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人

族群
(重定向自斯拉夫民族

斯拉夫人(英语:Slavic peoples)是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之一,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中欧,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人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于一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六世纪前后,斯拉夫人出现在东欧平原上,那时的他们介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有时还靠劫掠为生。六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经遍布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罗斯对西伯利亚与中亚的殖民,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中亚地区迁徙。

以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其中南斯拉夫被匈牙利罗马尼亚两国和东西斯拉夫隔开
  东斯拉夫民族国家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
  西斯拉夫民族国家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民族国家
(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北马其顿)
  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
  斯拉夫少数民族占该国人口10%以上的国家

斯拉夫人通常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

词源 编辑

斯拉夫人这一用法最早可见于公元6世纪,拜占庭学者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中。在他的书中,他用了不同的形式,诸如Sklaboi (Σκλάβοι), Sklabēnoi (Σκλαβηνοί), Sklauenoi (Σκλαυηνοί), Sthlabenoi (Σθλαβηνοί),Sklabinoi (Σκλαβῖνοι)[1],来指代斯拉夫人。同时期,还有因为拜占庭学者约达尼斯(Jordanes) 采用拉丁文的Sclaveni来称呼斯拉夫人。[2]

Slověninъ这个说法通常被认为源于slovo ("语汇"), 原意为 "说同种语言的人",古斯拉夫人透过语言来划分民族,把跟自己讲相同语言的人称为“slova”,意即“会说话的人”;而把和自己语言不同的人叫作“nemoi”,即“哑巴”(这亦成为多种斯拉夫语言中对德国的称呼)。

slovo ("语汇") 这个词也和slava ("荣誉")和slukh ("倾听")有关,都起源于古印欧语系ḱlew- ("被称为, 荣誉")一词,也和古希腊语的κλέος (kléos "名望")同源。

斯拉夫民族国家 编辑

现存主权国家 编辑

民族国家 所属地区 主体民族 国旗 国徽 地图 首都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保加利亚 东南欧 保加利亚人       索非亚 保加利亚总统 保加利亚总理
  塞尔维亚 东南欧 塞尔维亚人       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总统 塞尔维亚总理
  波黑 东南欧 波斯尼亚人       萨拉热窝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主席团轮值主席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部长会议主席
  克罗地亚 东南欧 克罗地亚人       萨格勒布 克罗地亚总统 克罗地亚总理
  黑山 东南欧 黑山人       波德戈里察 黑山总统 黑山总理
  斯洛文尼亚 东南欧 斯洛文尼亚人       卢布尔雅那 斯洛文尼亚总统 斯洛文尼亚总理
  北马其顿 东南欧 马其顿人       斯科普里 北马其顿总统 北马其顿总理
民族国家 所属地区 主体民族 国旗 国徽 地图 首都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俄罗斯 东欧 俄罗斯人       莫斯科 俄罗斯联邦总统 俄罗斯总理
  白俄罗斯 东欧 白俄罗斯人       明斯克 白俄罗斯总统 白俄罗斯总理
  乌克兰 东欧 乌克兰人       基辅 乌克兰总统 乌克兰总理
民族国家 所属地区 主体民族 国旗 国徽 地图 首都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波兰 中欧 波兰人       华沙 波兰总统 波兰总理
  捷克 中欧 捷克人       布拉格 捷克总统 捷克总理
  斯洛伐克 中欧 斯洛伐克人       布拉迪斯拉发 斯洛伐克总统 斯洛伐克总理

现存主权国家境内的特殊政区 编辑

  • 南斯拉夫人:
特殊政区 所属国家 主体民族 国旗 国徽 地图 首府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   波黑 波什尼亚克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       萨拉热窝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主席团轮值主席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部长会议主席
  塞族共和国   波黑 塞尔维亚人      

 

巴尼亚卢卡 塞族共和国总统 塞族共和国总理
  伏伊伏丁那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人为主       诺维萨德 塞尔维亚总统 塞尔维亚总理

现在未受普遍承认的国家 编辑

  • 东斯拉夫人(占多数分布地区):
特殊政区 主权争议国家 主体民族 国旗 国徽 地图 首都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德涅斯特河沿岸   摩尔多瓦 俄罗斯人乌克兰人       蒂拉斯波尔 德涅斯特河沿岸总统 德涅斯特河沿岸总理
  阿布哈兹   格鲁吉亚 俄罗斯人阿布哈兹人       苏呼米 阿布哈兹总统 阿布哈兹总理
  南奥塞梯   格鲁吉亚 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奥塞梯人       茨欣瓦利 南奥塞梯总统 南奥塞梯总理

