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經典(英語:Jesus Sutras,直譯「耶穌契經」)是唐朝正式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東方教會——景教所翻譯的經書,其中借用了佛教道教術語來闡釋基督教教義,是最早的漢譯本基督教典籍。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亰。」《尊經》又載:「大秦本教經都五百卅部,並是貝葉梵音。唐太宗皇帝貞觀九年,西域太德僧阿羅本屆於中夏,並奏上本音。房玄齡、魏徵宣譯奏言。後召本教大德僧景淨,譯得已上卅部卷。」說明敍利亞宣教士阿羅本於公元635年抵達長安時,隨身攜帶有東方教會的經卷530部。波斯僧景淨於公元8世紀漢譯了其中30部,但大多都未能保存至今。現存的經卷寫本中,有六部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的,分別為:《尊經》、《一神論》、《志玄安樂經》、《序聽迷詩所經》、《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以及《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1]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拓片

現存經書

编辑
  1. 一神論》:為京都帝國大學講師富岡謙藏所收藏。寫本首部殘缺,是景教最古老的經典,應係該教入唐後不久寫成。[2]由〈一天論第一〉、〈喻第二〉、〈世尊布施論第三〉三篇經文組成,「一神論」是全帙之總題名。
  2. 志玄安樂經》:最初為藏書家李盛鐸私藏,後被賣給日本人,直至1958年方有寫本的首尾局部照片披露,[3]現藏日本大阪市杏雨書屋[4]
  3. 序聽迷詩所經》:被認為是最早的景教經文之一,可追溯至公元635至638年間。[5]曾為高楠順次郎所收藏,現存日本。[6]
  4. 景教三威蒙度讚》:1908年被法國探險家兼東方學家伯希和於敦煌發現,現藏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三威」指聖父阿羅訶聖子彌施訶聖靈淨風王,是一首稱頌基督教三位一體的讚美詩。該寫本後半部份為《尊經》。
  5. 尊經》:這篇經文與《三威蒙度讚》書於同一卷寫本,1908年被法國探險家伯希和於敦煌發現,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7]此經更像是一篇列表,大部份內容用於列舉景教所崇敬的「法王」和所譯之經書。
  6.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殘卷,全文30行420字,卷末署「開元五年十月廿六法徒張駒傳寫於沙州大秦寺」。
  7. 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讚》:全文18行,經末題記「沙州大秦寺法徒索元,定傳寫教讀,開元八年五月二日(公元720年6月12日)」。有學者因「大秦寺」三字視其為偽經,因唐玄宗天寶四年(745)才下令改名為「大秦教」,在這之前應為「波斯教」。但經考證,亦有另一可能,即該寫本並非原初本,而是後來的轉抄本,所以未必是偽經。[8]

散佚經書

编辑
經書名稱 新教譯名 天主教譯名 東正教譯名 英文名稱
渾元經[9] 創世記 創世紀 起源之書 Genesis
牟世法王經[9] 摩西五經 梅瑟五書 摩伊息斯之五經 Five Books of Moses
多惠聖王經[9] 詩篇 聖詠集 聖詠集 Psalms
刪河律經[10] 撒迦利亞書 匝加利亞 匝哈里亞書 Book of Zechariah
阿思瞿利容經[9] 福音書 福音書 福音書 Gospel
傳化經[9] 使徒行傳 宗徒大事錄 使徒行實 Acts of the Apostles
師利海經[10] 使徒信經 宗徒信經 使徒信經 Apostles’ Creed
寶路法王經[9] 保羅書信 保祿書信 帕弗羅書信 Pauline epistles
啓眞經[9] 啟示錄 若望默示錄 約安之啟示錄 Revelation

尊經》裡所列出的經書還包括《敬禮常明皇樂經》、《天寶藏經》、《通眞經》、《寶明經》、《罄遺經》、《原靈經》、《述略經》、《三際經》、《徵詰經》、《寧思經》、《宣義經》、《藝利月思經》、《寧耶頤經》、《儀則律經》、《毗遏啓經》、《伊利耶經》、《遏拂林經》、《報信法王經》、《彌施訶自在天地經》、《四門經》、《摩薩吉斯經》、《慈利波經》、《烏沙那經》。這其中並非都是《聖經》經文,比如《儀則律經》應是教導儀典和準則的經書;《述略經》應是專講教義;《慈利波經》可能是描述十字聖架的義理或教條。[10]其餘經書則無法考證。

