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福特 (电影)
《夏福特》(英语:Shaft)是一部1971年美国黑人剥削动作犯罪片,改编自欧内斯特·泰迪曼创作的1970年同名小说。由戈登·帕克斯执导,泰迪曼与约翰·D·F·布莱克共同撰写剧本,其主演包括理查德·朗德特依、摩西·冈恩、查尔斯·乔菲及克里斯多夫·圣约翰。故事描述私家侦探约翰·雪夫(朗德特依饰演)被一名哈林区的黑帮老大所雇用,以从意大利黑手党手中解救出他被绑架的女儿。
夏福特 Shaft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戈登·帕克斯 |
监制 | 乔尔·弗里曼(Joel Freeman) |
剧本 | |
原著 | 《夏福特》 欧内斯特·泰迪曼作品 |
主演 | |
配乐 | |
摄影 | 乌尔斯·富勒尔(Urs Furrer) |
剪辑 | 休·A·罗伯森 |
制片商 |
|
片长 | 100分钟[1] |
产地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米高梅 |
预算 | 50万美元[2] |
票房 | 1300万美元[2] |
前作与续作 | |
续作 | 《怒豹》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夏福特[3] |
香港 | 豹子胆[4] |
台湾 | 黑豹(早期院线译名)[5] 黑街神探[6] |
《夏福特》的主要拍摄1970年1月起在纽约市的各处进行;1971年7月2日在美国上映并获得了广大的回响,除了取得普遍好评外,还以仅50万美元的预算赚进超过1300万美元的票房,同时也救起了当时濒临破产米高梅。该片涉及的主题包括黑人权利运动、种族、男性气质、性欲,但这些在影评人间则有褒贬不一的反响。艾萨克·海耶斯为该片所创作的配乐也获得了好评并为此赢得了格莱美奖最佳电影原创配乐,而其主题曲则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续集《怒豹》于1972年推出。
《夏福特》也被普遍认为是带动黑人剥削电影的重要推手及最佳典范[7][8][9][10][11],并于2000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因其“重要文化、历史和美学价值”而被保存于国家影片登记表中。
剧情
编辑私家侦探约翰·雪夫获悉有两名不怀好心的人正在寻找他。警察维克·安德洛基中尉找到了雪夫,但未能得知关于那两人的讯息。在安德洛基离开后,雪夫发现其中一名黑帮男子正在他办公室的楼下等他。雪夫逼迫该男子进入办公室并遇见了另一名同伙;在一场短暂的搏斗中,雪夫躲开了其中一人的冲撞而让他掉落窗外,而另一名人则投降并向他透露,以哈林区为地盘的黑帮老大邦比·强纳斯希望雪夫到该区与他会面。
在警局,雪夫向安德洛基及搭档汤姆·汉农表示,那名从他办公室窗外掉出去的黑帮仅是个“意外”。安德洛基虽然没问出详细情况,但仍允许雪夫暂时离开48小时。之后,雪夫在他的办公室安排与邦比会面。邦比表示,他的女儿遭人绑架而要雪夫帮忙安全地救回来。
邦比建议他去追查班·布福德,因为他可能是嫌犯或知晓一些线索。但当雪夫找到布福德后,却突然遭人开枪偷袭,布福德的数名手下中枪身亡。在把布福德安置于雪夫女友黛娜的家中后,雪夫从安德洛基那得知自己才是那场袭击的目标,而非布福德;此外,邦比和市中心住宅区的意大利黑手党间酝酿的紧张局势可能最终会引发数起谋杀案。但对普通大众而言,这是白人与黑人间的纷争,有可能会升级为全面性的种族战争。他还给雪夫看了不久前刚抵达纽约市的两名黑手党男子的照片。安德洛基希望雪夫能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虽然他已经知道邦比正在寻找雪夫一事。
之后,雪夫和布福德从邦比那得知,原来邦比早知道是黑手党绑架了他的女儿,并给了雪夫一场考验(即那场枪袭),且借此强迫布福德人马帮忙;对此,邦比同意付钱将布福德关在狱中的同伙们保出来。
雪夫猜测那两名黑手党正从当地酒吧紧盯他的办公室。他在发现两人后便装成一名酒保,并要求警察将他们逮捕。之后,雪夫到警局和那两人独处,并声称邦比愿意开任何条件来换回女儿,但先得确认她女儿的位置及安全。黑手党两人最终同意雪夫的请求并给了他地址及接应时间。
在雪夫家中,安德洛基告诉雪夫,他的房间已遭到窃听而使他得知了雪夫要去会面的事。布福德和雪夫打算共同前往邦比女儿梅西被囚禁的公寓。雪夫挟持着与自己接应的黑手党以威胁另外两人放走梅西,但谈判破局并造成两名黑帮死去、雪夫肩部中弹,而梅西则被另一名黑手党带走。之后,雪夫被布福德带到黛娜家中,以接受一名地下医生的治疗。雪夫要布福德将他的人马集结起来并在梅西现被囚禁的旅馆与自己碰面,以共同解救她。与此同时,雪夫还向邦比致电,要求派来三辆计程车到旅馆前以作为接应用。
