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 (希臘)

亞歷山大希臘語Αλέξανδρος羅馬化Aléxandros;1893年8月1日—1920年10月25日[注 1]),希臘國王,1917年6月11日即位,1920年10月25日駕崩,時年27歲。

亞歷山大
Αλέξανδρος
希臘人之王
統治1917年6月11日–1920年10月25日[注 1](3年136天)
前任康斯坦丁一世
繼任康斯坦丁一世
出生(1893-08-01)1893年8月1日
 希臘王國塔托伊宮
逝世1920年10月25日(1920歲—10—25)(27歲)
 希臘王國雅典
安葬1920年10月29日
塔托伊宮王室墓園
配偶阿斯帕西婭·馬諾斯英語Aspasia Manos
子嗣南斯拉夫王后亞歷山德拉
王朝格呂克斯堡王朝
父親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
母親普魯士的索菲亞

亞歷山大生於雅典市郊塔托伊宮,為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次子。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協約國列強及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黨人脅迫下,康斯坦丁一世及其長子喬治王儲流亡海外,亞歷山大繼承王位。亞歷山大並無從政經驗,韋尼澤洛斯黨人藉此剝奪其實權,將其軟禁宮中。這一時期首相韋尼澤洛斯為希臘實際領導人,獲得協約國支持,亞歷山大雖身為傀儡君王,仍舊盡力支持母國與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的戰事。亞歷山大在位期間,希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1919至1922年希土戰爭初期獲取軍事勝利,領土大規模擴張。

1919年亞歷山大與庶民阿斯帕西婭·馬諾斯英語Aspasia Manos成婚,引發王室醜聞,夫妻被迫離開希臘數月。重返希臘後亞歷山大遭一巴巴利獼猴咬傷,誘發敗血症,不治而駕崩。國王早逝引發王位繼承問題,並導致了韋尼澤洛斯政權的垮台。1920年大選英語Greek legislative election, 1920公投英語Greek referendum, 1920之後康斯坦丁一世重獲王位。

早年生活

編輯

亞歷山大1893年8月1日(儒略曆7月20日)生於塔托伊宮,為希臘格呂克斯堡王朝王儲康斯坦丁與普魯士公主索菲次子。康斯坦丁為希臘國王喬治一世與俄羅斯女大公奧爾嘉·康斯坦丁諾芙娜長子及王位繼承人,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之孫,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及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堂弟。索菲為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維多利亞長公主之女,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之妹,追溯其祖母維多利亞女王血統亦為喬治五世堂妹[1][2]

 
1905年亞歷山大及其兄弟姊妹,自左側順時針:埃列娜喬治、亞歷山大、保羅伊蓮妮英語Princess Irene, Duchess of Aosta愛卡特琳妮此時尚未出生。

亞歷山大童年在雅典王宮及雅典市郊塔托伊宮度過。父母帶他多次出國旅行,時常造訪外祖母所居的腓特烈霍夫宮英語Schlosshotel Kronberg(外祖母維多利亞對亞歷山大頗為溺愛)[3]

亞歷山大與其妹妹埃列娜公主非常親近,但與其兄長喬治則較為疏遠,二人鮮有共同之處[4]。喬治為人嚴肅且縝密,亞歷山大則為人頑皮且外向,曾抽吸墨水紙製香菸,火燒王宮娛樂室,還有一次導致他與弟弟保羅所乘童車失控,童車滾下山坡,保羅摔出六尺,落入荊棘之中[3]

軍事生涯

編輯
 
亞歷山大之父康斯坦丁一世著德國元帥制服,約1913年攝

亞歷山大為康斯坦丁次子,繼承順位為第三,位於其父及其長兄喬治之後。亞歷山大家庭對他的教育進行了精心計劃,教育花費亦不菲。喬治在德國接受了一段時間的軍事教育[5],亞歷山大的教育則限於希臘國內進行。他步數名舅舅後塵,就讀於著名的希臘軍事學院英語Hellenic Military Academy,成績一般,其操縱機械能力卻是頗為聞名[4]。亞歷山大愛好車輛與發動機,亦為希臘最早擁有汽車者之一[6]

