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

位於中國天津市的大學

39°06′29″N 117°10′44″E / 39.108164°N 117.178813°E / 39.108164; 117.178813

天津大學
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學校徽
校訓實事求是
創辦時間1895年10月2日​(129年前)​(1895-10-02
 大清光緒二十一年農曆八月十四日
校慶日10月2日
學校標識碼4112010056
學校類型公立科研型綜合大學
黨委書記楊賢金
校長金東寒
職工人數4,966(2020)
學生人數36,426(2020)
大學部人數19,099(2020)
研究生人數12,662(2020)
博士生人數4,665(2020)
校址衛津路校區(校本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北洋園校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區雅觀路135號
濱海工業研究院校區(建設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嘉陵江道48號
校區衛津路校區
北洋園校區
濱海工業研究院校區
福州國際校區
總面積383.57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264.1萬平方米
代表色北洋藍[1]
暱稱天大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郵遞區號300072
網站www.tju.edu.cn

天津大學(英語:Tianjin University縮寫TJU),簡稱天大,始建於1895年10月,前身為清朝光緒皇帝御筆親批、盛宣懷創辦的北洋大學,初名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2][3]。自1895年建校伊始,歷經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校,國立北洋大學,北洋工學院等歷史沿革,至抗戰結束後的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復原回天津舊址,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1951年9月,奉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令,北洋大學與1903年2月創立的河北工學院合併,改稱天津大學。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地質、冶金、採礦、航天等院系外遷,南開大學津沽大學等院校工科併入,使天津大學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59年,天津大學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國家重點大學。1984年,天津大學成立了研究生院。2000年,被確定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2017年,天津大學入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

天津大學的校訓是實事求是,沿用1935年譜寫的《北洋校歌》。

天津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頂尖高校之一,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目前,天津大學法定住所為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天津大學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高校[4],2017年9月,天津大學入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學校設有衛津路校區、北洋園校區和濱海工業研究院校區。

校名沿革

編輯

最初由光緒帝御筆欽准,1895年10月定名北洋大學堂,並由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盛宣懷任首任督辦,美國教育家丁家立(Charles Tenney)任總教習。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1912年,改成北洋大學校。1913年改稱國立北洋大學。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1929年6月起,北洋大學稱「國立北洋工學院」。抗日戰爭開始後,「國立北洋工學院」赴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組建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於1938年7月改稱國立西北工學院。1946年5月,在天津復建國立北洋大學。1951年9月,河北工學院北洋大學合併,定名為天津大學(後於1958年在天津復建河北工學院)。

歷史沿革

編輯

籌備時期

編輯
 
盛宣懷與北洋大學堂部分教師合影

清德宗光緒十八年(1892年),盛宣懷任津海關道後,即著手研究興辦新式學堂[5]。他與當時在天津自辦中西書院的美國傳教士、李鴻章的英文教師丁家立來往密切、共同商討辦學之事[5]。後秉承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意旨,盛宣懷和丁家立籌辦一所新式學堂,研究草擬辦學章則、辦法、實施計劃[6]

甲午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批判中學、提倡西學的思潮興起,津海關道盛宣懷將《擬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稟》修改後,於1895年9月19日(清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初一日)稟請繼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王文韶,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6]。受到甲午戰敗後批判中學、提倡西學的思潮影響,王文韶將擬定的「中西學堂」改為「西學學堂」,但對天津中西學堂章程未作修改[6]。9月30日,王文韶上奏摺《津海關道盛宣懷創辦西學學堂稟明立案由》[6]。10月2日,僅僅時隔幾天,光緒皇帝即硃批「該衙門知道」,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6]。 為了儘快開辦,盛宣懷利用博文書院因經費緊張抵押給銀行而空閒數年的校舍,集資將其贖回,利用博文書院原校舍開辦北洋大學堂[5]。不同於某些大學的做法,雖然北洋大學占據創建於1886年博文書院之校舍,然北洋大學與博文書院並無聯繫,校史也不以博文書院計算。

初創時期

編輯

1895年10月18日,在盛宣懷和時任直隸總督王文韶的參與下,北洋大學堂在原吞納學院(博文書院)舊址正式開辦[7],在香港等地招生,曾有千餘人報名,最後僅錄取十餘人[8]。北洋大學堂開辦之初,設頭等學堂和二等學堂。頭等學堂,學制四年,為參考美國大學的大學本科階段教育[8]。二等學堂則為大學預科、高中階段教育[6]

 
北洋大學頒發予王寵惠的欽字第一號考憑
 
1903年北洋大學堂主樓

1900年,北洋大學堂首批學生畢業,由香港考入北洋大學堂的王寵惠作為成績最優者獲欽字第壹號考憑(畢業證書),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國內大學文憑者[9]。同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地區,北洋大學堂一度被迫停辦,部分師生因戰亂南遷至上海,在盛宣懷的安排下入讀南洋公學專門開設的鐵路班[10]。北洋大學堂校舍為德軍占據為兵營,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致使北洋大學一度無從考證開學紀念日以慶祝校慶,而是以光緒帝硃批同意開辦北洋大學堂奏摺的日期(1895年10月2日)作為校慶日[7][5]

1901年,經過多年籌備後,盛宣懷委託傅蘭雅帶領王寵惠陳錦濤等八名學生赴美留學,是北洋大學首次派遣學生赴海外留學[11]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在天津推行新政之際,頗為重視近代教育的發展[12]。1902年9月,袁世凱著令恢復北洋大學堂並另覓校地復建,將西沽武庫全部房屋撥給北洋大學堂作為校舍,並新建一座新樓,增設一所圖書館[13]。同年,袁世凱委任丁家立兼任保定直隸高等學堂總教習,丁家立將該學堂改造為北洋大學堂的預科[8]。1903年4月,北洋大學堂在西沽正式複課,南遷至上海入讀南洋公學的師生隨鐵路班遷回天津[10]。同時,學校又召集原北洋大學堂及北洋水師學堂舊生數十人,因程度不齊,均先入預科,補習普通科目後依成績分班進入法律土木工程或採礦冶金之專門正科肄業[5]

