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 (清朝)
江蘇省(滿語:ᡤᡳᠶᠠᠩᠰᡠ
ᡤᠣᠯᠣ,穆麟德轉寫:giyangsu golo),為清朝的內地十八省的一個省。
江蘇省 | |||||||||
---|---|---|---|---|---|---|---|---|---|
清朝的省 | |||||||||
1667年—1911年 | |||||||||
1911年江蘇省的範圍 | |||||||||
國家 | 清朝 | ||||||||
首府 | 江寧府、蘇州府 | ||||||||
歷史 | |||||||||
• 成立 | 1667年 | ||||||||
• 廢除 | 1911年 | ||||||||
| |||||||||
今屬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江蘇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期 六朝時期 AD 220–AD 589 隋唐五代時期 AD 589–AD 978 宋朝時期978–1278 元朝時期 1278–1368 明朝時期 1368–1645 清朝時期 1645–1911 中華民國時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至今 |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分省,析置江蘇、安徽兩省[註 1]。其後轄區大體為今江蘇省和上海市。1911年武昌起義的次月,革命黨人在11月3日(農曆九月十三日)光復上海。11月5日(農曆九月十五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在蘇州宣布「江蘇獨立」。12月,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歷史
編輯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占揚州和南京,俘虜南明弘光帝,隨即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右布政使改名為安徽布政使、江蘇布政使。乾隆年間,王安國提出南直隸已經分為安徽布政使和江蘇布政使,後被採納,江南省分為安徽省和江蘇省正式列入大清會典,史稱「江南分省」。[1]清代,江蘇省下轄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淮安府、揚州府、鎮江府、常州府、松江府(今上海市)、徐州府以及海州直隸州(今連雲港市)、通州直隸州(今南通市),其範圍大致與現在相同。
江蘇巡撫駐紮在蘇州,安徽巡撫駐紮在安慶,在南京則設有節制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江蘇、安徽兩省的鄉試,則始終共用一個江南貢院(在今南京市)。1780年以前,安徽布政使也長期寄駐在南京,1780年安徽布政使遷安慶後,在南京另設江寧布政使一職,管轄江寧(今南京)、揚州、淮安、徐州四府以及通州(今南通)、海州(今連雲港)二直隸州;駐紮蘇州的江蘇布政使則管轄鎮江、常州、蘇州、松江(今上海)四府;江蘇學政駐常州府江陰縣;在淮安府城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駐有漕運總督,府城西北15千米處的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河區)則駐有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兩淮鹽運使駐揚州府城江都縣。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4府和通州、海州2直隸州範圍置江淮省後旋即撤裁。
鴉片戰爭以後,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江蘇松江府管轄的上海縣按照南京條約被闢為通商口岸,並設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後來於1927年脫離江蘇省成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設立過規模較小的租界。
晚清時期,江蘇南部受到太平天國(1851年 – 1864年,發源於遙遠的廣西,擾亂大半個南中國的基督教異端教派,1853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的重創,強烈影響達十餘年之久,蘇州的經濟中心地位被當時的新興城市上海取代[2]。
1864年7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破天京後縱火殺掠。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死亡人數有爭議)。」[3][4][5][6][7]
督撫沿革
編輯1684年,江寧巡撫改為江蘇巡撫。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江蘇按察使司和兩江總督在江寧府,江蘇布政使司和江蘇巡撫在蘇州府,1730年,按察使司遷到蘇州府。安徽布政使司在1760年之前駐江寧府,1760年改駐安慶府。新設江寧布政使司駐江寧府,管轄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江蘇布政使司管轄蘇州府、鎮江府、松江府、常州府、太倉直隸州。乾隆二十九年,江蘇省列入大清會典,在形式上,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1]
行政區劃
編輯江蘇省行政區劃圖(1820年) |
清朝下轄八府、三直隸州、一直隸廳,共計三州、四廳、六十二縣: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从分藩到分省.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 ^ 戴鞍鋼. 上海开埠与江南城镇格局演变. 《社會科學》. 2014-06-17, (1) [2020-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6).
- ^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 茹芝山房吟草. 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叢書.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2021-08-18]. ISBN 978-7-219-025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紀"書系.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 226 [2021-08-18]. ISBN 978-7-5087-071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2021-08-18]. ISBN 978-7-200-001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issue=
被忽略 (幫助) - ^ 中共南京市委. 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
參見
編輯前任: 大清江南省 |
大清江蘇省 | 繼任: 中華民國江蘇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