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排行第三,位於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交界處,而在行政區劃上幾乎完全屬於江蘇省[1],是江、浙兩省的界湖,大部分水域位於蘇州市,有「包孕吳越」之稱。湖泊周邊的主要城市,江蘇省境內的是蘇州(吳中區、吳江區、虎丘區、相城區)、無錫(濱湖區、新吳區、宜興市)、常州(武進區)。浙江省境內的是湖州。太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太湖 | |
---|---|
位置 | 中國 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交界處 |
座標 | 31°10′N 120°09′E / 31.167°N 120.150°E |
湖泊類型 | 淡水湖 |
屬於 | 中國 |
表面積 | 2338平方公里 |
平均深度 | 3.33公尺 |
最大深度 | 4.8公尺 |
岸長1 | 400公里 |
島嶼 | 48個 |
聚居地 | 蘇州、常州、湖州、無錫 |
位置 | |
1岸長衡量標準不定。 |
介紹
編輯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南部,鄰接浙江省,行政上大部分隸屬於蘇州市。湖面海拔3.33公尺,最深達4.8公尺,周近400公里,面積2338平方公里(三萬六千頃)。湖中有大小島嶼48個,連同沿湖半島山峰,共有72峰。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山、西山、馬跡山為最著,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巒連綿,層次重疊的壯麗天然圖畫。沿湖有著名的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古吳名跡、宜興洞天世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太湖風景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太湖流域面積36500平方公里。太湖周邊的水系最後注入長江,京杭大運河亦通過太湖。
太湖在常水位吳淞高程3.00公尺時,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2.6m,容積44.3億m3.年均入湖水量57.2億m3,平均317天換水一次。
歷史
編輯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稱笠澤、五湖。
古代時太湖為東海海灣一部分,由於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堰塞,逐漸形成封閉的內陸潟湖,在當地充足的雨量及江河不斷的注入大量淡水下,太湖漸漸形成一淡水湖。
水生資源
編輯太湖水產豐富,歷來即為重要的水產產地。全太湖共有魚類106種,蝦8種,蟹3種,貝類、螺類、甲殼類等其他水生動物60餘種[2]。其中魚類包括太湖內自行繁殖的鯉魚、鯽魚、銀魚、鯿魚等;半洄游性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等;以及江海洄游性的鰻鱺、河豚等。
太湖洪水
編輯太湖吳江水則碑提供了1194-1954年29次太湖特大洪水水位實刻。1991年太湖大水災,農田受災面積僅次於1954年。
太湖防洪警戒水位3.8m。無錫大運河警戒水位3.90m。太湖保證水位4.65公尺。太湖歷史最高平均水位4.79m(1991年7月14日),總蓄水量87.2億m3。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防總)統一調度太湖沿岸洩洪各閘口59處:
- 太浦閘,經太浦河至黃浦江上游西泖河。太浦河是太湖最主要的洩洪通道,承擔約60%的太湖洩洪任務。
- 楊灣港口門
- 瓜涇港口門
- 新開河口門
- 柳胥港口門
- 西塘港口門
- 牛腰涇口門
- 三船路口門
- 大浦口門
- 大鯰魚口門
- 紅旗塘
- 沙墩港
- 望虞河:太湖北部直連長江
- 胥口節制閘
- 錫澄運河定波樞紐工程
現代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枯水年為1978年,入湖水量僅0.24億m3,為常年的0.46%,
太湖周邊風景區
編輯太湖風景名勝區
編輯《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於1983年,1986年經國務院同意批准。經國務院同意批准的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為3091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88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2203平方公里。太湖風景名勝區由13個景區、2個獨立景點組成。蘇州市有8個景區,分別是市區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景區,吳江市的同里景區,常熟市的虞山景區;無錫市有5個景區,分別是市區的梅粱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宜興市的陽羨景區;無錫市還有2個獨立景點,分別是泰伯廟、泰伯墓。[3]
湖州太湖風景區
編輯太湖樂園
太湖樂園位於太湖南岸,緊鄰湖州市區。主要遊樂項目有極限運動場、生肖園、卡丁車賽場、水上世界、垂釣園等
無錫太湖風景區
編輯黿頭渚
黿頭渚是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的一個旅遊景區,介於太湖與蠡湖之間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黿頭伸入湖中而得名。號稱 「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
1917年,黿頭渚始建園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紛紛在黿頭渚附近營造私家花園和別墅。先後有地方紳士楊翰西購地建「橫雲山莊」及募資建廣福寺、陶朱閣;王心如建「太湖別墅」;陳仲言建陳園(若圃)、鄭明山建鄭園等,私家園林建築星羅其布,逐年增多。建國後,這些私家花園和別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併成「黿頭渚公園」。
80年代後,經統一規劃布局,精心綴連,並不斷擴建新景點,形成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萬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蘆灣消夏、太湖仙島、江南蘭苑、廣福古寺、中犢晨霧、中日櫻花友誼林等10多處各具風貌的美景,總面積逾500公頃,成為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
