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光佛廟
24°04′50″N 120°32′25″E / 24.08067°N 120.54016°E
定光佛廟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彰化縣彰化市光復路140號 |
宗教 | 佛教 |
本尊 | 定光古佛 |
例祭 | 農曆正月初六(定光佛聖誕) |
領導 | 重要人物:沈鴻儒、張世英、巫宜福、廖光中、邱德孚、鍾靈耀、羅大鳴、黃正蕃 |
開基 | 汀州客家八邑移民 |
地圖 | |
定光佛廟 | |
---|---|
位置 | 臺灣彰化縣彰化市光復路140號 |
建成時間 | 清朝乾隆26年(1761年) |
官方名稱 | 定光佛廟 |
類型 | 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
詳細登錄資料 |
定光佛廟,是一座位於台灣彰化縣彰化市的定光古佛廟,建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初名定光庵,為台灣最早且少數主祀定光佛之汀州客家信仰廟宇[1]:147、彰化縣定古蹟、彰化市內少數非由市公所強制接管之主要廟宇,藏有神像、匾額、楹聯、神龕等古物,近年亦成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武平縣交流節點之一。
歷史沿革
編輯- 清領時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汀州府八邑(長汀縣、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今明溪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永定縣)人士共同建立於彰化縣城共辰門(北門)附近[註 1],原名「定光庵」。[1]:135、138學者李建緯、張志相認為其選址於縣城之原因如下:城內作為政治中心官方控制力較強較少動亂、泉漳移民勢力相對均衡、離港口(鹿港)距離有限等。[1]:153
- 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汀州信徒重修並獻「曇光普照」匾。[1]:135、152
- 道光十年(1830年),由貢生呂彰定等人捐資重修。[1]:132
-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彰化大地震後,由信徒張連喜等人重修,建築格局為「兩進兩廊帶左右廂房」,改名為「定光佛廟」,並有租賃用地產作為廟方經費來源,今廟兩側、廟對面彰化銀行土地皆屬之。[1]:135此次改建規模甚大,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臺灣總督府資料記載該廟擁有建地面積為460.22坪,其中建築物本身面積達388.60坪,另外還擁有田一甲五分。[1]:149-50學者李建緯、張志相透過比較指出其建物面積稍大於孔子廟(建地1490.55坪,建物383坪),是當時縣城內最大的宗教性建物,而大規模擴建的原因則可能包含信仰虔誠且官紳倡議、其他地區汀洲人加入(如創設鄞山寺的張鳴岡)、當時彰化社會分類意識高漲且各屬移民皆有自己代表廟宇[註 2]等。[1]:150
- 日治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彰化市進行市區改正計畫,該廟三川殿、拜亭、兩廊、左廂房遭到拆除,形成今日格局,原有會館功能亦消失。[1]:134
- 日治時期彰化市役所曾以警力半強制接管彰化市區內主要寺廟,但該廟半數居住於臺中州南屯庄(今臺中市南屯區)的信徒反對,使該廟被豁免接管。[1]:134
- 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大部分廟產被放領或徵收。此時廟方亦購置數件文物如錫五供、鑄鐵大鐘等。[1]:135
- 民國60年(1971年),廟宇大事整修,為騰出天井空間而砍除兩側樹木、移除花臺,地板加上磨石子。同年購置天公爐祭祀玉皇上帝。[1]:135
