约507,296 人,相当于当时智利人口的13.6%。这比1907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 52.5%,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南方农民的到来,他们来到首都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并在的工厂和铁路工作。

在此期间,圣地亚哥的市中心区被整合为一个商业、金融和行政中心,开始建造各种现代主义的建筑,以建立部委办公室和其他公共服务,随着第一批剧院的出现、电话系统的扩展和1928年塞里略斯机场的启用,圣地亚哥成为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都市,然而在大萧条时期,由于北方地区硝酸盐产业倒闭,失业人数达6万人,加上农产品出口下降导致全国失业人数约30万人。这些失业的工人将圣地亚哥工业视为唯一的生存机会。因此大批移民开始涌入圣地亚哥,由于很难找到可以租屋的地方,数千人不得不在街上生存。当时包括肺结核在内的疾病也夺走了数百名流浪者的生命,由于失业和生活成本急剧增加,圣地亚哥人口工资因此下降。

几年后,随着CORFO推动的新工业繁荣与1930年代后期国家机器的扩张,圣地亚哥发生了阶级变化。由商人、官僚和专业人士组成的中产阶级获得了制定国家政策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圣地亚哥开始出现大量的中下层阶级人口,反之上层阶级则失去了大部分权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圣地亚哥的人口有增无减。1940年,该市累积了952,075名居民,到了195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 1,350,409人,1960年的人口普查总数显示约有1,907,378人居住在大圣地亚哥地区。这种增长也体现在周围农村地区中,1930年城市面积为6500公顷,1960年达到20900公顷,1980年达到38296公顷。尽管大多数的社区仍继续增长,但人口主要依然集中在西部、北部和南部郊区的社区。

直到 1960 年代,随着大圣地亚哥地区各种发展计划的制定,城市规划增长的调控才开始实施,1958年,圣地亚哥社区计划发布。拟议计划为最多3,260,000名居民设定了38,600公顷的半公顷土地的范围,包括建设新大道的计划,如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大道和泛美 5 号公路,以及“工业区”的扩展。1962年国际足联世界杯举办后,带来的收益也为实施城市改善计划提供新的动力。1967年,智利最大的航空设施阿图罗·梅里诺·贝尼特斯准将国际机场正式启用,后在经过多年的讨论,1969年圣地亚哥地铁开始建设。后于于1975年开通。建设电信塔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发展,尤其是在托雷恩特尔塔(Torre Entel)的建设中,自1975年建成以来,托雷恩特尔塔成为首都的标志之一,也是该国二十年来最高的建筑。随着1973年智利政变和军政权建立后,皮诺契特政府上任后推行一系列市场经济政策,进行一系列减税和私有化改革,导致城市规划发生重大变化。1979年,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市区开发的面积扩大到62000多公顷。这造成了城市扩张,在1990年代初期,城市面积达到了40619公顷。1992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圣地亚哥此刻已成为智利人口最多的城市,拥有328,881名居民。1985年3月3日,智利阿尔加罗沃发生地震英语1985 Algarrobo earthquake,导致圣地亚哥不少的旧建筑遭到摧毁。

当代

编辑
 
大圣地亚哥塔,南美洲最高的摩天大楼

1990年,智利政府开始民主转型,此刻大圣地亚哥地区的居民已超过300万,其中大多数居住在南部,普罗维登西亚大道地区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成为建造高层建筑的首选都市开发区,随后该地区陆续成立大型公司和金融公司,最终并催生了一个繁荣的中心商业区,被称为桑哈坦(Sanhattan)。

在此同时,圣地亚哥也开始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冬季的几个月里,空气污染达到了临界水平,导致雾霾时常笼罩在城市上空。当局后采取立法措施减少工业污染并限制车辆使用。1997年至 2006年间,东南部地区的地铁进行扩展,线路得到延长,并新建了3条线路。迈普的新延长线于2011年落成,始城市铁路的总长度达到105公里。

进入21世纪,圣地亚哥继续快速发展。为纪念共和国成立二百周年,市政区进行了重大的翻新工程,除了建造了城市广场外,还建造了二百周年纪念公园。东部地区高层建筑的发展仍在继续,最终大圣地亚哥塔的完工使其成了南美洲最高的摩天大楼,南半球第三高高层建筑物。然而社会经济不平等和社会分裂,仍然是圣地亚哥和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

