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国科学院直属院校之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縮寫USTC),標準簡稱為中國科大,常用簡稱科大中科大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大[註 1],是中國大陸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主體部分文革時期從北京遷出,現位於安徽省合肥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英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
校訓紅專並進
創辦時間1958年9月
學校標識碼4134010358
學校類型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
黨委書記和校長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
名譽校長周光召白春禮
黨委書記舒歌群
校長常進
教師人數2,621
學生人數30,548
大學部人數7,495
研究生人數22,221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號
校區東校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金寨路96號
西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443號
南校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徽州大道1129號
北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242號
中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150號
高新校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復興路100號
總面積145萬平方米
代表色深藍色  
隸屬中國科學院
郵遞區號230026
網站ustc.edu
ustc.edu.cn
位置
地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理工科排名前列的高校之一,現時屬於「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強大學」、「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及「軟科世界百強大學」,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是一所由中國科學院直屬管理的全國重點大學。同時是九校聯盟(C9)和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成員,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成員。2017年被教育部評選為世界一流大學。為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的成員。

中國科大實行「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校方針,依託中國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促進了教學與科研的一體化。[1]注重數理基礎教學,自建校始長期實行五年制本科學制(與清華改革同步,1996年前後,商學院等少數幾個院系本科學制改為四年。1995年招生的少年班預科其實也是1996年通過普通高考獲得大學學籍,於2000年畢業。陳至立主導的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施行後,2000年入學的本科新生學制全部改為四年制)。中科大是建國後成立的大學中第一批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2]還於1978年在李政道等人的主持下,創辦了著名的少年班,80年代後期以後,逐漸演化為從高一不滿16歲經歷普通高考(北京高考的情況,1995年分數線大約750分之600分)招生,培養了千人上下的14歲前後入校的大學生。從1963年開始有第一屆畢業生以來,科大已有72名畢業生(截至2017年)陸續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約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就產生1名院士、700多名碩士博士。[3]

現狀

編輯

在校學生有15,500多人,其中博士生有9071多人,碩士生有17532人,本科生有7676人。目前開設47個本科專業[4]、近100個博士學位點、8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1個211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以及4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5]中國科大目前在合肥市有五個主要校區,以及位於市區以西的先進技術研究院,此外在蘇州上海深圳等地分別建有研究院。[註 2]2023年2月,確定建設中國科大未來技術學院(上海)。

歷史

編輯

創辦

編輯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國家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別是新興邊緣科學技術領域(如核物理、空間科技等)。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正式提出「大躍進」口號。1958年初,北京地區一些研究所的科學家(包括錢學森華羅庚等人)提出以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力量為基礎,採取「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方針,創辦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大學。[6]當年5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代表科學院向中央提出申請,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都表示贊成。隨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教育部副部長黃松齡以及竺可楨吳有訓嚴濟慈錢學森杜潤生郁文趙守攻于光遠等人組成大學籌備委員會,開始創辦學校的籌備工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確立為學校名稱,設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化學物理系、物理熱工系、無線電電子學系、自動化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系、應用數學和計算技術系、生物物理系等12個系。[6]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行了成立暨開學典禮;次日,《人民日報》報道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成立,並稱之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的一項重大事件」。[7]

北京時期(1958年-1969年)

編輯
 
首任校長郭沫若

創建之初的校址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共中央黨校內。首任校長為郭沫若,郁文任黨委書記趙忠堯、錢學森、華羅庚郭永懷趙九章等當時的學科帶頭人分別兼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學系、數學系、化學物理系、地球物理系等系系主任並時而親自授課。在建校第二年,即1959年,被列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全國重點大學[8]1959年8月,中國科學情報大學併入該校,成立科學情報系。[9]1963年7月14日,學校舉行首屆畢業典禮,時任副總理的陳毅聶榮臻以及校長郭沫若等參加了畢業典禮。[10]從1963年開始,科大曾短暫地招收過一些研究生,並有成立研究生院的計劃,[10]但由於文革的原因,沒有能夠實施。1966年,本科學制改為5年。[11]1964年,學校進行了學科調整,將原有的12個系簡併為數學系、物理系、近代化學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學系、無線電電子學系6個系。當年,學校學生總數超過3000人,教師有800多人。[12]

196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學校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畢業生分配被推遲到次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錄取被停止,學校則停課(1967年,部分年級曾複課)。[13]

第二次創業(1970年-1992年)

編輯

遷至合肥(1970年-1977年)

編輯

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衝擊下,以及戰備疏散的要求,儘管受到師生的一致反對,[14]科大還是於1969年12月被迫搬出北京。搬遷處曾三易其址(初為河南南陽,後改安徽安慶),最終確定為安徽省省會合肥市,校址為原合肥師範學院[註 3]。整個搬遷過程一直到1970年10月才基本完成[15],搬遷過程中圖書、器材、教員均流失大半,其中教師數量不足百人。1972年,學校開始了重建工作;由於師資缺乏,1975年,學校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了300多名1967-1970屆畢業生,組織他們回校學習,培訓後作為補充師資。1972年到1976年期間,學校招收了一些學制3年的工農兵學員。雖然受到文革的嚴重影響,但學校的規模逐漸擴大,到1977年底,全校教師達到1157人。[11]