- 民國68年(1979年)正殿右側堂屋與捲棚損壞重修,將捲棚頂改為石棉瓦。[1]:135
- 民國69年(1980年)三川殿石獅改為大理石材質,原有石獅遺失。[1]:135
- 民國74年(1985年),該廟訂為第三級古蹟。[1]:136
- 民國79年(1990年),由於所收地租不足繳交地價稅,被彰化縣稅捐稽徵處申請查封,經該廟管委會眾人協助方得豁免。[1]:136
- 民國85年(1996年)該廟之監委簡至賢、管理委員黃泉源身兼萬和宮之董事,由此可知該廟與臺中市南屯萬和宮關係密切。[1]:134
- 民國91年(2002年)整修。
- 民國99年(2010年)3月該廟與武平縣佛教協會、武平農業考察團簽訂交流合作協議。同年12月定光佛金身來台巡遊8天,以該廟為首站,武平漢劇團亦伴隨演出《古佛緣‧客家風》劇目。[3][4][5]
祀神
編輯- 正殿主神龕
- 泥塑定光古佛:位於後方,高175公分,無年款及文獻紀錄,學者李建緯、張志相推測為道光年擴建廟宇後所塑。民國100年(2011年)重安金身[1]:155、157
- 軟身定光古佛:位於前方,高132公分,尺寸較一般軟身神像稍大,《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清查計畫》指出其製作年代為乾隆二十六年但未詳述根據。民國100年(2011年)重安金身。[1]:155-6
- 正殿主神龕外兩側
- 正殿龍邊神龕
- 正殿虎邊神龕
- 正殿前供桌
- 報功祠
文物
編輯該廟曾擁有5個乾隆朝的匾額,獻匾者身分包含文官(鍾靈耀、沈鴻儒、邱德孚)、武將(張世英、黃正蕃、廖光宇)、一般信眾,祖籍則包含汀州人及非汀州人(後者如張世英為貴州人、邱德孚為福州福清人,不過邱亦為汀洲上杭廩貢。[1]:161)官員獻匾原因可能包含汀洲同鄉情誼(沈、鍾、黃、廖匾)、彰化地緣關係(張世英為北協副將、邱德孚為彰化縣教諭兼訓導),或者兩者兼具。道光朝後則匾額數量減少,楹聯數量增加。[1]:147-8
由內容觀察,匾額及楹聯除頌揚定光佛外,遣詞也常兼顧原鄉與本地。不過乾嘉道朝匾聯之寫作視角是由汀州望向臺灣,例如道光十四年巫宜福兄弟所獻楹聯並舉「鄞江」與「線地」(指半線之地),其中「鄞江」擺在上聯;日治楹聯則將「臺島」或「磺水」(即彰化)擺在上聯,視角是由臺灣望向汀州。[1]:148
匾額
編輯由於清領時期台灣杉木主要來自福建,尺寸受限,故匾額常由數條橫長木片拼接而成。定光佛廟之古匾亦同,上下款為另外鑲嵌,除「光被四表」匾外其餘字體皆為片狀陽刻(字面凸起)楷體,框飾有龍搶珠紋、卍字回紋、素面等種類,[1]:172-3,經過長年煙燻色調皆偏向暗紅。[1]:168由於現存七塊古匾之作斗(底部支撐架)皆為靈芝紋,學者李建緯、張志相推測可能為某次重修時共同製作;另由於「西來花雨」、「瀛嶼光天」、「濟汀渡海」三匾在工藝技法、中行字體、上下款、印款布局皆相似,兩位學者亦推測為三匾為同一地區(甚至是同一作坊)製作。[1]:172-3
現存匾額
編輯- 「西來花雨」匾:上款為「乾隆貳拾柒年(1762年)歲次壬午陽月 穀旦」,下款為「協鎮北路副總兵帶軍功紀錄二次張世英敬立[1]:169
- 「瀛嶼光天」匾:上款為「乾隆參拾陸年(1771年)歲次辛卯 冬月吉旦」,下款為「臺灣府諸羅儒學訓導兼署教諭鍾靈耀敬立[1]:169
- 「濟汀渡海」匾:上款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歲次癸巳桂月吉旦」,下款為「己丑科進士龍岡沈鴻儒敬立」[1]:170
- 「光被四表」匾:上款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歲次丙申菊月穀旦」,下款為「北協右營守備杭川黃正蕃敬題」[1]:170
- 「曇光普照」匾:上款為「嘉慶壹拾捌年(1813年)癸酉陽月吉旦」,原下款「鄞江眾善士重建立」,目前下款為「歲次癸酉年重修 立」[1]:171
- 「智通無礙」匾:上款為「大清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歲嘉平月穀旦」,下款為「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國史館協修、寶錄館纂修 永定巫宜福敬題」,其中「寶」字為「實」字之誤[1]:171