雪夫对于这场救援计划如同于军事突击队式的行动。布福德的人马为了避免引起怀疑,皆穿着旅馆人员的衣服。而雪夫和另一人到达屋顶并准备进入梅西被囚禁的房间。他企图透过从房间的窗户丢入点燃的火棒来分散看守者的注意,而布福德等人则到走廊袭击守在房间门口及隔壁间的黑手党。这场救援计划以成功收尾,当众人及梅西搭乘计程车急忙离开后,雪夫走到电话亭致电给安德洛基。雪夫表示,由于他们救援计划的成功,在不久的将来,住宅区的人们和黑手党间将会发生重大的混乱冲突;安德洛基希望雪夫帮忙阻止问题,但雪夫则要他自己搞定,然后挂断电话并笑着离去。
演员
编辑- 理查德·朗德特依饰演约翰·雪夫[12]:纽约市私家侦探,能力拔群,我行我素。
- 摩西·冈恩饰演邦比·强纳斯(Bumpy Jonas)[12]:以哈林区为地盘的黑帮老大。
- 查尔斯·乔菲饰演维克·安德洛基中尉(Lt. Vic Androzzi)[12]:纽约市警察,雪夫的旧识。
- 克里斯多夫·圣约翰饰演班·布福德(Ben Buford)[12]:街头混混,雪夫的旧识。
- 劳伦斯·普莱斯曼饰演汤姆·汉农(Tom Hannon)[12]:纽约市警察,安德洛基的搭档。
- 卡米儿·亚布鲁饰演黛娜·葛林(Dina Greene)[12]:雪夫的女友。
- 雪莉·布鲁尔(Sherri Brewer)饰演梅西·强纳斯(Marcy Jonas)[12]:邦比遭到绑架的女儿。
制作
编辑发展
编辑《夏福特》改编自欧内斯特·泰迪曼创作的1970年同名小说,而他也和约翰·D·F·布莱克共同撰写电影版的剧本,且由乔尔·弗里曼(Joel Freeman)及执行制片人史泰灵·薛立芬与罗杰·路易士(Roger Lewis)共同参与该片的制作[13]。
在泰迪曼最初的故事中,主角约翰·雪夫是个白人,但导演戈登·帕克斯则选了理查德·朗德特依来饰演该角[14]。《夏福特》整体的方向及派克斯的决定极大地影响了该片后来的成功,以及黑人剥削电影的未来。虽然他的重大决定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派克斯对《夏福特》方向的掌控相当有限。且在《夏福特》之后的黑人剥削电影仍由更高阶层的公司来掌控其方向,而电影制作者的自治程度相对较低[15]。该片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对黑人觉醒产生影响,而最主要是要推出一部“有趣的电影”,使人们能在周六参与并看见一个黑人的获胜[16]。尽管如此,派克斯在纪录片《Half Past Autumn: The Life and Works of Gordon Parks》(2000年)中表示,他希望能够透过《夏福特》来向大众展现“他们以前从未有过的英雄”来激励年轻的非洲裔美国人。《夏福特》本身就是刻意创造的,以“吸引黑人城市观众,以及邻近的白人青年”[17]。
编剧泰迪曼本身是个白人,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是《纽约时报》的编辑。他透过向电影公司米高梅展示几张《夏福特》的校对样本以将其电影版权作出售(当时小说还尚未出版)。之后,泰迪曼因其在《夏福特》电影和和书籍方的成就而获得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所颁发的形象奖,使他成为少数获得该奖的白人[18]。
当朗德特依在2014年的维吉尼亚影展上被问及饰演约翰·雪夫一角的感想时,他表示在当时对此感到相当兴奋。朗德特依在此前大多在各式广告中演出,而这个角色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不仅是该演员首部主演的电影,同时也是首次以黑人演员在一部商业院线片的制作中演出[19]。
拍摄
编辑主要拍摄于1970年1月的冬季开始进行。当时新上任的米高梅总裁占士·T·奥鲍莱担心东部地区的冰霜会影响或延误拍摄,并使电影的预算不足,而在拍摄的第一天前不到二十四小时飞往好莱坞。导演派克斯与奥鲍莱共同待在现场,好让奥鲍莱相信他能将该片控制于预算之内。随着电影公司主管的“温柔祝福”(“如果你搞砸了,你的屁股就是我的”),派克斯最后按时且未超支的完成了《夏福特》[20]。
饰演约翰·雪夫的朗德特依在片中戴上了假的小胡子。在拍摄的第一天,派克斯惊慌地发现,早在制片人弗里曼下令前,朗德特依就将脸上的胡子全部剃除。虽然在此前,黑人演员薜尼·鲍迪就已打破了好莱坞电影中黑肤色男主角的色彩障碍,但他仍将干净利落地剃光了胡子来面对白人观众[20]。派克斯希望约翰·雪夫能够按照他自己的条件来塑造,以成为首位体现自我风格的黑人电影英雄——这包括能展现男子气概的皮革大衣及胡子。在派克斯找上弗里曼后,他承认自己确实没有个好理由要求朗德特依刮胡子[20]。
此外,导演梅尔文·范毕柏斯曾声称自己电影《史威特贝克之歌》(1971年)的成功使《夏福特》从“白人(电影)”变成了“黑人”[21]。事实上,早在《夏福特》于1971年1月开拍前(在《史威特贝克之歌》上映前的三个月),朗德特依就已被选中成为主角[22][23][24]。