1907年,北洋大學堂附設師範科,專門培養中等學堂英文師資,由於天津、保定二處已成立優級師範科,故此附設的師範科隨後即停辦[5]。1911年,清政府賞北洋大學堂11名優等畢業生以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賞給9名中等畢業生進士出身[13]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大學堂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隸屬於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但經費仍由直隸省撥付,學生由官費資助改為自費[14]。1913年,北洋大學校改名為國立北洋大學,督辦一職改稱校長[13]。由於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地緣、學科相近,1913年、1914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先後提議「北京大學併入北洋大學」和「北洋大學併入北京大學」均遭到反對,最終提出「北京大學設文、理、法、醫四科,北洋大學專設工科而漸加擴充」,仍未獲認同[15]。1917年,蔡元培建議教育部令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逐漸併入北京大學,將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獲教育部同意[15]。1918年,北洋大學三名畢業生「連中三元」,徐謨考取全國外交官考試第一名,勵平考取全國高等文官考試第一名,康時敏考取清華留學考試第一名[15]

專辦工科時期 

編輯

1917年起,奉教育部令,北洋大學法科被迫停止招生,至1920年終結,國立北洋大學由工學法學並重的學科布局轉變為專辦工科[15][13]。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北洋大學學生積極參與罷課遊行等活動,罷課共持續三個月,孫越崎張太雷等因為參加罷課而遭北洋大學開除學籍[16]。同年,北洋大學採礦冶金學門又細分為採礦學門、冶金學門[13]

1924年3月,北洋大學學生不滿當時學校未採納新學制,學生代表向時任校長馮熙運請願實行新的學制、組建董事會,遭到回絕[14]。學生代表開始向教育部以及直隸省政府請願[14]。3月14日,馮熙運將學生代表開除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而離職[14]

1928年7月,主管全國高等教育的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不顧反對意見和客觀現實條件,強行效仿法國推行大學區制,劃河北、熱河兩省和北平、天津為北平大學區[17]。北洋大學時任校長劉仙洲反對此舉並辭職,茅以升接任[18]。國立北洋大學名稱被取消,改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19],簡稱國立第二工學院[20]。 1928年10月6日,由於反對聲浪極大、經費龐大、事權不統一等原因,蔡元培請辭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職務[19]。10月24日,大學院及相關制度遭撤銷[19],北洋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開始謀求從北平大學體系脫離並獨立建校。1929年3月31日,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遭受火災,學校的教學大樓、圖書室及水力研究室、材料試驗室、地質標本室、礦石陳列室、圖畫講室等均被焚毀[13],起火原因未能查明[21]。災情發生後,時任院長茅以升爭取到庚子賠款進行修繕[22], 北洋大學各地的校友也進行了多次援助[23]

 
1933年落成的北洋大學南樓

1929年8月,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正式從國立北平大學和大學區體制中脫離並獨立,但此時學校專辦工科,不合綜合性大學建制,因此暫定校名為國立北洋工學院[13]。國民政府教育部出面組織了以原北洋大學校友王寵惠、陳立夫、王正廷等組成的「國立北洋大學籌備委員會」以期早日恢復大學建制[24],然而直至抗日戰爭爆發該籌委會存在的八年間未曾召開過一次會議[25]。1930年2月,北洋工學院學生不繳費引起停課問題,並致茅以升辭去校長職務[20]。1931年,國立北洋工學院增設了電機工程學專業[13]

1933年11月,李書田主持制定了《北洋同學會章程》,向北洋大學校友集資在1929年被焚毀的主樓舊址修建了南樓、北樓兩座建築[26]。同年,國立北洋工學院成立了礦冶工程研究所和工程材料研究所,次年兩所合併組建國立北洋工學院工科研究所[13]。1934年,河南大學土木系停辦,該系學生22人及設備轉入國立北洋工學院[26]。1935年,北洋大學堂建立40周年之際,譜寫了《北洋校歌》[26]。同年,學校停止開辦預科教育[13]。1937年3月,時任校長李書田親自製定了《國立北洋大學籌備緣起及分期完成計劃》並呈送國民政府教育部,方案中規劃將北洋大學擴展建設成為包括文、理、工、醫、法共五科四學院的綜合性大學並設立研究院所拓展科學研究事業,其中,醫學院的建設已經進入實際籌備階段,但最終因戰爭原因而終止[24]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
 
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的教育部訓令,原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任籌備主任

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天津淪陷。9月10日,奉教育部令,國立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研究院等院校內遷陝西,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3]。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27]。由於地處中國西北地區,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辦學經費極度短缺,物資匱乏、頻繁遷校、難以聘請到師資等因素都給辦學帶來困難[27]。師生的大量遷入導致物價飛漲,師生不滿情緒高漲,學潮不斷[27]。與國立西南聯合大相比,西北聯大的內部派系鬥爭激烈持久、難以融合[27]

1938年7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對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進行改組,國立北洋工學院聯合東北大學工學院等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28]。然而,籌備國立西北工學院時幾方在採用委員會制和院長制存在分歧,而李書田在執行北洋工學院的學籍管理規定時嚴格且強硬,導致1938年底校內出現大規模學運[27]。1939年1月,李書田在開除鬧事學生未果的情況下,帶領部分原國立北洋工學院魏壽琨曾炯周宗蓮等知名教授及學生離開了學校[27]