- 「奕禩流芳」匾:原上款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歲桐月吉旦」,下款為「永定董事生員游化賢 敬立」;目前上款為「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孟冬重修」,下款為「定光古佛信徒敬獻」[1]:171-172
佚失匾額
編輯- 「茲照鯤瀛」匾: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廖光宇獻,民國85年(1996年)時已佚失。[註 3][1]:168
- 「恩漙海甸」匾:道光十一年(1831年)游化賢獻,民國85年(1996年)時已佚失。[1]:168
- 「歡喜因緣」匾:道光十四年(1834年)巫宜禊獻,民國85年(1996年)時已佚失。[1]:168
- 「義薄雲天」匾:同治甲戌年(1874年)張天德獻,民國85年(1996年)時已佚失。[1]:168
楹聯
編輯該廟楹聯共11對,其中有道光年款者2對,日治年款者4對,[1]:174,包含弧面及平面兩種,常以「定」「光」、「古」「佛」作為開頭。[1]:178
現存楹聯
編輯- 「活百萬生靈,蹟託鄞江留一夢;覷三千世界,汗輝線地有全人」聯:道光十四年(1834年)端陽月永定巫宜福、禊仝敬題,這對兄弟亦曾於道光四年(1824年)敬獻「是登彼岸」匾額給淡水鄞山寺。[1]:173、175-6
- 「是有定識拔救眾生,放大光明普照東海」聯:道光甲午(1834年)仲夏浙江分巡寧紹臺道知府建臺灣府事鄱陽周彥書,書寫原因為巫宜禊求取、且周彥於佛前祈求晴天順利。[1]:176-7
- 「定危有賴推移力,光被無慙造化心」聯:明治四十年(1907年)黃倬其拜贈,黃倬其曾創設「小逸堂」,培育石錫烈、石錫純(前二者為石錫勳之兄弟)、黃文陶、詹阿川、賴通堯、黃文苑、謝振聲、謝振仁等仕紳。[1]:135、177
- 「定慧禪心,見隱見微一片玄機,菩提臺上懸金鏡;光明世界,先知先覺三生因果,阿耨城中濟玉津」聯:大正三年歲次甲寅(1914年)荔夏穀旦,信士柯金水、陳培年、施貽安、林超英、呂騰蛟仝敬立,鄭鴻猷書。[1]:177
- 「古道照人間,卹難捄災,何止鄞江超寶筏;佛壇崇海表,占祥卜吉,競來磺水乞靈籤」聯:乙卯(1915年)陽月穀旦蔡穀仁敬書,信士林以玉、仁和號、存耕堂、斯美號仝敬獻。[1]:176-7
- 「古蹟溯鄞江,換骨脫身,空色相乎圓光以外;佛恩施臺島,靈籤妙諦,示吉凶於前定之先」聯:己未(1919年)孟夏之月穀旦,南靖雁塔社生員徐芳傳敬叩。[1]:176-7
佚失楹聯
編輯- 「燭焰輝煌呈五福,香菸繚繞結千祥」楹聯:無年款,推估年代應在日治時期以前,民國85年(1996年)時已佚失。[1]:174
其他
編輯慶典
編輯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資料來源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李建緯、張志相. 〈彰化定光佛廟調查與研究:其歷史、信仰與文物〉 (PDF). 《台灣文獻》. 2013-03, 64卷 (第1期): 129– [2019-11-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1-23) (中文(臺灣)).
- ^ 卓克華. 《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 臺北: 揚智文化. 2003: 23. ISBN 957818526X (中文(臺灣)).
- ^ 黎昕 (編). 《閩台文化交流與合作研究》.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6: 23. ISBN 9787506855495 (中文(臺灣)).
- ^ 詹托榮、鐘茂富. 〈台海觀瀾:定光佛緣牽兩岸 兩岸客家共發展〉. 《中國新聞網》. 2011-06-13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5) (中文(中國大陸)).
- ^ 陳鍵興. 〈福建武平定光佛金身巡遊臺灣〉. 《中國台灣網》. 2010-12-24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