亞歷山大參加了1912年至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戰績卓越[4]。作為青年軍官,他與兄長喬治共同駐紮於其父康斯坦丁的戰地參謀部,並與父親協同指揮色薩利陸軍於1912年奪取塞薩洛尼基[7]。在位國王喬治一世後於塞薩洛尼基遇刺身亡,亞歷山大之父繼承王位,為康斯坦丁一世[8]

阿斯帕西婭·馬諾斯

編輯

1915年亞歷山大於雅典參加法院執行官西奧多·伊普西蘭蒂斯舉辦的宴會,重逢同年夥伴阿斯帕西婭·馬諾斯英語Aspasia Manos。阿斯帕西婭此時剛自法國和瑞士求學歸來,友人均稱其貌美[9]。阿斯帕西婭父親為康斯坦丁御馬官彼得羅斯·馬諾斯上校[10],母親為瑪麗亞·阿吉羅普洛斯。時年21歲的亞歷山大隨即墜入愛河[9],執意同她交往,甚至還追隨阿斯帕西婭前往她當年的度假地斯佩察島,但阿斯帕西婭起初並未動搖。亞歷山大相貌英俊,亦為人風流,有大眾情人之稱[9]。他最終成功贏得阿斯帕西婭芳心,兩人秘密訂婚。即便如此,對於康斯坦丁國王、索菲王后及當時的歐洲社會來說,王室成員與一社會地位不稱者成婚是難以讓人接受的[11]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康斯坦丁一世名義上保持中立,事實上卻公開傾向德國(與奧匈帝國保加利亞鄂圖曼帝國同屬同盟國,對立陣營為俄羅斯法國英國三國協約)。康斯坦丁為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妹夫,在普魯士接收軍事教育的經歷亦使他偏愛德國。希臘首相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則偏向協約國,希望由此擴張希臘領土,奪取鄂圖曼帝國及巴爾幹半島希臘族裔所居領土,與國王的親德立場產生衝突。在協約國(尤其是法國)支持之下,1916年韋尼澤洛斯建立對立政府英語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National Defence,與國王政府相抗衡[12]

協約國軍隊占領了部分希臘領土,但康斯坦丁仍舊拒絕改變立場,導致協約國列強與韋尼澤洛斯黨人愈發不滿。1916年7月,塔托伊宮遭人縱火,王室成員倖免於難。亞歷山大本人並未受傷,索菲王后則將愛卡特琳妮自火場救出並穿越超兩公里的樹林。王宮人員及消防人員共有十六人死於火災[13]

1917年6月10日,協約國駐紮希臘高級專員夏爾·若納爾英語Charles Jonnart要求康斯坦丁交出權力[14],以出兵登陸比雷埃夫斯相要挾。國王最終退讓,自願流亡海外,但並未正式宣布退位。協約國列強執意罷黜康斯坦丁,但亦無意使希臘轉行共和制,由此計劃扶植一名王室成員繼承王位。喬治王儲為王位自然繼承人,但列強認為他亦過於親德[15],由此轉而希望康斯坦丁之弟(亞歷山大之舅)喬治親王接受王位[16],喬治曾於1901年至1905年任克里特高級專員,經歷糟糕,由此對公職喪失興趣,且無心背叛兄長,由此拒絕了王位[17]。最終康斯坦丁次子亞歷山大王子被選為新王[15]

在位期間

編輯

即位

編輯

協約國諸國並非一致支持罷黜康斯坦丁。法國和英國默許了若納爾的舉措,俄國臨時政府則頗為不滿,向巴黎提出官方抗議[18],稱亞歷山大不當獲得王位,僅當獲取攝政頭銜,由此保障康斯坦丁及喬治王儲的王權。俄方抗議未果,亞歷山大繼承希臘王位[19]