主题
编辑《夏福特》对非裔美国人在好莱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帮助,尤其当米高梅在制作该片时正逢经济危机,所以该片的成功对于该公司及业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25]。
但片中对于种族的描述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虽然当戈登·帕克斯选中了理查德·朗德特依来担任主角时,立即改变了片中的种族呈现[14],但也有影评人认为片中的情节无法足以适应种族生态的变化;如约翰·雪夫这个角色仅是侦探作品中常见白人动作英雄的“黑肤复制品”[17]。《纽约时报》的影评人克莱顿·莱利(Clayton Riley)认为,诸如《夏福特》这样的电影中关于黑人的叙述和呈现只不过是利用黑人演员来对样板主题的重新制作,以及对刻板印象的更新,以再次证实白人对于黑人的期望,并有助于压制和延迟唤醒任何的政治意识[16]。
在哈林区附近拍摄的《夏福特》也让黑人观众与该片有了更深的联系。编剧将雪夫塑造成一个明显与这个社区有良好关系的男人,但当他变得富裕时,仍拒绝搬到格林威治村这个由白人主导的地区。在那个年代,传统的黑人思想是,在经济上取得成功而富裕的非洲裔美国人应该要给予他们来自的社区一些回馈。相反地,该片“暗示着明智的黑人(雪夫)会想要与哈莱姆人们断绝关系,并在白人之中占有一席之地。”[13]
该片另一个具争议性的是——强调男性气质。强调男性改善黑人生活的努力即伴随着许多主要活动家的性别歧视信仰;当中的性别歧视观点被认为是对社会中已经普遍存在的阶级权力结构的反应。白人多年来一直征服著非洲裔美国人,但后者则反过来将女性当作身体的服侍者。作家罗宾·维格曼(Robyn Wiegman)认为,黑人权利运动的成员在“阴茎力量的隐喻”中定义了其种族政治,这是由男性活动家反对黑人男性自卑感的文化表达所产生的,且该观点很容易在如麦尔坎·X、休伊·牛顿、埃尔德里奇·克里佛及阿米里·巴拉卡等具影响力人物的著作看见[17]。
在片中,雪夫透过表现出性欲异常及厌女症而直接体现了这种极端黑人男性气质的理想——虽然他在种族领域缺乏权力,但由于他是父权制中的异性恋男性,因此他仍保持着与女性相关的权力外在[17]。雪夫的性被强调是他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片中,当他要离开两名白人警官时,其中一人问他:“你要去哪?”而雪夫则回答“去痛快一下”(一夜情)。此外,雪夫也被描述为一种传奇的“性爱机器”,这种对女性的支配地位被视为一种权力工具[17]。
音乐
编辑促成《夏福特》广大成功及持久魅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由艾萨克·海耶斯创作的具“革命性的放克/灵魂杰作”之配乐[26]。海耶斯起初为了饰演约翰·雪夫一角而参与试镜,但最后则被请求为电影的配乐作曲[14]。虽然是以“粗俗、浅薄、粗暴”的完成《夏福特》的配乐,但海耶斯感性、略带悲伤的背景音乐则增添了电影的质感,且这也成为了该年度的最佳配乐之一[27]。
海耶斯的配乐以其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声调而闻名。其配乐并非由一连串冗长、镇静的饶舌歌,而是将重心放在较简短且悠闲的乐器声、几段重复的爵士乐及独唱[26]。如《夏福特主题曲》中的乐器包括了节奏感强烈的贝斯、断断续续的哇音吉他、海耶斯自己独特的钢琴演奏、低音的四分音符喇叭、高音的长笛曲及Pearl & Dean风格的铜管乐器与弦[14]。截至2006年,《夏福特》的配乐听起来可能过时,但它是种确实启发了一代灵魂音乐家的声音,这同时也是“70年代魂”的典型乐曲[26]。
《夏福特》的配乐专辑获得了普遍赞誉及相关奖项。在电影上映的短短几周后,该专辑就赚进了200万美元并获得了白金认证[16]。《夏福特主题曲》相当受到欢迎,且从夜店到半场美式橄榄球的比赛都随处都能听见;此外,该主题曲还在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为海耶斯赢得了最佳原创歌曲[14],且在第29届金球奖上入围了最佳原创歌曲[26]。这使海耶斯成为了首位赢得奥斯卡奖的非洲裔美国作曲家[26]。该专辑的四十五首单曲在美国排行榜上名列榜首。截至2006年,该主题曲仍以手机铃声的方式持续流行[14]。
发行