重新崛起(1978年-1992年)

編輯

1978年中共撥亂反正」後,科大逐漸回到正常的辦學軌道,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的高潮。

 
貝時璋,生物學家,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他在1978年至1982年間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生物學教學部主任。

在中央的支持下和時任副總理方毅的推動下,科大於1978年3月開設了少年班,選拔早慧的兒童不經高中進校學習,首期少年班共招收不滿12歲的21名少兒大學生,例如寧鉑[16][17]同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設立了中國大陸文革後的第一個研究生院,由中國科技大學代為管理,並提出建立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首批錄取的研究生為107名;1983年,中國大陸首批授予博士學位的18人中,有白志東蘇淳李尚志范洪義等7人為科大培養的研究生。[11]從1979年開始,學校向國外派遣訪問和進修學者,為學校的發展培養高科技人才。

1978年,第一任校長郭沫若去世;1980年,原副校長嚴濟慈出任第二任校長;他隨後提出了「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標。[18]1980年,科大幫助建立了合肥聯合大學,副校長楊承宗兼任合肥聯合大學校長。[19]1983年,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獲得批准在科大設立,這也是第一個由高校運行的國家實驗室。1984年,在鄧小平的支持下,科大被國務院批准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十所高校之一,科大再度成為中國大陸最受矚目的理科大學之一。[20][11]1986年,學校開始新校區(即現在的西校區)的建設。1992年,根據科技論文發表結果,科大被國家科委評選為中國四所科研業績最強的大學之一。[21]

1980年代,科大思想活躍,方勵之溫元凱等人對時政的評論曾全國聞名。1986年12月上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因不滿合肥市西市區人大代表選舉,抗議中共不遵守「新選舉法」、違法干涉基層民主選擧,聯合安徽大學等高校4000餘名學生上街發起「要求進行民主選擧」的遊行。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管惟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方勵之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係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溫元凱等人曾公開支持。抗議活動逐漸演變成全國範圍的一次學潮,進而擴散至北京上海等地,史稱八六學潮。後來,中國政府開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並平息了全國範圍內的學潮。1987年1月12日,管惟炎、方勵之同時遭到撤職,管惟炎調北京物理所任研究員,方勵之調北京天文臺任研究員。1月17日,方勵之被開除黨籍(六四期間逃入美國大使館)。[11]

第三次創業(1993年至今)

編輯

1993年,國家制定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要辦好100所左右的重點大學,開始實施「211工程」;隨後1998年,教育部決定重點支持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即「985工程」。[22]中國科大作為國家首批211工程(1995年進入)和985工程(1999年進入)支持對象,也大力推行教學科研改革和結構性調整,開始了第三次創業。[15]1998年,中國科大加入了中國科學院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從而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更大的支持。[11]

1999年12月18日,由原安徽勞動大學皖南農學院衍變而成的合肥經濟技術學院整建制整體合併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校辦學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據《人民日報》華東版報道,原合肥經濟技術學院是一所隸屬於國家菸草專賣局,以培養本科生為主的多學科普通高校。這次合併是國家菸草專賣局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積極舉措,是雙方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強全面合作的重要內容。據中國科大檔案館1999年要聞記載:中國科學院、國家菸草專賣局在合肥隆重召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合肥經濟技術學院合併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成立大會,原合肥經濟技術學院整建制併入我校。安徽省政府省長王太華、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方兆祥、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國家菸草專賣局局長倪益瑾等領導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揭牌,安徽省政府副省長黃岳忠、省政協副主席張潤霞,國家菸草專賣局副局長潘必興等出席大會。

2003年後經濟技術學院撤銷,學院全部師資分別進入中國科大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傳播、管理以及外語等專業進行科學教學工作,並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菸草與健康研究中心"納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辦高水平大學的發展方向。教學設備和方法進行更新,利用多功能教室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展開教學,並在校園中普及計算機網絡,使得科大校園網成為國內高校中普及面和使用率最高的網絡之一。

1998年,朱清時擔任科大校長,開始推動學校改革;直到2008年離職,朱清時的任期長達10年,也是首任校長郭沫若之後,任期最長的校長。在擔任校長期間,他提出了把學校建成「質量優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並大力推動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及積極營造創新環境。[23][24]

從200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開始進一步支持科大的改革和「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2003年底,中科院下屬的多個研究所的所長或院士被聘任為科大多個學院院長或系主任。並且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學校還與中科院的多數院屬單位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通過以中國科學院為依託,學校參與了國家大科學工程建設。