1941年10月,北洋大學校友在貴陽舉行的中國工程師學會年會上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籌資設立「私立北洋工學院」[23]、建立北洋中學等,期間曾任北洋工學院院長的李書田茅以升曾商談籌資在貴州洽購土地恢復北洋大學,但未能成功[21]。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迫於北洋大學校友壓力,出台了一項特別舉措:在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大學時,將其工學院獨立劃出,更名為北洋工學院並自主招生,被稱為「泰順北洋工學院[8]。泰順的北洋工學院成立後,內遷到西安市的北洋校友受到鼓舞,在當地發起組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5][8]

天津復校時期 

編輯
 
1947年5月20日,北洋大學等天津學生舉行「反飢餓、反內戰」大遊行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關於北洋大學復校的呼籲聲浪日益高漲[8]。1945年10月,北洋大學第一名畢業生、時任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親自向教育部發出函電,要求早日恢復具有悠久歷史的北洋大學[23]。1946年1月,國民政府正式下達關於恢復北洋大學令,並聘請王寵惠為北洋大學籌委會主任[23]。同年秋,北洋工學院返津在原西沽校址復校,改名為國立北洋大學[8]。此後,國立西北工學院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三校師生先後返回天津西沽參加復校[5]。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茅以升任校長,設有理、工兩院:理學院設有數學、物理、化學、地質等系;工學院設土木、水利、採礦冶金、建築、化工、機械、電機、航空、紡織等系[13]。1946年,時任北洋大學理學院院長陳藎民赴京接收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五分班並改組為國立北洋大學北平部[29]。1947年5月,教育部要求北洋大學北平部遷往天津遭反對。8月,該部被北京大學接收[29]。同年,建立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採礦工程、冶金工程和化學工程5個研究所[13],北洋大學水利工程系與華北水利工程總局聯合建立了「天津水力試驗所」,為此後華北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提供支持[13]

1949年1月,天津政權更替,學校的主管關係變更頻繁,先後轉隸屬於天津軍事管制委員會、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最終劃歸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領導[13]。1951年6月2日,時任教育部部長馬敘倫簽發文件,將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自1951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新校,初步意見擬定名為天津大學[30][2]。9月26日,在北洋大學南院大禮堂舉行了天津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30]。同時,學校在七里台建設天津大學新的校舍[13]

1949年以後

編輯
 
天津大學建築系1952級本科生畢業照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領導。

1951年,高等院校的調整與合併以及對私立學校的改造在全國範圍內展開。1951年6月2日,教育部發出(高三字第533號)文,主要內容為:關於北洋大學和河北工學院兩校合併問題,教育部決定:兩校合併,自1951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新校。初步意見,擬定校名為「天津大學」。9月,經政務院批准,北洋大學河北工學院合併,更名為「天津大學」,直屬教育部領導並成立校務委員會,主席劉錫瑛,副主席趙玉振潘承孝。9月26日,天津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時任天津市市長黃敬出席並講話。11月,教育部召開了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研究擬定工學院調整方案,將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津沽大學三校進行院系調整。1952年3月,天津市高等學校調整委員會成立,津沽大學教務長、黨支部書記王金鼎任委員會副主任。高校調整委員會最終研究決定將天大、南開和津沽三校合併為兩校:一為多科性工業性的天津大學,一為綜合性的南開大學。

 
毛澤東到天津大學視察

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天津大學大量院系調出,南開大學、津沽大學等院校工學院併入天津大學,天津大學從綜合性大學調整為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原津沽大學工學院併入天津大學,其中土木工程系、建築工程系併入天津大學土木建築工程系[31]。為了滿足院系調整後的天津大學的教學生產和生活管理上的需求,教育部與天津市決定將天津大學由西沽校址遷至原隸屬於南開大學但並未開發使用的七里台地區,並立即著手籌建、當年秋季在新址開學。從此,衛津河西畔、南開大學建築群開始了新天津大學的建校工程,而建校的物資大部分通過衛津河到學校新址[32]。1958年,原河北工學院部分院系自天津大學分離並在北洋大學原西沽校址復校。

 
天津大學校門

1959年,天津大學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指定為首批16所國家重點大學之一。

中華民國政府戰敗遷台後,原民國大陸名校在台灣掀起復校潮[33]。1960年代,遷居台灣的北洋大學校友曾為國立北洋大學在台灣復校作出努力,但未能成功[18]

1966年,天津大學設有無線電電子工程、光學與精密儀器、水利工程、機械製造工程、動力與自動化工程、土木建築工程、化學工程等7個系、38個專業。「文革」期間,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影響了學校事業的正常發展。

1978年2月,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於恢復和辦好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天津大學恢復了「文化大革命」前直屬教育部領導的重點高校。

1978年,在天津大學的指導下,在天津市成立了第一分校第二分校第三分校第四分校第五分校共五所走讀制大學,以增加天津市的大學招生名額[34]

1981年,天津大學經國務院批准,獲得中國大陸高校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12月,天津大學成立研究生院,是中國大學中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之一。1980年代,曾有北洋大學校友推動天津大學復名北洋大學,亦未能成功[18]。1995年5月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中國首批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19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百年校慶大會隆重召開。

1996年1月,天津大學濱海工商管理學院在塘沽區掛牌[35]。1997年6月,天津大學進行學院制改革,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等11個學院相繼成立。

1990年代後期,中國大學合併浪潮中,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希望學科互補、地緣相鄰的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合併,教育部和天津市以第十個入圍985工程的名額等條件向兩校施壓[36]。但是,在校友反對等多方面因素下,合併計劃最終失敗,兩校明確將辦學方針調整為「各自獨立辦學、相互緊密合作」,兩校之間連通的天南街也築起了圍牆[36]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簽署關於重點共建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的協議,兩校根據「共建、調整、合作、合併」方針開始了合作辦學體制的探索,同時兩校入圍「985工程」。