现今斯拉夫人占该国人口10%的非斯拉夫民族国家 编辑

民族国家 所属地区 主体民族 国旗 国徽 地图 首都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哈萨克斯坦 中亚 哈萨克人       阿斯塔纳 哈萨克斯坦总统 哈萨克斯坦总理
  立陶宛 东欧 立陶宛人       维尔纽斯 立陶宛总统 立陶宛总理
  拉脱维亚 东欧 拉脱维亚人       里加 拉脱维亚总统 拉脱维亚总理
  爱沙尼亚 东欧 爱沙尼亚人       塔林 爱沙尼亚总统 爱沙尼亚总理
  摩尔多瓦 东欧 摩尔多瓦人       基希讷乌 摩尔多瓦总统 摩尔多瓦总理
  加拿大 北美 加拿大人  
 
  渥太华 加拿大君主 加拿大总理

历史上的斯拉夫民族国家 编辑

 
代表斯拉夫民族旗帜在1848年的布拉格斯拉夫代表大会上获得批准
 
1883年5月7日这面旗帜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国旗,1917年十月革命后三色旗被取代
 
南斯拉夫王国国旗自上而下由蓝、白、红三色条纹组成。蓝、白、红三色也是斯拉夫颜色。于1918年开始使用,直到1946年共产主义政权上台后废止
 
塞尔维亚国旗由红、蓝、白 (即泛斯拉夫颜色)三横条组成,国旗中间偏左方有国徽[3]。采用于2004年8月16日[4],在2006年11月8日生效的宪法中得到保障[5]。2010年11月11日对旗帜上的国徽图案作出修改。 红、蓝、白的形式形成于1835年。[6]
历史政权 所属地区 主体民族
  民主联邦南斯拉夫 东南欧 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 东南欧 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王国 东南欧 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东南欧 南斯拉夫人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南欧 塞尔维亚人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南欧 克罗地亚人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南欧 斯洛文尼亚人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南欧 黑山人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南欧 波什尼亚克人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南欧 马其顿人
  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 东南欧 塞尔维亚人
  黑塞哥-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 东南欧 克罗地亚人波什尼亚克人
  克罗地亚独立国 东南欧 克罗地亚人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东南欧 南斯拉夫人
  塞尔维亚公国 东南欧 塞尔维亚人
  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 东南欧 塞尔维亚人
  黑山王国 东南欧 黑山人
  黑山公国 东南欧 黑山人
  塞尔维亚和黑山 东南欧 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东南欧 保加利亚人
  保加利亚大公国 东南欧 保加利亚人
  保加利亚王国 东南欧 保加利亚人
  俄罗斯沙皇国 东欧 俄罗斯人
  俄罗斯帝国 东欧 东斯拉夫人
  苏联 东欧 苏联人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欧 俄罗斯人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欧 乌克兰人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欧 白俄罗斯人
  捷克斯洛伐克 中欧 西斯拉夫人
  波希米亚 中欧 西斯拉夫人
  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中欧 西斯拉夫人
  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中欧 斯洛伐克人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中欧 西斯拉夫人
  波兰人民共和国 中欧 波兰人
  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 东欧 克里米亚鞑靼人俄罗斯人
  克里米亚共和国 东欧 东斯拉夫人
  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东欧 白俄罗斯人
  波兰第二共和国 中欧 波兰人
  波兰立陶宛联邦 中东欧 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立陶宛人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东欧 乌克兰人
  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东欧 乌克兰人
  乌克兰国 东欧 乌克兰人

宗教与文化差异化 编辑

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使得三支斯拉夫人从文化宗教上一分为二。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大分裂东正教天主教分庭抗礼,从此以后东斯拉夫人属于以东正教为代表的拜占庭文化圈,而西斯拉夫人属于以天主教为代表的拉丁文化圈。至于南斯拉夫人,由于两次分类的地理界线都在他们中间穿过,因此就分属两边。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属于拜占庭文化圈,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就属于拉丁文化圈。

另外,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影响,很少数的斯拉夫人改宗伊斯兰教,如波什尼亚克人波马克人托尔贝什人英语Torbeshi等。