在此期間,學校舉辦了兩次較受關注的校慶活動:四十周年校慶和五十周年校慶。

四十周年校慶

編輯

1998年,學校建校40周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中國科大四十周年校慶題詞「面向二十一世紀,建設一流大學,培育一流人才」,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題詞「慶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十周年,為國家科教事業做出新貢獻」;此外,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原國務委員張勁夫,當時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光召彭珮雲吳階平以及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李貴鮮朱光亞中科院院長路甬祥、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安徽省委書記回良玉等題詞或致信祝賀。[11]9月份,學校舉辦了各類紀念慶祝活動以及一系列的報告會和研討會。[25]當時還屬於學校管理的北京研究生院和管理學院在北京也分別舉行各種慶祝慶典活動。[25]

五十周年校慶

編輯

2008年是中國科大建校第五十年,為慶祝建校五十周年,學校成立了五十周年校慶顧問委員會。2008年9月20日,科大舉行了建校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中國郵政集團同日發行中國科大建校五十周年紀念郵票,這是中國郵政首次為名校五十周年校慶發行郵票。[26]國家天文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申請通過了將編號為19298的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中國科大星」,以紀念中國科大建校五十周年。[27]

9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祝賀建校50周年。胡錦濤稱讚中國科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創性科技成果」,勉勵科大「努力辦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28]

9月27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和教育部部長周濟、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等視察中國科技大學並祝賀校慶。劉延東稱讚中國科大是「新中國創辦最成功的大學之一」、是「一所年輕的又充滿希望的大學」。[29]

領導團隊

編輯

歷任校領導

編輯

學校標誌

編輯

包括校色、校名、校徽、校歌、校訓等,用以表達科大的特色,如辦學理念、精神文化等。[30]

色彩系統

編輯

色彩系統由校色(標準色)和8種輔助色組成。其中,校色為深藍色,與中科院院徽的主色調一致,用作標準的校名、校徽樣式的前景色。[3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色彩系統
校色(標準色) 深藍 C100 M80 Y0 K0
輔助色
紅色 C5 M100 Y100 K0 淺藍色 C35 M10 Y0 K0 黑色 C0 M0 Y0 K100
灰色 C0 M0 Y0 K30 白色 C0 M0 Y0 K0 金色 C30 M37 Y5 K9 [註 4]
銀色 C28 M19 Y20 K0 褐色 C59 M90 Y88 K15

校名

編輯

1958年6月8日,在學校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將校名定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樣式為校色呈現的郭沫若手書。中文標準全稱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標準簡稱為「中國科大」。英文標準全稱為「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標準簡稱為「USTC」。

校徽

編輯

科大校徽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設計為五瓣的梅花形外框,以及打開的書本與火箭的主體造型。校徽中嵌入了「中國科大」、「USTC」以及「1958」的字樣。五十周年校慶前夕,校徽經過重新加工設計,保留了原版校徽梅花、火箭和書本等主體結構,將正式的中英文校名全稱置於主體結構之外,環繞一圈,並在文字之外加以圓形邊框。校徽的主色調為深藍色,與校色相同,並採用透空設計。[32] 四十周年校慶之際,學校還短暫使用過以USTC字母變形而成的火炬校徽。[33]

校歌

編輯

科大校歌是《永恆的東風》,由首任校長郭沫若作詞,音樂家呂驥作曲。歌詞是在1958年建校之前寫成,經周恩來總理修改,並由抗大校歌作曲者呂驥譜曲。[34][35] 歌詞中「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詞句,讓校歌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但作為一種歷史的傳承,此校歌歷經時代變遷,至今仍然沿用。

校訓

編輯

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校訓源於科大校歌的歌詞。在1959年9月建校周年之際,當時的校長郭沫若在開學典禮致辭中做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的演講,再次使用了類似的提法。1988年9月20日,當時的名譽校長嚴濟慈在建校三十周年講話中使用了「勤奮學習,理實交融,紅專並進」來總結科大的校風。2003年9月,時任黨委書記郭傳傑在《思賢哲,學校訓,創一流》一文中指出:「我們科大的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認真品味起來,不僅語言簡約,文辭對稱,且內涵深邃廣博,入時合理,既含價值觀,又有方法論。」[36][37]校訓可以解釋為鼓勵學生們在品德、政治和專業、學術上都得到全面正確發展,工作中動手動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院繫結構

