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玙(482年—553年),字道璠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北魏散骑常侍、定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安城文恭伯李韶长子,北魏、东魏官员。

生平

编辑

李玙温和文雅有见识和度量,永平二年(509年)以太尉行参军起家官,屡次升迁至尚书仓部郎中。汝南王元悦担任司州牧时,因为元悦禀性粗率懒散,才情与见识不伦不类,朝廷认为李玙兼具才具与名望,熟悉政务,就提拔李玙为司州长史,同时处理司州的事务,李玙很了解辅佐上级的方法,因此又被任命为司州别驾,后转任光禄少卿永安初年,李玙以光禄少卿兼任度支尚书,承袭了父亲的安城县伯爵位,又出任司徒右长史,仍然兼任度支尚书。东魏迁都邺城后,朝廷将李玙留在后方,监管负责国家储存的文书和财物,到了运送宫殿宗庙的木材时,李玙以明智干练而被称道,因而加号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又兼任给事黄门侍郎,监督主管国家藏书。李玙后来外任骠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处理政事清简,无为而治,百姓和官吏依恋他。任期结束后,李玙返还,以年老有病,不再追求在仕途中进取。北齐接受禅让时,召回李玙兼任前将军,引导百官在圜丘行礼,又让李玙代理护军,陪同齐神武帝高欢神主进入太庙。李玙不愿在两个朝代做官,虽然以年老且德高望重被北齐征召,事情办完就谢绝朝见皇帝。齐文宣帝高洋也曾命令李玙参与华林宴,访问从前的典章制度,十分尊重他。天保四年(553年),李玙去世,虚岁七十二[1][2][3]。李玙的子孙繁盛众多,往来出行的人称他的住宅为李东徐村[4]

家族

编辑

父母

编辑
  • 李韶,北魏散骑常侍、定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安城文恭伯
  • 荥阳郑氏,北魏中书令、秘书监、荥阳侯、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羲次女

兄弟姐妹

编辑
  • 李瑾,北魏龙骧将军、通直散骑侍郎
  • 李瓒,北魏司徒参军事
  • 李氏,嫁北魏尚书左丞崔楷

子女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魏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长子玙,字道璠,袭。武定中,骠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
  2. ^ 《北齐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李玙,字道璠,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之五世孙。父韶,并有重名于魏代。玙温雅有识量。释褐太尉行参军,累迁司徒右长史。及迁都于邺,留于后,监掌府藏,及撤运宫庙材木,以明干见称。累迁骠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解州还,遂称老疾,不求仕。齐受禅,追玙兼前将军,从于圜丘行礼。玙意不愿策名两朝,虽以宿旧被征,过事即绝朝请。天保四年卒。
  3. ^ 《北史·卷一百·序传第八十八》:长子玙,字道璠,温雅有识量。魏永平二年,释褐太尉府行参军,累迁尚书仓部郎中。后汝南王悦为司州牧,悦性质疏冗,情识不伦,朝廷以玙器望兼美,闲于政事,擢为悦府长史,兼知州务。甚得毗赞之方,因除司州别驾。迁光禄少卿,永安初,以本官兼度支尚书,袭封安城县伯,又除司徒右长史,仍兼尚书。及迁都于邺,留玙于后,监掌府藏,及撤运宫庙材木,以明干见称。加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寻兼给事黄门侍郎,监典书事。出为东徐州刺史,为政清静,人吏怀之。解州还,以老疾,不求仕进。齐受禅,追玙兼前将军,导从于圜丘行礼。又摄护军,陪神武神主入太庙。玙意不愿策名两朝,虽以宿德耆旧被征,过事即绝朝请。文宣亦曾命玙预华林宴,顾访旧事,甚重之。天保四年卒,年七十二。
  4. ^ 《北史·卷一百·序传第八十八》:玙子孙繁衍,行人号其宅为李东徐村。
  5. ^ 沧州市文物局编. 《沧州出土墓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十四–十六. ISBN 978-7-03-019523-4 (中文(中国大陆)). 
  6. ^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因上言房谟、郑述祖、李道璠三家,理宜从法,窃以谟立身清白,履行忠谨;郑仲礼严祖庶儿,晚始收拾;李世林生自外养,属绝本宗。三人特乞罪止一房,魏帝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