2000年,天津大學決定對校辦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並爭取上市,並將1億元資金委託給深圳時代公司進行購買股票、質押融資。而到2003年下半年﹐質押的股票被相關證券公司陸續強行平倉,款項無法追回。2004年起天津大學以法人身份直接進入股市,先後持有大商股份、新鋼釩、海特高新等股票,一度成為攀枝花新鋼釩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大股東。最終因巨額虧損,導致時任校長單平、副校長杭建民被免職[37]

 
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青年湖

2010年3月,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協議支持天津大學新校區建設[38]。2013年6月3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後勤學院與天津大學合作共建天津大學醫學院武警後勤學院醫學部);雙方還將在多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39]。2014年6月17日,《天津大學章程》經教育部第18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並予核准。2015年6月17日,天津大學法學院成立[40]

2015年12月,中共天津大學第九屆第49次常委會會議討論確定了雙峰道地塊、內燃所船池地塊、鞍山西道地塊的四至範圍,決定先出讓雙峰道、內燃機船池地塊,暫不出讓鞍山西道地塊,視雙峰道和內燃機船池地塊資金情況再行決定[41]

2016年1月,天津大學決定與喬治亞理工學院在深圳市共建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42]

2018年8月,天津大學牽頭的大科學裝置——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將在北洋園校區建設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擬設施[43]

2020年,天津大學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在美國國會對喬治亞理工學院與天津大學的合作關係進行審查後,喬治亞理工學院於2024年9月決定終止與天津大學的合作關係,停止參與天津大學喬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的項目[44][45]

2021年2月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原屬天津大學管理的獨立學院天津大學仁愛學院脫離該校管理,並轉設為民辦普通高等學校天津仁愛學院,由天津市仁愛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有[46]

院系調整

編輯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開大學津沽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化學工程系,北京鐵道學院的建築工程系等院系併入天津大學;天津大學數學系、物理系併入南開大學。此後,從天津大學調出的科系還有:

1958年又從天津大學抽調力量重新組建河北工學院,現為河北工業大學。 因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武漢大學部分院系、天津工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知名高校,均與天津大學和北洋大學有較深的歷史淵源。 經過院系調整後,天津大學遷入南開區七里台新校址,下設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建築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紡織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個工科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另設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業學校。此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天津大學已逐步形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格局,並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

學校象徵 

編輯

校訓

編輯

天津大學的校訓始自於趙天麟任北洋大學校長期間,在總結北洋大學辦學理念與專業背景的基礎上,擬定「實事求是」為校訓[47]。1951年後,繼承北洋大學學緣的天津大學仍然沿用該校訓[47]。2014年,天津大學在報教育部核准的《天津大學章程》第五條確定校訓為「實事求是」(英語:Seeking Truth from Facts[48]

校徽

編輯
 
天津大學校徽

天津大學在北洋大學時期的校徽為盾形,底色為金色和藍色相間,金色象徵北洋大學為皇帝御批國立官辦的大學,藍色象徵學校地處渤海之濱,面向大海,因此藍色成為北洋校色,被稱為「北洋藍」。校徽的中心是一本打開的書,正中撰寫著「實事求是」,是北洋大學的校訓和精神核心。環繞四周的是三個堡壘和五支箭頭,代表著制定校徽時北洋大學的三個學科和五個班級,圖案的上方書寫著「國立北洋大學」[49]。目前,天津大學的校徽為北洋藍色圓形校徽,校徽中心為抽象的原北洋大學盾牌形校徽。

校歌 

編輯

1935年9月23日,北洋大學堂的建校40周年前夕,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長蕭友梅作曲、教授廖輔叔填詞,為國立北洋工學院譜寫了《北洋校歌》[50]。北洋大學改組為天津大學後,曾譜寫了《天津大學代校歌》,但最終仍繼承沿用了1935年版的《北洋校歌》作為天津大學的校歌。2014年,經教育部審核的《天津大學章程》第八十二條正式確認學校沿用1935年9月23日確立的校歌(《北洋校歌》)為天津大學正式校歌[48]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110周年校慶雕塑

建校紀念日 

編輯

由於建校初期的檔案被焚毀,北洋大學堂開學紀念日曾一度無從考證[7]。1925年,北洋大學堂建校30周年之際,時任校長劉仙洲對北洋大學堂初辦時期的幾個關鍵節點進行了考證:盛宣懷稟請直隸總督王文韶的日期為1895年9月19日;王文韶稟報光緒帝的日期為同年9月30日;光緒帝硃批「該衙門知道」的日期為同年10月2日[8]。但根據劉仙洲當時所掌握的資料,惟獨北洋大學堂正式開學的日期無從考證[8]。於是,最終確定北洋大學以光緒帝硃批同意開辦的日期(1895年10月2日)為建校紀念日[8]。日後,經學者根據史料考證,北洋大學堂實際的開學日期為1895年10月18日[7]。目前,天津大學沿用北洋大學傳統以光緒帝硃批日期(1895年10月2日)作為建校紀念日或校慶日[48]

學校現狀

編輯

天津大學現25個學院(部),57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新技術推廣中心2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共77個。

院系設置

編輯
 
天津大學校門夜景

天津大學自北洋大學堂時期起設置專業的主導思想是直接面向產業應用,因此科系設置與近代產業緊密結合[24]

研究機構

編輯

師生人數

編輯

學校現有教職工4727人,全日制在校生33159人。

出版刊物

編輯

排名聲譽

編輯
大學排名
天津大學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51]401–500名(2022)
《QS》世界排名[52]334名(2022)
《US NEWS》世界排名[53]308名(2022)
《ARWU》世界排名[54]151–200名(2021)

