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4月25日) |
東歐是一個政治以及地理概念,其含義有非常多重,中文原始含義即「歐洲東部的國家」,和其它歐洲分區不同,其政治含義遠大於地理含義,其中無論如何被分類,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三國都會被規納入東歐的範疇之內;在冷戰時代,蘇聯的所有歐洲地區的構成國以及所有華約國家都可以被算在東歐的範圍之內。
東歐 | |
---|---|
世界分區 | |
東歐地圖 | |
坐標:49°N 31°E / 49°N 31°E | |
時區 | |
• 夏時制 | (UTC) |
名稱
編輯東歐在各個語言中的表達:
- 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俄語)
- Східна Європа(烏克蘭語)
- Усходняя Еўропа(白俄羅斯語)
- Europa Wschodnia(波蘭語)
- Osteuropa(德語)
- Východní Evropa(捷克語)
- Východná Európa(斯洛伐克語)
- Kelet-Európa(匈牙利語)
- Vzhodna Evropa(斯洛維尼亞語)
- Istočna Europa(克羅埃西亞語)
- Istočna Evropa(波士尼亞語)
- Istočna Evropa(蒙特內哥羅語)
- Источна Европа(塞爾維亞語)
- Източна Европа(保加利亞語)
- Europa de Est(羅馬尼亞語)
- Evropa lindore(阿爾巴尼亞語)
- Источна Европа(馬其頓語)
- Rytų Europa(立陶宛語)
- Austrumeiropa(拉脫維亞語)
- Ida-Euroopa(愛沙尼亞語)
政治上的東歐
編輯政治上的東歐共有三種分法:
- 最狹義的: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三國,在歷史上長期屬於基輔羅斯、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和蘇聯,並且為其最核心的部分,在基輔羅斯和蘇聯時期的烏克蘭,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俄羅斯本身。
- 中範圍的: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除了俄、烏、白以外,再加入東北歐的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東南歐的摩爾多瓦,共7國。
- 最廣義的:除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前東德地區[1]外,所有在歐洲的前共產國家都被囊括在內,例如中東歐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東南歐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蒙特內哥羅、北馬其頓)這14國,此算法下東歐則足足有21個國家。
這些國家或加入蘇聯、或成為蘇聯的衛星國,政治上於20世紀曾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這點與西歐相反;目前大多東歐國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宗教且信仰心深厚,但在共產黨時代由官方推行無神論。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即「前蘇聯構成國」和「舊東方集團」[2]
主權國家 | 管轄範圍 | 法定貨幣 | 行政區劃 | 代表旗幟 | 代表徽章 | 疆域地圖 |
---|---|---|---|---|---|---|
前蘇聯構成國 | ||||||
俄羅斯聯邦 | 主要包括歐洲俄羅斯及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南千島群島及庫頁島、加里寧格勒等 | 俄羅斯盧布 | 俄羅斯行政區劃 | |||
白俄羅斯共和國 | 其國土面積有207,600平方公里,比英國或堪薩斯州要略小一些。白俄羅斯在北部和西北部與俄羅斯接壤,北部和拉脫維亞接壤,西北部和立陶宛接壤,西部和波蘭接壤,南部和烏克蘭接壤。 | 白俄羅斯盧布 | 白俄羅斯行政區劃 | |||
烏克蘭 | 位於歐洲東部﹐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國土面積603,700平方公里。北面與白俄羅斯毗鄰﹐西與波蘭﹑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連﹐南靠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東與俄羅斯銜接。境內多為平原﹐山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喀爾巴阡山。亞速海附近也有高地。第聶伯河由北至南流入黑海﹐橫穿烏克蘭中部。烏克蘭境內有七大河流,大多數水系都流往黑海和亞速海。 | 烏克蘭格里夫納 | 烏克蘭行政區劃 | |||
