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418年—514年),俗姓,又称保志,多尊称为志公禅师志公祖师梁武帝时代佛教高僧,与达摩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志公与傅大士被认为是禅宗的先驱人物。志公在民间有神通广大的形象,后世流传的济公传说,起初的原型可能就是来自志公。

志公和尚

生平

编辑

七岁时,依锺山(今紫金山)僧俭出家,居道林寺,专心禅观,因而得道。后以神通及不修边幅的言行而闻名,与佛图澄有相似之处,有许多神异的事迹。

梁武帝时为帝师,极受崇信。相传梁武帝曾使张僧繇为他画像,志公现出了“十一面观音像”,因此他又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1]

相传志公还设计了海青的缝合袖,民间传说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对众僧恶作剧,假意布施僧用斋,但悄悄在斋食中放入肉包,志公先知后,为僧人常服海青设计了缝合的袖袋,命僧侣在内中盛放馒头,伺机把肉包藏到袖子中,只食白馒头。相传郗氏因为时常嗔怒后宫妃子,死后灵魂堕入地龙之身,梁武帝请求志公等僧超度,现代流传的《梁皇宝忏》(《慈悲道场忏法》)即是志公与十位高僧为超度郗氏所作[2]

相传志公曾经向梁武帝引荐菩提达摩,但梁武帝与达摩话不投机,后达摩东渡至北魏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史载,梁武帝遣张僧繇为宝志禅师画像,志公问“画皮相还是法相?”张僧繇答“法相”,于是志公将脸一划,从皮肉之中露出金光灿灿的十一面观音像。
  2. ^ 《慈悲道场忏法传》:此忏者。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后数月。帝常追悼之。昼则忽忽不乐。宵乃耿耿不寐。居寝殿闻外有骚窣之声。视之乃见一蟒,盘躄上殿。睒晴呀口,以向于帝。帝大惊驳,无所逃遁,不得已,蹶然而起,谓蛇曰:“朕宫殿严警,非尔蛇类所生之处。必其妭孽,欲崇朕耶?”蛇为人语,启帝曰:“蟒则昔之郗氏也。妾以生存嫉妒六宫,其性惨毒,怒一发则火炽矢射,损物、害人死。以是罪,谪为蟒耳。无饮食可实口,无窟穴可庇身。饥窘困迫,力不自胜。又一鳞甲则有多虫唼啮,肌肉痛苦,其剧若加锥刀,为蟒,非常蛇,亦复变化而至。不以皇居深重为阻耳。感帝平昔眷妾之厚,故托丑形骸,陈露于帝,祈一功德,以见拯拔也。”帝闻之,呜呼感激,既而求蟒,遂不复见。帝明日大集沙门于殿庭,宣其由,问善之最以赎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