2010年2月27日,一场强烈地震袭击了圣地亚哥,导致圣地亚哥在内的大部分地区水电、通讯及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严重。尽管城市一体化的努力但,社会经济不平等和地缘社会分裂仍然是当前圣地亚哥和智利政府最这些问题被认为是导致“社会爆发”的因素之一,2019年至2020年间针对塞瓦斯蒂安·皮涅拉政府的一系列大规模抗议活动于圣地亚哥发生。抗议活动引发了严重的民间对抗,导致数千人被捕,圣地亚哥地铁是受这些事件影响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其一半以上的车站遭到破坏。

地理

编辑
 
圣地亚哥天际线

圣地亚哥位于智利国土中部,圣地亚哥盆地的中心,盆地为大碗状的山谷,由群山环绕的广阔肥沃的土地组成。圣地亚哥各地区的海拔高度不同,从西部地区的400米 (1,312 ft) 逐渐增加到东部地区的700 米(2,297 ft) 以上。圣地亚哥的国际机场位于西部,海拔460米(1,509 呎)。靠近中心的巴克达诺广场位于570米 (1,870 ft) 处。圣卡洛斯阿波奎多球场位于城市的东部地区,海拔960米(3,150 呎)。

圣地亚哥盆地是中洼地的一部分,非常平坦,少有几个山丘,其中包括塞罗伦卡山、罗夫莱多山和圣路济亚山。该盆地南北方向长约80公里(50 哩),东西长约35公里(22 哩)。马普丘河从中穿过 。圣地亚哥的东边是安第斯山脉的主链,西边是智利海岸山脉。北部与安第斯山脉东西向延伸查卡布科山脉接壤。南部边界是安哥斯图拉,这是安第斯山脉的一条细长支线,几乎到达海岸。

东部紧邻城市的山脉被称为塞拉德拉蒙山脉,它是由于圣拉蒙断层的构造活动而形成的。往东20公里(12哩)是更大的安第斯山脉,那里有超过6000米(19,690 呎)的山脉和火山,上面还有一些冰川。其中最高的是6,570米(21,555 ft)的图蓬加托火山,属于南美洲最高的山峰之一。其他高山包括图蓬加蒂托火山圣何塞火山迈波火山等。埃尔普洛莫山是从圣地亚哥市区可见的最高山峰。

近几十年来,圣地亚哥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过去城市的边界,向东延伸到了安第斯山脉的斜坡上。圣地亚哥的自然植被由西部的荆棘丛生的卡文变种硬皮果和腺牧豆树,以及东部安第斯山麓周围的变种硬皮果和水杨柳的组合组成。

气候

编辑

圣地亚哥位于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海岸,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同时,由于处于海拔6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山间盆地,所以气候较同为地中海式的其他地区,夏季(11月至3月)相对比较干燥,但是气温最高只有35摄氏度(95华氏度)所以并不炎热,冬季(6月至8月)早晨潮湿阴冷。最高气温15摄氏度(59华氏度),最低气温也只有零上几度。郊区的降雪量比市区大很多,这种情况一般8-10年发生一次。降雨量每年大约360mm多发在比较凉爽的季节。该城市近年常发生干旱,年降雨量在1991-2020气候值已降至221毫米。