 
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希臘首相及革命家,約1919年攝

1917年6月11日下午,亞歷山大於雅典王宮宣誓效忠希臘憲法英語Greek Constitution of 1911。除主持儀式的雅典總主教塞奧克里托斯一世之外,僅前任國王康斯坦丁一世、喬治王儲和國王政府首相亞歷山德羅斯·澤米斯英語Alexandros Zaimis參加了宣誓儀式[20],國王即位並無任何慶祝活動[15]。23歲的亞歷山大宣誓時聲音哽咽,眼中含淚[20],自知協約國和韋尼澤洛斯黨人才擁有實權,父親和兄長亦未放棄王位。康斯坦丁稱亞歷山大當自視為攝政而非真正的國君[15]

儀式後當晚王室決定離開雅典王宮前往塔托伊,但拒絕接受國王流亡的市民群眾集結於王宮外,阻止康斯坦丁及其家庭離開。6月12日,康斯坦丁一家假裝自一門離宮,實自另一門離宮,成功逃往塔托伊[21]。抵達塔托伊後,康斯坦丁再次強調亞歷山大僅為託管君主[22]。這是亞歷山大同其家屬所見的最後一面[6]。次日康斯坦丁、索菲及除亞歷山大外的王室子女抵達小港奧羅波斯英語Oropos,然後流亡海外[23]

傀儡君主

編輯

父母兄妹流亡後,亞歷山大境況愈發孤立。韋尼澤洛斯黨人仍舊對王室無好感,協約國人士亦開始勸說國王叔伯姑姨(尼古拉奧斯親王尤甚)離開希臘。最終他們均選擇跟隨康斯坦丁流亡海外[24]。王宮人員逐漸為先君政敵取代,亞歷山大盟友遭到監禁或驅離。王室畫像自公眾建築撤下,亞歷山大政府新成員公開稱他為「叛徒之子」[25]

 
亞歷山大(中)於馬其頓戰役中同南斯拉夫攝政親王亞歷山大握手。1918年5月攝

1917年6月26日,亞歷山大被迫任命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為政府首腦。康斯坦丁流亡時協約國做出承諾,稱時任首相澤米斯將可留任,但在韋尼澤洛斯返回雅典時,澤米斯仍舊被迫交權[6]。亞歷山大立即與新首相發生衝突,韋尼澤洛斯則反而威脅罷黜國王,以亞歷山大之弟保羅(時未成年)之名設立攝政委員會。協約國此時介入,要求韋尼澤洛斯退讓,亞歷山大由此得以保有王位[26]。國王成日處於首相支持者監視之下,迅速成為王宮囚徒,發號施令均遭無視[25]

亞歷山大無從政經驗,但仍舊決心攻克難關,代其父親履行君王職責[25]。他對政府所作所為興趣索然,通常未讀公文即予以批准[27]。國王公共職責有限,僅限於造訪馬其頓前線鼓舞希臘及協約國軍隊士氣。韋尼澤洛斯回歸後雅典政府同同盟國開戰,希臘軍隊於北方同保加利亞交鋒[28]

希臘領土擴張

編輯
 
1832年至1947年間希臘的領土擴張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希臘已擴張至其1914年國境之外,1919年的《納伊條約》及1920年的《色佛爾條約》則承認了希臘對新領土的主權。色雷斯(前屬保加利亞及土耳其)大部及愛琴海諸島(包括應布羅斯島特內多斯島)均歸希臘,位於伊奧尼亞士麥拿則成為希臘的國際聯盟託管地[29]。亞歷山大的王國領土面積增長了近三分之一。韋尼澤洛斯參加於巴黎舉行的和會,同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進行談判。1920年8月韋尼澤洛斯返回希臘,亞歷山大授其桂冠以表彰其對泛希臘主義事業做出的貢獻[30]

 
亞歷山大造訪阿德里安堡,1920年攝

希臘雖在巴黎和會中已經獲得大量領土,其人民仍舊希望達成「偉大理想」,奪取君士坦丁堡及鄂圖曼帝國屬小亞細亞。希臘以此為由對安那托利亞發動入侵,計劃奪取安卡拉,擊潰由穆斯塔法·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抵抗運動[31]1919年至1922年希土戰爭就此打響。亞歷山大在位時期希臘屢戰屢勝,但凱末爾革命軍最終於1922年取得勝利[注 2]