編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院系 (括號中數字為院系編碼[38][39])
學部/學院
少年班學院 (000)
數學科學學院 (001) 數學系 (045)
計算與應用數學系 (046)
概率統計系 (047)
物理學院 (203) 物理系 (002)
近代物理系 (004)
光學與光學工程系 (038)
天文學系 (022)
工程與應用物理系 (048)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206) 化學物理系 (003)
應用化學系 (012)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014)
化學系 (019)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020)
工程科學學院 (209) 近代力學系 (005)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 (009)
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013)
安全科學與工程系 (030)
信息與智能學部 (920)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210) 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 (006)
自動化系 (01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011)
大數據學院 (229)
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221)
微電子學院 (219)
軟體學院 (225)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208) 地球物理與空間科學技術系 (071)
地球化學與行星科學系 (072)
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910) 生命科學學院 (207) 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系 (008)
神經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系 (021)
系統生物學系 (031)
醫藥生物技術系 (032)
基礎醫學院 (912)
臨床醫學院 (913)
附屬第一醫院 (911)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916)
管理學院 (204) 工商管理系 (015)
管理科學系 (016)
統計與金融系 (017)
公共事務學院 (216)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211)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024)
科技傳播系 (025)
科技哲學系 (055)
心理學系(籌) (056)
馬克思主義學院 (220)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直屬) (240)
核科學技術學院 (214) 加速器科學與工程物理系 (051)
電漿體物理與聚變工程系 (052)
核科學與工程系 (053)
環境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217)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169)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170)
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173)
應用化學與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175)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蘇州)(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174)
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78)
稀土學院(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 (179)
國家級科研平台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231)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 (234)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32)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36)
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 (235)
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238)
熱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246)
大尺度火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37)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 (291)
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233)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校地合作機構
蘇州高等研究院 (226)
上海研究院 (228)
北京研究院 (230)
先進技術研究院 (218)
國際金融研究院 (205)

教學科研

編輯

師資力量

編輯

中國科大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40]截至2023年12月共有教學與科研人員2995人,其中教授1055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1092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55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7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0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5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含青年)51人,國家「千人計劃」(長期和短期項目)46人,「青年千人計劃」12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7人。同時,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受聘擔任名譽(客座)教授、「大師講席」教授。其中,兩院院士、萬人計劃、千人計劃、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百人計劃、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不重複統計共有708人,占固定教師總數的44.7%;「四青人才」(青千、青拔、優青和長青)不重複統計占高層次人才的55%。[41]

本科教育

編輯

科大的本科教育採取的是學分制,現行學制標準為4年,[註 5]同時也實行3-6年的彈性學制。培養方案中的本科課程包括通修課程、學科群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自由選修課程五個層次,並按專業學科屬性來設計培養計劃,與研究生課程貫通設計。[42]全校實行100%自由專業選擇,大一結束後可提交申請重新選擇專業。[43]

科大陸續開辦了 16 個科技英才班,對有潛力的優秀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在科學和工程領域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包括「華羅庚數學英才班」、「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等8個基礎科學英才班以及「趙忠堯應用物理英才班」等8個高技術類英才班。[42]

學校重視對於本科生對於科學研究的動手能力的培養。例如,學校在高年級本科生中推行「大學生研究計劃」,鼓勵本科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培養創新意識。[44]從1999年起,學校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大學生研究計劃」。目前,學校每年實施的大學生研究計劃項目近700項,本科生中約有45%參與了該項計劃,參與計劃的學生中有15%發表了科研成果。[45]由於學校採取的是「所繫結合」辦校方針,科研氣氛較濃;受此傳統的影響,科大本科畢業生大多選擇繼續深造。例如,本科畢業生每年的出國學習的比例約30%,在中國大陸大學中名列首位;[46]而保送和考取國內研究生則為50%左右,保送比例位居全國高校前列。[47][48]

截至到2017年,科大共培養了72名院士;本科生中約每千人就產生1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700多名碩士博士,比例高居全國高校第一。[3]

學術研究

編輯

中國科大是一個研究型大學,科研力量在國內名列前茅。科大是一所擁有國家實驗室的大學,包括: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此外,科大還擁有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5個國家級科研機構。科大規模小、精度高,2007年至2017年2月間發表SCI/SSCI論文篇均被引用數在大陸高校中排名第一;標準化科研論文影響力(FWCI)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49]截至2017年,中國科大的科研成果共有1次入選「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5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13次「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數量均為全國之首。[50][51]

由於中國科大是中國科學院創辦並主管的大學,學校採取的是「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在建校初期,學校的各個系就是依託中國科學院的多個研究所而建成的;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學校進一步通過與近百所科學院下屬的國家級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在共建學科專業、聯合建立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互聘高級學者、教學與科研資源相互開放等展開全方面合作,大大提升了學校的科研力量和研究水平。[52]

中國科大近年來在量子通信、人工智慧、高溫超導、納米科技、空間科學、火災科學、生命健康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53]

科大所辦的學術刊物有:《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細胞與分子免疫學,英文期刊)、《教育與現代化》、《實驗力學》、《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學物理學報,英文期刊)和《低溫物理學報》。

排名聲譽

編輯
大學排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54]57名(2024)
《QS》世界排名[55]137名(2024)
《US NEWS》世界排名[56]102名(2023)
《ARWU》世界排名[57]64名(2023)
近五年世界主流大學排行榜排名情況 中國內地排名(世界排名)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THE 3(80) 5(87) 6(88) 6(74) 6(57)
USnews 3(128) 4(124) 4(110) 5(102)
ARWU 5(73) 5(63) 5(62) 6(64)
QS 6(89) 6(93) 6(98) 6(94) 6(137)

中國科大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學校所有主幹學科全部進入ESI前1%。[58]在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評估中,中科大所有理學基礎學科全部進入A檔(前5%),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科學技術史、核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等7個學科獲評A+(前2%)。[59] 在「自然指數「(Nature Index)2020年度排行榜中,中國科大位居中國高校第1位,全球高校第4位。[60]