圣地亚哥-德智利(1971年-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9.3
(102.7)
37.2
(99.0)
36.8
(98.2)
34.5
(94.1)
31.1
(88.0)
26.7
(80.1)
28.2
(82.8)
29.9
(85.8)
32.9
(91.2)
33.3
(91.9)
34.7
(94.5)
35.0
(95.0)
39.3
(102.7)
平均高温 °C(°F) 29.9
(85.8)
29.4
(84.9)
27.5
(81.5)
23.0
(73.4)
18.3
(64.9)
15.3
(59.5)
14.7
(58.5)
16.4
(61.5)
18.7
(65.7)
22.5
(72.5)
25.9
(78.6)
28.5
(83.3)
22.5
(72.5)
日均气温 °C(°F) 20.4
(68.7)
19.5
(67.1)
17.5
(63.5)
13.7
(56.7)
10.3
(50.5)
8.3
(46.9)
7.5
(45.5)
8.9
(48.0)
11.1
(52.0)
14.1
(57.4)
16.9
(62.4)
19.3
(66.7)
14.0
(57.2)
平均低温 °C(°F) 12.0
(53.6)
11.5
(52.7)
9.9
(49.8)
7.1
(44.8)
4.7
(40.5)
3.5
(38.3)
2.5
(36.5)
3.6
(38.5)
5.4
(41.7)
7.3
(45.1)
9.1
(48.4)
11.0
(51.8)
7.3
(45.1)
历史最低温 °C(°F) 2.7
(36.9)
1.2
(34.2)
0.7
(33.3)
−2.6
(27.3)
−5.9
(21.4)
−6.5
(20.3)
−6.8
(19.8)
−6.2
(20.8)
−4.5
(23.9)
−2.8
(27.0)
0.7
(33.3)
3.2
(37.8)
−6.8
(19.8)
平均降水量 mm(吋) 0.4
(0.02)
0.8
(0.03)
6.1
(0.24)
12.0
(0.47)
46.1
(1.81)
68.7
(2.70)
62.5
(2.46)
44.2
(1.74)
20.1
(0.79)
10.0
(0.39)
4.6
(0.18)
1.4
(0.06)
276.9
(10.90)
平均降水天数(≥ 1.0 mm) 0.2 0.1 0.6 1.4 3.8 5.0 4.9 4.0 2.7 1.2 0.5 0.2 24.5
平均相对湿度(%) 53.9 57.4 62.1 68.7 77.9 82.2 82.5 79.9 75.4 68.0 60.1 55.1 68.6
月均日照时数 367 305 277 202 145 120 132 162 182 205 298 350 2,745
数据来源1:Dirección Meteorológica de Chile[8][9][10]
数据来源2:Ogimet (sun 1981–2010),[1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precipitation days and humidity 1981–2010)[12]
Quinta Normal, Santiago (1981–2010, extremes 1967–present)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8.3
(100.9)
35.9
(96.6)
36.2
(97.2)
33.9
(93.0)
31.6
(88.9)
27.3
(81.1)
28.4
(83.1)
31.0
(87.8)
32.6
(90.7)
33.4
(92.1)
34.8
(94.6)
37.3
(99.1)
38.3
(100.9)
平均高温 °C(°F) 30.1
(86.2)
29.5
(85.1)
27.4
(81.3)
23.1
(73.6)
18.5
(65.3)
15.7
(60.3)
15.3
(59.5)
17.1
(62.8)
19.5
(67.1)
22.9
(73.2)
26.1
(79.0)
28.8
(83.8)
22.8
(73.0)
日均气温 °C(°F) 21.2
(70.2)
20.3
(68.5)
18.2
(64.8)
14.4
(57.9)
10.9
(51.6)
9.0
(48.2)
8.2
(46.8)
9.8
(49.6)
12.0
(53.6)
15.0
(59.0)
17.7
(63.9)
20.1
(68.2)
14.7
(58.5)
平均低温 °C(°F) 13.3
(55.9)
12.8
(55.0)
11.4
(52.5)
8.6
(47.5)
6.4
(43.5)
5.0
(41.0)
3.9
(39.0)
5.0
(41.0)
6.7
(44.1)
8.6
(47.5)
10.3
(50.5)
12.2
(54.0)
8.7
(47.7)
历史最低温 °C(°F) 7.2
(45.0)
6.2
(43.2)
0.0
(32.0)
−1.0
(30.2)
−1.6
(29.1)
−3.3
(26.1)
−3.5
(25.7)
−3.4
(25.9)
−2.6
(27.3)
−0.3
(31.5)
3.1
(37.6)
1.0
(33.8)
−3.5
(25.7)
平均降水量 mm(吋) 0.6
(0.02)
1.3
(0.05)
6.1
(0.24)
16.3
(0.64)
55.5
(2.19)
83.3
(3.28)
75.9
(2.99)
55.1
(2.17)
27.2
(1.07)
12.9
(0.51)
6.2
(0.24)
1.5
(0.06)
341.8
(13.46)
平均降水天数(≥ 1.0 mm) 0.2 0.2 0.6 1.6 4.2 5.1 5.2 4.2 3.2 1.5 0.6 0.3 26.8
平均相对湿度(%) 57 61 68 74 80 84 84 81 76 70 62 57 71
月均日照时数 325 270 250 191 132 101 118 151 165 219 269 320 2,511
数据来源1:Dirección Meteorológica de Chile[9][10]
数据来源2: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precipitation days 1981–2010),[12]Ogimet (sun 1981–2010),[13]Deutscher Wetterdienst (humidity 1961–1990)[14][15]
Santiago (Los Cerrillos Airport), 1961-1990 normals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日均气温 °C(°F) 20.5
(68.9)
19.6
(67.3)
17.4
(63.3)
14.2
(57.6)
11.1
(52.0)
8.5
(47.3)
8.2
(46.8)
9.4
(48.9)
11.3
(52.3)
14.1
(57.4)
17.0
(62.6)
19.4
(66.9)
14.2
(57.6)
平均降水量 mm(吋) 0.3
(0.01)
0.5
(0.02)
3.1
(0.12)
10.4
(0.41)
42.4
(1.67)
71.6
(2.82)
84.1
(3.31)
46.1
(1.81)
22.5
(0.89)
11.9
(0.47)
10.1
(0.40)
1.8
(0.07)
304.8
(12)
平均相对湿度(%) 58 62 66 71 79 83 83 80 77 71 64 60 71
数据来源:NOAA[16]

