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型45毫米(19-K)反坦克炮

1932年型(19-K)45毫米反坦克炮(俄文:45-мм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2 года (19-К),GRAU编号:52-P-243A)为苏联制造的反坦克炮,由苏联第八火炮工厂工程师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白令俄语Беринг, 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的工程团队研发。

1932年型45毫米(19-K)反坦克炮
19-K 45mm反坦克炮
类型反坦克炮
原产地 苏联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2 - 1960
使用方 苏联
 中华民国
 芬兰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苏联第八火炮工厂
研发日期1931 - 1932
生产商苏联第八火炮工厂
生产日期1932 - 1937
制造数量8000门以上
衍生型45毫米高射炮(21-K)英语45 mm anti-aircraft gun (21-K)
基本规格
重量669千克(拖运)
425千克(放列)
长度4.11米
枪管长度1.97米(43.8倍径)
宽度1.37米
高度1.25米

炮弹穿甲弹榴弹散弹
口径45x310毫米
后坐力液体弹簧后座系统,后座长度78厘米
射击仰角+25 / -08 度
回旋角度60度
射速7 - 12发/每分钟
枪口初速360 m/s(榴弹)
757 m/s(穿甲弹
最大射程4500米
填充量榴弹2.91千克、穿甲弹2.45千克
1932年型45毫米(19-K)反坦克炮的改型45毫米20K坦克炮

简介

编辑

1930(1-K)反坦克炮制造的同时,苏联从本国设计坦克经验中发现37毫米的穿甲力无法有效应付现有坦克,更无法有效面对日后的反坦克任务,此外苏联军方层峰并不满意37毫米设计的理由还包括他们希望这门级支援火炮不只有反坦克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有野战炮的火力,足以摧毁步兵等软性目标;因此苏联以1930年型的炮架换装45毫米反坦克炮,之所以选择45毫米是因为苏联当时自俄罗斯帝国继承的军备中保有相当数量的法制哈契开斯47毫米速射炮与炮弹,这些炮弹只要磨掉导向环即可用于45毫米口径的火炮上。

45毫米坦克炮研发与生产工作同样为第八火炮工厂之任务,由于有了1-K的生产以及失败经验,相关研发于1931年底即结束,于1932年3月23日通过苏联军方验收,并开始进入量产,但在实际拨交部队后还是发现了若干问题,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炮栓四分之一自动闭锁结构(quarter automatic)失败率极高,导致苏联安全单位在1933年8月10日逮捕白令,并将他监禁在布提尔卡监狱。火炮在修改设计后于1933年12月26日再度送交军方测评,在测试场中1933年版本45毫米反坦克炮进行1,046次试射与500公里的实地拖曳测评。

45毫米炮除了增加口径外,炮栓款式也从侧开的水平滑楔式改为垂直滑楔式,虽然同样是滑楔式炮栓,垂直式可以利用重力位能锁闭,节省炮手体力消耗。最早的原型仍然沿用木质轮圈,使得最快拖曳速度只能维持在10-15公里间,此外此炮的木制辐条式车轮因不明原因经常出现破损,在1934年设计小组将GAZ汽车的轮胎转用在炮架上,虽然重量略增加到425千克,但是反坦克炮可以使用汽车拖曳,在反坦克部队建置上苏联可说是最早完成摩托化的军队;这项改版在1936年1月至4月间测试,新炮通过了300公里的拖曳测试;同年11月7日,苏联劳动国防委员会决定将GAZ-A汽车俄语ГАЗ-А福特轮胎用于45毫米反坦克炮上,并在1937年投产,虽然经过改良的1933年版投入量产,成为第一代苏联反坦克炮,但文书上的名称仍然是1932年型;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胶轮版,胶轮版45毫米反坦克炮在初期作业时称为1934年型,但服役时仍列为1932年型。

除了拖曳式以外,苏联也将这款火炮装备在当时新服役的BT系列坦克以及T-26坦克上,坦克炮型称为(20-K),基本数据与拖曳式相同,但取消了进弹后自动闭锁炮栓,换用半自动闭锁炮栓设计提高装备稳定性,在1938年定型的改良版本装有电火花发火机与一维火炮稳定器英语Gun stabilizer,允许坦克在特定状况下的行进间射击,但具有稳定器型号的版本因为结构过于复杂,无法适应整体人力素质较差且缺乏时间训练熟习装备的苏联坦克兵,在1941年后量产的版本取消了稳定器装置。苏联在此装备大量服役之后于1937年推出加强版53-K,45毫米款式反坦克炮并成苏德战争时苏联部队第一线团级后膛支援火炮,面对德军的三号与四号坦克仅能在300米距离才能有效贯穿,严格来说无法满足前线要求,但是和轻装甲车辆与步兵单位交战时仍十分有效。

使用国家

编辑
  苏联
  中华民国
1937年8月21日,中华民国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协定,1938年起苏联对中华民国提供了2.5亿美金的低利借贷用于购买苏联军火以及战争物资,此款武器出现在第一批苏联对中军售清单内,原先苏联允诺出售200门,但最后决定出售50门给中华民国,这些装备在1938年初以海运方式运至广州交货,国民政府将这批火炮全数配置于独立炮兵第56团,实际服役评价以及除役时间不明,目前国内也无实物留存。
  芬兰
芬兰的苏制反坦克炮为冬季战争中自苏军俘虏而来,这批武装在芬兰军服役至1960年退役。

目前保存的19-K中除了俄罗斯以及芬兰以外,日本自卫队武器学校也有一门搜藏,不过是从中国战场还是诺门罕取得即不得而知。[1]

使用弹种

编辑
弹种
弹药种类 型号 重量(千克) 弹头重量(克) 炮口初速(米/秒) 射程(公尺)
榴弹
榴弹 UO-240 2.91 160 360 4100
穿甲弹
披帽穿甲弹 UBR-243SP 2.45 1430 757
钢芯穿甲弹 UBR-243P 1.84 850
榴霰弹
霰弹 USh-243 2.36
 
穿甲能力
UBR-243SP披帽穿甲弹
距离(公尺) 装甲板倾斜角30度,穿甲单位毫米 装甲板倾斜角0度,穿甲单位毫米
100 43 51
500 36 43
1000 31 38
1500 28 35
此数据为苏联装甲测试结果(渗碳量75%),与西方国家反坦克炮贯穿力有异,无法与西方战防炮数据并列相比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土 浦 駐 屯 地 ・ 武 器 学 校. [2014-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7). 
  • 滕昕云 - 抗战时期陆军武器装备-步兵炮/防空炮兵篇,军事文粹 2003年1月,ISBN 957-30497-8-3
  • 王立本 - 烽火中国的装甲兵,军事文粹 民国91年八月,ISBN 957-30497-5-9

外部链接

编辑

苏联45毫米弹种介绍(俄文)
M1932型45毫米战防炮(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