婚姻

編輯

爭議

編輯

1917年6月12日,在即位一日之後,亞歷山大向其父承認了自己同阿斯帕西婭·馬諾斯的關係,並請求父親准許二人成婚。康斯坦丁不願其子同庶民成婚,要求亞歷山大等到戰爭結束後再考慮訂婚,亞歷山大表示同意[33]。此後數月亞歷山大日益思念家人,但他寄出的信件均遭政府攔截[6]。這段時間內阿斯帕西婭是亞歷山大唯一的慰藉,由此亞歷山大決定無視父親要求,立即同阿斯帕西婭成婚[34]

統治希臘的格呂克斯堡王朝源自德國和丹麥。韋尼澤洛斯黨人認為康斯坦丁和索菲過於親德,但即便國王與一希臘人通婚將使王室愈加希臘化,韋黨人仍舊反對這一婚事。韋黨人認為亞歷山大可藉此經馬諾斯上校同流亡王室建立聯絡,且亦不認為國王當同庶民通婚,康斯坦丁的支持者亦贊同這一觀點[35]。韋尼澤洛斯與彼得羅斯·馬諾斯關係友好[9],但仍舊警告國王這一婚事將引發希臘民眾不滿[34][注 3]

1918年3月康諾特和斯特拉森公爵阿瑟王子造訪雅典,授亞歷山大巴斯勳章。亞歷山大擔心英方將提出許配瑪麗公主以鞏固英希關係。阿瑟來訪後提出希望會見阿斯帕西婭,對她進行了讚許(阿瑟稱倘若他本人尚年輕,將親自向阿斯帕西婭求婚),由此打消了亞歷山大的顧慮[34]。希臘外諸國(英國大使尤甚)普遍讚許這樁婚事[11]。英方擔心倘若婚事不成,亞歷山大將退位以同阿斯帕西婭成婚,希臘將轉為共和制,政局將陷入不穩,法國影響力將會增加,對英國不利[35]

亞歷山大父母不贊同這樁婚事。索菲不希望其子與庶民通婚,康斯坦丁則希望推遲婚事,但若亞歷山大足夠耐心,康斯坦丁本人願意擔當伴郎[34]。1918年年底,亞歷山大造訪巴黎,其家庭希望借國王出國機會與其建立聯繫。索菲王后向亞歷山大所在巴黎酒店打電話,但一希臘官員接聽了電話,稱「國王陛下很抱歉,此時無法接聽[10]。」亞歷山大全然不知母親打來了電話[10]

公眾醜聞

編輯
 
阿斯帕西婭·馬諾斯英語Aspasia Manos和亞歷山大國王乘帕卡德汽車。當代平版印刷

在阿斯帕西婭內兄弟克里斯托·扎洛科斯塔斯幫助下,經歷三次失敗嘗試,亞歷山大和阿斯帕西婭最終在王室牧師修道院院長扎卡里斯塔斯見證下,於1919年11月17日成功秘密成婚[11]。修道院院長理當保密,但仍舊向雅典總主教梅萊蒂烏斯·梅塔克薩基斯英語Meletius IV of Constantinople告知了這一婚事[38]。根據希臘憲法,王室成員成婚需獲國君及希臘正教會領袖准許[39]。亞歷山大與阿斯帕西婭成婚,未獲總主教准許,由此引發重大醜聞[28]

韋尼澤洛斯不支持這樁婚事,但仍舊允許阿斯帕西婭及其母親入住王宮,前提是婚事必須保密[11]。然而消息仍舊洩露了,阿斯帕西婭由此被迫離開希臘以逃避民眾羞辱,首先前往羅馬,然後抵達巴黎。六個月後政府准許亞歷山大前往巴黎與阿斯帕西婭聚首,前提是夫妻兩人不得參與公眾活動[28]。兩人在巴黎蜜月期間開車途徑楓丹白露,目睹一嚴重車禍。克加里烏伯爵所乘車輛失控撞樹,亞歷山大勉強躲開,此後親自駕車將傷員送往醫院[40],阿斯帕西婭(在一戰期間接受過醫護培訓)則對傷員進行了急救。伯爵傷勢嚴重,雙腿均截肢,但仍舊不治身亡[41][注 4]