行政区划

编辑

圣地亚哥市由以下市镇组成,它们分属不同的省份。并延伸到四个不同的省和35个市镇以及11个卫星公社,共同构成圣地亚哥都会区。约为641.4平方公里(247.65平方哩)的面积(截至 2002 年)虽然这方面没有官方共识,但城市的市镇通常分为七个区域:北部、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17]

 
Map of Santiago communes
:周边的市镇没有完整显示。
属于圣地亚哥省的市镇:
圣地亚哥
塞里略斯
塞罗纳维亚
孔查利
埃尔博斯克
埃斯塔西翁森特拉尔
韦丘拉瓦
独立市
拉西斯特纳
拉弗罗里达
拉格兰哈
拉平塔纳
拉雷纳
拉斯孔德斯
洛巴尔内切阿
洛埃斯佩霍
洛普拉多
马库尔
迈普
纽尼奥阿
佩德罗阿吉雷塞尔达
佩尼亚洛伦
普罗维登西亚
普达韦尔
基利库拉
金塔诺马尔
雷科莱塔
伦卡
圣华金
圣米格尔
圣拉蒙
维塔库拉
属于其他省份的市镇:
帕德雷乌尔塔多
皮尔克
上普恩特
圣贝尔纳多
圣何塞德迈波

人口

编辑
 
1820年至2020年间圣地亚哥人口

根据2002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圣地亚哥都会区有542万8590人口定居,占智利全国人口的35.91%并占首都大区人口的89.56%。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圣地亚哥的人口在20世纪期间成长相当快速:1907年时该城人口有38万3587人;1940年时人口有101万102人;1960年时人口200万9118人;1982年时人口389万9619人;1992年472万9118人。[18](占2007年全体人口百分比)[19]

经济

编辑
 
圣地亚哥夜景
 
智利国家航空总部大楼
 
圣地亚哥金融中心Apoquindo大道

圣地亚哥是智利工业与金融中心,城市贡献了智利全国45%的GDP[20]一些国际性的机构,例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将办公总部设在圣地亚哥。

近年来,由于智利快速有力的经济发展,使得城市在经济增长的景气下转变为现代化的大都市,近年城市开设许多娱乐设施,如剧院、餐厅等、另外在郊区开发、购物中心和摩天大楼的兴建,其中高速公路系统和圣地亚哥地铁也已经完工。 许多跨国企业将区域总部选择设在圣地亚哥,例如惠普路透社宝碱英特尔可口可乐联合利华雀巢柯达必和必拓IBM摩托罗拉微软福特汽车以及雅虎等等。[21]

