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经典(英语:Jesus Sutras,直译“耶稣契经”)是唐朝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东方教会——景教所翻译的经书,其中借用了佛教道教术语来阐释基督教教义,是最早的汉译本基督教典籍。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亰。”《尊经》又载:“大秦本教经都五百卅部,并是贝叶梵音。唐太宗皇帝贞观九年,西域太德僧阿罗本届于中夏,并奏上本音。房玄龄、魏徵宣译奏言。后召本教大德僧景净,译得已上卅部卷。”说明叙利亚宣教士阿罗本于公元635年抵达长安时,随身携带有东方教会的经卷530部。波斯僧景净于公元8世纪汉译了其中30部,但大多都未能保存至今。现存的经卷写本中,有六部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分别为:《尊经》、《一神论》、《志玄安乐经》、《序听迷诗所经》、《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以及《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1]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拓片

现存经书

编辑
  1. 一神论》:为京都帝国大学讲师富冈谦藏所收藏。写本首部残缺,是景教最古老的经典,应系该教入唐后不久写成。[2]由〈一天论第一〉、〈喻第二〉、〈世尊布施论第三〉三篇经文组成,“一神论”是全帙之总题名。
  2. 志玄安乐经》:最初为藏书家李盛铎私藏,后被卖给日本人,直至1958年方有写本的首尾局部照片披露,[3]现藏日本大阪市杏雨书屋[4]
  3. 序听迷诗所经》:被认为是最早的景教经文之一,可追溯至公元635至638年间。[5]曾为高楠顺次郎所收藏,现存日本。[6]
  4. 景教三威蒙度赞》:1908年被法国探险家兼东方学家伯希和于敦煌发现,现藏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三威”指圣父阿罗诃圣子弥施诃圣灵净风王,是一首称颂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赞美诗。该写本后半部分为《尊经》。
  5. 尊经》:这篇经文与《三威蒙度赞》书于同一卷写本,1908年被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于敦煌发现,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7]此经更像是一篇列表,大部分内容用于列举景教所崇敬的“法王”和所译之经书。
  6.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残卷,全文30行420字,卷末署“开元五年十月廿六法徒张驹传写于沙州大秦寺”。
  7. 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全文18行,经末题记“沙州大秦寺法徒索元,定传写教读,开元八年五月二日(公元720年6月12日)”。有学者因“大秦寺”三字视其为伪经,因唐玄宗天宝四年(745)才下令改名为“大秦教”,在这之前应为“波斯教”。但经考证,亦有另一可能,即该写本并非原初本,而是后来的转抄本,所以未必是伪经。[8]

散佚经书

编辑
经书名称 新教译名 天主教译名 东正教译名 英文名称
浑元经[9] 创世记 创世纪 起源之书 Genesis
牟世法王经[9] 摩西五经 梅瑟五书 摩伊息斯之五经 Five Books of Moses
多惠圣王经[9] 诗篇 圣咏集 圣咏集 Psalms
删河律经[10] 撒迦利亚书 匝加利亚 匝哈里亚书 Book of Zechariah
阿思瞿利容经[9] 福音书 福音书 福音书 Gospel
传化经[9] 使徒行传 宗徒大事录 使徒行实 Acts of the Apostles
师利海经[10] 使徒信经 宗徒信经 使徒信经 Apostles’ Creed
宝路法王经[9] 保罗书信 保禄书信 帕弗罗书信 Pauline epistles
启真经[9] 启示录 若望默示录 约安之启示录 Revelation

尊经》里所列出的经书还包括《敬礼常明皇乐经》、《天宝藏经》、《通真经》、《宝明经》、《罄遗经》、《原灵经》、《述略经》、《三际经》、《征诘经》、《宁思经》、《宣义经》、《艺利月思经》、《宁耶颐经》、《仪则律经》、《毗遏启经》、《伊利耶经》、《遏拂林经》、《报信法王经》、《弥施诃自在天地经》、《四门经》、《摩萨吉斯经》、《慈利波经》、《乌沙那经》。这其中并非都是《圣经》经文,比如《仪则律经》应是教导仪典和准则的经书;《述略经》应是专讲教义;《慈利波经》可能是描述十字圣架的义理或教条。[10]其余经书则无法考证。