1920年年中,希臘政府准許夫妻二人歸國。兩人婚姻雖然法律上成立,阿斯帕西婭卻未受承認為王后,僅稱「馬諾斯夫人」[28]。她首先居於姊妹的雅典住宅,後遷往塔托伊[44],並在這段時間內懷上了亞歷山大的孩子[28]

亞歷山大造訪了西色雷斯的新希臘領土。1920年7月8日,在國王見證下,該地區首要城鎮得名為「亞歷山德魯波利斯」(意為「亞歷山大市」;希臘方面認為此地前名「澤澤阿加赫」土耳其色彩過重)[45]。9月7日,韋尼澤洛斯借《色佛爾條約》簽訂及希臘領土擴張之機宣布於11月初舉行大選[46]

死亡

編輯
 
亞歷山大之母,希臘王后索菲。喬治·雅科比德斯1915年繪

1920年10月2日,亞歷山大在塔托伊步行時受傷。塔托伊宮葡萄園管家所養的一隻巴巴利獼猴攻擊了國王的德國牧羊犬弗利茨[注 5](亦可能是牧羊犬攻擊了獼猴)。亞歷山大試圖將兩隻動物分開,此時另一隻獼猴咬了他的腿和軀幹,傷口頗深。僕從趕到現場,驅走了獼猴[47]。亞歷山大的傷口得到了清理和包紮,但並未進行燒灼。他認為這一事件並不嚴重,要求不要對外宣揚[48]

當夜亞歷山大傷口感染,發燒並引發敗血症。在場醫生考慮截肢,但無人敢於採取這一激進舉措並承擔相應責任[49]。10月19日,亞歷山大已近神志不清,要求見其母親,但希臘政府拒絕索菲入境(索菲此時流亡瑞士,抗議未果)。最終喬治一世遺孀和亞歷山大祖母奧爾嘉王太后獲准獨自入境,前往雅典探視國王,但在途中遭遇洶湧海勢,抵達雅典時亞歷山大已經於12小時前死於敗血症,駕崩時間為1920年10月25日下午4時後[50]。當日晚間王室其他成員經電報獲知了這一消息[注 6]

兩日之後,亞歷山大遺體運往雅典都主教座堂,供公眾瞻仰直至10月29日葬禮。希臘王室返回希臘請求再次遭拒,王室中僅有奧爾嘉一人參加了葬禮[52]。參加葬禮的外國使節包括塞爾維亞攝政親王及其姐姐,俄羅斯約安·康斯坦丁諾維奇親王之妻埃萊娜公主瑞典王儲及其叔內爾徹公爵尤金親王、英國皇家海軍少將喬治·霍普爵士、法國海軍少將迪梅尼以及諸國駐雅典外交人員[53]

教堂儀式結束後亞歷山大遺體下葬於塔托伊宮[52]。希臘王室從未承認亞歷山大統治為正統。王室墓園中的其他君主均有「希臘人的國王、丹麥親王」碑銘,亞歷山大碑銘則為「亞歷山大,希臘人的國王及丹麥親王之子,1917年6月14日至1920年10月25日以其父之名統治」[52]。亞歷山大之妹,羅馬尼亞王后埃列娜稱亞歷山大亦不認為自己統治為正統,這或許亦能解釋他為何執意同阿斯帕西婭締結跨階層婚姻[34]