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等三个斯拉夫亚群,各有不同的多样背景,分别反映在个别亚群的独特历史、宗教和文化。史前文化的考古显示,各亚群间在青铜器铁器时代有显著的文化共通性,但现代斯拉夫民族在血缘基因和文化上都已经多样化及差异化,亚群间的关系各有不同,民族认同感逐渐式微,甚至演变为政治立场上的对立。[7]就三个亚群来看,个别文化差异主要来自于历史背景的演变。

东日耳曼迁离中欧后,西斯拉夫人定居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一带,[8]日耳曼人匈牙利人凯尔特人古普鲁士人和潘诺尼亚阿瓦尔人混居,[9]受到西罗马帝国文化和天主教会的影响。

东斯拉夫人早期与芬兰-乌戈尔人波罗的人混合并接触,[10]也与安特人伊朗人混居与文化交流,后来又受到可萨人维京人的影响。东斯拉夫人的国族起源可追溯到10世纪开始的基辅罗斯罗斯汗国的部落联盟,受到拜占庭文化和东正教的影响。

南斯拉夫人与许多文化及血缘有交流,包含巴尔干当地的原居部落、凯尔特部落、罗马人,以及曾经入侵的东日耳曼民族、亚洲民族高加索部落。大部分南斯拉夫人曾经隶属于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属于东正教伊斯兰教的文化领域。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南斯拉夫人主要受到西罗马帝国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被天主教会所接受。

由斯拉夫民族整体综合来看,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人口中,斯拉夫人大多数属于东正教,其次是天主教,还有一些少数是新教回教徒人口中,斯拉夫人多属于逊尼派分支的哈纳菲法学派[11]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对于基督教传入前的当地信仰产生兴趣,引发斯拉夫本土信仰的重新流行。