商业开发区

编辑

科斯塔内拉中心英语Costanera Center是圣地亚哥中心商业区的一个大型计划,包括建设一个280,000平方米(3,000,000平方呎)的购物中心、一座300米(980呎)的塔楼、两座各170米(558呎)的办公大楼,和一座高105米(344 呎)的酒店。2009年1月,负责该计划的零售商Cencosud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消除财务不确定性之前,将逐步减少大型购物中心的建设。[22]2010年1月,Cencosud 宣布重启该项目,因此科斯塔内拉中心被普遍视为智利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成功的象征。大圣地亚哥塔大厦主体于2011年7月完工,正式成为拉丁美洲最高的建筑。[23]

运输

编辑

航空

编辑

阿图罗·梅里诺·贝尼特斯准将国际机场是圣地亚哥的国内与国际机场,它是智利最大的机场,在拉丁美洲机场的客运量中排名第六,距离圣地亚哥市中心大约15分钟车程,与市区有高速公路连接(Costanera Norte-Vespucio Norte)。[24]

科利纳的佩尔德休机场于2021年12月13日开始营运。它将能够为每小时多达25个航班提供服务。圣地亚哥也有尤洛吉奥·桑切斯机场,这是一个位于拉雷纳公社的小型私有机场。[25]

地铁

编辑
 
圣地亚哥地铁

圣地亚哥地铁是市内最大的集体运输系统。共有6条营运路线(1、2、3、4、4A、5 和 6),延伸区域超过142公里(88哩),地铁共设立118个车站。每天运送约2,400,000名乘客。2005年和2006年开通了两条地下线路(4号线和4A号线)和 2号线的延长线,5号线的延长线于2011年开通。6号线于2017年开通,并增加了10个车站和大约15公里(9 哩)的轨道。3号线则是2019年1月22日开通,新增车站约18座。[26][27]

通勤铁路

编辑

地铁号(Metrotren)列车是智力国家铁路公司(EFE)则提供郊区交通的区域铁路。并设有2条南行路线。其中最受欢迎的是Metrotren Nos服务,位于圣地亚哥中央车站和圣贝尔纳多之间通行。该线于2017年开通,每年约服务800万人次,共有12列列车以服务10个车站,高峰时段每6分钟一班,其余时间每12分钟一班。另一条路线是Metrotren Rancagua 服务,位于圣地亚哥中央车站和兰卡瓜车站之间,将圣地亚哥与兰卡瓜连接起来。2021年,EFE决定取消Metrotren品牌,并将通勤铁路建立为独立品牌,仍依然由公司继续经营。[28]

文化

编辑

圣地亚哥保存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历史建筑并不多,因为该地经常遭受地震袭击,使不少过去的建筑物受到破坏,现存的建筑包括红色之家(Casa Colorada,现作为圣地亚哥博物馆使用)(1769年)、圣方济各堂(1586年) 和波萨达德尔科雷吉多尔(Posada del Corregidor) (1750年)。

武器广场的的圣地亚哥都主教座堂是城市最著名的地标,原建筑建于1784 年至1805年间,由建筑师约阿昆·托西卡 (Joaquín Toesca) 设计。武器广场周围的其他建筑包含建于1882年的中央邮局大楼,以及建于1804年至1807年之间建造的圣地亚哥皇家观众宫,现作为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使用,拥有12,000件展示品,广场的东南角矗立着爱德华兹商业大厦,该大楼始建于1893年。附近则设有圣地亚哥市政剧院,由法国建筑师艾德华·拜因 (Edward Baines) 于1857年建造。离剧院不远的是南美洲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的国家图书馆。

前国会大厦、国家司法宫和皇家海关宫聚集在同一片区域,后者设有智利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国家司法宫位于蒙特广场的南侧。该建筑是智利最高法院的所在地。

遗产和纪念碑

编辑
 
圣地亚哥主教座堂是殖民时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圣克里斯托瓦尔山圣母无玷始胎朝圣地的圣母玛利亚雕像是圣地亚哥的主要地标之一。

在圣地亚哥大都市区内,共有174处历史遗产地由国家古迹委员会管理,其中包括考古、建筑和历史古迹、街区和历史区域。其中93座位于圣地亚哥公社内,该公社被认为是该市的历史中心,在圣地亚哥市中心保存好几座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大多环绕在武器广场周围,包括圣地亚哥主教座堂中央邮局大楼、王宫,以及圣地亚哥地方政府的所在地。