在教育部學位中心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天津大學25個一級學科參評,14個學科進入A類,占參評學科總數的56%,較第三輪學科評估有較大提升。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進入A+檔,在四輪國家一級學科評估中蟬聯第一。

  天津大學進入學科評估A類的14個一級學科分別是: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為A+檔,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等4個學科為A檔,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等9個學科為A-檔。與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相比,進入前5%的學科數增加了3個,進入前10%的學科數增加了8個。

校園環境

編輯
 
新校區在海河教育園的位置

衛津路校區

編輯

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位於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東臨衛津河,北靠鞍山西道,南與南開大學相連,占地面積181.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0.6萬平方米。毗鄰衛津路校區的原天津師範大學北校區已被天津大學收購。衛津路校區內有四個湖泊:青年湖、敬業湖、愛晚湖和友誼湖。2013年1月,位於今天河北工業大學校內的北洋大學堂舊址和天津大學建築群被核定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55]

北洋園校區

編輯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位於天津市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區雅觀路135號,距衛津路校區約22公里,與南開大學新校區比鄰而建。北洋園校區占地3650畝,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一期建設面積90萬餘平方米[56],於2011年12月開始施工,2015年基本建成。[57]

北洋園校區整體布局呈輻射狀分布,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等所有公共區域都布置在學校中心島,而體育場館等則在島外的校區外沿。中心島經七座橋梁與外沿連接。

歷史建築

編輯

天津大學歷史上曾主要在原博文書院舊址(今天津海河中學)、西沽武庫舊址(今河北工業大學)辦學,1951年至今天津大學在七里台的衛津路校區辦學,2015年北洋園校區啟用。位於北運河畔的北洋大學堂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位於七里台的天津大學建築群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北洋大學堂舊址 

編輯
 
1930年左右建造的北洋大學團城及校門
北洋大學堂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02年
編號7-1624-5-017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現存的北洋大學堂舊址位於天津市紅橋區光榮道2號北運河畔的河北工業大學校內,最初是西沽武庫的舊址。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將西沽武庫劃撥給北洋大學堂作為校舍,原西沽武庫的八座軍械庫,其中二座改為教室,六座軍械庫改為學生宿舍[13]。1903年,北洋大學堂遷至此處辦學。原北洋大學堂舊址現存建築有團城、南樓、北樓[58]。團城建於1930年左右,為磚木結構平房,青瓦坡頂,建築外立面為青磚牆面,曾為北洋大學辦公用房[58]。1929年3月,北洋大學堂最具規模的主樓毀於火災[13]。李書田出任校長後,向北洋校友募資,在被焚毀的主樓舊址修建了南樓、北樓[26]。南樓、北樓均為三層磚混結構樓房,建築布局對稱,建築外立面為紅磚牆面[58]。南樓建於1933年,現為河北工業大學校史館,門上有牌匾「北洋工學院」;北樓建於1936年,門上有牌匾「北大樓」,現為河北工業大學第五教學樓[58]

2005年,原北洋大學堂北樓、南樓和團城被等級為天津歷史風貌建築[59]。2015年5月,北洋大學堂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2016年9月,北洋大學堂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60]

天津大學建築群 

編輯
 
天津大學第九教學樓
天津大學建築群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54年
編號4-99
認定時間2013年1月5日

天津大學建築群包括標誌性建築第九教學樓,第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一教學樓,土建館、內燃機大樓、圖書館(北館)、體育館、第三學生食堂,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成的學生宿舍區和六村教職工宿舍等,這些建築內部歷經多次裝修,保存完好,至今仍為辦公、教學、居住之用。目前,天津大學第五教學樓、天津大學第六教學樓、天津大學第八教學樓和天津大學第九教學樓這四座建築被認定為為一般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61]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62]

天津大學第九教學樓建於1954年,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創始人徐中教授設計。該建築坐北朝南,為磚木四層結構,建築頂部為灰色水泥板瓦歇山頂,屋頂正中為十字交叉歇山屋脊,鴟吻為飛翔的白鴿,建築外立面為琉缸磚清水牆面。建築分台基、主體、屋頂三段,建築前月台台階直通位於第二層的主入口。檐頭處理較簡單,僅在關鍵部位模仿古建築設「霸王拳」加以裝飾。山頂、屋脊及比例精確的門窗等建築風格洗鍊端莊,奠定了該建築為天津大學群樓之首的地位。在總平面布局上,該樓位於第五和第六教學樓之間偏北方向,三建築呈「三足鼎立」之勢。[63]

行政管理 

編輯

創始人

編輯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的創始人是清末政治家、實業家、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盛宣懷

管理者

編輯

1895年,津海關道盛宣懷奏請光緒帝后創辦北洋大學堂,並任首任督辦,聘丁家立為總教習掌管全校的教務工作[11]。1896年起盛宣懷開始督辦鐵路,津海關道李岷琛兼任北洋大學堂督辦至1903年[5]。1903年至1904年,唐紹儀任北洋大學督辦。1904年1907年,梁敦彥任北洋大學督辦[5]。1907年至1908年,梁如浩任北洋大學督辦[5]。1908年至1910年,蔡紹基出任北洋大學督辦[5]。而唐紹儀、梁敦彥梁如浩蔡紹基四人均是中國留美幼童教育背景,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64]。1910年至1911年錢明訓任北洋大學督辦[5]。1912年1月至1913年3月,徐德源任北洋大學督辦[5]