斯拉夫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人口 编辑

民族 民族国家 人口的大概数字
俄罗斯人   俄罗斯 130,000,000–150,000,000 [12][13][14]
波兰人   波兰 57,393,000–60,000,000 [15][16][17][18]
乌克兰人   乌克兰 46,700,000–51,800,000 [19]
塞尔维亚人   塞尔维亚 11,500,000–12,500,000 [20][21]
捷克人   捷克 10,000,000–12,000,000 [22]
保加利亚人   保加利亚 10,000,000 [23][24]
白俄罗斯人   白俄罗斯 10,000,000 [25]
克罗地亚人   克罗地亚 9,000,000 [26][27][28]
斯洛伐克人   斯洛伐克 6,940,000 [29]
波什尼亚克人   波黑 2,800,000–4,600,000
斯洛文尼亚人   斯洛文尼亚 2,500,000 [29]
马其顿人   北马其顿 2,100,000 [30][31]
黑山人   黑山 560,000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rocopius, History of the Wars,\, VII. 14. 22–30, VIII.40.5
  2. ^ Jordanes, The Origin and Deeds of the Goths, V.33.
  3. ^ Препорука о коришћењу грба, заставе и химне Републике Србије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0-13.
  4. ^ 塞尔维亚国会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5-12-28.
  5. ^ 塞爾維亞共和國憲法第7條. 塞尔维亚共和国国民大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1). 
  6. ^ D. Matic, Javno pravo Knjazevstva Srbije, Beograd, 1851, 33
  7. ^ Robert Bideleux; Ian Jeffries (January 1998).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Crisis and Change. Psychology Press. ISBN 978-0-415-16112-1.
  8. ^ Kobyliński, Zbigniew (1995). "The Slavs". In McKitterick, Rosamond (ed.).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1, c.500-c.7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31. ISBN 9780521362917.
  9. ^ Roman Smal Stocki (1950). Slavs and Teutons: The Oldest Germanic-Slavic Relations. Bruce.
  10. ^ Raymond E. Zickel; Library of Congres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1 December 1991). Soviet Union: A Country Study.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p. 138. ISBN 978-0-8444-0727-2.
  11. ^ Sabrina P. Ramet (1989).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in Soviet and East European Politics.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380–. ISBN 978-0-8223-0891-1.
  12. ^ Estimates range between 130 and 150 million. 111 mill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2010 census), about 16 million ethnic Russians in post-Soviet states (8 M in Ukraine, 4.5 M in Kazakhstan, 1 M in Belarus, 0.6 M Latvia, 0.6 M in Uzbekistan, 0.6 M in Kyrgyzstan. Up to 10 million Russian diaspora elsewhere (mostly Americas and Western Europe).
  13. ^ Нас 150 миллионов -Русское зарубежье, российские соотечественники, русские за границей, русские за рубежом, соотечественники, русскоязычное население, русские общины, диаспора, эмиграция. Russkie.org. 20 February 2012 [29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14. ^ Чеченцы требуют снести памятник Юрию Буданову - Новости @ inform - РООИВС "Русичи". web.archive.org. 23 June 2012 [201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3). 
  15. ^ 37.5–38 million in Poland and 21–22 million ethnic Poles or people of ethnic Polish extraction elsewhere. "Polmap. Rozmieszczenie ludności pochodzenia polskiego (w ml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including 36,522,000 single ethnic identity, 871,000 multiple ethnic identity (especially 431,000 Polish and Silesian, 216,000 Polish and Kashubian and 224,000 Polish and another identity) in Poland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20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estimated over 20,000,000 Polish Diaspora Świat Polonii, witryna Stowarzyszenia Wspólnota Polska: "Polacy za granicą"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8 September 2015. (Polish people abroad as per summary by Świat Polonii, internet portal of the association Wspólnota Polska)
  17. ^ Główny Urząd Statystyczny. Ludność. Stan i struktura demograficzno-społeczna [Narodowy Spis Powszechny Ludności i Mieszkań 2011] (PDF). Główny Urząd Statystyczny. January 2013: 89–101 [12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06) (波兰语). 
  18. ^ Struktura narodowo-etniczna, językowa i wyznaniowa ludności Polski [Narodowy Spis Powszechny Ludności i Mieszkań 2011] (PDF). Warsaw: Główny Urząd Statystyczny. November 2015: 129–136 [2019-11-02]. ISBN 978-83-7027-597-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08) (波兰语). 
  19. ^ Paul R. Magocsi. A History of Ukraine: The Land and Its Peopl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0: 10–. ISBN 978-1-4426-1021-7. 
  20. ^ Svaki drugi Srbin živi izvan Srbije (PDF). Novosti: 5. May 2014 [2019-11-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6-05). 
  21. ^ Serbs around the World by region (PDF). Serbian Unity Congress.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5 December 2013). 
  22. ^ Tab. 6.2 Obyvatelstvo podle národnosti podle krajů [Table. 6.2 Population by nationality, by region] (PDF). Czech Statistical Office.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31 January 2012) (捷克语). 
  23. ^ Kolev, Yordan, Българите извън България 1878 – 1945, 2005, р. 18 Quote:"В началото на XXI в. общият брой на етническите българи в България и зад граница се изчислява на около 10 милиона души/In 2005 the number of Bulgarians is 10 million people
  24. ^ The Report: Bulgaria 2008. Oxford Business Group. 2008: 8 [26 March 2016]. ISBN 978-1-902339-92-4. 
  25. ^ Karatnycky, Adrian. Freedom in the World: The Annual Survey of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2000–2001. Piscataway,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 81 [7 June 2015]. ISBN 978-0-7658-088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26. ^ Daphne Winland, Croatian Diaspora, Melvin Ember; Carol R. Ember; Ian Skoggard (编), Encyclopedia of Diasporas: Immigrant and Refugee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Volume I: Overviews and Topics; Volume II: Diaspora Communities 2 illustrated,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76, 2004 [2019-11-02], ISBN 978-0-306-483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8), It is estimated that 4.5 million Croatians live outside Croatia ... 
  27. ^ Hrvatski Svjetski Kongres. [1 June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6-23). , Croatian World Congress, "4.5 million Croats and people of Croatian heritage live outside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and Bosnia and Herzegovina"
  28. ^ Palermo, Francesco. National Minorities in Inter-State Relations: Filling the Legal Vacuum?. Francesco Palermo (编). National Minorities in Inter-State Relations. Natalie Sabanadz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1: 11. ISBN 978-90-04-17598-3. 
  29. ^ 29.0 29.1 including 4,353,000 in Slovakia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2011), 147,000 single ethnic identity, 19,000 multiple ethnic identity (especially 18,000 Czech and Slovak and 1,000 Slovak and another identity) in Czech Republic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2011), 53,000 in Serbia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20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62,000 in the USA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2010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20-02-12), 2,000 single ethnic identity and 1,000 multiple ethnic identity Slovak and Polish in Poland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20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000 single ethnic identity, 43,000 multiple ethnic identity in Canada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 Nasevski, Boško; Angelova, Dora; Gerovska, Dragica. Матица на Иселениците на Македонија [Matrix of Expatriates of Macedonia]. Skopje: Macedonian Expatriation Almanac '95. 1995: 52–53 (马其顿语). 
  31. ^ 存档副本 (PDF). [2019-1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