在十九世纪,贵族们开始在城市建造供住宅使用的小宫殿并保存至今,此时期的建筑受到来自欧洲新古典主义潮流的影响,如圣地亚哥赛马场、智利大学和智利天主教大学、中央车站和马波乔车站、梅尔卡多中央车站、智利国家图书馆、智利国家美术馆和巴黎-伦敦街区等 。城市中的各种绿地区域保存了不少历史遗产地,包含圣路济亚山的防御堡垒、圣克里斯托瓦尔山圣母无玷始胎朝圣地、圣地亚哥将军公墓、森林公园、奥希金斯公园和金塔诺马尔公园

文化活动和娱乐

编辑

圣地亚哥的主要剧院公司都位于圣地亚哥,曾多次举办了多个国家和国际活动,其中以圣地亚哥一米尔国际戏剧节的表现最为出色,,自1994年以来,该活动约在每年一月举行,聚集了超过一百万的观众观赏。为了开展各种文化、艺术和音乐活动,近年政府设立了马波乔文化中心、白仙玉100文化中心、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文化中心、帕拉西奥德拉莫内达宫文化中心、移动之星竞技场和考波利坎剧院供民众使用,另一方面,歌剧和芭蕾舞表演经常在市政剧院举办,剧院可容纳1500名观众。

圣地亚哥设有18家电影院,共有144个房间,超过32,000个座位,共有超过五家的放映中心。

博物馆

编辑

圣地亚哥拥有大量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其中共有三个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管理局(DIBAM) 管理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大多数博物馆都位于历史悠久的市中心,殖民博物馆设于圣方济各堂的侧翼,智利前哥伦布艺术博物馆则设立在皇家阿杜纳宫的一部分。美术博物馆的后方设有当代艺术博物馆,由智利大学艺术学院负责营运。

金塔诺马尔公园周围区域也设有几个博物馆,其中包括已经提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阿特金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和铁路博物馆。在城市的其他区域也有一些博物馆,如洛斯塞里洛斯的航空博物馆、普罗维登斯的泰马雷斯博物馆,和拉格兰哈的美丽都互动博物馆。后者于2000年开放,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设计,参观人数超过280万,是该国最繁忙的博物馆。

最重要的图书馆是位于市中心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13年,目前也是国家档案馆总部的所在地,国家图书馆后于2005年在马图卡纳街区开设了圣地亚哥图书馆。

