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恩147(英语:Ryan Model 147)是种军用无人机,由雷恩航空公司从雷恩火蜂(英语:Ryan Firebee)靶机发展为长程无人侦察机。从1961年起生产,衍生系列至2003年后除役,服役期间的表现在美国军用装备清单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注 1][1]

雷恩147
雷恩147型闪电虫 (Lightning Bug)系列:AQM-34L无人侦察机
类型 无人机
制造商 雷恩航空公司
首飞 1962
主要用户 美国空军
美国海军
发展自 火蜂
1961 年雷恩航空公司对“Lucy Lee”高空侦察无人机提案的概念渲染图

发展沿革

编辑
 
DC-130A 右翼挂载雷恩147型
 
这架昵称“汤姆猫”执行68次任务后被击落,创下历史纪录属于AQM-34L低空侦察型(Ryan Model 147SC)
 
雷恩147H高空侦察型无人机(AQM-34N,美国空军序号S/N 67-21596)
 
博物馆展示AQM-34N( Ryan Model 147H)
 
Ryan AQM-34V Firebee (机体编号74-2147),涂黑色的是尾椎
 
CH-3E 空中回收AQM-34R (Ryan Model 147TF)
 
DC-130携带两架AQM-34L(Ryan Model 147SC)在东南亚某地执行任务
 
AQM-34Q(Ryan Model 147TE)
 
DC-130挂载BGM-34A (Ryan Model 234)攻击型无人机携带AGM-65 小牛导弹
 
白色机身涂装的BGM-34A攻击型无人机携带AGM-65小牛导弹准备挂上DC-130翼下
 
橘红色靶机涂装的BGM-34A(Ryan Model 234)攻击型无人机携带AGM-65小牛导弹
 
AQM-34K(Ryan Model 147SRE)夜间侦查型,黑色机身涂装
 
BGM-34C (Ryan Model 259) 多模式RPV

雷恩火蜂系列最初研发生产目的是作为美国三军的靶机及靶标勤务机[注 2]。火蜂在1952年服役后,操作方式是以无线电遥控,人工目视操作,仅能执行简易飞行航线。往后因为科技进步,雷恩航空公司研发一套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具有可预录飞行航线计划电脑惯性导航系统无线电高度计无线电导航设备、电波归向仪[注 3],测试非常成功,但是用于无人遥控靶机,成本昂贵,暂时搁置生产。1959年,公司内部研究延长火蜂航程、增加高空飞行能力用于长程侦察任务可能性,比如从巴伦支海公海海域,以DC-130、船舶上用火箭推进器喷气助推起飞英语JATO方法发射火蜂,向南飞越苏联,然后在土耳其领空或领土范围收回火蜂。[2]

雷恩航空公司于1960年4 月中旬向美国空军提交火蜂靶机发展为长程无人侦察机研究报告。1960年5月1日,美国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被俘。同年7月1日,在苏联边境附近国际空域执行电子情报任务的波音RB-47H侦察机被击落英语1960 RB-47 shootdown incident;四名机员死亡,另外两人被俘[3]。不久后,空军授予雷恩航空公司一份价值20万美元的合约以进行进一步研究。

雷恩136型(代号:红色旅行车和露西·李)

编辑

雷恩航空公司实际上想以全新设计雷恩136型(Ryan Model 136,代号:Red Wagon ),竞标空军无人侦查机计划。雷恩136型具有用于高空飞行的长直机翼、为减少机身下方的雷达RCS和红外线特征而安装在机身背面的引擎,以及向内倾斜的双垂尾翼以隐藏排气尾流。由于即将于1961年1月20日上任的约翰·肯尼迪政府肯定会重新评估军事开支预算,因此搁置雷恩136型(Red Wagon)开发计划。

雷恩航空公司依现役火蜂规格制作缩尺模型(sub-scale )进行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section,RCS)实验,确定可以在喷气发动机进气口上方放置金属丝网、用非导电涂料喷涂无人机部件并在两侧放置雷达电波吸收材料来减少RCS,这些修改并没有影响火蜂的性能。1961年9月和10月改装火蜂验证试飞,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致泄密,将该试验无人机描述为地对空导弹的高空目标。[4] 雷恩航空公司随后提出另一个代号“露西·李”(Lucy Lee)的无人机计划,由大幅改进的火蜂组成,旨在从苏联领空以外执行摄影和讯号情报(SIGINT) 侦察。“露西·李”计划似乎步入正轨,但在1962年1月突然被取消。

雷恩147A(代号:萤火虫)

编辑

就在火蜂靶机发展成长程无人侦察机计划似乎完全消失时,美国空军选择最便宜的选项来拯救该计划;一种基于火蜂靶机结构规格改动很小的无人侦察机。1962年2月2日签订价值110万美元合约,要求改装四架火蜂靶机用于空中侦察。这四架火蜂改装资金来自名为Big Safari英语Big Safari计划,该计划成立于1950年代,旨在资助快速改装现有飞行器以执行无人侦察任务,“Big Safari ”在越南战争期间将继续从事无人侦察机的工作,并且还将在以后的战争中协助发展无人机计划。[5]

新型无人侦察机被雷恩航空公司命名为雷恩147A型(Ryan Model 147),代号为:“Fire Fly”,具有1,930公里(1,200 英里)的航程和17公里(55,000英尺)的巡航高度。[6]

第一架雷恩147A型是标准型火蜂,制导系统仅具有可编程定时器、惯性导航系统无线电高度计组成。萤火虫可以被编程为在特定高度向、特定方向、飞行特定时间,然后掉头返回原路。此机仅用作演示机并评估新的制导系统;它没有携带相机。1962年4月进行三次试飞并证明该概念的有效性,无人机执行的任务范围从新墨西哥州向北到犹他州由B-57改装的观察机伴随飞行,然后在没有地面引导的情况下再次返回。

第二架147A型有一个89公分(35 英寸)长的容器(Plug)嵌入机身,以额外携带的258升(68美制加仑)燃料,机身总长度从6.71米(22 英尺)增加到7.85米(25 英尺 9 英寸)。机首还有包含U-2侦察机所用相机模组酬载舱。在1962年4月和5月初进行四次成功试飞后,第三和第四架147A型(几乎与第二架相同规格配备)被宣布投入使用并部署在新墨西哥州的霍洛曼空军基地,并由DC-130搭载发射。

