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備德
約翰·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舒巴特(德語:Johann Heinrich Friedrich Schubart,1878年9月19日—1955年12月2日),中文名舒備德,德國建築師,長期在柏林的普魯士王國、普魯士邦政府任職,1907至1910年在德屬膠澳租借地的青島工作,1928至1931年為南京國民政府德籍顧問。
舒備德 Heinrich Schubart |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漢諾威 | 1878年9月19日
逝世 | 1955年12月2日 西德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朗根貝格 | (77歲)
國籍 | 德國 |
職業 | 建築師 |
知名作品 | 青島觀象台 |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1878年9月19日,舒備德生於德國漢諾威,其父弗里德里希·舒巴特(Friedrich Schubart)為一名家具廠廠主,其母為威廉明娜·多蘿蒂亞·瓦爾海內克(Wilhelmine Dorothea Wallheinecke)。1898年,舒備德就讀於漢諾威皇家工業大學(今漢諾威大學)建築學專業,1902年11月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並於12月3日就任為當地政府職員。在柏林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後,舒備德於1906年11月17日獲得政府建築師(Regierungsbaumeister)頭銜。[1][2][3]
青島任職時期
編輯舒備德在杜伊斯堡獲得第一份正式職務後不久便向帝國海軍部申請赴德屬膠澳租借地工作。1907年3月12日,舒備德從熱那亞乘艾特爾·腓特烈親王號郵輪赴青島。到達青島後,舒備德供職於總督府地上建設局。1907年5月3日,舒備德與同事古斯塔夫·布萊希(Gustav Blaich)為新建成的三江會館剪彩,又於7月12日為督署學校新教學樓剪彩[4]。同年秋,舒備德設計了位於青島灣東岸的德國海軍軍官俱樂部,併兼任施工監理,又於10月份接手了毛奇兵營的施工監理[4]。此後,舒備德為青島狩獵協會(Tsingtauer Jagdverein)設計了距離市中心15公里的狩獵俱樂部(Jagdhaus),並在市內設計了數座私人住宅。[1][2][3]
1910年6月開工的青島觀象台大樓是舒備德在青島參與的最重要的工程,這座位於觀象山山頂、狀如城堡的建築被認為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經典[4][5]。而舒備德設計該建築期間,其上司、地上建築總監卡爾·施特拉塞爾(Karl Strasser)認為舒備德的樓梯設計「技術上完全不可行」。兩人的意見不合近乎釀成衝突,但最終經過討論得以化解[1][2][3]。舒備德在觀象台開工前便已離開青島,觀象台的樓梯在實際施工中是否按照其原設計,他本人也並不知曉[3]。
在青島期間,舒備德與德籍翻譯官慕興立(Heinrich Mootz)、埃里希·米歇爾森(Erich Michelsen)等人關係友好,其中文名即為米歇爾森所取。舒備德在慕興立和米歇爾森的鼓勵下學習中文,至1910年離開青島時,已能夠流利地使用漢語,並具備一定閱讀能力。舒備德愛好攝影,用照相機記錄了他在青島參與的建築工程、公眾活動、青島及周邊地區的風土人情等。[1][2][3]
1910年代至1920年代
編輯1910年2月28日,舒備德離開青島,前往蒙古、暹羅、爪哇、印度遊學。同年8月16日,舒備德就職於位於柏林的全普魯士建設管理局(Allgemeine Preußische Bauverwaltung)[1]。1913年,舒備德完成了一篇以中國傳統建築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後,在皇家薩克森工業大學(今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3]。
一戰爆發後,舒備德應召入伍,被派往法國境內的馬斯河前線,並在那裡認識了戰地醫院護士艾米·科爾斯曼(Emmy Colsman),兩人於1917年11月13日結婚。1917至1918年間,舒備德在巴爾幹半島的瓦爾達爾河河谷參與從貝爾格勒經史高比耶到塞薩洛尼基的鐵路及橋梁建設,之後又在土耳其的布爾薩和屈塔希亞參與建設養蠶場的過冬設施。1918年,舒備德回到柏林的全普魯士建設管理局工作,並在腓特烈·威廉大學(今柏林洪堡大學)學習漢語,於1921年獲得口譯員資格[2]。1924年至1925年,舒備德在柏林夏洛滕堡區建造了一棟住宅以供其全家居住。[1]
國民政府德籍顧問
編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舒備德再次赴中國工作。1928年11月,舒備德作為馬克斯·鮑爾的德國顧問團成員到達南京,出任南京特別市政府顧問,1929年7月又被聘為首都建設委員會顧問,參與南京都市計畫,同時在首都建設委員會懸獎徵求中央政治區規劃方案時任評判顧問[6]。