在2023年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中科大共有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1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

ARWU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科排名(世界前五十)
學科 學科英文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世界排名 內地排名 世界排名 內地排名 世界排名 內地排名 世界排名 內地排名 世界排名 內地排名
納米科學與技術 Nanoscience & Nanotechnology 8 3 4 3 4 3 3 2 1 1
能源科學與工程 Energy Science & Engineering 13 5 9 5 8 4 7 3 3 2
化學 Chemistry 14 1 11 1 8 1 7 1 5 1
材料科學與工程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17 3 14 3 13 3 11 2 5 2
冶金工程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 \ \ \ 25 12 13 9 9 8
化學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 18 7 18 7 18 8 16 9 13 10
物理學 Physics 35 2 35 2 30 2 30 2 21 1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34 4 25 6 25 9 32 10 26 8
機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1 7 16 6 17 7 19 7 27 19
儀器科學 Instrum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25 16 38 23 30 22 27 22 30 28
生物醫學工程 Biomedical Engineering 50 13 29 9 29 8 16 7 32 18
圖書情報科學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 \ 47 3 25 3 22 3 35 7
地球科學 Earth Sciences \ \ \ \ \ \ \ \ 38 8
交通運輸工程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 \ 33 14 38 19 \ \ 40 22
自動化與控制 Automation & Control \ \ \ \ \ \ \ \ 43 15
通信工程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25 11 38 17 42 18 50 15 44 17
紡織科學與工程 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 \ \ \ \ \ \ 45 26
數學 Mathematics \ \ \ \ \ \ \ \ 50 4

經費

編輯

中國科大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包括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2024年學校教育和科技預算支出為83.52億元,總量位居全國前列[61]

除了政府投入外,中國科大也發起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62],與校友自發成立的一些非官方基金會共同來推動學校的發展。

獎學金

編輯

校園環境

編輯

校區

編輯
 
東校區老北門

科大剛建成時,位於北京市西郊的玉泉路19號。文化大革命後學校開始南遷,學校的物資和人員在安慶、淮南、馬鞍山、銅陵、合肥等地輾轉。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到合肥的搬遷,在原合肥師範學院位置辦學,也就是今天的東校區。[63]後來,伴隨著政府的規劃以及學校的兼併,又增加了北、西、南三個校區。目前學校的院系和科研機構主要集中在東、西兩個校區。其中,東區以數學學院、物理學院等理科院係為主,並有各類行政機構和後勤部門,是1970年代科大遷至合肥時的校區,常常又稱為老校區。而一街區之隔,始建於1986年的西校區,則以信息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等工科院係為主。東、西、南、北四校區之間均有校園巴士接駁,在校師生刷校園一卡通即可免費乘坐。2012年,在科大東、西校區之間的合肥學院北校區教學區的土地,由合肥市政府撥給科大,新增了連接東區西區的中校區。按照規劃,東、西兩校區的宿舍樓的部分學生將搬遷至中校區,以緩解住宿壓力。

 
西校區圖書館

科大在合肥除了這五個校區之外,另外還有大蜀山西側的先進技術研究院。2016年啟動的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規劃用地中,按照規劃,科大也將建設一個3000畝的高新園區。[64]此外,在蘇州、上海等地也有隸屬科大的研究院,主要進行研究生培養和技術研究。

著名地標

編輯
玉泉北路
該路名為沿用科大在北京建校時所在位置的地名而來,為第一教學樓通往老北門的主幹道。道路兩旁栽種有日本晚櫻,故又俗稱櫻花大道。每至花季,落英繽紛,便會吸引許多學生與合肥市民駐足、攝影。[65]
天使路
少年班學院樓前的道路,因種植路旁的國槐上棲息大量灰喜鵲,行人至此常常「中彈」而得名。因避俗而用諧音字命名為「天使」。與該路交叉的位於第一教學樓後側的「勤奮路」,亦是諧音。[66]
水上報告廳
 
水上報告廳
科大現存最有歷史的報告廳,1985年,史蒂芬·霍金曾在此演講。[67]現在報告廳仍然承載各類會議、報告活動,同時也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的辦公地點。[68]
四牌樓
東校區西南側222、223、230和231四棟宿舍樓的統稱。1970年代建成,文化大革命後即開始入住學生,至今尚存。飽含著早年科大校友的青春記憶。中國科大校友基金會成立有「四牌樓紀念基金」。[69]
西區圖書館
建成於1997年,曾是中國科大圖書館的總館,同時也曾經是西區高度最高的建築。它是廣大本科學生自習的去處,常常一座難求。中國建設銀行的科大校友信用卡的設計即是採用了西區圖書館作為主體構圖。[70]