1913年,學校取消督辦,改稱校長。1913年3月至1914年3月任直隸教育司司長蔡儒楷兼國立北洋大學校校長[5]。1914年,哈佛大學法學博士趙天麟教授繼任北洋大學校長[47]。掌校期間,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校訓並被沿用至今[48]。1920年1月,直隸省政府任命哈佛大學法學博士馮熙運繼任校長,因省政府任命國立大學校長不合規則及馮對待學運學生態度強硬,引發學生「驅馮」[14]。1924年8月,馮熙運再次因施政引發學生不滿、觸發學運後離職[14]。1924年9月,劉仙洲繼任校長[65],1928年7月因反對將國立北洋大學改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而辭職[18]

1928年7月至1930年6月,茅以升先後擔任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院長、國立北洋工學院院長[22]。1930年7月至1932年,蔡遠澤任院長[5]。1932年至1939年2月,曾於1923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北洋大學土木系的李書田任國立北洋工學院院長,任內擬定《北洋同學會章程》《北洋校歌》並制定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建制的規劃[26],曾計劃在西安購買土地建設分院,但未能實現。

1939年2月至1943年10月,賴璉擔任國立北洋工學院院長,任內多次受到學運衝擊和困擾[27],1943年10月至1946年5月潘承孝擔任國立西北工學院院長[66];1942年12月至1946年5月陳藎民擔任泰順北洋工學院院長;1944年至1946年5月,李書田擔任國立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院長[26]

1946年,國立北洋工學院在天津復校,並更名國立北洋大學[13]。1946年5月至1948年8月,橋梁專家茅以升受聘復校後的國立北洋大學校長,但一度未能到任[22]鍾世銘等曾代理校長職務[67]。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水利專家張含英擔任國立北洋大學校長[68]。1949年4月,劉錫瑛被任命為國立北洋大學校長,直至與河北工學院組建天津大學,擔任天津大學時期的第一任校長[69]

1952年至1957年3月,吳德兼任天津大學校長。1957年至1966年,張國藩擔任天津大學校長。1997年至2006年7月,單平任天津大學校長。2006年7月至2011年1月,龔克擔任天津大學校長。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李家俊擔任天津大學校長。2016年9月至2019年2月,鍾登華擔任天津大學校長[70]

2016年9月,劉建平在擔任天津大學黨委書記14年後離任,原校長李家俊繼任[70]。2019年5月起,金東寒擔任天津大學校長[71]。2021年8月,楊賢金任天津大學黨委書記。

黨委書記
職務 姓名 任期 備註
黨委書記 李曙森 1956年—1957年
黨委書記 賈震 1957年—1963年
黨委書記(代) 李曙森 1963年—1965年
黨委書記 蘇莊 1977年—1979年
黨委書記(兼) 路達 1979年—1981年
黨委書記 胡泮生 1981年—1983年
黨委書記 李瑞 1983年—1984年
黨委書記 楊輝 1984年—1991年
黨委書記 楊渝欽 1991年—2002年
黨委書記 劉建平 2002年—2016年9月 [70]
黨委書記 李家俊 2016年9月—2021年8月
黨委書記 楊賢金 2021年8月—

兩院院士

編輯

天津大學共有全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17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流體力學專家周恆教授,建築學專家彭一剛教授,生物物理學家張春霆,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姚建銓教授,組合數學家陳永川教授,地球化學和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家劉叢強教授,合成生物學專家元英進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感光材料專家鄒競教授,化工工業結晶專家王靜康教授,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家葉聲華教授,一般力學專家陳予恕,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余貽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鍾登華,動力機械工程專家金東寒,內燃機學專家蘇萬華教授,專用機械設計與製造專家王樹新,電力系統配電網技術專家王成山等。

校辦產業 

編輯

1985年,天津大學投資創辦了全民所有制的天津大學填料廠,1993年9月年改制為天津大學填料塔新技術公司。1991年,天津大學天財計算機信息系統工程科技開發部成立,適逢會計電算化的市場機遇,開發出天財系列服務軟體系統並迅速占據了天津市場,逐漸壯大規模成為天津大學天財信息系統工程中心。1997年,天津大學將天津大學天財信息系統工程中心和天津大學填料塔新技術公司的全部經營性淨資產折資入股,其他發起人以實物資產或貨幣資金投入,採取募集方式設立了天津大學天財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是天津市第一家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同時也是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首家高校科技公司。但該公司於2005年陷入經營困難,天津大學將其持有的天大天財2998.763萬股國有法人股(占總股本的24.43%)對外轉讓[72]。1998年,天津大學無線電廠和北洋科技開發公司對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

校友

編輯

天津大學校友指曾在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校、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北洋大學和天津大學各時期學習、工作、進修以及專職、兼職任教等人士。同時,《天津大學章程》將1895年建校以來各個時期歷史沿革的學習、工作、進修的人員和獲得名譽學銜、榮譽學銜的人員等納入天津大學校友[48]。北洋大學校友活動踴躍積極,在校舍遭遇火災等困難時均曾踴躍捐資,在抗日戰爭時期校友亦曾踴躍向各界呼籲、向教育部施壓促成北洋大學復校[8]

校友會 

編輯

天津大學最早的校友組織可以追溯到1909年北洋大學畢業留美的王正廷馬寅初等人在美國組織的北洋大學同學會[73]。北洋大學校方不晚於1913年已經成立校友組織,1933年時任校長李書田主持制定了《北洋同學會章程》[26]。截至1937年已經在13個地方成立了校友會。1984年,天津大學恢復成立了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友總會,史紹熙教授擔任首屆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友總會會長[74]

知名校友 

編輯

1895年,王寵佑王寵惠等成為北洋大學堂的第一屆學生。王寵惠是第一名的成績自北洋大學堂畢業,獲「欽字第壹號」考憑(畢業證書),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國內大學文憑者,日後出任中華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國務總理[9]