當時,由美國建築師茂飛主導,美國建築師古力治、中國建築師呂彥直、黃玉瑜、朱神康等協助編制的《首都計劃》正在制訂之中。黃玉瑜、朱神康完成的中央政治區方案獲獎,並被收錄在同年12月公布的《首都計劃》最後文本中。該方案主張將中央政治區設於南京城牆以外的紫金山南麓,而舒備德、呂彥直及1928年10月由南京市工務局編制公布的《首都大計劃》第三稿則主張將中央政治區設於明故宮一帶。1929年10月至1930年7月,舒備德在《首都建設》公報上連續發文,提出國民與政府不應分離、政治區「不能建於荒僻遼遠之處」、南京的未來發展方向應為長江沿岸交通便利商業繁盛的區域而非高山地區。同時認為應保留南京城牆等遺蹟,將明故宮遺址闢為公園[1]。國民政府最終在時任主席蔣中正的批示下決定將明故宮一帶規劃為政治區域。[6]
中山陵的設計師呂彥直於1929年3月逝世後,舒備德可能參與了中山陵的建設[1]。舒備德在南京期間亦曾參與政府職員、官員住宅的規劃設計,之後又在杭州參與都市計畫[1]。1930年9月,舒備德將其妻子與三個孩子接到上海居住[1],但次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局勢日趨不穩,舒備德遂與家人離開中國[3]。
1930年代後及晚年
編輯1931年11月,舒備德回到柏林。1935年起,舒備德負責了柏林帝國造幣廠的改建擴建工程,1941年退休。1943年至1944年間,舒備德在柏林的住宅在轟炸中受損,導致他在中國工作時的一些資料被毀。1945年盟軍占領柏林後,其住宅先後被蘇軍、英軍徵用,迫使舒備德於1948年遷居至妻子的家鄉萊茵蘭的朗根貝格。1949年,舒備德為其女兒艾迪特(Edith)在庫克斯哈芬設計了一幢住宅。1955年12月2日,舒備德在朗根貝格逝世。[1][2]
建築作品及參與工程
編輯以下為舒備德所參與的建築工程的不完全列表,設計師未標明者均為舒備德作為設計師參與的建築工程。
名稱 | 年代 | 現地址 | 圖像 | 備註及來源 |
---|---|---|---|---|
德國海軍軍官俱樂部 | 1907-1909年 | 中國青島市萊陽路8號 | [4] | |
毛奇兵營 | 1905-1909年 | 中國青島市登州路77號 | 舒備德自1907年10月起負責施工監理[4] | |
萊爾謝紀念碑 | 1908年 | 中國青島市嶗山區茶澗一帶 | [1][7] | |
青島狩獵俱樂部 | 1908年 | 中國青島市嶗山區牟家、枯桃一帶 | [1] | |
赫爾曼·索爾夫住宅 | 1909年 | 中國青島市齊東路1號 | [1][3] | |
皇家青島觀象台 | 1910-1912年 | 中國青島市觀象二路15號 | [4] | |
柯尼希斯武斯特豪森地方法院 | 1910年 | 德國布蘭登堡州柯尼希斯武斯特豪森 | [1] | |
德意志帝國造幣廠 | 1936-1942年 | 德國柏林中心區 | 弗里茨·凱伯爾(Fritz Keibel)與阿圖爾·雷克(Arthur Reck)設計[1][8] |
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Dr. Helga Landau. Schubart, J. Heinrich F. (1878-1955) – Dr.-Ing., Architekt und Ministerialdirigent. tsingtau.org. 2017-05-01 [2020-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4).
- ^ 2.0 2.1 2.2 2.3 2.4 2.5 Werner Schubart & Sigrid Schubart, 舒巴德在中国的建筑师生涯, 市南人文歷史研究 (第4期), 由Sam翻譯 (青島市市南區政協人文歷史研究會), 2012-03-15, (第4期)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李慧. 她外祖父设计了青岛观象台. 青島早報. 2018-09-14 [2020-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7).
- ^ 4.0 4.1 4.2 4.3 4.4 4.5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袁賓久. 《青岛德式建筑》.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12109050.
- ^ 6.0 6.1 王軍. 《首都计划》的百年大梦. 《历史的峡口》. 北京: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7508652030.
- ^ 崂山区公布4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大眾網. 2017-08-18.
- ^ Matthias Donath. Reichsmünze. Architektur in Berlin 1933-1945: ein Stadtführer. Lukas Verlag. 2004. ISBN 978393687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