友好城市

编辑

圣地亚哥和以下城市缔为友好城市

伙伴城市

编辑

伊比利亚美洲首都城市联盟

编辑

自1982年10月12日起,圣地亚哥是伊比利亚美洲首都城市联盟的一部分。[42]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圣雅各,为基督教新约圣经》人物,即《雅各书》的原作者。台湾宜兰也有相同地名,但译为三貂角(西班牙语:Sam-tiau-kak),与智利相同,一样是西班牙殖民者所取的地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hile Time. World Time Zones .org. [200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1). 
  2. ^ Chile Summer Time. World Time Zones .org. [200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1). 
  3. ^ Luis de Cartagena. Actas del Cabildo de Santiago de 1541 a 1557th In Colección de Historiador de Chile y de documentos relativos a la historia nacional. Tomo 1st. Santiago de Chile: Impr. del Ferrocarril. 1861: 67 [201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2). 
  4. ^ Llega Pedro de Valdivia al valle del Mapocho. Icarito. [201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4). 
  5. ^ León, Leonardo. La merma de la sociadad indígena en Chile central y la última guerra de los promaucaes (PDF). Institute of Amerind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1991: 13–16 [2022-02-28]. ISBN 18736170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0-28) (西班牙语). 
  6. ^ Anson Uriel Hancock. A History of Chile. C. H. Sergel. 1893: 17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7. ^ Martí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mages of a "green space"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Santiago. Revista Urbanismo, Nº3. 2007-05-29 [2015-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西班牙语). 
  8. ^ Estadistica Climatologica Tomo I (PDF). Dirección General de Aeronáutica Civil: 404–427. March 2001 [2013-09-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6-30) (西班牙语). 
  9. ^ 9.0 9.1 Datos Normales y Promedios Históricos Promedios de 30 años o menos. Dirección Meteorológica de Chile. [201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7) (西班牙语). 
  10. ^ 10.0 10.1 Temperatura Mensual Histórica de la Estación. Dirección Meteorológica de Chile.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6) (西班牙语). 
  11. ^ CLIMAT summary for 85406: Pudahuel (Chile) – Section 2: Monthly Normals. CLIMAT monthly weather summaries. Ogimet.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1). 
  12. ^ 12.0 12.1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Climate Normals for 1981–2010.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13. ^ CLIMAT summary for 85577: Santiago Q. Normal (Chile) – Section 2: Monthly Normals. CLIMAT monthly weather summaries. Ogimet.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1). 
  14. ^ Klimatafel von Santiago de Chile (Stadt) / Chile (PDF). Baseline climate means (1961–1990) from st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Deutscher Wetterdienst. [2018-12-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5-12) (德语). 
  15. ^ 85577: Santiago Q. Normal (Chile). ogimet.com. OGIMET. 2021-10-28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16. ^ Santiago (00000034) - National Weather Station. NOAA.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17. ^ Alexander Galetovic; Pablo Jordán. Santiago: ¿Dónde estamos?, ¿Hacia dónde vamos? (PDF). Estudios Públicos. Summer 2008 [2008-09-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0-02) (西班牙语). 
  18. ^ Se consideran en total las comunas de la Provincia de Santiago, más Padre Hurtado, Pirque, Puente Alto y San Bernardo. Estas cifras no son equivalentes a la de la ciudad de Santiago pues excluyen ciertas áreas fuera de dichas comunas e incluyen algunas zonas rurales; sin embargo, representa a un 95,4% de la población total del área metropolitana.
  19. ^ INE. Chile, proyecciones de población al 30 de junio (1990-2020): Región Metropolitana de Santiago. [2007-12-23].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09-06-12). 
  20. ^ 存档副本.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5). 
  21. ^ 存档副本 (PDF).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02). 
  22. ^ Reuters.com. In.reuters.com. 2009-01-29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23. ^ La Segunda. [201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24. ^ Estadisticas de trafico de pasajeros. Aeropuerto de Santiago. [201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0). 
  25. ^ Inauguran Aeródromo de Peldehue en Colina: realizará hasta 25 vuelos por hora. 
  26. ^ Railway-technology.com. Railway-technology.com.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27. ^ Metrosantiago.cl. Metrosantiago.cl.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6). 
  28. ^ Metrotren bate récords en segundo año de funcionamiento: 74 mil pasajeros diarios. 2019-03-17 (西班牙语). [失效链接]
  29. ^ Sister Cities. beijing.gov.cn. Beijing.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30. ^ Convenios Internacionales. buenosaires.gob.ar. Buenos Aires.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西班牙语). 
  31. ^ Sister Cities. eguangzhou.gov.cn. Guangzhou.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5). 
  32. ^ Перелік міст, з якими Києвом підписані документи про поріднення, дружбу, співробітництво, партнерство (PDF). kyivcity.gov.ua. Kyiv. 2018-02-15 [2021-1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28) (乌克兰语). 
  33. ^ The Twin Cities of Oxford, Cambridge and London. oxford-royale.com. Oxford Royale Academy. 2017-02-16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9). 
  34. ^ Agreements with cities. madrid.es. Madrid.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35. ^ Miami y Santiago firman Acuerdo de Hermanamiento. munistgo.cl. Ilustre Municipalidad de Santiago. 2017-04-05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西班牙语). 
  36. ^ About Sister Cities. minneapolis.org. City of Minneapolis.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37. ^ Riga Twin Cities. riga.lv. Riga.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38. ^ Cidades-Irmãs de São Paulo. prefeitura.sp.gov.br. São Paulo.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葡萄牙语). 
  39. ^ Un jumelage Tanger - Phuket (Thaïlande) en projet. bladi.net. Bladi.net. 2016-02-19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法语). 
  40. ^ Les pactes d'amitié et de coopération. Paris. September 2015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法语). 
  41. ^ Coopération internationale. commune-tunis.gov.tn. Tunis. [202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法语). 
  42. ^ Ciudades miembro. ciudadesiberoamericanas.org. Unión de Ciudades Capitales Iberoamericanas.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西班牙语). 

外部链接

编辑
地理信息
政府网站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