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城市規劃的一個概念,意指大城市邊緣的小型城市,為在大都市工作者主要的居住地[1][2]。因為如衛星般與大城市相近,故稱之。

實例

編輯

大吉隆坡

編輯

亞羅士打區域

編輯

大檳城

編輯

大巴黎地區

香港,衛星城市的概念從英國引入,1970年代起已統一作「新市鎮」,「衛星城市」之名現時已甚少使用。早期發展的衛星城市主要有兩個,均在19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

1970至1980年代開始,港府進一步擴展衛星城市的規模成爲現今所稱的新市鎮,並在新界地區發展了多個新市鎮,包括沙田(90年代亦延伸出馬鞍山新市鎮)、屯門天水圍等等,以減輕市區的擁擠。

香港島的薄扶林田灣香港仔鴨脷洲黃竹坑,新界的白石角等地區有時也被視爲衛星城市,但由於規模較小,一般不視爲正式的衞星城市。

星國佔地面積較小,衛星城市按照片區劃分。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oldfield, Davi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Urban History. 2007 [2021-02-01]. ISBN 97807619288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2. ^ Shao, Zisheng. The New Urban Area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China. 19 August 2015 [2021-02-01]. ISBN 97836624495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3. ^ 定安:乘势而上建设海口都市圈卫星城. [2023-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8).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