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
2013年12月19日 |
2017年7月25日 |
2017年8月3日 |
2017年8月16日塔齐布,字智亭,陶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早年以护军身份擢为侍卫。此后,被外放至湖南担任游击。在此期间,塔齐布的军事才能被曾国藩发现,因此开始展露头角。在曾国藩的推荐下,塔齐布参与了湘军的组建,成为曾国藩的左右手。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塔齐布率部连克太平军于湘潭、岳州、武昌等地,因功晋升湖南提督、获授予喀屯巴图鲁勇号、骑都尉世职。不久,武昌复失于太平军之手,在清军着手反击、攻打九江前夕,塔齐布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大营,清廷追赠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史书描述塔齐布“忠勇绝伦”、“智勇双全”,左臂刺有“忠心报国”四字,能与士卒同甘共苦,闲暇之余常与众将士聊家事,每念及老母时则泣下。塔齐布作战时背负枪、手持弓矢,有亲兵二人持长矛、套马竿相随,皆精准无虚发之人。塔齐布每战必匹马当先,友军被围则必救,在湘军中与儒将罗泽南并称“塔罗”。在清末八旗子弟不堪为用的大环境下,塔齐布与乌兰泰、多隆阿、都兴阿、舒保等同为当时仅有的几位知兵善战的旗人将领。 |
2018年1月1日八旗是清朝特有的集军事、生产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旗下之人称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雏形来自于明代女真人(满洲人)的射猎小队“牛录”。努尔哈赤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善,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随后数十年的征战和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吸收了蒙古、汉人等族群而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形成了一个以满洲为核心、蒙古、汉军为主体的多族群联合的社会集团。八旗对清兵入关和此后维持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无役不与,因此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家根本所系”。清廷在施政方面采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汉地的统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隶属上则独立于这一体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国中之国”。八旗子弟“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故以披甲从军为主要职业,此外还可选择出仕,他们在教育、科考、任职、律法等政治、经济领域均享有一定特权。自清中后期,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而兵额有限,闲散旗人增多,从而导致了八旗生计问题突显。相对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渐疏于操练,给了湘军等汉人地方武装的崛起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用新式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者尝试对八旗进行改制以适应时局,但都收效甚微,无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败。民国初年(1912年),八旗衙门因《清室优待条件》获得保留部分职能。1938年,随着最后一支八旗组织新疆锡伯旗营被改编为县治,八旗正式成为历史。 |
2018年1月28日叶赫那拉氏是满洲著姓那拉氏的主要分支之一,为海西女真叶赫贝勒的家族姓氏,其始祖为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因攻占世居扈伦国张城那拉氏的领地而改姓那拉,其后部众迁居叶赫河,因而号叶赫国。星根达尔汉四世孙太杵生二子,长为清佳砮、次为杨吉砮,兄弟二人一统叶赫诸部,各居一城皆称贝勒。传至金台石、布扬古时,叶赫被努尔哈赤吞并,宗族、部属被编隶八旗。清朝时期,叶赫那拉氏各支重要世家贵族、文臣武将等著名人士甚多。清太宗皇太极之母孝慈高皇后、康熙初年四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康熙年间重臣明珠等均出自该家族。此外,慈禧太后掌握清帝国实权达四十余年,先祖喀山亦为叶赫那拉氏,其家族世居叶赫国苏完地方。民国以后,叶赫那拉氏多以那、叶、张、罗、苏等为汉姓。 |
2018年4月22日乌拉,为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满语原意为“江”,因其都城位于松花江上游(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而得名,统治者姓乌拉那拉氏,最早可追溯至其始祖纳齐布禄创立的扈伦国,于脱脱不花东征女真后衰落并南迁。1561年,其后裔布颜统治时称贝勒,创立乌拉国,起初从属于同族兄弟哈达万汗王台,并以其为盟主组成新的扈伦部落联盟。王台死后,诸子争位,乌拉趁势摆脱哈达掌控,布颜之孙满泰、布占泰兄弟统治期间兼并临近部落使得乌拉跻身海西女真强者之列。同时期,努尔哈赤崛起于建州,随着其领土不断扩张而与乌拉等部产生摩擦。乌拉还作为主力参与了以叶赫为盟主的九部联军,与建州军在古勒山激战,结果联军大败,布占泰被俘。此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扶植布占泰回乌拉继位,并与其五次和亲,七次盟誓。然而,布占泰不甘失败,暗中联合叶赫,希望能洗刷被俘的耻辱,后更是称汗,但乌拉却在乌碣岩之战中惨败于建州,其势力退出了图们江地区,失去了对临近东海女真部族的支配,建州进而接连蚕食乌拉领地。1613年,努尔哈赤亲率三万大军攻打乌拉,布占泰不敌,率领残部投往叶赫,历时五十一年、三代四任国主的乌拉至此灭亡。乌拉鼎盛之时疆域东至朝鲜、北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俄罗斯远东兴凯湖、西、南分别与辉发、叶赫接壤,人口达60余万。其都城乌拉城盛极一时,有“东方第一大城”之称,有诗曾对此称赞道,“乌喇部,贝勒家,层楼复殿飞丹霞”。其立国之时,女真文已不再通行,故并无本国文字,其内部通行汉文和蒙古文,尤其上层统治者多使用以上两种文字与其他女真各部、明朝、蒙古各部之间进行书信往来。 |