那年夏天进行的测试表明,地面雷达几乎看不到这架无人机,被紧急起飞的拦截机发现后追逐它。唯一的问题是无人机产生凝结尾迹,泄露它的飞行踪迹。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当无人机进入敌对领土时,启动“no-con”(no-contrail 无凝结尾迹)系统将氯磺酸注入引擎排气管,产生微小的冰晶,形成透明的尾迹。因为氯磺酸腐蚀性很强,相关系统管路需要使用高级不锈钢制造,虽然它不用于147A型却是改良后续型号的有效解决方式。

古巴导弹危机期间,U-2侦察机于1962年10月27日在古巴上空被SA-2导弹击落,飞行员丧生。147A型被授权代替U-2执行侦察任务。这些无人机安装在DC-130机翼下,当空军参谋长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发出通知称任务已取消时,它已在跑道上准备就绪待命起飞。U-2对古巴进行侦察任务于1962年11月5日恢复。柯蒂斯·李梅想保留萤火虫以备后用。

雷恩147B、147C、147D(代号:闪电虫)

编辑

雷恩147A(萤火虫)尚未投入使用,但空军对该计划的热情足以下单采购专为高空侦察而设计的147B型。美国空军订购九架雷恩147B型,包括两架原型机和七架量产型,其翼展从147A型的4米(13英尺)延长至8.2米(27英尺),将雷恩147B 的作战高度提升至19.1公里(62,500英尺)。

雷恩147B高空侦查型交付时间被延迟几个月,因此空军还订购7架雷恩147C型(147A的量产型)作为临时解决方案。147C 型的翼展延长至4.6米(15英尺),并包含无凝结尾迹系统(no-contrail)。

雷恩147C型中有3架被改装成雷恩147D型,它是要作SA-2的诱饵,它的任务是搜集讯号情报(SIGINT)。

SA-2是使用乘波制导攻击目标,接敌顺序是“匙架”(Spoon Rest)搜索雷达获得目标方位,“边网”(Side Net)测高雷达获得目标高度和距离,“刀架”(Knife Rest)跟踪导弹指示方位,“扇歌”英语Fan Song(Fan Song)制导最多三枚导弹攻击目标。导弹携带讯号转发器,将讯号发送给指挥站,“刀架”雷达接收到它的信号由“扇歌”指挥引导控制到目标位置。当目标飞机接到“扇歌”无线电指令讯号表示处于危险状态的,因为它们只有在导弹发射时才会出现,指令导弹启动近接引信讯号是最危险的,因为它只会在SA-2引爆前的瞬间被探测到,因此用无人机当讯号情报(SIGINT)搜集机可避免作战人员伤亡。

三架雷恩147D型于1962年12月交付,安装电波主动增强装置,以鼓励敌方导弹向无人机射击,还有特殊装置:“SAM sniffer” [注 4]安装在雷恩147D上以接收这些讯号再将数据转发给在空滞留的ERB-47H电子作战机。

因为萤火虫代号在此期间泄露,因此新无人机的代号为闪电虫(Lightning Bug)。[注 5]

1963年7月,雷恩147D型闪电虫已完成进入作战状态准备还没有机会执行作战任务。1963年12月下旬,空军又订购14架147B型飞机。此时斐代尔·卡斯特罗威胁要击落飞越古巴的U-2,1964年5月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穿越敌方领空执行侦测任务的最佳选择是闪电虫。在媒体得知该提案内容后,美国政府决定用洛克希德A-12(SR-71黑鸟式侦察机的前身)取代U-2任务。

虽然羽翼未丰的雷恩147型无人机迄今为止只扮演后台角色,但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的关系以及东南亚的事件将在未来十年显著提高它们的行动参与度。雷恩航空公司的工程专业知识和美国空军无人机操作经验的反馈也将导致它们不断修改、重新设计和改善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并进一步开发以承担一系列新任务。

在此期间,雷恩147型无人机的作战部署将由战略空军司令部( Strategic Air Command,SAC)及其配备DC-130发射机和救援直升机的侦察联队进行。国家侦察局从一开始就通过机密计划拨发经费用于开发机载情报收集平台,继续在幕后提供支持,这也确保闪电虫计划将发展成为成熟的空中侦察计划。[1]

服役历史

编辑

雷恩147B 飞越中国(China overflights)

编辑

1964年8月闪电虫首次有机会投入作战使用。8月2日,马多克斯号驱逐舰 (DD-731)在北越海岸外的国际水域航行时,据称在北部湾中遭到三艘北越鱼雷艇的袭击,这成为美国大规模参与越南战争的借口。

美国詹森政府担心中国共产党(原文用“Communist Chinese”)[7]干预并扩大战争,决定从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DC-130,将闪电虫运到南中国海投放监视中国活动。

闪电虫第一次不尽人意的任务在1964年8月20日,DC-130装载两架147B型。一架因故未能发射,后来从机翼下挂架上掉下来。第二架成功完成在中国上空的任务,飞回台湾,打开降落伞,降落在稻田里。然而降落伞受风力影响将无人机拖过地面,无人机严重损坏,但是相机底片容器完好无损,虽然无人机的导航不如预期的那么准确,但还是得到几个主要目标的照片。

到1964年9月上旬,共在中国上空执行五次闪电虫任务[7],其中只有两次成功。SA-2地对空导弹数量增加使1962年到1967年间U-2侦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击落侦察机让中央情报局(CIA)经历损失。[8]

为了扩大侦察越南北部,在1964年10月早期的这些操作转移到在越南南方边和空军基地。1964年10月11日从边和执行第一次闪电虫任务。越来越多的雷恩147B型执行飞越北越和中国南部任务,1964年共有20架无人侦察机执行任务。这些任务由南越猴山设施(Monkey Mountain Facility)来自战略空军司令部人员指挥,由两个单边带调变(SSB)英语Single-sideband modulation无线电遥控站组成,管制员驻扎在边和,后勤人员位于岘港空军基地,中国非常渴望击落无人机,并于1964年11月15日成功摧毁一架。