  • 徐志摩,著名詩人,1916年入學北洋大學法學預科。
  • 鄭漢鈞,前香港立法局議員,1948年畢業於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
  • 王守業,前海軍中將,1964年被天津大學錄取。
  • 王正廷,外交家,體育活動家。1896年入學北洋大學二等學堂,1900年升入北洋大學頭等學堂。
  • 陳立夫,政治家,1922年畢業於北洋大學採礦系。
  • 王世傑,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11年天津北洋大學堂採礦冶金科肄業後參加革命。
  • 曾養甫,「中國土木水利(交通)建設之父」、「孫中山建國方略實踐第一人」。1923年天津北洋大學礦冶系畢業。
  • 師昌緒,1945年天津北洋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時期)礦冶系畢業。
  • 馬寅初,中國近現代教育家、經濟學家、人口學家,1901年入學北洋大學堂礦冶專業。
  • 金問泗,1915年畢業於北洋大學法學系。
  • 張太雷,革命先驅,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廣州起義主要領導人。1920年畢業於北洋大學法科[16]
  • 鍾世銘,民國政治家,清末北洋大學堂畢業。
  • 吳自良,1939年畢業於北洋工學院航空工程系。
  • 陳之藩,1948年畢業於北洋大學電機系。
  • 賈慶林,中央政治局常委,1958年被保送到天津大學深造。
  • 榮智健,1959年考入天津大學電機工程系。
  • 何勇,政治家,1967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系。
  • 李榮融,政治家,1968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工程系電化學工學專業。
  • 顧雛軍,1984年天津大學熱能工程系研究生畢業。
  • 錢永銘,交行董事長,財政部次長。1902年入北洋大學學習財政經濟學。
  • 葉秀峰,曾任國民黨中統局長。北洋大學礦冶系畢業。