2011年5月5日 |
2014年1月15日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高皇帝。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文),解决了当时女真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汉人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
2014年5月14日亚裔美国人军事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12年战争(第二次独立战争)时期,当时就有亚裔士兵加入美国军队与英国军队作战。在后来的南北战争期间,联邦军(北军)和邦联军(南军)两方皆有亚裔军人参战的记录。在此之后,亚裔美国人主要在美国海军服役直到美菲战争。到了20世纪初,亚裔美国人开始进入西点军校等联邦军事院校。同一时期,也产生了第一位获得代表美国最高军事荣誉——荣誉勋章的亚裔美国军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亚裔等非白人族群在国民军中服役。一战以后,亚裔军人陷入默默无闻的低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涌现出诸多日裔、华裔、菲裔、韩裔等在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亚裔美国军人。根据1948年杜鲁门总统颁布的9981号行政命令废止了军队中的种族隔离制度,如陆军442步兵团等一些由亚裔编成的部队均被取消,士兵被分配至其他单位。在韩战和越战中又出现了数位获得荣誉勋章的亚裔美国军人。此后,亚裔美国人继续在军队中服役,直至今日。>> 阅读全文 |
2016年9月2日三藩之乱(1673年农历11月21日-1681年农历10月29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议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
2017年7月9日马里昂军事学院于1842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马里昂市创校,在该国仅有的4所军事初级学院中历史最为悠久。因其为阿拉巴马州法定的官方军事学府,所以又名阿拉巴马军事学院。马里昂军事学院是南方院校协会的成员之一,有“美国伊顿”之称,曾被评为卓越荣誉军事学校、最佳军事初级学院、全美最成功的社区学院第12位、最佳社区学院第16位、阿拉巴马州校友收入最高的社区学院等。马里昂的军校学员团绰号猛虎营。自建校一百余年以来,包括一位美利坚联盟国准将在内的美军各个军种共有超过200名将军毕业于该校。马里昂军事学院的建校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成立的霍华德学院。1887年,霍华德学院迁往伯明翰。时任校长J·T·墨菲因办学理念的分歧没有随该校迁移,而是留在旧校址依据其母校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模式创立了马里昂军事学院。成立伊始的马里昂被定义为私立军校。第二任校长H·O·墨菲在任期间以英国伊顿公学为办学目标,积极结交社会名流,扩大了马里昂在全美的影响力。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学校将治学重心主要放到军事训练上。1916年,马里昂军事学院成为了首批引进美国陆军陆军预备军官训练团的学校之一。大约在同一时期,又开设了联邦军校的预备课程。二战时期,学校从仅有的两栋建筑逐步扩建至今日之规模。1968年,美国陆军提前授衔计划进入了马里昂军事学院。2006年,马里昂转型为州立,并成为了阿拉巴马州法定的官方军校。马里昂军事学院的校园经相关机构认证为阿拉巴马州历史地标。校内有两处国家史迹名录,分别是军校礼拜堂和拉夫雷斯楼和校长官邸。此外,阿拉巴马军事名人堂也位于校内。马里昂军事学院每年都会以主要游行队伍的身份参加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老兵节庆祝活动——伯明翰老兵节游行。 |
2018年1月13日伊尔根觉罗氏,又作依尔根觉罗氏、宜尔根觉罗氏、民觉罗氏,是满洲著姓觉罗氏的分支,位列满族八大姓之一。赫哲和在清代属于佛满洲的“陈锡伯”也有此姓。伊尔根觉罗氏传说为被金人掳走的北宋宗室后裔,还有一部分来自清朝皇帝赐姓。明朝末期,伊尔根觉罗氏各家族主要分布于穆溪、叶赫、兴堪、呼讷赫、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等地区,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的过程中相继归附。清朝时期,伊尔根觉罗氏世家贵族、文臣武将等著名人士甚多。民国以后,伊尔根觉罗氏多因起源传说或觉罗的近似发音而使用“赵”为汉姓。根据《钦定皇朝通志》记载,“宗室、觉罗之外,有民觉罗氏”,所以伊尔根觉罗氏在广义上也可以泛指爱新觉罗氏之外所有非皇族的“民觉罗氏”,史籍中亦常见其他民觉罗人士被称为伊尔根觉罗氏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