校園文化

編輯

科大精神

編輯

對於科大精神的詮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但都有著共通之處,包括勤奮的學風和創新的精神。例如,有人認為是勤奮、創新和誠信[71];有人認為是優良的學風、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以及理性和創新等;[72]也有人認為「我創新,故我在」的創新精神,「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的科學精神,「獨立思考,不畏權威」的民主精神,以及「科教報國,矢志不悔」的民族精神,是科大精神的主體。[73]從建校開始,創新就一直是科大的標籤:建校目標新(培養現代化尖端科技人才),辦學模式新(科研教學一體化)以及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74]勤奮的學風是科大精神的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大學中,科大的學生以其刻苦勤奮、富有攻擊性而聞名,在網際網路時代,該校師生、校友曾主導掀起多起網暴活動,因此有一句順口溜:「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該校宣傳部門則認為「不要命」形容的就是科大學生的艱苦奮鬥精神。[75]

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校友和相關人士評論指,科大的價值觀過於單一,限制了學生的眼界。許多學生進入科大就是為了出國,中國科大成了為美國培養人才的預科班。[76][77]為了出國,曾有學生出現冒名頂替申請現象。[78]

瀚海星雲BBS

編輯

瀚海星雲BBS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官方BBS,也是中國教育網內較早開辦的高校官方BBS之一和中國高校最早自覺實行實名制的BBS之一。學校各部門、各院系在BBS上均有專門的板塊。學生可以通過BBS發帖的形式與學校相關部門進行互動。此舉被認為增進了校園的民主風氣。[79]瀚海星雲上還有眾多的飛躍板塊,為出國的學生交流經驗與分享信息之用,每年申請季形成了BBS曬offer的傳統。此外,專門有Notice版用於發布校內的各類信息,學生關注此板塊即可獲取重要通知資訊。另外,瀚海星雲上如PieBridge版、Love版、Psychology版、SecondHand版、Free版、LostAndFound版都是人氣較旺、用於學生之間各類交流的板塊。

院系代號

編輯

由於中國科大創辦之初是呼應「兩彈一星」目標的類軍工院校,或許出於保密原因,各部門、院系都編以代號,此傳統一直沿用至今。校內學生介紹自己來自哪個院系時,一般都以數字指代,而不說系名的全稱。在校友活動中,也往往以入學年份加上院系編號來表示自己的班級,作為辨識「自己人」的重要手段。[80]

文藝活動

編輯

校內主要文藝活動有迎新晚會、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See You」畢業紀念活動、K-star校園歌手大賽、美麗邂逅女生節活動、樹之話劇專場等。

學生社團

編輯

除了學生會和研究生會以外,科大還有許多針對不同興趣的學生社團,包括學生合唱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實習與職業發展協會、微軟技術俱樂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Linux用戶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科學考察探險協會、樹之社、芳草社、思源社、精進愛心社、經濟學社、橋牌俱樂部、LEO動漫社,學生業餘無線電協會等近90個學生社團。[81]

隱形資助

編輯

對於貧困生的資助,中國科大除了設立助學金之外,還通過分析學生食堂消費情況進行「隱形資助」。對每月在食堂就餐60次以上,平均每餐消費在4.0元以下的男生和3.7元以下的女生,學校每月發放160元生活補助。每月大約會有400名學生獲得資助。此模式後來被不少學校效仿。2013年,教育部開始在全國範圍推廣隱形資助的助貧方式。[82]

著名人物

編輯

名師

編輯

曾在科大兼職執教的兩院院士就超過130人,[83]曾經或正在科大執教的部分名師:

郭沫若竺可楨吳有訓侯德封嚴濟慈趙忠堯貝時璋錢臨照郭永懷傅承義華羅庚張文裕錢志道錢學森劉達錢三強盧嘉錫馬大猷趙九章朱洪元關肇直吳文俊劉有成楊承宗谷超豪童秉綱周光召鄒承魯唐孝威陳希孺湯洪高王水梁棟材阮圖南俞昌旋潘建偉

著名校友

編輯
 
196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屆畢業典禮,左起楊秀峰郭沫若陳毅聶榮臻

中國科大的教育體製成功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從建校至2011年,科大已有53名畢業生(包括50名本科畢業生)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有11名畢業生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此外,更有不少科大畢業生被評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AAS)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院士、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士、計算機協會(ACM)會士、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會士等;而高科技企業帶頭人中也不乏科大校友,如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等。1999年到2008年間,校友中共有7人入選「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十大傑出青年」。[84]而由於畢業生的高出國率,其海外校友中頗負盛名者亦不少,如張亞勤,2003年度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獲得者莊小威以及其他一些任職於世界著名高校的教授等等。 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亦是科大的校友(在職研究生學歷)。

相關組織

編輯

校友會

編輯

198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lumni Association)在建校三十周年前夕正式成立。成立大會上,通過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章程》,選舉產生了校友總會第一屆理事會。校友總會成立後,為進一步聯絡校友、增進友誼、加強合作、弘揚科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全校師生和廣大校友的廣泛支持與讚賞。