摩爾多瓦共和國 | 位於歐洲東南部,在西部和羅馬尼亞接壤,在東部和南部和烏克蘭接壤。摩爾多瓦領土的大部份地區位於兩條河流之間——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摩爾多瓦的北部地區地勢較高,大多數地區都是丘陵。摩爾多瓦的國土面積是33,843平方公里。摩爾多瓦大多數地區的土壤都是黑土,許多都被開墾進行農業。WWF將摩爾多瓦分為三個自然區。值得注意的是德涅斯特河沿岸長期不承認其屬於摩爾多瓦共和國的領土,故屬於特殊地區。 | 摩爾多瓦列伊 | 摩爾多瓦行政區劃 | |||
舊東方集團成員國 | ||||||
保加利亞共和國 | 保加利亞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毗鄰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馬其頓共和國、希臘、土耳其和黑海。多瑙河構成保加利亞同羅馬尼亞之間的邊界(直到錫利斯特拉為止)。保加利亞國土面積110,550平方公里,略大於冰島或美國的田納西州。 保加利亞位於黑海西海岸。北與羅馬尼亞,西同塞爾維亞和馬其頓,南與希臘和土耳其接壤。雖然保加利亞的國土面積不大,但地形卻十分多樣。 | 保加利亞列弗 | 保加利亞行政區劃 | |||
羅馬尼亞 | 羅馬尼亞土地面積238,391平方公里,是東南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並在歐洲排名第十二[3]。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之間主要是以多瑙河為界。而與摩爾多瓦之間則是以多瑙河的另一條支流普魯特河為界。多瑙河與普魯特河在羅馬尼亞匯合後,在羅馬尼亞境內注入黑海,而入海口處所形成的多瑙河三角洲是歐洲最大的三角洲。 | 羅馬尼亞列伊 | 羅馬尼亞行政區劃 | |||
匈牙利 | 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國家,國土面積93,030平方公里,匈牙利在西部和奧地利接壤,在南部及東南部和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接壤,東南部和羅馬尼亞接壤,東北部和烏克蘭接壤,南部和斯洛伐克接壤。 | 匈牙利福林 | 匈牙利行政區劃 | |||
捷克共和國 | 位於歐洲核心地帶的捷克為一中歐內陸國,其四個鄰國分別為北方的波蘭,西北方的德國,南方的奧地利,與東南方的斯洛伐克。今日的捷克主要包含了過去奧匈帝國時代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這兩個傳統省份,與一小部分的西里西亞之土地範圍。首都與最大城市為布拉格,跨伏爾塔瓦河兩岸,風景秀麗。捷克為一個三面隆起的四邊形盆地,西部是波希米亞高地,東部是喀爾巴阡山地。河網稠密,主要河流是伏爾塔瓦河和摩拉瓦河。它的地形非常複雜,西部波希米亞是易北河(捷克語:Labe)和伏爾塔瓦河流域,周圍是山地,包括捷克最高峰,海拔1,602米的斯涅日卡峰,東部摩拉維亞地區是摩拉瓦河流域,也包括奧得河(捷克語:Odra)的源頭,捷克境內的河流分別流往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 | 捷克克朗 | 捷克行政區劃 | |||
斯洛伐克共和國 | 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內陸國。斯洛伐克北部多為山區,南部則地勢平坦。斯洛伐克的中部和北部是屬於喀爾巴阡山脈的塔特拉山,這裡是良好的冬季滑雪地區,幽谷深湖風景優美。斯洛伐克的最高峰格爾拉赫峰海拔2655米,也在這裡。南部有小片平原。流經斯洛伐克的最大的河流是多瑙河。 | 歐元 | 斯洛伐克行政區劃 | |||
波蘭共和國 | 是位於中東歐的一個國家,地處德國以東。波蘭地勢平坦,國土大部都是平原。波蘭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除格但斯克外,缺乏天然良港。位於西北部的什切青亦是波蘭重要的港口。波蘭東北部的湖區林木茂密,人口較少。在南部,喀爾巴阡山脈構成了波蘭同捷克、斯洛伐克和烏克蘭的國界。 | 波蘭茲羅提 | 波蘭行政區劃 | |||
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非聯合國會員國) | ||||||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 該國位於東歐的一個特定地域,由於該地區處於德涅斯特河(羅馬尼亞語:Nistru、烏克蘭語:Дністер),在摩爾多瓦境內的東岸,因此有了「德涅斯特河東岸」這個稱謂。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由5個區和2個直轄市組成。其中,賓傑里市完全位於德涅斯特河右岸,通常被認為其屬於被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實際控制的摩爾多瓦共和國中央政府的領土。 | 德涅斯特河沿岸盧布 | 德涅斯特河沿岸行政區劃 |
地理上的東歐
