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又名柳叶琴小琵琶金刚腿闻子灵,是中国的一种高音拨弦乐器,音色洪亮清脆,多出现于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

柳琴
弦乐器
分类弹拨乐器
相关乐器
中国琵琶阮 (乐器)月琴
著名工匠
王惠然

柳琴外形与琵琶非常相似,但是在外观上更加“小、短、圆润”,弹奏柳琴戏的柳琴为2弦7品,音域1个半八度,右手中指戴一竹筒或牛角筒“柳琴套”。

历史

编辑

柳琴从唐朝时期的普通琵琶中演化而来,最先流行的区域是山东,但在宋朝时传至江苏之后以江苏为主要生产地区,在明朝时又流入安徽,至今这三省及其边界处的人群都是使用柳琴的主要使用者。原本柳琴的范围只局限在这三省,因为其弹拨高音之时非常清脆有力,在戏曲风潮兴盛的清朝时期于全中国大范围扩散并且达到巅峰。

虽然柳琴这一乐器在唐朝就有,但其具体定义和“柳琴”这一名称是在清朝晚期才完全确立的,在这之前它一直被认为是琵琶的改造版本,导致它成为柳琴戏泗州戏乱弹的主要伴奏乐器,亦用于常州丝弦。其来源有多种说法: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2]。1958年,音乐家王惠然为柳琴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定义,把柳琴分为3弦、4弦高音柳琴,音品增至24个和29个,按十二平均律半音排列,改用拨子弹奏。

[2]197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新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数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变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秆,用钢丝代替了丝弦。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丰富了表现力。从而使柳琴结束了200余年来仅仅作为伴奏乐器的历史,走上了独奏乐器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之后,柳琴因为其高音色的美丽而成为国乐团的高音专用乐器,开始出现专为柳琴而写的独奏曲、协奏曲

特点

编辑

常州丝弦中,柳琴能与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作用,亦可于合奏中领奏。

国乐团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穿透力强,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它既适于演奏欢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2]

演奏

编辑
 
柳琴演奏者

演奏柳琴时,奏者端坐,将琴斜置于胸前,左手按弦,右手执拨片弹奏[2]。持琴要自然、放松、协调,用左手拇指轻扶于琴颈上,以可以自如的上下移动换把为准则。拨片多由赛璐璐、塑料、牛角、玳瑁壳等材料,制成三角形、四边形或长条形。左右手姿势如下:

  • 右手:右手呈半握拳自然状态,拇指自然状态下的小关节微凸、用第一关节指肚正面于食指第一关节正侧面捏住拨片,切忌拇指凹陷,拨片触弦的一刹那的力点主要是靠拇指与食指捏拨片的合力采控制的。
  • 左手:左手呈半握拳自然状态,以手指大关节发力,四个手指独立用力。

柳琴演奏技巧在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扫拂和轮奏等,左手则有吟弦、打弦、带弦、推拉弦和泛音等。

柳琴可以演奏各种度数的和音与和弦。自然泛音灵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强奏时紧张、热烈;弱奏时安静、甜美。

主要演奏家

编辑

主要乐曲

编辑

1960年代

编辑

1970年代

编辑

1980年代

编辑

1990年代

编辑

2000年代

编辑

2010年代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孔培培. 《腔裏拉魂 : 從拉魂腔到柳琴戲的傳承與變遷》. 文化艺术. 2009. ISBN 9787503937255. 
  2. ^ 2.0 2.1 2.2 2.3 幽兰弹拨. 柳琴教學,學柳葉琴前必看5大重點. 幽兰弹拨. [2022-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