教育基金會

編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英文: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簡稱「中國科大教育基金會」(英文:USTCEF),成立於1993年,納稅人識別碼:5334000074676594XQ。 中國科大教育基金會是唯一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依法註冊成立、具有法人資格的基金會,代表學校接受和管理社會各界的捐贈、依法申請捐贈資金配比,是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教育基金會的業務主管部門是安徽省教育廳,登記管理單位是安徽省民政廳,前身是成立於1993年4月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超常教育基金會」,1998年4月更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2010年3月被安徽省民政廳評為「5A級社會組織」。 中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宗旨是:推動中國科教事業的發展,弘揚和傳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文化與理念,爭取國內外單位和個人捐助,匯天下涓流,襄教育偉業,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全面建設和發展,支持學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 中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嚴格遵守《慈善法》《公益事業捐贈法》《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等法律法規政策,接受管理部門監督檢查和指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循教育基金會宗旨,尊重捐贈者意願,努力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校友基金會

編輯

除了學校官方的教育基金會,中國科大校友還自發成立了兩個校友基金會,分別是中國科大海外校友基金會(USTCAF.ORG)和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公益基金會(USTCIF.ORG)。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外校友基金會

編輯

中國科大海外校友基金會於1995年正式成立,是中國留學生中創辦最早、海外校友捐贈比例最高的基金會。基金會擁有美國聯邦稅務署(IRS)認可之501(c)(3)免稅地位,已初步建立覆蓋北美的校友網絡。[85]2005年12月,籌款總數達到五十萬美元;2007年5月13日,籌款總額超過一百萬美元。為了緬懷對耕耘講台三十年的阮圖南教授,校友基金會於2007年設立阮圖南紀念基金,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聞訊後慷慨捐贈1000美元。[86]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公益基金會

編輯

新創基金於2006年初開始醞釀,是為中國科大發展服務的教育類非政府組織(NGO),也是中國第一個獨立的大學校友基金會。[87]2007年10月26日,新創基金核准首次兩筆項目經費——15萬元郭沫若獎學金、30萬元愛心獎學金被匯往中國科技大學。[88]為了做到信息公開,新創基金會每年都會進行財務報告公布。[89][90][91]

