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制
简介
编辑多党制又细分为温和多党制和粉碎多党制[1]。
温和多党制政党体系由三个以上总数有限的、有实力取得国会议席的政党组成。往往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赢得多数议席以单独执政,常常是多个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执政。由于具有规模的政党相对固定,故联盟模式也相对有限。这些国家多奉行比例代表制,代表性案例是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丹麦等。
在某些国家,几个意识形态相近的大型政党在选举前会组成联盟,一旦胜选将会联合执政。在另一些国家,政党在选举前并不结盟,而在选举结果公布后,各政党谈判组成联盟,拥有多数议席支持(至少是不被多数议席反对)的政党联盟组阁联合执政。
粉碎多党制由三个以上、数量不固定且政党存在不稳定的多个政党组成,党派联盟模式较无章法可循,政治情势常常陷入混乱。相当多实行竞争性政党制的发展中国家出现粉碎多党制的特征,局势动乱往往以军事政权或威权体制告终。
两线制
编辑一些较长期的结盟,也会令当地政局发展成“两线制”,由两个主要政治联盟和阵营主导政坛,例如马来西亚的希望联盟和国民阵线、香港的民主派和建制派。
两线制指政党体系由多个政党组成,而政党之间会结盟,发展成两大政治联盟(或称政治派系、阵营),而政治联盟以外的政党,只有极有限的政治影响力。一般来说,两个政治联盟均有较明显的意识形态差距,但一个联盟以内各政党也非全有共识,甚至发生同室干戈的现象。在此情况下,政治上会同时出现不少多党制和两党制的特征。香港就有两线制的现象。拉丁美洲奉行总统制,因此竞选时出现两大政党领导下的政治联盟,如巴西和智利,总统选举时政治意识形态的政党结盟推举一位总统候选人,但在国会选举各自竞选。
多党制国家及地区
编辑在欧洲有: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爱尔兰、 奥地利、 瑞士、 丹麦、 挪威、 瑞典、 芬兰、 冰岛、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波兰、 乌克兰 捷克、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 苏格兰等。
在亚洲有: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马来西亚、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斯里兰卡、 以色列等。
德国的多党制吸取了以往威玛共和导致纳粹党崛起的教训,使其在选举制度上实行联立制,但同时设有5%的得票门槛以限制政党进入议会的数目,现时一般在联邦议院和州议会最多只有六至七个政党。
荷兰的多党制反映在选举制度上,国会二院采用的选举制度是开放名单式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政党得票率即决定了国会二院的席次比率。在2017年荷兰大选中,国会二院的第一大党自由民主人民党获得21.3%,第二大党自由党获得13.1%,没有任何政党能单独取得过半席次。
马来西亚在多党制之下,目前国会下议院形成四大阵营,即国民阵线、希望联盟、国民联盟以及砂拉越政党联盟。而东马尚有数个本土政党组成不同的联盟。[2][3]马来西亚的政局还牵涉民族及宗教等问题[2],所以联盟以内政党未有太多整合。但一般来说,国阵被视为经济上较右翼,维护既得利益者和马来民族,政党成员党之间巫统具有优势领导地位,而希望联盟的政治倾向则为中间偏左,主张改革和进步主义,成员党之间的政治地位平等。
2020年香港民主派总辞前,香港立法会实行比例代表制选举,出现粉碎多党制及两线制。
以粉碎多党制而言,第一大党民建联在香港立法会所占之议席比例不足全部议席的两成,随之为民主派的民主党和公民党。除了以上的政党外,亦包括自由党、新民党、工联会、人民力量、热血公民以及其他独立议员或“一人政党”,如民协、社会民主连线等,这些政党在议会只占有一个席位。
以两线制而言,香港政治生态主要可以分为民主派及建制派两大阵营。前者争取改革立法会的直选方式和选举制度,废除立法会功能界别,并争取行政长官由一人一票选出,后者则对政制改革较为保守甚至反对,倾向政制维持现状,维持和改革功能界别,并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民主派方面,整体上政纲比较倾向社会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社会及经济理念大多偏向左翼,不过由于以内也有不同,例如工党及社会民主连线较为左翼,以基层政纲为主;民主党及公民党则较为向中间派靠拢,以中产选民和私人屋苑为主要对象。
建制派方面,整体上政纲比较倾向保守主义,社会及经济理念大多偏向右翼,但分别最大的可算是民建联、工联会及自由党。民建联是“跨阶层”政党,支持者有原来的传统左派工人及教师,也有乡事派及商界支持,如中华厂商会,立场偏向右翼和中国民族主义,但支持票源主要是公屋住户和基层为主,因主要是获传统左派的支持,故仍被称为“左派”;工联会以较偏左翼的政纲获得选民支持,以工会会员为支持对象,但于整个建制阵营内都比不少建制派政党还要亲政府,除了民建联外;自由党则完全相反,经济及社会理念均向保守主义和右翼靠拢,反对褔利主义,主张曾反对最低工资,其后支持较低的最低工资水平,但反对标准工时,建制派在道德议题上亦较为保守。即使所谓于建制阵营内也非一定完全支持特区政府的所有政策,例如香港基本法23条立法,便是由当时自由党临阵倒戈,结果香港特区政府未能取得足够票数通过而搁置立法,在过去,自由党在民主派和建制派之间起协调作用。但自2016年,以张宇人、邵家辉为首的自由党新领导层上任后,以田北俊为代表的“浅蓝”派便被架空。这也标志着自由党的主流派系正在向传统建制派靠拢。
参考文献
编辑- ^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57. ISBN 7309036611.
- ^ 2.0 2.1 存档副本.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 ^ 理性与非理性的两线制. malaysia people voice 大马人民之声. 2013-05-11 [2022-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