编辑《夏福特》于1971年7月2日在美国上映,由米高梅发行。为了吸引大量黑人观众观看,米高梅与黑人广告公司优沃集团合作[28],以“使用黑人权力的词汇”来推广《夏福特》[13]。虽然该片是以共同抓住白人及黑人观众的心而闻名,但优沃主要宣传的对象是非裔美国人社区的成员们。如《综艺》报导了优沃对主角约翰·雪夫的广告描述:“一名孤独、黑人超脱者[注 1]——一名富有才华且独领风骚的人,以在(白人)建立的体制下为乐。”[13]且还以“黑人参与幕后”来作宣传,好让黑人观众们能欣赏这部由黑人人员制作的电影,或者使人幻想黑人可能以某种方式击倒好莱坞体系并接管米高梅影业[13]。
回响
编辑评价
编辑《夏福特》整体获得的评价以正面居多。在烂番茄网站上根据37篇评论,持有86%的新鲜度,平均得分7.5/10[29]。在上映时,该片因其创新和成功而对电影业有着持久的影响,且除了非洲裔美国人社区外,该片也因“在商业电影中推广黑人社会代表性方面的突破性产物”而受到了白人影评人的赞赏[15]。
《纽约时报》影评人文森·坎比给予其好评,同时也认为该片并不是一部高品质的电影,而是一部有趣的电影[30]。但《纽约时报》的另一位影评人克莱顿·莱利则认为该片未能“严肃地处理关于黑人的生活”;他表示:“平庸是描述像戈登·帕克斯这种无聊导演作品的唯一词汇,对于理查德·朗德特依饰演约翰·雪夫——一位黑人私家大眼睛在大苹果的下流社会中四处徘徊,最无害地说是其表演胜过一切。”[25]
票房
编辑《夏福特》在美国影院上映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该片仅以50万美元的预算(加上院线及宣传的费用共达100万美元)而获得了高达1300万美元的票房,其获利约450万美元,这成为米高梅于1971年少数赚钱的电影之一[2][31]。据《综艺》报导,直到1976年,该片在戏院共赚进了765万美元[32]。《夏福特》的成功不仅让米高梅有足够的钱能救回濒临破产的公司,还带动了其他片商在之后几年投入黑人剥削电影的制作[33]。
荣誉
编辑作曲家艾萨克·海耶斯凭为《夏福特》创作的配乐在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入围了最佳原创剧情音乐[34][35],并以其主题曲赢得了最佳原创歌曲,及在第29届金球奖上入围了最佳原创歌曲,而电影本身则赢得了最佳原创配乐[36]。《夏福特》的配乐在第14届格莱美奖上赢得了最佳电影原创配乐[37],以及在第25届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上入围了最佳电影音乐[35]。演员理查德·朗德特依也为此入围了金球奖最佳男新人及MTV终身成就奖(1994年)[35]。此外,其配乐曾是AFI百年电影史电影配乐的候选项目之一[38],而“夏福特主题曲”则在AFI百年百大电影歌曲中名列第38位[39];《夏福特》电影本身和约翰·雪夫一角也分别曾是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40]与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的候选项目之一[41]。
2000年,《夏福特》因其“重要文化、历史和美学价值”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中并保存于国家影片登记表中[42][43]。2003年,该片被《纽约时报》列入“1000部史上最佳电影”之一[44]。
续集
编辑在1970年代,《夏福特》起初推出了两部续集,分别为《怒豹》(1972年)及《非洲怒豹》(1973年);据作家霍华·休斯(Howard Hughes)所述,这两部续集“并未抓到原作的灵魂”[14]。1973年至1974年期间,CBS推出了其同名电视剧,并由理查德·朗德特依继续饰演约翰·雪夫。该剧在播出一季(共7集)后因反响不佳而被取消[45]。
此外,原作的作家欧内斯特·泰迪曼从1972年起又写了六部《夏福特》小说,包括《Shaft Among the Jews》(1972年)、《怒豹》(1972年)、《Shaft Has a Ball》(1973年)、《High Plains Drifter》(1973年)、《Goodbye, Mr. Shaft》(1973年)和《Shaft's Carnival of Killers》(1974年)[14][46]。
该片的续集兼系列第四部电影《杀戮战警》于2000年上映,由塞缪尔·杰逊主演约翰·雪夫二世(John Shaft II),为约翰·雪夫的侄子,而朗德特依也在片中回归饰演自己的角色;该片上映后整体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47]。2015年,据报导,《夏福特》将推出第五部电影。该片由提姆·史多利执导,朗德特依及杰克森回归饰演各自的角色,而杰西·亚瑟则加入饰演雪夫二世的儿子小约翰·雪夫。第五部电影兼《杀戮战警》的续集《新杀戮战警》于2018年2月开拍并由华纳兄弟定于2019年上映[48]。
文化影响
