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者 (頭銜)
獨裁者(希臘語:αὐτοκράτωρ,拉丁轉寫:autokrátōr,直譯為「自我統治者,獨斷統治」;古希臘語發音:[au̯.to.krá.tɔːr],中古希臘語發音:[af.toˈkra.tor];複數形式:αὐτοκράτορες,autokrátores;該詞由αὐτός,autós「自我」+κράτος,krátos「統治、權力」組合而成)是希臘語詞,誕生於古典時期,後來成為拉丁語頭銜英白拉多(imperator)的希臘語翻譯,用來形容最高軍事統帥以及引申意的羅馬(拜占庭)皇帝,成為拜占庭皇帝頭銜的一部分。該詞也因與拜占庭君主專制模式的聯繫而成為許多歐洲語言中的術語獨裁(如英語的autocracy)的詞源。現代希臘語中,該詞意為「皇帝」,陰性形式αὐτοκράτειρα,現代希臘語發音:[af.toˈkra.ti.ra])。
古希臘
編輯獨裁者頭銜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典希臘時期,用於已授予獨立權力的將軍(Strategos,στραταγός),即獨裁(全權)將軍(στρατηγός αὐτοκράτωρ,stratēgós autokrátōr)。在雅典城邦,獨裁(全權)將軍是被授予自主指揮權力的將領,即被允許事先未與公民大會商討的情況下做出某些軍事和外交決策。當然只有當將領預期會在遠離雅典本土的海外地區行動時,例如西西里遠征期間才會被賦予這種特權。儘管如此,當將領返回本土後依舊要為自己的決策對公民大會負責[1]。類似的做法也被其他希臘城邦效仿,例如敘拉古,數位僭主獨裁統治的權力基礎正是來源於將軍的效忠。各種城邦同盟也會委任獨裁(全權)將軍統領聯軍,例如馬其頓王國的腓力二世聯合希臘南部諸城邦組建科林斯同盟[2],宣布自己為聯盟霸主(hēgemṓn,ἡγεμών)和獨裁(全權)將軍,之後其子亞歷山大大帝也獲得了這個職位[3]。獨裁者也用於指代全權委託大使(presbeis autokratores,πρεσβηῐ́ς αὐτοκράτορες)[4]。
伊朗語支的術語「hwatā́wā(領主,君主;主要用來形容獨裁統治者)」可能也是特意從獨裁者autokrátōr借用而來[5](大概在希臘化時代產生)。
羅馬及其後的拜占庭
編輯伴隨著羅馬共和國的崛起,希臘歷史學家借用「獨裁(將軍)」一詞翻譯各種羅馬術語:波利比烏斯借用該詞翻譯獨裁官頭銜[6],而普魯塔克借用該詞的引申意(獨裁)來翻譯擁有勝利頭銜的大將軍(Imperator,英白拉多)[註 1]。羅馬帝國時期,英白拉多成為羅馬皇帝頭銜的一部分,官方確立獨裁者(autokrátōr)為英白拉多的希臘語翻譯,直到629年皇帝希拉克略完全放棄使用拉丁語頭銜而改用希臘語頭銜巴西琉斯(basileús,βασιλεύς)[7] [註 2]。
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獨裁者一詞仍然保留了下來,並以皇帝及獨裁者(basileús [kai] autokrátōr,βασιλεύς [καὶ] αὐτοκράτωρ)的形式出現(不晚於9世紀初),它是出現數位共治皇帝(symbasileîs,συμβασιλεῖς)時實權皇帝的頭銜。到巴列奧略王朝時期,獨裁者頭銜也用於指定的繼承人。從912年的拜占庭錢幣、11世紀的帝國金璽詔書以及大量的泥金裝飾手抄本都證明了該頭銜的存在[7]。而獨裁(全權)將軍一詞依然在拜占庭時代使用,該頭銜盛行於在六世紀(例如貝利撒留)而後在十至十一世紀再次作為高級指揮官頭銜出現[8],例如巴西爾二世任命大衛·阿里阿尼忒斯為保加利亞獨裁(全權)將軍,這也意味著阿里阿尼忒斯擁有指揮巴爾幹北部其他地區將軍的權力[9]。
其他國家
編輯受拜占庭帝國影響的國家,如喬治亞和巴爾幹諸國,特別是後來的俄羅斯沙皇國都效仿了帝國的頭銜。
- 「全東方和西方的獨裁者(英白拉多)」(მბრძანებელი ყოვლისა აღმოსავლეთისა და დასავლეთისა):巴格拉季昂王朝的喬治亞國王的頭銜之一[10],該頭銜在大衛四世時期被引入,一直保持到喬治八世時期統一的喬治亞王權分裂並於1490年正式解體。
- 「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的皇帝(凱撒)及獨裁者」(Цар и самодържец на българи и гърци):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君主使用「保加利亞人的皇帝(凱撒)」頭銜,其統治之初頭銜還加有「和弗拉赫人(瓦拉幾亞人)」。到伊凡·阿森二世在1230年克洛科特尼察戰役後進一步擴大了對過去拜占庭帝國歐洲領土的控制[註 3],採用了「全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的皇帝(凱撒)及獨裁者」的頭銜,該頭銜最初來源於第一帝國西美昂一世(統治時間:893-927年)的頭銜「保加利亞人和羅馬人的皇帝(巴西琉斯)」(василевс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и ромеите)[11]。
- 「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皇帝(巴西琉斯)及獨裁者」(βασιλεὺς καὶ αὐτοκράτωρ Σερβίας καὶ Ῥωμανίας):塞爾維亞王國斯特凡·杜尚在1345或1346年宣稱皇帝頭銜,該頭銜希臘語為「塞爾維亞與羅馬尼亞的巴西琉斯及獨裁者」;塞爾維亞語為「塞爾維亞人、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的皇帝(凱撒)」(цар Срба и Грка и Бугара),其中使用「羅馬尼亞」(羅馬人的土地,即拜占庭帝國)而非通常拜占庭皇帝頭銜前綴「羅馬人的」。儘管斯特凡·杜尚宣稱皇位直接繼承自君士坦丁大帝以來的拜占庭帝國(羅馬尼亞的皇帝),但他未能掌控君士坦丁堡和受普世牧首加冕也意味著其帝位的合法性的缺失[12]。
注釋
編輯- ^ 勝利頭銜是為了紀念軍事指揮官擊敗的敵國或獲勝的地區而創建的表示尊敬的頭銜,例如共和國時代大西庇阿頭銜中的「非洲Africanus」,帝國時代諸位皇帝頭銜的「日耳曼尼庫斯Germanicus」、「日耳曼尼庫斯·馬克西米努斯Germanicus Maximus(意為在日耳曼尼亞取得偉大勝利)」等。
- ^ 巴西琉斯最初僅作為古希臘語境下的國王之意,其後羅馬帝國統治下,儘管官方使用希臘語開薩耳(Kaisar,Καῖσαρ,凱撒)、賽巴斯托斯(至尊者)(Sebastós,Σεβαστός)或奧顧斯托斯(Aúgoustos,Αὔγουστος,奧古斯都)來翻譯拉丁語的皇帝頭銜凱撒和奧古斯都,但民間仍用巴西琉斯指代皇帝。起初羅馬官方僅將巴西琉斯指代東方附庸國國王,到四世紀時提升為對薩珊波斯王中之王的翻譯,五世紀時對於西方蠻族國王僅使用雷克斯(rex,ῥήξ)而非傳統指代國王的巴西琉斯。六世紀皇帝莫里斯對波斯回信時的頭銜自稱已開始使用巴西琉斯。