編輯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地形
編輯本區的地形大致可以喀爾巴阡山為分界,分成南北兩部分。北部的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小國平原廣闊,為歐洲大平原的東段,地勢由南向北傾斜。第四季的大陸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黃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區堆積了成群的冰磧丘,使平原成波狀起伏。冰磧丘間的東西向窪地,自古以來即為東西向交通的必經之地。東歐以東、烏拉山以西的歐俄部份,是一片遼闊且起伏平緩的古老陸塊,地層十分穩定堅實,全境多屬久經侵蝕的準平原,又主要位於俄羅斯境內,故稱俄羅斯平原。平原中部為瓦耳代丘陵,是河流的分水嶺。位於裏海和黑海之間的高加索山,是歐亞的界山之一,山勢高大、地形崎嶇,夾雜著高原、平原和低地。
氣候
編輯受位置影響,過渡性質是本區氣候最主要的特徵。北部各國介於西歐和國協之間,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間的過渡性氣候,冬天酷寒,地面積雪自西部的數週,向東逐漸增加到俄羅斯邊境的兩個半月,雖冷於西歐,卻較俄境溫暖;夏季較西歐熱,卻又較俄羅斯涼爽許多。南部的前南斯拉夫各國、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位居巴爾幹半島北部,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之間的過渡性氣候。
東歐距離溫暖的北大西洋已遠,全區較西歐寒冷,最冷月均溫皆在零度或以下;夏季則因缺乏北大西洋海風調節,缺乏水氣調劑而顯炎熱,最暖月溫度自北向南見增,北部平原四國不足20℃,南部各國則多超過20℃。東歐大部分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地中海氣候區域內,冬季漫長而酷寒,夏季短促而溫暖或酷熱,春秋季極短年溫差甚大,而且愈東愈近俄羅斯愈明顯。夏季的東歐內陸是主要雨季沿岸是旱季;而冬季東歐內陸則是雪季而沿岸是雨季(尤以西巴爾幹沿岸為主),水氣主要由西風自北大西洋帶入,年雨量約為500公釐,且由西向東遞減。
本區冬溫甚低,故河流多數冰封、雪橇通行,東歐內陸和北部的冬季(以月均溫小於或等於12℃為準),長達六個月至八個月並時常出現暴雪天氣;而東歐南部和西巴爾幹沿岸稍暖一些但也較西歐寒冷,冬季約二至四個月左右。由於氣溫甚低即使較少下雪的西巴爾幹沿岸地區也會在寒潮影響時出現持續的霜凍天氣。夏季由於地處內陸,氣溫較西歐暖甚至熱,受緯度影響顯著。冬季降雪區域廣泛,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時常出現降雪現象,北部泰卡(Taiga)針葉林區,冬雪最多,經常積雪二、三呎,春季雪融緩慢,融雪水滲入土中,可供植物吸收,對寒帶森林的發育裨益甚大。
南部和高加索地區因山脈阻擋俄羅斯酷寒氣流南下,氣候較暖,有助於旅遊業的發展。高加索地區由於緯度較低,氣候上已帶有較明顯的副熱帶色彩,但因為年均溫低於副熱帶氣候標準(年均溫低於或等於18℃),故仍被列為溫帶氣候區。
民族
編輯東歐地區以斯拉夫民族為絕對主導,並且在分為東斯拉夫(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羅斯人)、西斯拉夫(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塞爾維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馬其頓人、蒙特內哥羅人、保加利亞人),所有斯拉夫人都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西元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至六世紀時期居地已經遍布東歐以及俄羅斯地區。但同樣為斯拉夫人,其語言、宗教和文化卻根本不同,西斯拉夫國家長期受到德意志文化影響、信奉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東斯拉夫國家則能維持斯拉夫原始的面貌、信奉東正教、使用源自於希臘文的西里爾字母;南斯拉夫則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語言、宗教、文化均混亂而無法一概而論。
除了主要的斯拉夫人以外,東歐地區還有三個較小的民族國家,它們分別是:
- 馬札兒人原為烏拉山西側的草原民族,於西元九世紀建立匈牙利王國。在向西遷徙的過程中,曾與斯拉夫人、西突厥人混居,移居匈牙利平原之後又受日耳曼文化的影響。
- 阿爾巴尼亞人主要分布於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和科索沃共和國,由於十四世紀以後一直受到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因而文化上充滿伊斯蘭色彩,宗教上也以信仰伊斯蘭教(57%)為主。