编辑电视喜剧《新鲜王子妙事多》中的主角威尔·史密斯本身是《夏福特》的粉丝;在第五季的第18集“The Wedding Show (Psyche!)”中,威尔与他的未婚妻丽莎(Lisa)举行了《夏福特》的主题婚礼[49][50]。
2012年,导演昆丁·塔伦提诺在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上表示,他的电影《绝杀令》中的决哥·费里曼(Django Freeman)及布什达·冯·雪夫(Broomhilda Von Shaft)可视作约翰·雪夫的曾曾曾曾曾祖父母[51]。
备注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Detektiv Shaft (1971). ČSFD.cz. [2018-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 ^ 2.0 2.1 2.2 Snider, Eric. What's the Big Deal?: Shaft (1971). MTV. 2011-07-19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 ^ 夏福特 Shaft (1971). 豆瓣电影. [2018-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9).
- ^ SHAFT 豹子膽. 香港外语电影资料网. [201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 ^ 我想說的不是「漫威的黑豹」,是改變好萊塢白人體制的《黑豹》. 男人帮.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 ^ 黑街神探 SHAFT (1971). 开眼电影网. [2018-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 ^ Briggs, Joe Bob. Who Dat Man? Shaft and the Blaxploitation Genre. Cineaste. 2003-03 [201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Clark, Randall. At a Theater or Drive-In Near You: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the American Exploitation Film.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152–153 [1995]. ISBN 978-0-415-83865-8.
- ^ Lev, Peter. American Films of the 70s: Conflicting Vision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0: 128–132. ISBN 978-0-292-74715-9.
- ^ Repino, Robert; Allen, Tim. Blaxploitation, from Shaft to Djang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06-03 [201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0).
- ^ Stoddard, Brad L. Multicultural America: A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2013: 1924–1925. ISBN 978-1-4522-1683-6.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Shaft (1971). Filmweb.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8).
- ^ 13.0 13.1 13.2 13.3 13.4 Reid, Mark. Redefining Black Fil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ISBN 9780520079021.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Hughes, Howard. Crime Wave: The Filmgoers' Guide to Great Crime Movies. London: I.B. Tauris. 2006. ISBN 9781845112196.