闪电虫继续执行侦查任务,中国也在继续努力拦截它们。中国在4月中旬成功摧毁五架无人机,并于1965年4月20日将其中三架的残骸公开展示。每击落一次,中国就发表冗长的新闻报导,称赞中国击落“美帝国主义侦察机的伟大胜利” 。[9]

虽然考虑在闪电虫安装自毁装置,最终考虑人道因素不这么做[注 6]。美国政府被问及侦察机被击毁事件,由于没有美国机组人员在击落中损失,美国媒体很少关注中国的相关报导,美国只是采取了“无可奉告”(no comment)的政策。

雷恩147E

编辑

147E型是由147B型改装,加装原先雷恩147D搭载的的“SAM 嗅探器”(SAM sniffe)改进型。1965年10月,作为计划代号:“齐心协力”(UNITED EFFORT)的一部分,有三架147E型被送往南越。SIGINT装备在执行任务中都失灵,147E型被送回美国进行环境测试以追踪问题;结果是SIGINT装备因过热导致任务失败。解决过热问题后,147E型被送回战区,在1965年无人机执行的77次任务中,有三次是由147E型执行。[10]

1966年2月13日,雷恩147E型执行第四次任务,在它传递重要讯号情报数据后被SA-2击落。自SA-2部署以来,美国一直渴望获得这些数据,官员们声称,这次任务证明整个雷恩147型计划的合理性。这些资料立即被用于开发简单的雷达预警接收器(Radar Warning Receiver, RWR),当SA-2指令信号打开时,它会告诉飞行员,这意味着导弹即将发射;设备将命名型号为“AN/APR-26”(机载雷达接收器,Airborne Radar Receivers) 。[11]

雷恩147F

编辑

雷恩147F是加装AN/ALQ-51电子干扰系统酬载舱的实验机,送去战场实战验证该干扰系统的有效性以量产AN/ALQ-51装备配发部队,没有量产服役。

AN/ALQ-51电子干扰系统(代号:Shoe Horn,暂译“鞋拔”)是种欺骗干扰器(deception jammer),开发用来对付SA-2的“扇歌”雷达(Fan Song),它操纵雷达讯号以误导雷达认为目标不在其实际位置。由于当时美国还没有掌握“扇歌”雷达真实情报,所以这个设备已经在美国针对模拟“扇歌”雷达进行测试。干扰器在测试中表现良好,但未实际与“扇歌”雷达交手验证情况下,就交给部队使用是不可能的,将AN/ALQ-51电子干扰系统装在雷恩147B型重新命名为147F型。 1966年7月,147F型执行多次任务,敌军合计向它发射近十二枚SA-2后,终于击落雷恩147F。[12]

雷恩147G

编辑

空军热情地接受闪电虫并与雷恩航空合作开发雷恩147B高空侦查型的改进型,命名为雷恩147G型。147G型配备推力更大的Continental J69-T-41A英语Teledyne CAE J69 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为 1,920 磅(871公斤),取代其前身使用的 J69-T-29A,机身加长至8.8米(29 英尺),以容纳更多的燃料,还安装“No-contrail”系统 。第一架147G于1965年7月交付给美国空军,此时已逐步取消U-2飞越敌方防御空域侦查任务,该任务留给闪电虫。147G型在1965年10月执行它的第一次任务,147B型在12月执行最后一次任务。

雷恩147H

编辑

美国空军关注低空侦查任务,但并没有放弃使用闪电虫进行高空侦察,实际上还在继续改进高空侦察型,经过两年的开发,成果是第三代高空闪电虫:雷恩147H型,于1967年3月进行首次飞行,与早期的雷恩147型相比,它针对其任务进行很多改善,147H型拥有比147G型推力更强大的J69-T-41A发动机、更轻的机身和进一步拉伸至9.8米(32英尺)的机翼内部增设副油箱以增加航程。147H型能够达到20公里(65,000英尺)的高度,并配备新的相机酬载舱,可提供更大覆盖范围区域和更精细的分辨率。许多刚下生产线的147G型已经过改装并尽快投入使用。

原始闪电虫中内置的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渐渐无效,因此147H型设计新功能以提高生存能力,包括雷达警告接收器(RWR)可在无人机被雷达锁定时发出警告提醒有导弹来袭,改进制导系统,在RWR发出警报时将无人机航向自动右转作规避动作,一个名为“Rivet Bouncer”的ECM装置可干扰SA-2“扇歌”雷达,喷气机进气口的涂层材料可降低RCS反射率,以及改进的无凝结尾迹系统。

较旧的147G型继续与147H型无人机一起执行高空任务,直到1967年8月淘汰147G型。事实证明147H型无人机的生存能力确实优于147B和147G。

雷恩147J

编辑

事实证明,对北越进行高空侦察有些不切实际,从11月到次年3月是当地季风季节,大多是阴天,即使在晴朗的天气里,烟雾或地面薄雾也可能掩盖侦察目标。为此,空军决定研制闪电虫低空侦查型。1965年10月,与雷恩签订开发雷恩147J型的合约,这是从雷恩147G型改进而具有低空导航系统。低空飞行比高空飞行要求更高,因为要遇到状况更多,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损失许多雷恩147J型。

1966年3月,147J低空侦查型已准备好投入使用;它具有“气压高度控制系统”(barometric altitude control system,BLACS)、“前后扫描照相机”(front-to-back scan camera)、“侧向扫描照相机”(side-to-side scan camera)。闪电虫高空侦查型机体漆成黑色,若低空飞行这是高能见度的颜色,因此147J型的顶部涂成灰色,底部涂成白色。

雷恩147J低空快速飞行掠过地面,使它们成为难以瞄准的目标,并增加执行任务返回几率。无人机在返回时放出降落伞缓降到地面或海面,但经常损坏机体;随后,美国空军提出空中回收英语Mid-air retrieval方法,使用西科斯基CH-3E大型直升机在空中抓住降落伞并用绞盘将其拉起。直升机空中回收闪电虫的2,745次行动中成功回收了2,655次。

1966年共有105次无人机任务是飞越北越和中国。其中大部分是雷恩147G型,一些147J型,还有147E型、147F(SIGINT任务)型、147N和147NX诱饵型。有架147J型拍到一张SA-2导弹冲过它的照片。