後事

編輯
 
亞歷山大祖母,希臘王后奧爾嘉。菲利普·德·拉斯洛1914年繪。奧爾嘉在亞歷山大死後及康斯坦丁復辟前攝政。

亞歷山大之死引發了王位繼承問題的爭議,希臘人民亦對政權的正統性產生了懷疑。亞歷山大所締結的不平等婚姻[注 7]導致其後代均無權繼承王位[注 8]希臘議會希望將康斯坦丁一世及喬治王儲亦排除於繼承序列之外,選定另一名王室成員繼承王位。1920年10月29日,在希臘政府要求下,希臘駐伯爾尼大使建議亞歷山大之弟保羅王子接受王位[56]。然而保羅認為父親和兄長仍舊在世,二人均未放棄繼承權,保羅本人將無法真正成為國王,由此拒絕了這一請求[57]

希臘王位就此空缺。1920年希臘議會選舉英語Greek legislative election, 1920中,共和派韋尼澤洛斯黨人與前國王康斯坦丁支持者發生公開衝突[58]。1920年11月14日保皇派在大選中獲勝,季米特里奧斯·拉利斯英語Dimitrios Rallis當選首相,韋尼澤洛斯(在大選中失去其議會席位)自願流亡海外。拉利斯請求奧爾加在康斯坦丁回歸之前擔任攝政王[59]

1920年希臘全民投票英語Greek referendum, 1920支持康斯坦丁回歸,康斯坦丁一世就此復辟。希臘此後在希土戰爭中敗北,軍事及平民損失慘重,亞歷山大在位時希臘在土耳其本土獲取的領土全數喪失。亞歷山大在議會選舉過程中死亡,推動了韋尼澤洛斯政權的垮台,希臘就此失去協約國支持,間接導致了其擴張野心的破滅[60]溫斯頓·邱吉爾稱:「這次猴子咬傷導致了25萬人的死亡」[61]

子嗣

編輯

亞歷山大與阿斯帕西婭·馬諾斯之女亞歷山德拉英語Alexandra of Yugoslavia(1921年–1993年)在國王過世五個月後出生。最初希臘政府堅稱亞歷山大未經父親或教會允許同阿斯帕西婭成婚,因此婚姻無效,所得子嗣亦為非法。然而在1922年7月,希臘議會通過法令,允許國王追認先前的王室婚事[62]。同年9月[1],在索菲要求之下,康斯坦丁承認亞歷山大同阿斯帕西婭婚姻有效,並授予阿斯帕西婭「王妃」頭銜[63]。亞歷山德拉日後則受認為希臘與丹麥公主,1944年在倫敦同南斯拉夫國王彼得二世成婚,育有一子南斯拉夫王儲亞歷山大英語Alexander, Crown Prince of Yugoslavia[64]

祖先

編輯
先祖
 
 
 
 
 
 
 
 
 
 
 
 
 
 
 
 
 
 
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森訥堡-格呂克斯堡公爵腓特烈·威廉[65]
 
 
 
 
 
 
 
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
 
 
 
 
 
 
 
 
 
 
 
黑森-卡塞爾的路易絲·卡羅琳[65]
 
 
 
 
 
 
 
希臘國王喬治一世
 
 
 
 
 
 
 
 
 
 
 
 
 
 
黑森-卡塞爾的威廉王子[65]
 
 
 
 
 
 
 
丹麥王后露易絲
 
 
 
 
 
 
 
 
 
 
 
丹麥的夏洛特公主[65]
 
 
 
 
 
 
 
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
 
 
 
 
 
 
 
 
 
 
 
 
 
 
 
 
 
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65]
 
 
 
 
 
 
 
俄羅斯大公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
 
 
 
 
 
 
 
 
 
 
 
俄羅斯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65]
 
 
 
 
 
 
 
希臘王后奧爾加
 
 
 
 
 
 
 
 
 
 
 
 
 
 
薩克森-阿爾滕堡公爵約瑟夫[65]
 
 
 
 
 
 
 
薩克森-阿爾滕堡的亞歷山德拉
 
 
 
 
 
 
 
 
 
 
 
公爵夫人艾蜜莉亞女公爵英語Duchess Amelia of Württemberg
 
 
 
 
 
 
 