蠡園
因范蠡而得名的湖、園——蠡園在蠡湖畔。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又名五里湖。蠡園的布局一部分以太湖石堆放的假山為主;另一部分以湖邊的千步長廊、沿湖長堤為主。千部長廊一邊緊靠碧波盪漾的蠡湖,一邊是砌有不同團案的89扇花窗的長牆,牆壁上還嵌著一些珍貴的石刻。蠡湖、蠡園皆因著名歷史人物范蠡而得名。傳說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後曾與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後人為紀念此事,把五里湖改名為蠡湖。
無錫太湖名勝還有三山公園、梅園、錫惠公園、天下第二泉、寄暢園等。
蘇州太湖風景區
編輯蘇州西山風景區
編輯西山是洞庭西山的簡稱,南北寬11公里,東西長15公里,面積79.8平方公里,為太湖第一大島。西山景區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精華。它是以群島風光、花果叢林、吳越以來的古蹟見長,以瀏覽、度假為主的湖島區。它擁有湖中群島、湖灣山水、山中塢谷、山頂峰巒四個風景層次。全區規劃建設縹緲雲場、水月問茶、林屋晚煙、消夏漁歌、甪里犁雲、玄陽稻浪、肖山遺蹤、毛公積雪、西湖夕照、石公秋月,鳳凰煙雨、金鐸松篁、文化巽峰、大沙觀帆、羅漢古剎、雞籠梅雪、明灣古村、甪角風濤、天王魚國、橫山旭日等二十個景點。景點的規劃面積共計609.3公頃。
林屋山,位於西山鎮東北部,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大禹治水期間,大禹就在此留下過足跡,《吳地記》載「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吳王使靈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水」。石公山,位於西山東南角,因山前原有巨型太湖石,狀若老翁,故名「石公」。「石有族聚,太湖為甲」,唐代就已聞名天下的「花石綱」就采於此地,並留下了「聯雲障」等遺蹟。山腰南部,四角翹飛的御墨亭,因中置清世祖順治御書「敬佛」石碑而得名,作為鎮山之寶。「御墨亭」三字由溥傑所書。「歸雲洞」三字為明代嚴澂草書,徐綱才楷書「讀聖賢書,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等摩崖石刻。
蘇州東山風景區
編輯東山是洞庭東山的簡稱,是延伸於太湖中的一個半島,西、南、東三面環水。在太湖洞山與庭山以東而得名洞庭東山,也稱為東洞庭山,古稱莫厘山、胥母山。主峰莫厘峰是太湖72峰中第二大峰,海拔293.5公尺,東山景區包括三山、澤山、厥山、連柱山、南劍壺、北劍壺、余山、小浮子山、孤亭、余洲、小雷山等大小島嶼11個。東山鎮上有保存完好的仿古雕花樓,席家花園,明代住宅建築楠木廳等。市鎮四周,處處有觀光遊覽景點,如紫金庵的彩塑羅漢、古村陸巷的明清古建築、碧螺峰下的靈源寺等。
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編輯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鎮湖街道,規劃總面積4.6平方公里,一期對外開放2.3平方公里。該濕地公園以太湖邊原有的濕地為基礎,進行環境整治,打造成為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閒景區。景區內共有了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閒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濕地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除此以外,五十餘座橋梁貫穿整個濕地公園。公園於2010年2月對外開放。
太湖的形成
編輯2009年南京大學的王鶴年、謝志東以及錢漢東教授找到隕石所撞擊而形成之證據,經過分析確證在太湖沉積淤泥中發現的各種奇石與石棍,保留了明顯的衝擊濺射特徵,顯示其形成經歷了衝擊震碎、熔融、挖掘拋射、空中飛行等階段,最終濺落在衝擊坑及其周圍。同時,濺射物表層結構保留了氣流刻蝕紋,並有熔珠和鐵質熔殼;濺射物鐵質熔殼內包裹有石英、長英質等衝擊形成的粉塵。
相關事件
編輯參見
編輯水利
編輯景觀
編輯-
太湖之日出(無錫)
-
無錫太湖蠡湖日落
-
夕陽下的太湖(蘇州)
-
蘇州民眾於太湖岸邊收割蘆葦
-
太湖黿頭渚望三山島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太湖公地困局:缺乏垮区域协调机制. 南方周末. 2007年8月2日 [201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9).
- ^ 2.0 2.1 2.2 朱年. 太湖渔俗.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6. ISBN 7810906925. OCLC 82326691.
- ^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07-08-31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2) (中文(中國大陸)).
《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於1983年,1986年經國務院同意批准。經國務院同意批准的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為3091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88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2203平方公里。太湖風景名勝區由13個景區、2個獨立景點組成。分別為蘇州市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景區;吳江市的同里景區;常熟市的虞山景區;常州市4個景區組成的太湖灣度假區,環球動漫嬉戲谷,中華孝道園,常州太湖灣和竺山湖;無錫市的梅粱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宜興市的陽羨景區等13個景區和無錫市的泰伯廟、泰伯墓2個獨立景點組成。
- ^ 澎湃新聞. 中国五大淡水湖生态“转势”艰难,富营养化渐趋“病入膏肓”. [201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1).
- ^ 中國科學家確證太湖為隕石衝擊坑. 國際在線. 2009-12-17 [2015-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來源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