雷恩147N、147NX

编辑

闪电虫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们比有人驾驶的侦察机战损更多。到1966年初,执行任务的闪电虫近八成未能返回。这种损失率即使是相对便宜的无人机也是无法接受的,空军要求雷恩迅速将十架标准型火蜂靶机转换为消耗性诱饵。它们配备行波管(traveling-wave tube,TWT)、主动雷达增强装置(active radar enhancement devices),使它们在雷达上回波“更亮”看起来像一架更大的飞机。这些诱饵任务只是单程的,没有加装回收装置(降落伞)或燃料容器。

1966年3月3日,这些诱饵被命名为147N型,第一次任务由雷恩147G高空侦查型和147N型各出动一架。两架无人机平行沿着路线飞行,直到它们到达目标区域完成任务后分道扬镳。北越防空系统追踪“更亮”的147N型而不是返航途中的147G型。147N型在出海途中被北越战斗机追击,据报有北越战斗机燃料耗尽、友军误击(friendly fire)意外事故。

最初的147N型任务电脑已被设定返程到回收点,以模拟正常运行的无人机飞行航线,令人惊讶地在燃料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其中一些竟能飞到回收点坠毁,诱饵效果很好,空军又订购10架,并进行一些小改进命名为147NX型,配备回收降落伞和装备以及便宜的照相机装置,原本设定是不回收的,但回收系统并不昂贵,如果诱饵在任务中幸存下来,它可能会提供有用的情报。

雷恩147NA和147NC

编辑

147NA型是美国空军为“罗盘箱”(Compass Bin)和“战斗天使”(Combat Angel)计划开发的“中海拔”高度(medium altitude,指一千到七千米的飞行高度)电子作战(electronic warfare)ECM型无人机,有加长的机翼,尾翼顶部有个小型天线整流罩,能够携带干扰箔抛射器和电子干扰系统酬载舱。

虽然在滚雷行动期间它们是美国空军的重要战力,但在1968年1月正式停止对北越的空袭前,这些电子作战ECM型无人机没有参战。

147NC型类似1969年在第11战术无人机中队(11th Tactical Drone Squadron)服役的147NA型,只是增加尾翼上的尾椎辅助散热片。它设计目的是每个机翼下方携带 AN/ALE-2干扰箔抛射器在中海拔高度飞行,以对抗敌方雷达系统。147NC型最初旨在支援对北越的轰炸,但对北越的空袭在1968年3月缩减规模,并在11月完全停止,因此147NC型没有发挥其预期作用。1972年恢复轰炸时, 取而代之的是F-4 幽灵式战斗机投下干扰箔。147NC 型在1972年的“政治攻势”(political offensive)期间空投宣传传单英语Airborne leaflet propaganda,该行动的代号为“Litterbug”,但部队称其为“废话轰炸机”(bullshit bombers)。

147NC(M1) 型是147NC型的“中海拔”高度训练型,差别在没有翼下挂架,并与第11战术无人机中队其它机型一起用于侦察RPV(Remotely Piloted Vehicle,那时代军用术语叫遥控飞行器),后来在1970年代中期升级为AQM-34V(Ryan Model 255)标准。

雷恩147NP、147NRE和147NQ

编辑

空军对雷恩147J非常满意,并担心它们的数量不足以跟上作战损耗。将一些147G型依147J型规格改装,美国空军还要求雷恩航空尽快设计出新的低空侦察无人机。新改进型命名为147NP型,它源自最初的147A型,147NP 型具有较旧的J69-T-29A 发动机和4.6米(15英尺 )的翼展,以及加长至8.5米( 28英尺)的机身。

在研制147NP型时,空军也提出对低空夜间侦察无人机的迫切需求。四架147NP型从生产中移出进行改装工作,命名为147NRE型,其中“NRE”(night reconnaissance electronic)代表“夜间电子侦察”。147NRE型有双照相机系统酬载舱,与安装在无人机腹部的明亮白色频闪灯同步。

1967年春天,147NRE和147NP开始在越南服役。147NRE型第一次任务是在5月下旬,147NP型第一次任务在一周后进行。147NRE型根据夜间任务被漆成黑色,而147NP型则涂有丛林迷彩。

147NP型运作达到预期目的,但147NRE型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的,白光频闪灯的闪光覆盖范围相当小[注 7],无人机的导航系统准确度不足以将相机准确对准目标获取图像,虽有存在这些缺点,空军仍从照相机中获得有用的情报,令人吃惊的明亮频闪灯中获得轻微的心理战效果,并认为这个概念值得进一步发展。

另一种低空侦察型衍生自147NP型,即147NQ型。它的主要区别是:它不是使用机载导航系统,而是由DC-130发射机上的机组人员用无线电控制飞行。

雷恩147S(水牛猎人)

编辑

美国空军也为低空侦察任务寻求一种精致化的解决方案,“精致化”(refinement)意味着在达成侦查任务与降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水牛猎人”(Buffalo Hunter)计划使用无人机在东南亚进行低空照相侦察,特别是对迫切需求即时情报资讯的目标,例如北越的军用机场和疑似地对空导弹阵地。最初的雷恩147J型是从147B高空侦查型衍生而来,并保留147B的8.2米机翼;这是一个缺点,因为在低空它们会降低无人机的机动性。

新的低空侦查改进型:雷恩147S型使用J69-T-41A引擎并采用火蜂原始型翼展4米(13英尺)的机翼,机身被拉长到8.8米(29 英尺),147S型携带一组照相机系统,与早期的双照相机系统酬载舱,成本更低,但覆盖范围更广。在典型的飞行高度进行航拍任务,147S的相机系统可以对96公里(60英里)长的土地,获得分辨率高达30公分(1英尺)的图资,在最佳条件下甚至可以达到15公分(6英寸)。雷恩147S的生产成本大约是160,000美元,在当时是雷恩147G或147H生产成本的六成,算是物美价廉产品。。

147S型无人机是用147G型的8.8米机身与引擎,147A型翼展4米的机翼,147NX的照相机酬载舱,相当于现在的模块化生产的。最初的147S模组被指定为147SA 型,该子型于1967年12月进行首次作战飞行。

