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纳多·贝托鲁奇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意大利语:Bernardo Bertolucci,1941年3月16日—2018年11月26日),意大利编剧、电影导演。凭电影《末代皇帝》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金球奖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在2011年第64届康城影展上获颁荣誉金棕榈—终身成就奖。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 |||||||||||||||||||
---|---|---|---|---|---|---|---|---|---|---|---|---|---|---|---|---|---|---|---|
导演 | |||||||||||||||||||
出生 | |||||||||||||||||||
逝世 | 2018年11月26日 | (77岁)||||||||||||||||||
配偶 | Adriana Asti Clare Peploe(1978年结婚) | ||||||||||||||||||
父母 | Attilio Bertolucci (1911年-2000年) Ninetta Giovanardi | ||||||||||||||||||
|
“Bernardo Bertolucci”的各地常用译名 | |
---|---|
中国大陆 | 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台湾 | 柏纳多·贝托鲁奇 |
港澳 | 贝纳多·贝托鲁奇 |
传记
编辑早年
编辑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出生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区的城市帕尔马。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阿蒂利奥·贝托鲁奇(Attilio Bertolucci)是一名诗人、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文选编者和影评人。在这种成长的环境下,贝托鲁奇在15岁开始写作,不久就获得几个很重要的文学奖项,包括他的首部作品获得维雅雷吉欧文学奖(Premio Viareggio)。而父亲的背景也帮了他,老贝托鲁奇曾协助意大利制片人皮耶·保罗·帕索里尼发行他首本小说,而帕索里尼后来聘请了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参与《寄生虫》(Accattone,1961年)的首席助手作为回报。不过这时候贝托鲁奇的潜力早就被其他人发现,例如赛尔乔·莱昂内。赛尔乔·莱昂内叫贝托鲁奇为《征西羣英会》(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撰写故事,不过他的故事后来被莱昂拒绝了,因为这故事对美国的观众来说太深奥了。
首部电影
编辑贝托鲁奇在1958年至1961年入读罗马大学,这是他电影事业开始的地方。正如先前提及,他为帕索里尼担任助手。不久之后,贝托鲁奇在没有毕业的情况下离开罗马大学。在1962年,贝托鲁奇21岁时,他执导了首部电影《死神》(La commare secca)。这是一部谋杀悬疑的小作品,内容讲述一个妓女杀人的故事。贝托鲁奇利用倒叙法来拼合整件罪案的发生,和犯事的人。而在1964年,他执导了备受赞扬的作品《革命前夕》(Prima della rivoluzione/Before the Revolution)。
意大利戏院数量的急速成长,令贝托鲁奇的产量在七十年代的生产速度慢下来,因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意大利电影业的情况下,导演要和其他美国、瑞典、法国和德国的电影发行商和演员合作,共同制片。所以有人推测就是从此以后,意大利的戏院开始要倚赖国际市场。
和制作人合作
编辑导演们开始要和其他美国、瑞典、法国和德国的电影发行商合作,来资助他们和有能力在国际电影业中竞争,贝托鲁奇也不例外。1972年的作品《巴黎的最后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由马龙·白兰度和玛莉亚·史奈德(Maria Schneider )主演,展示了意大利电影的赚钱新潮流,就是聘请外国的影星当主角。在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中,只有马西姆·吉鲁提(Massimo Girotti)是意大利演员。贝托鲁奇1976年的电影《一九零零》(1900)中,由毕兰加士打(Burt Lancaster)、当奴·修打兰(Donald Sutherland)、罗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和杰哈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主演。这套电影经常被认为是意大利电利工业依赖国际市场时,认知到国民身份开始瓦解的始作俑者。虽然电影本身完全注重在意大利的主题上,电影讲述两个意大利男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时,在政治纷乱的意大利内的生活。
政治
编辑贝托鲁奇可能不会后悔这个锐变:他在政治上很活跃,而且是个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像维斯康堤一样,他们也是在六十年代后期大量起用外国演员的导演。贝托鲁奇透过他的电影,表达自己的政见,所以他的电影很多都是自传式的,同时也很具争议性。他的政治电影在历史上走在前列,就像1970年的电影《同流者》(The Conformist),在戏中他就批判法西斯思想,把国家和民族主义混为一谈,还有一些公众品味和集体回忆,电影讲述墨索里尼企图暗杀一个在巴黎的政治学者。而《一九零零》也有分析左派和右派之争。而在1987年作品《末代皇帝》中,贝托鲁奇就透过角色和动作,在政治上作出影响。他获得紫禁城史无前例的许可,使用紫禁城的场地作为拍摄。在片中,主角溥仪受到毛泽东长期的再教育,令溥仪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平民,再变成一个园丁。
评价
编辑很多评论都以电影中的性和政治定性他的电影特色。在《巴黎的最后探戈》中,以极度淫荡和心理不正常的手法探讨性。这套被视为情色的电影,打开了性的大门。而在《同流者》中,则是以政治作为主题,尤其是法西斯,和个人的感觉和理想。这套电影针对了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富有艺术性和理智,被视为展现在优秀导演的一面。在过去五十年,贝托鲁奇参与了多部电影的制作、导演等工作,所以他的范畴很广泛,令电影主题能得以突显,尤其是他的近期作品。《偷香》(Stealing Beauty)带出一些的异质性,而《戏梦巴黎》则能够包含两者和其他元素。一些评论家则批评他的题材狭窄,不论他是有意还是真的缺乏题材。而他则利用这些批评,激发观众重新关注他们自己和社群,他也认为自己不断把礼节的界限移后。而热衷于贝托鲁奇电影的人,也留意到每部电影间的角色相似之处,尤其是最近那两部(1996年的《偷香》和2003年的《戏梦巴黎》)。例如,两位女主角(丽芙·泰勒(Liv Tyler)和依娃·葛林(Eva Green)),都是白皮肤、苗条、黑头发和蓝眼睛。她们都在19岁时就是吸烟者,和失去了纯洁感,而她们也以正面的赤裸方式出现。在电影中,贝托鲁奇都表达了“爱的证明”,都使用了几乎相同的故事。