译名解释

编辑
景教译名 新教译名 天主教译名 东正教译名 英文名称
阿罗诃 耶和华 雅威 雅威 Jehovah / Yahweh
弥施诃(弥师诃、弥尸诃、迷诗所) 弥赛亚 默西亚 弥赛亚或默西亚 Messiah
夷数(翳数) 耶稣 耶稣 伊伊稣斯 Jesus
凉风(净风、净风王) 圣灵 圣神 圣灵 Holy Spirit
末艳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 圣母玛利亚 诞神女玛利亚 Mary, mother of Jesus
瑜罕难法王 使徒约翰 若望 约安 John the Apostle
卢伽法王 福音书著者路加 路加 路喀 Luke the Evangelist
摩矩辞法王 福音书著者马可 马尔谷 玛尔克 Mark the Evangelist
明泰法王 使徒马太 玛窦 玛特斐、玛特泰 Matthew the Apostle
牟世法王 摩西 梅瑟 摩伊息斯 Moses
多惠圣王 大卫王 达味 达微德 King David
宝路法王 使徒保罗 保禄 帕弗罗 Paul the Apostle
岑稳僧伽法王 使徒彼得 伯多禄、伯铎 裴特若 Peter the Apostle
报信法王 施洗约翰 圣若翰洗者 施洗者约安 John the Baptist
娑殚 撒但、撒旦 撒殚 萨他那 Satan
述难河 约旦河 约旦河 伊沃尔当新遗诏圣经 Jordan River
乌梨师敛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Jerusalem

存疑

编辑
景教译名 新教译名 天主教译名 东正教译名 英文名称
贺萨耶[11] 亚撒利雅抑或何细亚 Azariah or Hoshea?
伊利耶[11] 以利亚(经书名,但圣经中并不存在“以利亚书”) 厄里亚 伊利亚 Elijah
宪难耶[11] 汉拿尼亚(不知究竟是哪一位“汉拿尼亚”?) Hananiah
弥沙曳[11] 天使长米迦勒抑或先知弥迦 弥额尔?米该亚? 弥哈伊尔?弥亥亚? Archangel Michael or Prophet Micah?
沙罗[11] 可能是所罗门 撒罗满 索洛蒙 King Solomon
乌沙那[12] 可能是“和散那 贺三纳 Hosanna

画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王兰平. 《唐代敦煌漢文景教寫經研究》. 敦煌学博士文库.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6 [2018-12-26]. ISBN 97871051444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2. ^ 宋兰友. 神學年刊:景教有關「天主」的翻譯. archive.hsscol.org.hk. 1978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1). 
  3. ^ 林悟殊. 敦煌本景教《志玄安樂經》佐伯錄文質疑. ex.cssn.cn. 2013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4. ^ 王兰平. 日本杏雨書屋藏唐代敦煌景教寫本《志玄安樂經》釋考. xueshu.com. 2015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5. ^ Saeki, P. Y.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 2nd edition. Tokyo: The Toho Bunkwa Gakuin: The Academy of Oriental Culture. 1951: pp. 114–117 (英语). 
  6. ^ 《序聽迷詩所經》釋義(一). xuewen.cnki.net. 2017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7. ^ 吴昶兴. 《眞常之道:唐代基督教歷史與文獻研究》. 基督教学术丛书/论著系列 11. 新北市: 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2015年5月29日: p. 169. ISBN 978-986-61-3129-5. 
  8. ^ 吴昶兴. 《眞常之道:唐代基督教歷史與文獻研究》. 基督教学术丛书/论著系列 11. 新北市: 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2015年5月29日: p. 52 [2018年12月26日]. ISBN 978-986-61-312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27日).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杨爱程. 福音與中華:中文聖經的問世. vccstm.ca.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10. ^ 10.0 10.1 10.2 Foley, Toshikazu S. Biblical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Greek: Verbal Aspec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eiden: BRILL. 2009: pp. 7–8 [2018-12-26]. ISBN 97890041786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英语).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Laytner, Anson H.; Paper, Jordan (编). The Chinese Jews of Kaifeng: A Millennium of Adaptation and Endurance.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17: p. 79 [2018-12-27]. ISBN 97814985502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英语). 
  12. ^ 朱谦之; 黄夏年. 《朱謙之文集, Volume 10》.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p. 587 [2018-12-27]. ISBN 9787533435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