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艺家协会

台湾文艺家协会白话字Tâi-oân Bûn-gē-ka Hia̍p-hōe),1939年12月4月由台湾诗人协会改组而成,在台北成立。会员共有六十二人,由黄得时西川满为筹备委员。当时参与的台湾作家有王育霖王碧蕉郭水潭邱淳洸邱永汉黄得时吴新荣周金波庄培初张文环水荫萍杨云萍蓝荫鼎龙瑛宗林精镠(林芳年)、林梦龙等人。隔年的1月1日,该协会的机关杂志《文艺台湾》创刊,由日本作家西川满担任主编兼发行人。1941年2月发行2卷1号以后,该协会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和响应皇民化运动而改组,会长为台北帝大教授矢野峰人,事务组长为西川满。改组后西川满另行筹组“文艺台湾社”,《文艺台湾》也改由“文艺台湾社”发行,协会形同解散。此后《文艺台湾》实际上成为西川满一手主导的杂志,被塑造成日本人外地文学的象征,以浪漫、耽美的艺术至上主义为主[1][2]

成立宗旨与主要活动

编辑

成立宗旨为“以求促进台湾地区文艺之向上发展,以及会员间的互助与亲睦”。台湾文艺家协会的章程有八条,第一条与第二条规定该会的名称与目的。第一条全文:“本会称曰台湾文艺协会,以有关心于台湾文艺并能够为台湾文艺进展上努力的有志而组织,以自由主义为会的存在精神。”第二条全文:“谋台湾文艺的健全的发达为目的。”

台湾文艺家协会的章程第三条有规定该会应当从事的活动,并且开列出四项:“关于文艺及与文艺有直接关系的各种问题之研究批判”、“关于文艺知识及文艺趣味的普及上应分的行动”、“发行机关杂志或刊行相当的单行本”、“其他为遂行本会目的,认为必要的事项。”

实际的执行状况如下:

  1. 创办机关杂志《文艺台湾》,全部以日文创作,提倡艺术至上论。当时编辑人为西川满,另聘台湾人邱炳南(邱永汉)、黄得时龙瑛宗担任编辑委员。
  2. 龙瑛宗张文环被日当局派赴日本东京参加所谓“第一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返台后,台湾文艺家协会于同年十二月,分别在台北公会堂、高雄、台南、嘉义、台中、彰化、新竹等地举办“大东亚文艺讲演会”。该协会与张文环中山侑等人所组的“启文社”(《台湾文学》的发行机关)是1940年代台湾仅存的文艺社团。战后,被一些台湾文学的研究者视为日本殖民当局的御用社团,因为该会的机关杂志刊登了不少高唱“大东亚民族”或“皇民奉公”等口号的宣传文学。[3]

机关杂志:《文艺台湾》

编辑

在日治时期台湾作家的作品刊载方面,目前已知有台湾作家龙瑛宗的〈白色的山脉〉(1941年文艺台湾)、〈不知道的幸福〉(1942年文艺台湾);叶石涛〈林君寄来的信〉(1943文艺台湾)、〈春怨〉(1943年文艺台湾);周金波的〈志愿兵〉(1941年文艺台湾)、〈水癌〉(1940年文艺台湾)[4];台湾作家陈火泉最受人争议的作品〈道〉等。台湾第一位女记者,杨千鹤的处女作,〈哭婆〉便是在《文艺台湾》发表而得到西川满的赏识,随后进入台湾日日新报社担任家庭文化栏记者[5]。而日人作家、学者的“外地文学”相关论述,包括岛田谨二〈外地文学研究的现状〉与中村哲〈外地文学的课题〉也刊载其上。此外,该杂志也曾连载日人作家滨田隼雄的作品《南方移民村》与西川满的小说《台湾纵贯铁道》[6]。该刊物是一本综合性的文艺杂志,除了新诗、小说、评论这种新文学的文类,也有短歌、俳句等属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文类,此外也刊载绘画、版画之类的艺术作品[7]。《文艺台湾》与《台湾文学》的台湾人作家的作品,曾经被当时台湾总督府发行的《台湾时报》为首,《台湾日日新报》等台湾各报纸杂志大力刊载[6]

该杂志发行到1944年1月第七卷第二号停刊为止,《文艺台湾》共发行了三十八期,创下战前台湾文学史上,寿命最长的文艺杂志的记录。与之审美取向、观点对立的是《台湾文学》,由脱离《文艺台湾》的张文环中山侑等人所创[6]。关于这份杂志作品的普遍风格,研究者黄琪椿认为:“这些作品多采材于台湾,具浓厚乡土味。《文艺台湾》所呈现的乡土不是着眼于台湾人生活严酷现实的台湾,而是生活在台湾的日本人,一面憧憬著日本内地,一面带着旅行者的眼光,好奇地追寻着异国情调的台湾,因此《文艺台湾》所主张的文学,是以文艺家岛田谨二提倡的:不模仿日本本土文学,充分表现台湾特殊性,树立台湾独自的文学以做为日本文学之一翼的‘外地文学’。”[8]。该杂志的发行量当时有多少,据台湾文学研究者藤井省三的研究,“以第二号的三千五百册左右为顶点,而其下限也都维持在二千册左右。另外,根据第二卷第五号(1941年8月)的〈编辑后记〉,可以知道出版第八号以后,尽管好评不断,但是因为战争时期限制纸张的缘故,而无法印刷二千册以上。”以上仅是推估,实际情况仍须后来者努力[6]

《文艺台湾》作为含括文学、民俗、绘画、装订艺术之文艺杂志,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元。文学方面的参与者包括西川满、滨田隼雄、川合三良、新垣宏一、岛田谨二、矢野峰人、周金波、龙瑛宗、陈火泉、黄得时、杨云萍、黄凤姿、张文环、叶石涛等。创刊号及最初几期之刊登的文类以诗歌为大宗,其中又以新诗为主,间杂短歌、俳句;其后以综合性文艺刊物为目标发展,逐渐增加小说、随笔、评论以及民俗考据文章,在美术设计风格上则仍延续自《妈祖》、《华丽岛》以来,结合“府展”重要版画家立石铁臣、宫田弥太郎作品的形式,寓含台湾民俗与宗教色彩。[9]

重要作品在小说方面,有西川满〈赤崁记〉、〈采硫记〉、〈台湾纵贯铁道〉,滨田隼雄〈南方移民村〉、周金波〈水癌〉、〈志愿兵〉、陈火泉〈道〉等。[9]

该杂志在1943年11月13日“台湾决战文学会议”召开之后停刊[10]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叶石涛/著,《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春晖,2003年再版,页59、页60。
  2. ^ 文藝臺灣. 台湾文学期刊史数据库. [201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3. ^ 黄武忠/著,《亲近台湾文学》,台北:九歌,1995年初版,页101。
  4. ^ 叶石涛/著,《台湾文学史纲》,高雄市:春晖出版社,2003年再版,页65、页66。
  5. ^ 人生的三棱镜,杨千鹤著,张良泽与林智美合译,台湾出版社,1994
  6. ^ 6.0 6.1 6.2 6.3 藤井省三/著、张季琳/译,《台湾文学这一百年》,台北市:麦田出版,2004年,页64-83。
  7. ^ 黄琪椿/著,“文艺台湾”词条,文建会《台湾大百科全书》,台北市:文建会网站。
  8. ^ 黄琪椿/著,“文艺台湾”词条,出处与上面的注释相同。
  9. ^ 9.0 9.1 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10. ^ 臺灣文學知識平台.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