校辦企業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科技大現已罕用。
  2. ^ 深圳研究院主要設有MBAMPA中心,歸屬於科大本部的管理學院。
  3. ^ 合肥師範學院後遷蕪湖,即今天的安徽師範大學
  4. ^ 此處官方CMYK顏色值疑有誤。
  5. ^ 2000年之前,中科大的本科學制為5年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许武:“全院办校、所系结合”为科大与研究院所搭建互通互利桥梁. 2004年10月17日 [2008年9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6月19日). 
  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 [2008年9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9月5日). 
  3. ^ 3.0 3.1 千生一院士,百生一杰青,更有超10%青千来自这所顶尖名校-腾讯网. new.qq.com.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中文(中國大陸)). 
  4. ^ 学院、系与本科专业一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 www.teach.ustc.edu.cn. [2024-08-20]. 
  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本数据.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3). 
  6. ^ 6.0 6.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58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7. ^ 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 主要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尖端科学研究人材. 《人民日報》. 1958-09-21. 
  8. ^ (中国科大)发展概况. [2008年5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24日). 
  9.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59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10. ^ 10.0 1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63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校史概览.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5). 
  12.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64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13.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66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14. ^ 樓望和. 中国科大是怎样从北京下迁安徽的. 中國科大五十周年校慶網站. [200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1). 
  15. ^ 15.0 15.1 学校简介.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7). 
  1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2008-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8). 
  17.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78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18. ^ 余翔林.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严济慈先生的德育观. 《科學時報》. 2002-04-19. 
  19.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80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20. ^ 丁毅信. 《中国科大逸事》. 遼海出版社. 1999: 292–294. ISBN 7-80649-144-9. 
  21.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92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22. ^ 侯光明,p35-36
  23. ^ 中國科技大學. 朱清时:中国科大到2018年将建成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4-10-17 [200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3). 
  24. ^ 王石川. 致敬朱清时,以继承精神遗产的姿势. 國際在線. 2008-09-27 [200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8). 
  25. ^ 25.0 25.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事记-1998年.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26. ^ 国家将发行纪念邮票 庆祝科大建校五十周年. 五十周年校慶辦公室. [失效連結]
  27. ^ 中国科大隆重举行校庆日升旗暨“中国科大星”纪念碑揭幕仪式. 中國科大新聞中心. [201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28. ^ 胡锦涛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科大建校50周年. 中國科大新聞中心. [2009-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1). 
  29.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我校考察. 中國科大新聞中心. [2009-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30). 
  30. ^ 中国科大全面启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 [2010-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3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识别手册.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8). 
  32. ^ 校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化网. vi.ustc.edu.cn.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7). 
  33. ^ 中国科大应全面清理丑版校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 www.ustcif.org.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 
  34. ^ 丁毅信. 《中国科大逸事》. 遼海出版社. 1999: 11. ISBN 7-80649-144-9. 
  35. ^ 笑友. 校歌燃烧一代又一代学子. [2008-11-26]. [永久失效連結]
  3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2). 
  37. ^ 郭傳傑. 思贤哲 学校训 创一流. 《中國科大報》第482期. 2003年9月17日. 
  38. ^ 院系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39. ^ 校内单位编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7). 
  4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 hr.ustc.edu.cn. [2024-08-20]. 
  4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力资源部. hr.ustc.edu.cn.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8). 
  42. ^ 42.0 4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院系和专业培养方案. 院系和專業培養方案. [2024-08-20]. 
  43. ^ 本科生百分百自选专业 为什么是中科大. gaokao.chsi.com.cn.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6). 
  44. ^ 中国科技大学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结硕果. 2002年1月28日 [2016-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9月19日). 
  45. ^ 周梅. 中国科大近一半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 新華網安徽頻道新聞中心. 2008-09-13 [200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6). 
  46. ^ 麦可思2008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出国留学人员最多的地区和学校类型. [2008-12-12]. [永久失效連結]
  47. ^ 1998-2006年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 [2008年5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26日). 
  48. ^ 科大的出国留学情况. [2008年5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26日). 
  49. ^ 最好大學網. 2017科研质量排名_最好大学网. www.zuihaodaxue.com.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中文). 
  50. ^ 解码中国科大. www.news.cn.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4). 
  51. ^ 【新华社】科技之问——“中国科大现象”启示录(中)(“解码中国科大”系列报道之三). sias.ustc.edu.cn. [2018-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6). 
  52. ^ 中国科大:全国最大的科教联盟. 新華網安徽頻道. 2008-09-13 [200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5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携手科大,一路同行——中国科大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 employment.ustc.edu.cn. [2020-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8). 
  54.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55.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56.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57.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5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大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参加第二届墨子论坛. employment.ustc.edu.cn.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59.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www.cdgdc.edu.cn.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0). 
  60. ^ Leadi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 www.natureindex.com. [202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9). 
  6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年部门预算 (PDF).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公開. 2024-05 (中文). 
  62. ^ 基本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 ef.ustc.edu.cn. [2024-08-20]. 
  63. ^ 与河南失之交臂. 合肥晚報. 2014-09-05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64. ^ 中科大高新园区已启动规划建设 高新区着力打造引领全省、示范全国“双创特区”. 江淮晨報. 2017-07-28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65. ^ 科大樱花四月初盛开. 合肥晚報. 2017-03-22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66. ^ 揭秘中国科大少年班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 www.ustcif.org.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67. ^ 方励之30年前给霍金当翻译 道出一句东方古老预言. 中國數字時代.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1) (中文).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幫助)
  68. ^ 员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网. aga.ustc.edu.cn.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 
  69. ^ 永远的四牌楼 – 中国科大校友网. www.ustc.global.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 
  7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卡(限校友申请) - 中国建设银行.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 
  71. ^ 彭子成. 三代人心中的科大精神. 《中國科大報》第585期. 2006-04-15. 
  72. ^ 李曙光. 也谈科大精神. [200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7). 
  73. ^ 李定教授作《不惧征程远,敢为天下先——科大精神漫谈》的报告. [2008-11-26]. [永久失效連結]
  74. ^ 丁毅信. 《中国科大逸事》. 遼海出版社. 1999: 315–319. ISBN 7-80649-144-9. 
  75. ^ 存档副本. [2009-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31). 
  76. ^ 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建言科大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 www.ustcif.org.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77. ^ 本報記者 張國. 中国高校“留学预科”TOP10. 中國青年報. 2008-05-26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78. ^ 中国科大马蓓蓓事件 - 新语丝.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6). 
  79. ^ 陳歡歡. 中国科大往事:民主管理之风劲吹50载. 科學時報,2008-10-17,A2國內. 2008-10-17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80. ^ 中国科大匪帮黑话详解,从《智取威虎山》谈起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 
  81. ^ 校学生社团管指委网站. [2014-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7). 
  82. ^ 曉楊. 中国科大“隐形资助”贫困生引热议 盘点各国如何资助贫困生_央广网. china.cnr.cn.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 (中文(中國大陸)). 
  83. ^ 丁毅信. 《中国科大逸事》. 遼海出版社. 1999: 328. ISBN 7-80649-144-9. 
  84. ^ 青春报国系列报告会启动 相里斌校友作首场报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聞網. 2008-05-21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8). 
  85. ^ USTC Alumni Foundation - Introduction. [2008年5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5日). (英文)
  86. ^ USTCAF News Release: Million Dollar Milestone Crossed. [2008年5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4日). 
  87. ^ (校友新创基金会)酝酿与筹备. [2008年5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12日). 
  88. ^ 首批项目经费划拨科大. [2008年5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12日). 
  89. ^ 新创基金会2007年工作报告. [2008年10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7日). 
  90. ^ 新创基金会2008年上半年工作报告. [2008年10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5日). 
  91. ^ 新创基金会发布2008年年报. [2009年3月8日]. [永久失效連結]

來源

編輯
書籍
  • 侯光明. 《中国研究型大学》.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730210996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