譯名解釋

编辑
景教譯名 新教譯名 天主教譯名 東正教譯名 英文名稱
阿羅訶 耶和華 雅威 雅威 Jehovah / Yahweh
彌施訶(彌師訶、彌尸訶、迷詩所) 彌賽亞 默西亞 彌賽亞或默西亞 Messiah
夷數(翳數) 耶穌 耶穌 伊伊穌斯 Jesus
涼風(淨風、淨風王) 聖靈 聖神 聖靈 Holy Spirit
末豔 耶穌的母親馬利亞 聖母瑪利亞 誕神女瑪利亞 Mary, mother of Jesus
瑜罕難法王 使徒約翰 若望 約安 John the Apostle
盧伽法王 福音書著者路加 路加 路喀 Luke the Evangelist
摩矩辭法王 福音書著者馬可 馬爾谷 瑪爾克 Mark the Evangelist
明泰法王 使徒馬太 瑪竇 瑪特斐、瑪特泰 Matthew the Apostle
牟世法王 摩西 梅瑟 摩伊息斯 Moses
多惠聖王 大衛王 達味 達微德 King David
寶路法王 使徒保羅 保祿 帕弗羅 Paul the Apostle
岑穩僧伽法王 使徒彼得 伯多祿、伯鐸 裴特若 Peter the Apostle
報信法王 施洗約翰 聖若翰洗者 施洗者約安 John the Baptist
娑殫 撒但、撒旦 撒殫 薩他那 Satan
述難河 約旦河 約旦河 伊沃爾當新遺詔聖經 Jordan River
烏梨師斂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Jerusalem

存疑

编辑
景教譯名 新教譯名 天主教譯名 東正教譯名 英文名稱
賀薩耶[11] 亞撒利雅抑或何細亞 Azariah or Hoshea?
伊利耶[11] 以利亞(經書名,但聖經中並不存在「以利亞書」) 厄里亞 伊利亞 Elijah
憲難耶[11] 漢拿尼亞(不知究竟是哪一位「漢拿尼亞」?) Hananiah
彌沙曳[11] 天使長米迦勒抑或先知彌迦 彌額爾?米該亞? 彌哈伊爾?彌亥亞? Archangel Michael or Prophet Micah?
沙羅[11] 可能是所羅門 撒羅滿 索洛蒙 King Solomon
烏沙那[12] 可能是「和散那 賀三納 Hosanna

畫廊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王蘭平. 《唐代敦煌漢文景教寫經研究》. 敦煌學博士文庫.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6 [2018-12-26]. ISBN 97871051444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2. ^ 宋蘭友. 神學年刊:景教有關「天主」的翻譯. archive.hsscol.org.hk. 1978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1). 
  3. ^ 林悟殊. 敦煌本景教《志玄安樂經》佐伯錄文質疑. ex.cssn.cn. 2013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4. ^ 王蘭平. 日本杏雨書屋藏唐代敦煌景教寫本《志玄安樂經》釋考. xueshu.com. 2015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5. ^ Saeki, P. Y.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 2nd edition. Tokyo: The Toho Bunkwa Gakuin: The Academy of Oriental Culture. 1951: pp. 114–117 (英语). 
  6. ^ 《序聽迷詩所經》釋義(一). xuewen.cnki.net. 2017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7. ^ 吳昶興. 《眞常之道:唐代基督教歷史與文獻研究》. 基督教學術叢書/論著系列 11. 新北市: 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2015年5月29日: p. 169. ISBN 978-986-61-3129-5. 
  8. ^ 吳昶興. 《眞常之道:唐代基督教歷史與文獻研究》. 基督教學術叢書/論著系列 11. 新北市: 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2015年5月29日: p. 52 [2018年12月26日]. ISBN 978-986-61-312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27日).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楊愛程. 福音與中華:中文聖經的問世. vccstm.ca.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10. ^ 10.0 10.1 10.2 Foley, Toshikazu S. Biblical Translation in Chinese and Greek: Verbal Aspec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eiden: BRILL. 2009: pp. 7–8 [2018-12-26]. ISBN 97890041786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英语).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Laytner, Anson H.; Paper, Jordan (编). The Chinese Jews of Kaifeng: A Millennium of Adaptation and Endurance.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17: p. 79 [2018-12-27]. ISBN 97814985502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英语). 
  12. ^ 朱謙之; 黃夏年. 《朱謙之文集, Volume 10》.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p. 587 [2018-12-27]. ISBN 9787533435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