亞歷山大一世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65]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
 
 
 
 
 
 
 
 
 
 
 
普魯士王后路易絲[65]
 
 
 
 
 
 
 
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卡爾·腓特烈[65]
 
 
 
 
 
 
 
德意志皇后奧古斯塔
 
 
 
 
 
 
 
 
 
 
 
俄羅斯的瑪麗亞·巴甫洛夫娜[65]
 
 
 
 
 
 
 
希臘王后索菲
 
 
 
 
 
 
 
 
 
 
 
 
 
 
 
 
 
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恩斯特一世[65]
 
 
 
 
 
 
 
英國王夫阿爾伯特親王
 
 
 
 
 
 
 
 
 
 
 
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的路易絲[65]
 
 
 
 
 
 
 
德意志皇后維多利亞長公主
 
 
 
 
 
 
 
 
 
 
 
 
 
 
肯特及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65]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公爵夫人維多利亞[65]
 
 
 
 
 
 

注釋

編輯
  1. ^ 1.0 1.1 本條目使用日期為新式格里曆。亞歷山大在世期間希臘使用舊式儒略曆
  2. ^ 1923年《洛桑條約》重新訂立希土國界,其結果對土耳其有利[32]
  3. ^ 希臘與丹麥的彼得羅斯親王稱韋尼澤洛斯「鼓勵這樁婚事,希望藉此損害王室聲譽,韋尼澤洛斯本人及其政黨將從中得利[36]艾琳·諾埃爾·貝克則向其岳父,英國國會議員約瑟夫·艾倫·貝克稱韋尼澤洛斯「本人支持這樁婚事,但真心認為婚事將極為不受歡迎」[37]
  4. ^ 阿蘭·克加里烏伯爵(1920年5月29日過世,時年38歲),一戰期間為法國空軍軍官[42]。車禍時同行的還有其妻子和兩名繼子(托奈沙朗特親王)。伯爵夫人受挫傷但總體安然無恙,其一子則失去了一隻手臂[43]
  5. ^ 一戰期間一英國軍官在敵軍戰壕內發現了此犬,將其贈予亞歷山大[28]
  6. ^ 尼古拉奧斯親王當晚得知新聞,但不希望打攪亞歷山大父母,次日早晨才告知父母這一消息[51]
  7. ^ 「不平等婚姻」指代王室成員同「較低」社會地位成員的婚姻,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貴庶通婚相似,但希臘並無此概念[54]
  8. ^ 復辟的康斯坦丁直至1922年7月才承認亞歷山大獨女亞歷山德拉英語Alexandra of Yugoslavia為希臘王室成員。然而,由於希臘王位繼承在康斯坦丁二世即位前使用薩利克法,亞歷山德拉仍無權繼承王位[55]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Montgomery-Massingberd, p. 327.
  2. ^ Carter, p. xi
  3. ^ 3.0 3.1 Van der Kiste, p. 62.
  4. ^ 4.0 4.1 4.2 Sáinz de Medrano, p. 174.
  5. ^ Van der Kiste, p. 83.
  6. ^ 6.0 6.1 6.2 6.3 Van der Kiste, p. 113.
  7. ^ Van der Kiste, p. 72.
  8. ^ Van der Kiste, pp. 74–75.
  9. ^ 9.0 9.1 9.2 9.3 Sáinz de Medrano, p. 176.
  10. ^ 10.0 10.1 10.2 Van der Kiste, p. 117.
  11. ^ 11.0 11.1 11.2 11.3 Sáinz de Medrano, p. 177.
  12. ^ Van der Kiste, pp. 89–101.
  13. ^ Van der Kiste, pp. 96–98.
  14. ^ Van der Kiste, p. 106.
  15. ^ 15.0 15.1 15.2 15.3 Van der Kiste, p. 107.
  16. ^ Bertin, pp. 215, 220.
  17. ^ Bertin, p. 220.
  18.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p. 305–307.
  19.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 306.
  20. ^ 20.0 20.1 Van der Kiste, pp. 107–108.
  21. ^ Van der Kiste, pp. 108–109.
  22. ^ Van der Kiste, p. 109.
  23. ^ Van der Kiste, pp. 110–111.
  24. ^ Van der Kiste, p. 115.
  25. ^ 25.0 25.1 25.2 Van der Kiste, p. 112.
  26.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 312.
  27. ^ Van der Kiste, p. 114.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Van der Kiste, p. 119.
  29.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p. 382–384.
  30.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 387.