按照机器人战争( robot warfare)的标准,147S型的低空飞行是令人兴奋的,有架147S型的飞行控制电脑出现故障,在46米(150英尺)的高度飞行,而不是原计划的460米(1,500英尺),无人机安全返回,但航拍图资处理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些图像有从输电线塔电线下方拍摄的输电线塔照片。

空军对147SA型任务成就印象深刻,并订购第二批147SB型。147SB型具有多模式高度控制系统(multiple altitude control system,MACS),允许它在三个预先编写程式的飞行计划高度之间切换,范围从300米到6,100米(1,000到20,000英尺),使其更加难以预测行径,它还具有改良型陀螺仪以允许更小的转弯半径。最初的任务开始于1968年3月,随后147SA型因战损而逐步淘汰。

继雷恩147S系列后出现的用于夜间侦察任务:147SRE型。,这型没有使用雷恩147NRE型上使用的白光频闪灯,而是使用从地面几乎看不到的红外线频闪灯(俗称闪光灯)和红外线相机底片,还具有多普勒导航雷达系统,首次执行任务是1968年11月,随后147SRE型任务表现良好,但是航拍图资分析员英语Aerial photographic and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发现红外线图资难以检视,有时无法发现目标物。

早期的147S型任务设定飞行高度在300米到450米(1,000到1,500英尺)导致战损多后任务飞行高度改为150米(500英尺)。这些无人机用于拥有强大防空火力防卫的北越河内海防上空执行任务。有架147S型拍到一张SA-2冲过无人机,接着导弹爆炸的照片;然后由于自动驾驶仪编程错误,无人机以擦著树梢高度绕过山脊线,安全返航。

147S型系列的第四个生产型号是147SC型,它具有改进的多普勒雷达导航系统和数位控制设备,以提高飞行精度。147SC 型首次“水牛猎人”计划飞行是在 1969年1月。在空军采购的数百架147S型无人机中,大多数是147SC型,最终几乎占闪电虫任务总数的一半。虽然147SC型无人机的设计平均能完成2.5次任务,但实际上平均存活率要高得多,有架绰号为“汤姆猫”(Tom Cat)执行创纪录的68次任务。

1972年春季推出147SC/TV型,它配备一台电视摄影机,可将图像传输到DC-130任务控制机。

即使战争接近尾声,仍在继续开发改善低空性能的147S衍生型。1972年对147SD(AQM-34M)改良计划,在加大外挂和翼内油箱容量,更精确的导航系统和新的冷却系统以适应热带高温环境。147SD型在外观上与其前身147SC型相似,但机首形状和系统组件略有不同,有87架147SD型是在空军“罗盘箱”和“水牛猎人”计划内拨款建造的。少数147SD被改造为147SDL型,它具有从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LORAN radio location network)获取位置资讯的无线电定位导航系统,为无人机提供更高的飞行航线定位准确性。有架147SD型用作美国空军“罗盘箱”计划的试验机,该计划旨在开发可弃式无线电频率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在苏联SA-2“扇歌”雷达防御区域内从RPV或无人机上秘密发射,提供收集电子情报资讯的能力。[13][14]

雷恩147SK(海军专用型号)

编辑

美国海军也决定暂时涉足无人侦察机业务,他们订购一批147SC型使用{{|tsl|en|JATO|RATO}}喷气辅助起飞助推器安装在船舶上发射的。海军将闪电虫被命名为147SK型,除了后机身、尾翼下部的RATO支架和4.6米(15英尺)的翼展外,与 147SC型大致相似。第一次任务是在1969年11月,从RATO发射后,147SK 型在格鲁曼E-2A的无线电控制下被引导到初始检查站后无人机用其自动导航系统按规划路线飞行,任务结束被直升机回收。海军因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将其称为“贝尔弗雷快车”(Belfrey Express)执行数十次任务。[注 8]这些在 1970年5月结束。根据1956-1976年间,空军100战略侦察联队纪录资料显示,有31次支援海军回收147SK型的行动纪录[注 9]。据报导,中国和北越展示的受损机身包括一些147SK 型飞机的残骸。[15]

雷恩147T、147TE/TF( Combat Dawn)

编辑

到1968年,闪电虫的大部分任务都是低空侦查,然而空军仍然认为高空侦查任务非常重要,因此出现147H型的改进型即147T型。 它的主要改进是采用特励达CAE J100-CA-100 推力为2,800 磅(1,270公斤)Teledyne 在台湾经济部国贸局注册登记译名:特励达}},使无人机能够在高度近23公里(75,000 英尺)的高空飞行。 147T型首飞任务在1969年4月,但高空侦察任务次数继续下降,147T型最后一次在东南亚执行任务是在1971年6月。

高空侦察无人机出勤率普遍下降,但新的任务角色还是会出现。1969年4月,EC-121在国际空域(international airspace )被朝鲜战斗机击落[16]机上31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这一事件导致考虑使用无人机来完成讯号情报(SIGINT)任务,从而产生雷恩147TE(Combat Dawn RPV)。 1970年2月,147TE型完成第一次验证任务,这次任务和随后超过两个月测试飞行非常成功。随后订购15架147TE生产型无人机,1970年10月,雷恩147TE型进行首次任务。

雷恩147TE型没有飞越敌方领空,它待在公海海域的高空中,或者沿着朝鲜和韩国之间的边界巡航,可以在机载系统引导下飞行,也可以由DC-130控制。无人机通过数据链路将SIGINT数据中继传送到地面站进行分析。 这种数据链技术被开发用于其它侦察机,例如U-2侦察机和比奇RC-12英语Beechcraft RC-12 Guardrail 电子情报侦察机。

在雷恩147TE型项目的后期,增加翼下副油箱,将滞空时间从5小时延长到8小时。 1973 年,147TF型加装改进型讯号情报搜集装置吊舱是仿照可弃式副油箱外型尺寸挂在翼下投入使用。1970年至1975年间,147TE型和147TF型(Combat Dawn RPV)执行近 500 次任务雷恩147TE/TF型,代号是Combat Dawn英语雷恩147TE/TF型,代號是Combat Dawn