- ^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十字軍瓜分了帝國核心領土,而偏於一隅的尼西亞、伊庇魯斯和特拉比松流亡政府各自宣稱自己為拜占庭帝國合法政府。
- ^ 中文語境下沙皇(凱撒)國(Tsarstvo,Царство)和英白拉多國(Impérija,Имперія)皆有帝國之意,1721年彼得一世在大北方戰爭勝利後為彰顯改革成果和國家實力,將沙皇(凱撒)頭銜改為皇帝(英白拉多)。
引用
編輯- ^ Pritchett, William Kendrick. The Greek state at w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42 [2021-05-17]. ISBN 978-0-520-0256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 ^ Diodorus Siculus, Bibliotheca historica XVI.89.1–3
- ^ Diodorus Siculus, Bibliotheca historica XVII.4.9; 阿里安, 《亞歷山大遠征記》, I.1.1–3
- ^ 安多基德斯, On the Peace with Sparta
- ^ Meillet, Antoine. Sur les mots iraniens empruntés par l'arménien. Mémoires de la 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1911, 17: 242–250 (法語). (repr. in: Études de linguistique et de philologie arméniennes II, Louvain, 1977, pp. 142–150)
- ^ Polybius, Histories, III.86.7
- ^ 7.0 7.1 Kazhdan, Alexander (編).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35. ISBN 978-0-19-504652-6.
- ^ Kazhdan, Alexander (編).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64. ISBN 978-0-19-504652-6.
- ^ Stephenson, Paul. The Legend of Basil the Bulgar-Slay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39. ISBN 978-0-521-81530-7.
- ^ Lordkipanidze, Mariam Davydovna; Hewitt, George B. (1987), Georgia in the XI-XII Centuries, Ganatleba Publishers: Tbilisi.
- ^ Božilov, Ivan. La Bulgarie. Laiou, Angeliki E.; Morrisson, Cécile (編). Le monde byzantin, Tome III: Byzance et ses voisins : 1204–1453.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11: 343–354 (esp. 345, 346–348). ISBN 978-2-13-052008-5 (法語).
- ^ Maksimović, Ljubomir. La Serbie: pouvoir et organisation sociale. Laiou, Angeliki E.; Morrisson, Cécile (編). Le monde byzantin, Tome III: Byzance et ses voisins : 1204–1453.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11: 323–342 (esp. 333–336). ISBN 978-2-13-052008-5 (法語).
來源
編輯- Bury, J. B.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2014 digital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0: 18–24 [1909] [2021-05-17]. ISBN 978-1-107-68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1).
- Ferjančić, Božidar. Samodržac. LSSV: 642–643.
- Kršljanin, Nina. The Title of Samoderzhets (Autokrator) in Serbia and Russia: Two Ways of Byzantine Heritage Development. Vestnik Volgogradskogo Gosudarstvennogo Universiteta. Serija 4. Istorija. Regionovedenie. Mezhdunarodnye Otnoshenija (Volgograd: Volgograd State University). 2017, 22 (5): 162–183. doi:10.15688/jvolsu4.2017.5.16 (俄語).
- Osrogorsky, George. Avtokrator i samodržac. Sabrana Dela (Beograd). 1970, IV: 321–338.
- Ostrogorsky, George. Avtokrator i Samodržac: Prilog za istorju vladalačke titulature u Vizantiji i u južnih Slovena. Glas (Srpska kraljevska Akademija). 1935, 84: 95–187.
- Pazdernik, C. F. Basileus/autokrator, Byzantine. 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History 1. 2012. ISBN 9781444338386. doi:10.1002/9781444338386.wbeah03022.
- Wifstrand, A. Autokrator, Kaisar, Basileus.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