- ^ 15.0 15.1 Corkin, Stanley. Starring New York: filming the grime and the glamour of the long 1970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5382808.
- ^ 16.0 16.1 16.2 Guerrero, Ed. Framing Blackness: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e in Film (Culture and The Moving Imag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1566391269.
- ^ 17.0 17.1 17.2 17.3 17.4 Henry, Matthew, He Is a "Bad Mother*$%@!#": Shaft and Contemporary Black Masculinity,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2004
- ^ American writer and film producer Ernest Tidyman died in.... UPI.com. 1984-07-15 [201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 ^ Richard Roundtree Discusses 'Shaft' at Virginia Film Festival (Youtube). Rick Sincere. 2014-11-11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 ^ 20.0 20.1 20.2 Smith, Richard Harland. SHAFT (1971). TCM.com. [201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4).
- ^ Solomons, Jason. Baadasssss is back!. The Observer. 2005-06-05 [201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7).
- ^ Filming of Shaft on in New York (Google News). Calgary Herald. 1971-01-27 [201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 ^ Roundtree plays detective (Google News). Toledo Blade. 1971-03-28 [201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 ^ First 1971 Movie Is Ready to Shoot: Times Square Scenes for 'Shaft' Set for Monday, The New York Times, 1971-01-05
- ^ 25.0 25.1 Riley, Clayton, Shaft Can Do Everything—I Can Do Nothing, New York Times, 1972-08-13
- ^ 26.0 26.1 26.2 26.3 26.4 Maclaren, Trevor. Isaac Hayes: Shaft. All About Jazz. 2006-07-03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 ^ Bogle, Donald. Toms, coons, mulattoes, mammies, and bucks :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Blacks in American films.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3. ISBN 9780826412676.
- ^ Lichtenfeld, Eric. Action Speaks Louder: Violence, Spectacle, and the American Action Movie. Middletown: Wesleyan. 2007: 14. ISBN 9780819568014.
- ^ Shaft (1971). Rotten Tomatoes.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30).
- ^ Canby, Vincent, 'Shaft'- At Last, a Good Saturday Night Movie,, New York Times, 1971-07-11
- ^ Dallos, Robert E; Delugach, Al, MGM to Specialize and Diversify, Too: Aubrey Sees Big Year, Details 'Select' Movies, Resort Plans MGM: Leo Seeks Greener Fields, Los Angeles Times, 1971-10-24
- ^ All-time Film Rental Champs, Variety, 1976-01-07: 44
- ^ Gordon Parks. NNDB.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8).
- ^ The 44th Academy Awards - 1972.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 ^ 35.0 35.1 35.2 Shaft (1971) Awards. IMDB.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1).
- ^ The 29th Annual Golden Globe Awards (1971).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4).
- ^ Grammy Awards 1972. Awardsandshows.com.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 ^ AFI's 100 Years of Film Scores Official Ballot (PDF). AFI.com.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16).
- ^ AFI's 100 Years...100 Songs (.pdf format) (PDF). AFI.com.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3-13).
- ^ America's Most Heart-Pounding Movies: The 400 Nominated Films (PDF). AFI.com.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16).
- ^ The 50 Greatest Heroes and the 50 Greatest Villains of All Time: The 400 Nominated Characters (PDF). AFI.com.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8-07).
- ^ African American Films in the National Film Registry. BlackClassicMovies.com.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8).
- ^ Shaft Among 25 Films Picked By Library Of Congress For 2000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Registry. HighBeam.com. 2001-01-15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4).
- ^ The Best 1,000 Movies Ever Made.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4-29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 ^ Serafino, Jason. The 10 Worst TV Shows Inspired By Movies. Complex. 2012-06-28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6).
- ^ Books by Ernest Tidyman (Author of Shaft). Goodreads.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 ^ Shaft shifts despite sexual shortcomings. The Guardian. 2000-06-19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9).
- ^ Burwick, Kevin. 3 Generations of Shaft Unite as Son of Shaft Begins Shooting. MovieWeb. 2018-02-02 [201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 ^ The Wedding Show (Psyche!) (1995). IMDB.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2).
- ^ The Wedding Show (Psyche!). Springfield! Springfield!.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9).
- ^ The Deadline Team. 'Django Unchained' A 'Shaft' Prequel? So Says Quentin Tarantino: Comic-Con. Deadline. 2012-07-14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