天津大學校友在建築領域的傑出校友頗多,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要建築設計負責人均為天津大學校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國家體育場中方設計主持人李興鋼、國家游泳中心中方總設計師趙小鈞等。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MYK:C100M70Y0K0,Pantone銅版紙:2955 C。色彩數值來源:天津大学视觉形象识别手册 (PDF). 天津大學. [2017-09-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5-07). ,此處使用的RGB值由Pantone值轉換而來。
  2. ^ 2.0 2.1 宗文舉; 張寶運.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创举——北洋大学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5): 345–349. CNKI TDXS200505007. 
  3. ^ 大学章程. 天津大學. [2017-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6). 
  4. ^ 天大简介. 天津大學. [201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8).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王傑; 韓雲芳 (編). 百年教育思想与人物/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校史研究丛书.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618-3071-0. 
  6. ^ 6.0 6.1 6.2 6.3 6.4 6.5 馬璐瑤. 中国近代大学初创时期立校章程文本研究——以《天津中西学堂章程》为例 (碩士論文). 四川師範大學. 2016. CNKI 1016096213.nh. 
  7. ^ 7.0 7.1 7.2 7.3 歐陽圻. 北洋大学堂究竟开办于几月几日?. 社會科學報. 2015-08-27.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編輯室.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1990. ISBN 9787561802182. 
  9. ^ 9.0 9.1 王傑. 谁获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博覽群書. 2015, (10): 13–16. CNKI BLQS201510003. 
  10. ^ 10.0 10.1 盛懿; 孫萍; 歐七斤. 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6-03. ISBN 9787313042231. 
  11. ^ 11.0 11.1 王傑. 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 高教探索. 2008, (6): 74–80. CNKI GJTA200806016. 
  12. ^ 韓兵; 劉霞. 改革与勃兴——兼论袁世凯与直隶教育近代化.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4 (2): 109–114. CNKI LCHK201202021.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天津市志·高等教育志. 天津: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2007.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史良. 试论北洋大学1924年抗议风潮发生的原因.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6, 21 (4): 6–10. doi:10.13559/j.cnki.hbgd.2016.04.002. CNKI HBGD201604002. 
  15. ^ 15.0 15.1 15.2 15.3 焦德芳、宋雪峰. 近代中国第一法科的那些人与事. 人民法院報. 2015-07-10. 
  16. ^ 16.0 16.1 張振興. 张太雷与北洋大学.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4 (6): 567–570. CNKI TDXS201206018. 
  17. ^ 王昊. 民国时期的北平大学区风潮. 百年潮. 2002, (2): 63–66. doi:10.16624/j.cnki.11-3844/d.2002.02.011. CNKI BNCH200202010. 
  18. ^ 18.0 18.1 18.2 18.3 佚名. 北洋大学的多次复校活动. 人民政協報. 2005-05-25. 
  19. ^ 19.0 19.1 19.2 嚴海建.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北平大学区风潮论析.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9, 45 (1): 85–94. CNKI NJDX200901014. 
  20. ^ 20.0 20.1 佚名. 茅以升谈北洋停课原因(1933年3月11日《大公报》天津版). 文史博覽. 2010, (5): 51. CNKI FLWS201005036. 
  21. ^ 21.0 21.1 左森、胡如光. 回忆北洋大学. 天津大學出版社. 1989-04-01. ISBN 9787561801192. 
  22. ^ 22.0 22.1 22.2 李漢瑜. 深切怀念茅以升校长. 民主與科學. 1990, (1): 25–26,11. CNKI MZKX199001010. 
  23. ^ 23.0 23.1 23.2 23.3 張寶運; 賈曉慧. 北洋大学及其留学人才论.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 93–98. CNKI HIGH20050200O. 
  24. ^ 24.0 24.1 24.2 何睦. 近代中国城市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国立大学地方化——以天津北洋大学规划为中心的考察. 北京社會科學. 2017, (5): 14–23.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502. CNKI BJSK201705002. 
  25. ^ 國立北洋大學校友會. 李书田:北洋大学之过去. 北洋大学记往. 台北: 廣源印刷公司. 1979.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賈曉慧. 中国工程教育家李书田与北洋大学. 中國科技史雜誌. 2010, 31 (3): 284–298. CNKI ZGKS201003006.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陳海儒. 西北联大办学困境之研究. 山東高等教育. 2017, 5 (2): 33–39. CNKI LGJY201702006. 
  28. ^ 姚遠.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及其历史意义.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42 (3): 11–24. doi:10.16152/j.cnki.xdxbsk.2012.03.037. CNKI XBDS201203004. 
  29. ^ 29.0 29.1 賀金林; 袁洪亮. 1947年北洋大学北平部的归属风波. 現代大學教育. 2010, (5): 58–64. CNKI YSJG201005013. 
  30. ^ 30.0 30.1 一天. 定名天津大学. 今晚報. 2015-08-07. 
  31. ^ 宋昆. 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发展简史(1937-1952). 城市環境設計. 2017, (5): 16–19. CNKI CSHJ201705003. 
  32. ^ 王傑. 津门“江南”话天大. 天津大學網站. [202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0). 
  33. ^ 黃俊偉. 原民国大陆大学在台“复校”之背景和历程.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 (3): 85–92. CNKI HIGH201403017. 
  34. ^ 張華; 劉東菊. 天津高等教育60年(1949~2009).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09, (5): 17–23. doi:10.16137/j.cnki.cn12-1303/g4.2009.05.022. CNKI TJJK200905002. 
  35. ^ 1996年滨海新区大事记. 北方網. [2015-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36. ^ 36.0 36.1 鄺新華. 一所大学的失落与一种精神的缺失 南开大学九十年. 新周刊. 2009, (310). 
  37. ^ 羅昌平; 王和岩. 天津大学亿元炒股案. 財經. 2006-11-26. 
  38. ^ 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支持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 天津大學新聞網. 2010-09-05 [2010-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05). 
  39. ^ 天津大学与武警后勤学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 天津大學新聞網. 天津大學. 2013-06-03 [201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30). 
  40. ^ 天津大学法学院成立 温家宝祝贺:寄予厚望. 人民網. 201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7) –透過網易新聞. 
  41. ^ 天津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2015年九屆第49次常委會會議紀要. 天津大學校務公報. 2016年第2號. 總第119號. 2016年1月
  42. ^ 王華俊. 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选址南山. 晶報. 2016-12-05. 
  43. ^ 趙暉. 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落户津城. 每日新報. 2018-08-09. 
  44. ^ Martina, Michael. Georgia Tech to end China partnerships following concerns over military ties. Reuters. 2024-09-08 [2024-09-09] (英語). 
  45. ^ Georgia Tech to Exit Georgia Tech Shenzhen Institut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4-09-06 [2024-09-09] (英語). 
  46. ^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教育部关于同意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转设为天津仁爱学院的函(教发函〔2021〕40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口網站. 2021-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3) (中文(簡體)). 
  47. ^ 47.0 47.1 47.2 張世軼; 張振海. 民国教育家赵天麟的教育理念探析. 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2: 173–178. ISBN 978-7-201-07828-1. CNKI TJKL201212002028. 
  48. ^ 48.0 48.1 48.2 48.3 4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18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口網站. 2014-07-21 [2024-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6). 
  49. ^ 胡如光. 盾牌校徽再现. 今晚報. 2015-09-18. 
  50. ^ 韓寶志. “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天津大学(北洋大学)120年里的中国大学精神. 博覽群書. 2015, (10): 5–12. CNKI BLQS201510002. 
  51.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52.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53.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54.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55. ^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津政發〔2013〕1號. 天津市人民政府. 2013-01-05 [201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56. ^ 北洋园校区概况. 天津大學—新校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 [2015-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1). 
  57. ^ 工程进展. 天津大學—新校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 [2015-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7). 
  58. ^ 58.0 58.1 58.2 58.3 58.4 天津市文物局編; 黃永剛主編. 天津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览(第一批至第七批).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10-4418-4. 
  59. ^ 路紅; 夏青 (編).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总揽.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7. ISBN 978-7-112-09463-9. 
  60. ^ 應妮. 人民大会堂等98项目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國新聞社. 2016-09-29 [2018-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61. ^ 天津市人民政府,二零零五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布,二零零六年十月十六日公布
  62. ^ 天津市人民政府,二零一三年一月五日公布
  63. ^ 天津大学建筑群获批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網. [2014-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64. ^ 錢鋼、胡勁草. 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文匯出版社. 2004-01-01. ISBN 9787806765333. 
  65. ^ 周川、黃旭. 百年之功: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 ISBN 7533414101. 
  66. ^ 熊銑. 天津民进有“五老”(二). 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4, (4): 43–47. CNKI TJSH200404012. 
  67. ^ 周棉. 中国留学生大辞典.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68.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土木建筑卷1.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 ISBN 7-5046-1142-5. 
  69. ^ 相蔭. 我国著名电机专家刘锡瑛. 鄉音. 2014, (9): 38–39. CNKI XYTT201409038. 
  70. ^ 70.0 70.1 70.2 天津大学书记校长调整 李家俊钟登华履新. 財新網. 2016-09-30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71. ^ 金东寒任天津大学校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入口網站. 2019-05-15 [2019-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72. ^ 何曉晴. 天大天财曾经风光一时 如今深陷困境不得已改嫁. 中國經濟時報. 2005-11-16. 
  73. ^ 劉振華. 序. 北洋大學季刊. 1927, (1). 
  74. ^ 会长致辞. 天津大學校友網. [2018-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