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城
维多利亚城(原译域多利城,又称女皇城或香港城,法定正式中文名称为维多利亚市[1];英语:Victoria City[2])为香港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港岛西北岸,即中西区及湾仔区一带;其由英国人于1841年到达香港岛后所建立,并以当时的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皇命名,中心为香港圣公会的圣约翰座堂,为香港的政商核心地带。
历史
编辑香港开埠至今,维多利亚城(今西上中环、金钟、湾仔及铜锣湾等地)一直是香港政府所在地和国际金融中心。不少书籍都标示维多利亚城为香港的首府。
1857年,英属香港政府将维多利亚城范围划分为四环,即西环(包括坚尼地城、石塘咀和西营盘)、上环、中环和下环(今湾仔及铜锣湾一带)。1874年桂文灿编纂的《广东图说》同治刊本,当中以群带路标志为上环、中环、下环。而1866年的《新安县全图》,当时的群带路所标示的位置亦在中环现址相近。除下环外,上述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九约则是四环的细分,包括了东角和跑马地等地,形成四环九约。当时区内交通工具以电车和巴士为主。
随着发展,此名今日已经不多见,并且被中西区及湾仔区所取代,然而香港童军、国际青年商会香港总会及扶轮社等组织仍然保留维多利亚城分区此名字[3],现时香港童军总会港岛地域共有7个辖下区会中仍设有维多利亚城区。维多利亚城的界线仍然被记录在《香港法例》(称“维多利亚市”)之中,于1903年设立的维多利亚城界碑亦仍然有10块存在于城市界线上(今仅存9块)。
地理与分区位置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北面以海港为限,最西面的界线在域多利道近西宁阁,南面则定主水平基准以上700呎的等高线为界,东面界线由玫瑰岗学校以东起穿过扫杆埔至兴发街尽头以北。范围内最高点就是其南面界线,而撇除隧道和下行道入口,最低点为维港海岸线:
北面界线 —— 海港;
西面界线 —— 由北至南画一线,穿过内地段1299号的西北角位,并由该角位向南伸展850呎;
南面界线 —— 由西面界线的南端向东画一线,直至与龙虎山附近高出主要基准面700呎的等高线相接,即在称为“利福民螺钉”(Rifleman's Bolt)的水准标志(按地平面嵌于皇家海军办事处及金钟海军船坞膳楼东墙的铜螺钉的最高点)对下17.833呎相接,然后沿该等高线画至与东面界线相接为止;
东面界线 —— 沿铜锣湾政府码头西边画一线,跟着沿兴发街西边,续沿高士威道北边画至摩顿台,后沿摩顿台西边画至内地段1580号东南角,续以直线延展80呎,然后沿棉花路北边,再延至与黄泥涌谷以东的黄泥涌道西边相接,续延至内地段1364号东南角,之后延至与南面界线相接为止。[4]
-
1841年4月
-
1850年
-
1860–65年
-
中环海旁,1870年代
首批定名的街道
编辑根据1845年编制的维多利亚城地图,首批定名的16条街道皆由第二任港督戴维斯 (John Francis Davis)最后确定,并依街道人名的官衔大小决定位置和布局[5]:
- 皇后大道(Queen's Road)
- 亚毕诺道(Arbuthnot Road)
- 坚道(Caine Road)
- 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
- 押巴颠街(Aberdeen Street)
- 阁麟街(Cochrane Street)
- 德记拉街(D'Aguilar Street)
- 伊里近街(Elgin Street)
- 歌赋街(Gough Street)
- 嘉咸街(Graham Street)
- 麟檄士街(Lyndhurst Terrace)
- 卑梨街(Peel Street)
- 砵典乍街(Pottinger Street)
- 士丹利街(Stanley Street)
- 威灵顿街(Wellington Street)
- 云咸街(Wyndham Street)
界碑
编辑1903年,香港政府竖立了至少七块维多利亚城界碑,包括位于克顿道、薄扶林道、宝云道、旧山顶道、黄泥涌道、域多利道和马己仙峡道等地,其中前六块保留至今[6]。界碑石每块高98厘米,上刻“City Boundary 1903”字样。法例已订明城市范围,界碑只是象征标记,不具法律意义。[7]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1. [2018-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名字可见于《北京条约》附图
- ^ 维多利亚青年商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w.racvictoria.org/news-1]
- ^ Cap. 1 Interpretation and General Clauses Ordinance - Schedule 1 Boundaries of the City of Victoria. Hong Kong e-Legislation www.elegislation.gov.hk. [2018-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林准祥. 從香港首批街道命名,到「赤柱」、「香港仔」如何變成Stanley和Aberdeen. 灼见名家. 2017-01-27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6).
- ^ 香港志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8-29.
- ^ 文物徑 - 古物古蹟辦事處. [201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