1969年到1975年 闪电虫

编辑

1969 年,美国空军将雷恩147正式命名为“ AQM-34”(参见雷恩147#1969年后新命名方式型号对照表),制造商命名的型号名称仍然广泛使用。

许多任务集中在北越Sơn Tây附近疑似战俘营 (POW) 营地,以确定那里是否关押美国战俘。 因为美国情报官员认为,太多的无人机飞越可能会使敌人产生怀疑故停止侦查疑似战俘营营地,取而代之的是SR-71黑鸟式侦察机。1970年11月21日,为拯救战俘实施象牙海岸行动英语Operation Ivory Coast,突袭成功未发现美国战俘令人失望。

到1970年,雷恩147计划开始为公众所知,《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 )在那年11月发表一篇关于无人机,内容只有非正式和未经证实消息来源的文章。次年春天,美国空军发布关于无人机的照片和声明;内容非常笼统含糊,宣称它们用于侦察,没有任何技术或操作细节说明。

无人机出动次数在1971年和1972年继续增加,147SC型是这一时期低空侦察的主力机种。1972年12月,在后卫II作战(Linebacker II)行动期间,由于恶劣天气,美国空军几乎完全依赖AQM-34L/M进行轰炸效果评估英语Bomb damage assessment。雷恩147T型继续进行高空侦查,苏联已经更新SA-2的电子设备,因此美国的电子对抗措施也需要更新,147H型照相机酬载舱被“SAM 嗅探器”酬载舱取代,随后147H型执行任务能够在被SA-2摧毁之前获得必要的数据。

1972年3月,动员几乎全部北越军事力量,发动比1968年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复活节攻势”,尼克森总统下令实施代号为“后卫行动”英语Operation LinebackerII以说服北越进行谈判。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对北越大城市河内、海防及重要军事相关设施进行全面轰炸。北越的复活节攻势以失败告终。双方似乎接近达成协议,但在1972年12月谈判破裂,尼克森总统下令进行“后卫行动 II”,该行动一直持续到1972年的最后几天。1973年1月27日巴黎和平协约签署后停止轰炸任务。

1973年1月27日,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美国、北越、南越、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在巴黎正式签定《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即巴黎和平协约)。随后两个月内,驻越美军全部撤出南越,闪电虫侦察飞行继续进行,以确保北越遵守协定。无人机侦察任务清楚地表明,北越正在大规模违反他们与美国人的协议,但美国领导人承诺结束“永无止境的战争”(endless war)没有采取行动应对。当北越在1975年初开始他们的最后一次进攻时,美国几乎没有阻止它,西贡于1975年4月30日沦陷,战争结束。

此时无人机技术和操作实践已经非常完善,闪电虫计划已被证明非常成功。以火蜂靶机快速改造成无人侦察机,即使其制导控制技术按照21世纪的标准来说是非常粗糙,但工作效率超出预期,闪电虫的表现无法左右战争结果。

在西贡沦陷当天,雷恩147S型低空侦查无人机执行最后一次任务。 AQM-34R/Model 147TF Combat Dawn 的任务一直持续到1975年6月,然后大部分幸存的无人机都被封存,闪电虫计划也结束。

雷恩234、259、255

编辑

BGM-34A、BGM-34B 和 BGM-34C

编辑

BGM-34系列是特励达-雷恩[注 10][注 11] 提出发展基于Model 147系列的武装无人机,可以承担各种战术打击和防御压制任务,可以投掷精确制导弹药,在1970年代初和中期作为美国空军的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英语Precision-guided munition计划的一部分,接受战术空军司令部的评估。两架BGM-34A原型机使用AGM-45百舌鸟导弹AGM-65小牛导弹和洛克威尔研发的激光制导武器进行测试。八架BGM-34B配备Teledyne CAE J69-T-41A 推力1,920 磅力(8.5 kN)引擎进行评估,其中包括带有激光指示器和微光电视 (Low light level television,LLLTV) 摄影机的“探路者”(Pathfinder)机首吊舱。 1972 年,六架AQM-34L/147SC 型无人机配备“李尔·西格勒”英语Lear Siegler(Lear Siegler)制造的航空电子设备,重新命名为“YAQM-34U”,其中五架后来使用模块化机首和机身设备和系统套件成为BGM-34C多任务遥控航空器( multi-mission RPV )。但由于越战结束后国防经费削减(包括美国国家侦察局经费)因此未被采纳[17][1]

特励达-雷恩自家产品命名匹配军方型号如下:[18][19]

  • BGM-34A(Ryan Models 234)
  • BGM-34B(Ryan Models 234A)
  • BGM-34C(Ryan Models 259)
BGM-34系列战术攻击无人机退役
编辑

1970年代之后,美国空军最终放弃BGM-34战术攻击无人机项目的最大原因并不是操作成本、预算削减和国家侦查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NRO)在越南战争期间没有提供“黑色”资金有关。 虽然雷恩147系列在热带气候条件和美国在东南亚复杂冲突中拥有的相对空中优势下表现良好,但是战术空军司令部额外要求战术攻击无人机执行拟议的侦察、战术打击、ECM电子战、恶劣天气下出击和对抗北欧的华约部队防空战力。BGM-34系列测试显现许多缺点,比如需要除冰系统才能有效运行,数据链接应该更加强大,发射和回收的后勤成本高,尤其是执行回收任务直升机在华约军队控制范围运作面临严重风险。因第二轮战略武器限制谈判关于巡航导弹规范,燃料耗尽前飞行距离超过 372 英里(600 公里)自行式制导武器运载工具视为巡航导弹,这导致BGM-34C被定义为条约下的战略武器。[1]

XQM-103高机动性(high maneuverability RPV)

编辑

在1970年代初期,美国空军飞行动力学实验室英语United States Air Force Flight Dynamics Laboratory (FDL) 将雷恩147J型加强机身结构,并增加数码技术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针对特定作战机动进行预编程,以研究高机动性飞行。 改装后的无人机最初被命名为“FDL-23”,后来被命名为“XQM-103”。 进行几次试飞,该机器在其最终配置中能够执行 10-G转弯。[20]

AQM-34V(雷恩255)

编辑

从 1975年到1978年,大约有47架147NC型(AQM-34H/AQM-34J)被改装为具有干扰箔发射器和主动干扰装置,并采购AQM-34V(雷恩255)型分配给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第432战术无人机联队英语432nd Wing( 432nd Tactical Drone Group)。飞行测试于1976年5月开始,另外还采购16架新的雷恩255型。 1979 年,AQM-34V退役封存。