- 羅馬尼亞人是東歐唯一的拉丁語民族,但跟大多數斯拉夫民族一樣,信奉東正教,他們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因羅馬帝國曾在此建省並統治;故此他們留居東南歐。
經濟
編輯東歐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基礎農業發達、養畜業發達,除白羅斯和烏克蘭以外,東歐民主化之後紛紛加入歐盟,以廉價勞工吸引各國企業設廠。東歐人口眾多,城市密布、交通網發達,分布有許多著名工業區。
- 俄羅斯:莫斯科、烏拉山、庫斯內次(庫斯巴次,西部西伯利亞平原的東南方)、貝加爾湖工業區(貝加爾湖(L.Baykal)的西北方),是東歐軍火工業、航天業最發達的地區。
- 烏克蘭:前蘇聯最大軍火工業區頓內次工業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黑土地和各種鐵礦、煤礦、銅礦等金屬資源,以及前蘇聯遺留下來的優質工廠。
整體來說,該區的經濟情況自19世紀開始就落後於西歐、北歐,在20世紀的共產主義冷戰時代尤為明顯,但在民主化之後都有了飛躍性的提升;其中捷克和愛沙尼亞為東歐的經濟模範,雖然比不上西歐、北歐國家,但和南歐的西班牙及義大利相比卻毫不遜色。因為實行過社會主義制度,東歐國家之前的經濟重心明顯偏向於重工業、基礎建設行業,導致其紙面數據比較美好,在當時就被算作已開發國家。
文明分區
編輯按照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東歐還可以細分為以下數個文明圈:
- 天主教-近德意志文明區:被神聖羅馬帝國統治過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以及被德意志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統治過部分領土的波蘭屬於西方文明下屬的天主教文明圈,還不同程度地受到德意志文化的影響,尤以曾有大量德國地主移民拓殖的波蘭和捷克為最。大多數民眾信奉羅馬天主教,也有比例較高的無神論者;較早建立代議制民主政體,例如波蘭早在1791年就頒布了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五三憲法,在東歐劇變後民主轉型和平。這些國家大多數早在一戰前就已經開展工業革命,經濟雖然稍微落後於西歐但仍然領先全球大多數國家,例如捷克擁有能與德國克虜伯匹敵的軍工業。這些國家的科技和文化也較為發達,如蕭邦、瑪麗·居禮、沃卓斯基姐弟、羅曼·波蘭斯基為世界知名的波蘭裔文化與科技名人,約翰·馮·諾依曼、西奧多·馮·卡門、裴多菲、斯坦因、山陀爾·喬馬、索羅斯等皆為匈牙利裔科學與文化名人,德沃夏克、米蘭·昆德拉則為捷克的文化名人。
- 東正教-東斯拉夫文明區:烏克蘭、俄羅斯、白羅斯三國都是東斯拉夫人建立,屬於東正教文化圈,種族血緣和語言文字都也很相近。這些國家的文明來自對拜占庭文化的學習和吸收,但也加入了濃厚的自我風格。到19世紀末期的一戰前逐步工業化,重工業和農業發達,但輕工業、民生工業薄弱。反復在親歐洲和反歐洲的價值觀中進行選擇,沒有像如中西歐國家一般樹立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堅持,因而被19世紀晚期的歷史學家湯因比視為和歐洲文明不一樣的俄羅斯文明圈。
- 東正教-巴爾幹文明區:巴爾幹半島諸國(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除外)大多屬於東正教文化圈,受到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的文化雙重影響。按照亨廷頓的理論,這些巴爾幹國家未能像東斯拉夫民族一樣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歐洲的思想革命,在脫離鄂圖曼帝國獨立後也大多實行獨裁政體,二戰後又都建立了共產集權政體(希臘除外),所以冷戰後的民主轉型較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顯得較為遲緩。巴爾幹諸國民族在冷戰時期的民族矛盾非常多,南斯拉夫在冷戰結束後都爆發了激烈的動亂。除希臘外,巴爾幹國家在兩次工業革命中都沒有趕上,直到20世紀中期的二戰後才開始工業化,故經濟普遍落後,不僅低於西歐和中歐的國家,也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先進亞洲國家。冷戰結束後此現象已經好轉了許多,以服務業為首的第三產業開始迅速發跡。
- 基督宗教-伊斯蘭教混合區: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和北馬其頓屬於穆斯林和基督徒雜居的地區,霍查對宗教打壓期間,阿爾巴尼亞的大多數民眾無宗教信仰,共產主義結束統治後,宗教信仰人口又逐漸增加,如今,伊斯蘭教為阿爾巴尼亞第一大宗教。
關聯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龍騰文化世界文化地理篇(上)民93年
- 新世紀世界地理百科全書 貓頭鷹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 民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