在《戏梦巴黎》中,女主色Isabelle指自己在1959年出生,虽然片中的背景是六十年代后期。而这也是实在地,参考了1959年尚卢·高达(Jean-Luc Godard)电影《断了气》(Breathless),因为在该片中的角色接下来都是作出相同的反应。
在2016年坦承《巴黎的最后探戈》对女演员的性侵片段是真实过程,此事成为他一生的污点。[3]
唯心论,确实性和自我质疑
编辑贝托鲁奇也擅长把人的灵魂推进显微镜。在他的电影中,心理学是他的电影的中心,因为曾参与《巴黎的最后探戈》的演员伍迪·艾伦和马龙·白兰度,都指贝托鲁奇和其他演员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享工作,引发了他们的信心,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白兰度表现最好。
贝托鲁奇自己也是不少心理学家跟随的对象,包括分析他的梦境,也作为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其他具创作性的演员。他研究人的心理在他的电影中的一些情节,明确的表现出来。
《巴黎的最后探戈》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Paul,表达了在他的妻子在暴力中死去后,没有了个性的舒适感。这部电影在意大利引起了对鸡奸的争议,而在评级制度中,这部电影被禁止公映,而所有母片都被下令销毁。而一个意大利法庭则褫夺了他的公民权5年和4个月的缓刑监禁。很多年后,当人的朴素转变和评级制度废除后,这部电影重见在大家眼前(因为贝托鲁奇秘密地保存了一份母片),而公映时则有些微的过滤。
在这部和其他电影中,贝托鲁奇测试了民众对性关系的态度。在《偷香》中,他给大家见证一个女孩,在夏天成长为一个女人。《巴黎初体验》被批评不只在于性场面,也在于包含男性自渎。在这部电影中,三位角色的性关系暴露了他们的想法,例如当Theo向那个人自渎时,就表示他最喜欢的人。而他的姐姐,似乎和他越来越疏离,而他也看见当新来者进入他的世界后,和姐姐逐渐疏离。
奥斯卡金像奖
编辑1987年,贝托鲁奇凭执导电影《末代皇帝》,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末代皇帝》讲述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反映中国由封建制度的社会,经革命演进至现在的状态。电影由尊龙、陈冲、彼得·奥图尔、英若诚、丹尼斯·邓恩、黄自强、坂本龙一、 Maggie Han、里克·扬、邬君梅和陈凯歌主演,剧本由马克·佩普罗(Mark Peploe)和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创作。
《末代皇帝》赢得所有9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配乐奖、最佳音响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末代皇帝》是自1949年起,首部获得中国政府协助,和在中国制作的西片,亦是首部在紫禁城拍摄的电影。贝托鲁奇向中国政府申请两部电影项目,另一部是拍摄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人的命运》,最后《末代皇帝》获选,并且不限制内容。
作品
编辑- 死神(La commare secca) (1962年)
- 革命前夕(Prima della rivoluzione) (1964年)
- La via del petrolio (1965年)
- Il Canale (1966年)
- Partner (1968年)
- 福音书(Amore e rabbia) (1969年)
- 蜘蛛的策略(La strategia del ragno) (1970年)
- 同流者(Il conformista) (1970年)
- 巴黎最后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 (1972年)
- 一九零零(Novecento) (1976年)
- 月亮(La Luna) (1979年)
- 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La tragedia di un uomo ridicolo) (1981年)
- 末代皇帝(L'ultimo imperatore) (1987年)
- 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 (1990年)
- 小活佛(Little Buddha) (1993年)
- 偷香 (Io ballo da sola) (1996年)
- 围城(Besieged) (1998年)
- 十分大师:大提琴篇 (合导)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2002年)
- 戏梦巴黎(The Dreamers) (2003年)
- 我和你(Io e Te) (2012年)
荣誉
编辑参考
编辑- ^ È morto Bernardo Bertolucci, l'ultimo grande maestro. La Repubblica. 26 November 2018 [26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6).
- ^ 意大利名导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去世. 俄罗斯卫星社. 26 November 2018 [26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貝托魯奇承認《巴黎最後探戈》馬龍·白蘭度「牛油強姦」戲未經女演員同意.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 ^ 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确定 贝托鲁奇将担重任. [2013-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外部链接
编辑-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
- Ebiri, Bilge. Bernardo Bertolucci. Senses of Cinema: Great Directors Critical Database. September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March 2010).
- Jeremy Isaacs, "Face to Face: Bernardo Bertolucci", BBC interview, September 1989.
- Roger Ebert, review, The Last Emper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cago Sun-Times, 9 December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