雷恩124I(以色列专用)

编辑

1970年代初,某些PRV交付给以色列,命名为“ 124I”型,依据以色列军方低空观测规范安装配备。 以色列人称它们为“Mabat”,意思是观察,这些无人机使用RATO 助推器从地面发射,并使用直升机在空中回收,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和后来的冲突中服役,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退役。这些出口型无人机名义上使用Teledyne Ryan的公司编号“124”、雷恩124型、BQM-34、火蜂靶机型号,但它们的外观、配置和低空侦察作用实际上与雷恩147SC、147SD型相同(美军型号 AQM-34L/M)。[21]

1980年代后的故事

编辑

火蜂仍然作为靶机继续服役,因此它们仍然被用于侦察任务也就不足为奇。在 1990年代后期,特励达-雷恩,使用公司资金,两架带有摄影机和通信电子设备的火蜂,为战场目标获取和轰炸效果评估英语Bomb damage assessment提供实时情报。这两架UAV均名为“Argus”,用于美国空军的“绿旗”(Green Flag)演习,将图资从内华达测试场英语Nevada Test and Training Range实时传输到空军佛罗里达州办公室。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五架BQM-34-53长程火蜂也被用于发射干扰箔。 诺斯洛普·格鲁曼 在当年对这些无人机进行现代化改造[注 12],配备干扰箔发射器、基于 GPS 的可编程航路引导系统,这些火蜂机身漆成炭黑色交付使用。当时唯一留在现役的DC-130发生故障,由于发射平台故障,BQM-34-53无法从空中发射改由地面发射两架;其他三架是在行动的第二天晚上由 DC-130 空中发射的。BQM-34-53一直飞到燃料耗尽并坠毁。伊拉克电视台播放这些残骸的镜头,同时将它们描述为有人驾驶的飞机。

WZ-5(无侦-五)

编辑

众所周知,中国在越南战争时期捡获美国的AQM-34N残骸,并对它们进行逆向工程。 中国仿制版自称为“无侦-五”(Wu Zhen-5,WZ-5),出口型叫“长虹-1”(Chang Hong-1,CH-1)。WZ-5于1981年服役,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更新的无人机取代。WZ-5原型机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改装的Tu-4 轰炸机上发射; 后来改进后WZ-5用运-8运输机以类似于美国空军DC-130的方式空中发射WZ-5。WZ-5配备WP-11 涡轮喷气发动机,其性能接近J85-GE-100英语General Electric J85。 有架WZ-5陈列在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上面涂有几面越南小国旗;人们普遍推测,这架是在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被派往越南执行任务。[22][23][24][25]

任务总结

编辑

总共对中国、北越和朝鲜进行3,435 架次任务,任务次数明细按年列出如下:

  • 1964: 20
  • 1965: 77
  • 1966: 105
  • 1967: >100
  • 1968: 340
  • 1969: 437
  • 1970: >400
  • 1971: 406
  • 1972: 570
  • 1973: 444
  • 1974: 518 (包括1975年上半年的任务)

衍生型号系列

编辑
  • 147A:预量产型,7.85米机身,代号为:“Fire Fly”,具有1,930公里的航程和17公里的巡航高度。
  • 147B:第一款为高空侦察设计制造。
  • 147C: 147A的量产型,包含无凝结尾迹系统(no-contrail)。
  • 147D:情报搜集任务无人机(SIGINT),安装特殊装置:“SAM sniffer” 。
  • 147E:由147B型改装是SIGINT情报搜集任务无人机。
  • 147F:147B加装AN/ALQ-51电子干扰系统酬载舱的实验机。
  • 147G:高空侦查型,用147B配备推力更大的引擎,机身加长至8.8米,安装“No-contrail”系统。
  • 147H:第三代高空侦查型,推力更大的引擎,机身加长至9.8米,20公里的巡航高度,加装雷达警告接收器(RWR)存活率优于147B和147G。
  • 147J:低空侦查型无人机,气压高度控制系统,开始使用直升机空中回收英语Mid-air retrieval方法。
  • 147N:作为消耗性诱饵,用火蜂靶机改装。
  • 147NX:作为消耗性诱饵,配备回收降落伞和装备以及便宜的照相机装置。
  • 147NA:“中海拔”高度电子作战ECM型。
  • 147NC:147NA改良型。
  • 147NC(M1):147NC的简化版,训练用。
  • 147NP:低空侦察型,规格类似147A,具有较旧的J69-T-29A引擎和4.6米的翼展,加长至8.5米的机身。
  • 147NRE:147NP的夜间侦查型
  • 147NQ:147NP型移除机载导航系统,由DC-130的机组人员用无线电控制飞行。
  • 147S:低空侦查型,使用J69-T-41A引擎并采用火蜂原始型翼展4米的机翼,机身拉长到8.8米。
  • 147SA:低空侦查型,用147G型的8.8米机身与引擎,147A型翼展4米的机翼,147NX的照相机酬载舱。
  • 147SB:147S型装多模式高度控制系统(multiple altitude control system,MACS)。
  • 147SRE:147S夜间侦察型, 具备红外线频闪灯(俗称闪光灯)和红外线相机底片。
  • 147SC::平均存活率最高的机型,“汤姆猫”(Tom Cat)完成68次任务。
  • 147SC/TV:147SC 配备电视摄影机。
  • 147SK:海军采购,以147SC规格搭配4.6米翼展使用RATO发射。
  • 147SD:照147SC型规格新造,加大外挂和翼内油箱容量,更精确导航系统和新型冷却系统以适应热带高温环境。
  • 147SDL:147SD改造加装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
  • 147T:147H改进型,改用Teledyne CAE J100-CA-100引擎
  • 147TE:147T加装ELINT讯号情报(SIGINT)任务设备用于韩国。
  • 147TF: 147TE增程型,滞空时间从5小时延长到8小时。

1969年后新命名方式型号对照表

编辑
  • AQM-34N:147H
  • AQM-34G:147NA/NC
  • AQM-34H :147NC
  • AQM-34J:147NC(M1)
  • AQM-34K:147SRE
  • AQM-34L:147SC
  • AQM-34M:147SD
  • AQM-34P:147T
  • AQM-34Q:147TE
  • AQM-34R:147TF