  31.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 386.
  32. ^ Driault and Lhéritier, pp. 433–434.
  33. ^ Van der Kiste, pp. 117–118.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Van der Kiste, p. 118.
  35. ^ 35.0 35.1 Llewellyn Smith, p. 136.
  36. ^ Prince Peter of Greece and Denmark, "Comments by HRH Prince Peter of Greece and Denmark" in: Fleming, Patricia H. (June 1973). "The Politics of Marriage Among Non-Catholic European Royalty".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14, no. 3, p. 246.
  37. ^ Quoted in Llewellyn Smith, p. 357
  38. ^ Van der Kiste, pp. 118–119.
  39. ^ Van der Kiste, pp. 120–121.
  40. ^ "The King in a Motor Accident", The Times, 1920-05-29, p. 13.
  41. ^ "Narrow Escape While Motoring", The Argus, 1920-05-31, p. 8.
  42. ^ "Count de Kergariou Dead", The Times, 1920-05-31, p. 13.
  43. ^ "Greek King in Motor Smash",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920-07-10, p. 12.
  44. ^ Sáinz de Medrano, p. 178.
  45. ^ Kargakos, pp. 325–331
  46. ^ Llewellyn Smith, p. 135.
  47. ^ "Monkey Bites King of Greece", The Portsmouth Herald, 1920-10-14, p.1; Van der Kiste, p. 122.
  48. ^ Van der Kiste, pp. 122–123.
  49. ^ Van der Kiste, p. 123.
  50. ^ Van der Kiste, pp. 123–124.
  51. ^ Van der Kiste, p. 124.
  52. ^ 52.0 52.1 52.2 Van der Kiste, p. 125.
  53. ^ "Royal Funeral in Athens", The Times, 1920-11-02, p. 11.
  54. ^ Van der Kiste, p. 120.
  55. ^ Sáinz de Medrano, pp. 180, 238, 402.
  56. ^ Van der Kiste, pp. 125–126.
  57. ^ Llewellyn Smith, p. 139; Van der Kiste, p. 126.
  58. ^ Llewellyn Smith, pp. 144–148; Van der Kiste, p. 126.
  59. ^ Van der Kiste, p. 126.
  60. ^ Fry, Goldstein and Langhorne, p. 201; Goldstein, p. 49.
  61. ^ Churchill, p. 409, 引用自Pentzopoulos, p. 39.
  62. ^ Diesbach, p. 225.
  63. ^ Van der Kiste, p. 132.
  64. ^ Montgomery-Massingberd, pp. 327, 536, 544.
  65. ^ 65.00 65.01 65.02 65.03 65.04 65.05 65.06 65.07 65.08 65.09 65.10 65.11 65.12 65.13 65.14 Maclagan and Louda, pp. 34, 51–53, 187, 275–283.

參考文獻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Alexandra of Yugoslavia. For a King's Love. London: Oldhams Press. 1956. OCLC 2234245. 
  • Tourtchine, Jean-Fred. Alexandre I. Le Royaume des Deux-Siciles volume II – Le Royaume de Grèce [The 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 Volume II – The Kingdom of Greece]. Les Manuscrits du Cèdre. Dictionnaire historique et généalogique. Paris: Cercle d'Études des Dynasties Royales Européennes. December 1998: 165–167. ISSN 0993-3964. 

外部連結

編輯
亞歷山大 (希臘)
出生於:1893年8月1日逝世於:1920年10月25日
前任者:
康斯坦丁一世
希臘人之王
1917年6月11日—1920年10月25日
繼任者:
康斯坦丁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