备注

编辑
  1. ^ “Ryan Firebee”是雷恩航空公司对自家产品昵称。雷恩147(Ryan Model 147)是公司命名生产型号,结构规格大幅改变才会给予新名称例如:从Ryan Firebee或俗称Firebee I发展而成的Ryan Model 124、Ryan Model 147等型号。从Ryan Firebee II或称呼Firebee II发展而来的Ryan Model 166。Firebee(Firebee I)和Firebee II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亚音速无人机,产量达万架以上,后者是超音速飞行无人机,产量不到300架。美国军用编号为改型(modification)升级某些设备、变更用途而更名,机体构造大致不变。
  2. ^ 靶标勤务机是在空中指拖曳标靶,供战斗机实施空中射击机炮训练、地面防空火炮对空射击训练的飞机,若管制协调不当会危及执行任务机,近代多以无人机担任勤务机
  3. ^ 原先是引导靶机在燃料耗尽前飞往指定区释放降落伞被回收。后来计划改装可攻击地面导弹雷达变成具有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功能
  4. ^ SAM,surface-to-air missle的缩写译为地对空导弹,中文有时会将苏联制防空导弹译为“萨姆导弹”。“sniffer”翻译为嗅探器
  5. ^ 闪电虫仍然是无人侦察机雷恩147B、147C,当时因为萤火虫计划泄密,换汤不换药下,改代号继续进行,英语维基条目在叙述中常混用萤火虫和闪电虫,中文条目对1964年起以闪电虫(Lightning Bug)为雷恩147型代号。
  6. ^ 担心万一坠落地面才自爆或空中自爆,残骸碎片伤害平民
  7. ^ “频闪”是一项透过连续发射闪光令主体在单一镜头中多次曝光的功能,硬件俗称闪光灯。
  8. ^ 原文是:Several dozen operational flights were performed which the Navy (for some obscure reason) referred to as "Belfrey Express"
  9. ^ 原文大意是海军对返航降落在海面的闪电虫没有布署专责回收单位要依赖空军专责单位协助。
  10. ^ Teledyne 在台湾经济部国贸局注册登记译名:特励达,统一编号:52484478
  11. ^ 1968年,Teledyne Technologies英语Teledyne Technologies收购Ryan Aeronautical Company英语Ryan Aeronautical Company,更名“Teledyne Ryan”,Northrop Grumman于1999 年收购 Teledyne Ryan,这些产品继续成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无人机业务的核心。
  12. ^ 1999年,诺斯洛普·格鲁曼收购侦察系统和无人机制造商Teledyne Ryan。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Ehrhard, Thomas P. Air Force UAVs: The Secret History. 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 (DTIC®). Mitchell Institute for Airpower Studies. July 2010 [20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2. ^ Jane's pocket book of RPVs : robot aircraft today.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1976. ISBN 0356084043. 
  3. ^ RB-47H Shot Down.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4. ^ 1960s AQM-34 Ryan Firebee (USA). pbs. [14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14). 
  5. ^ Ryan AQM-34 Lightning Bug (Model 147).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6. ^ Air Force Nicknames. www.9websites.com. [2021-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7. ^ 7.0 7.1 Urdang, p. 1105
  8. ^ 歷史上的今天4月3日中國擊落美國無人駕駛偵察機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百科網. www.lsbkw.com.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中文(澳门)). 
  9. ^ 越战期间中国击落美无人机内幕:神秘的萤火虫_新浪军事_新浪网. mil.news.sina.com.cn.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10. ^ Ryan Aeronautical Firebee Drones II. Weapons and Warfare. 2020-07-08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英语). 
  11. ^ AN/APR to AN/APS - Equipment Listing. www.designation-systems.net.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 
  12. ^ AN/ALQ to AN/ALT - Equipment Listing. www.designation-systems.info.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13. ^ Jane's pocket book of RPVs : robot aircraft today.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 203. ISBN 0356084043. 
  14. ^ Air Force Nicknames. www.9websites.com. [2021-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15. ^ Jane's pocket book of RPVs : robot aircraft today.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 201. ISBN 0356084043. 
  16. ^ 飛航空域分類.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2018-07-13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17. ^ Ryan BQM-32S Target | Estrella Warbird Museum. www.ewarbirds.org.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18. ^ Taylor and Munson, Jane's Pocket Book 13 — RPVs: Robot aircraft today. pp. 211–213
  19. ^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ppropriations for 1975, Part 4. Google Books.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 [6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20. ^ Teledyne-Ryan AQM-34 Firebee RPV. XQM-103 high-maneuvrability RPV. robdebie.home.xs4all.nl. 2007 [6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21. ^ Jane's pocket book of RPVs : robot aircraft today.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 199. ISBN 0356084043. 
  22. ^ 中华世纪坛的无侦5定型(涡喷11为动力)的事迹和神秘的球形钢罐|陈光谈航空132. www.sohu.com.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英语). 
  23. ^ 无侦-5: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无人机(图)-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24. ^ "Chinese PLAAF WZ5 UA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irForceWorld.com. Retrieved: 3 September 2011.
  25. ^ Archived copy. [2006-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1). 

参考文献

编辑
  • This article contains material that originally came from the web articl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by Greg Goebel, which exists in the Public Domain.
  • Ehrhard, Thomas P. Air Force UAVs: The Secret History. 2010, Mitchell Institute for Airpower Studies.
  • 100th Strategic Reconnaissance Wing. Strategic Reconnaissance 1956-1976: A History of the 4080th/100th SRW. 1976, Taylor Publishing Company.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eebles, Curtis. Dark Eagles: A History of Top Secret U.S. Aircraft Programs. 1999, Presidio Press. ISBN 978-0-89141-696-8.
  • Specifications and Pictures of Teledyne-Ryan Dron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aylor, John W. R. and Munson, Kenneth. Jane's Pocket Book 13 — RPVs: Robot aircraft today. 1977, MacDonald and Jane's. ISBN 0356084043
  • Teledyne-Ryan AQM-34 Firebee RP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rdang, Laurence.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69, Random House.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