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 (1862年)
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德語:Kaiser Max-klasse)[a]是19世紀60年代為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一批同型船旁列砲鐵甲艦[b]。本艦級首艦為「馬克斯皇帝」號[c],另有兩艘姊妹艦「尤金親王」號[d]和「奧地利的胡安」號[e]。本艦級是前級德拉赫級的改進版,艦體體積更大,能攜帶更大型的砲組,並安裝有更強大的引擎。這三艘軍艦都是在1861年開建,1862年下水,並在1863年完工。
「尤金親王」號,1867年前的照片
| |
概況 | |
---|---|
建造者 | 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1] |
使用者 | 奧匈帝國海軍 |
前級 | 德拉赫級鐵甲艦 |
次級 |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 |
建造期 | 1861–1863年 |
服役期 | 1863–1873年 |
完成數 | 3 |
報廢數 | 3 |
技術數據 | |
排水量 | 3,588長噸(3,646公噸) |
船長 | 70.78公尺(232英尺3英寸) pp |
型寬 | 10公尺(32英尺10英寸) |
吃水 | 6.32公尺(20英尺9英寸) |
動力輸出 | 1,926匹指示馬力(1,436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1台單脹船用蒸汽機 |
船速 | 11.4節(21.1公里每小時;13.1英里每小時) |
定員 | 386名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裝甲帶:110公釐(4.3英寸) |
1864年,「奧地利的胡安」號參加了普丹戰爭,但沒有加入實際的戰鬥。兩年後,奧地利在七周戰爭中遭到普魯士和義大利的攻擊。其中在1866年7月爆發的利薩海戰,三艘軍艦都參加了戰鬥。戰後,本級三艦都接受了現代化改造,但沒有再編入現役。到了1873年,由於狀況不佳,奧匈帝國海軍決定廢棄這些艦隻。但是由於議會拒絕撥款建造替代品,時任海軍指揮官弗里德利希·馮·波克[f]請求允許「重建」三艘馬克斯皇帝級,並最終獲批。在實際運作中,這三艘老艦被拆毀,只有發動機、裝甲板和其他一些設備被用在新艦的建造中。
設計
編輯隨著1859年法國「光榮」號鐵甲艦[g]下水,奧地利也開始了一項大型的鐵甲艦建造計劃。該計劃由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的兄弟,海軍司令費迪南·馬克西米連大公[h]指揮,始於1861年兩艘德拉赫級鐵甲艦。在兩艘德拉赫級下水後,又另外訂購了三艘鐵甲艦,即為本艦級[8][9]。這三艘都是由海軍造艦總監約瑟·馮·洛馬柯[i]在德拉赫級的基礎上設計。比起前級,本艦級在設計上有所放大,並安裝了更強大的引擎和更多數量的火砲。[11]
常規特性和輪機
編輯馬克斯皇帝級艦體的垂標間距為70.78公尺(232英尺3英寸),舷寬10米(32英尺10英寸),平均吃水6.32米(20英尺9英寸),排水量為3,588長噸(3,646公噸)。木製的艦體在實際使用中被證明十分容易使得船頭進水,因此不得不在1867年對艦首進行重建。艦首最初都有一個艦首像[j],在重建過程中也被拆除。本級艦的穩定性較差,復原性很差,耐波性耐波性[k]也很差。一般艦上配備有386名艦員。[1]
本艦級的推進系統包括一台單脹雙缸水平蒸汽機驅動一具單螺旋槳。艦載的燃煤鍋爐的數量和類型沒有留下記載,鍋爐廢氣集中從一根位於艦體中部的煙囪中排出。發動機的額定在1,900匹指示馬力(1,400千瓦特)的設計功率下速度為11節(20公里每小時;13英里每小時)。在海試中,「馬克斯皇帝」號略微超設計功率,達到1,926匹指示馬力(1,436千瓦特)和11.4節(21.1公里每小時;13.1英里每小時)的航速[1]。「奧地利的胡安」號的測試航速只有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14]。雖然可以使用蒸汽機動力,但本級艦依然是裝備有三根桅杆的混合動力縱帆船[1]。
武器和裝甲
編輯馬克斯皇帝級屬於船旁列砲鐵甲艦。「馬克斯皇帝」號和「尤金親王」號裝備了16門48磅前膛砲,而「奧地利的胡安」號則裝備了14門。這些船隻還裝載了瓦蘭道夫公司生產的15門24磅15公分(5.9英寸)口徑前膛砲。此外還裝備有兩門較小的砲,一門12磅,另一門6磅。1867年,三艦被換裝12門阿姆斯壯製造的7英寸(180公釐)口徑前膛砲和兩門3英寸(76公釐)砲。艦體被110公釐(4.3英寸)厚的熟鐵裝甲包覆。[1][14]
艦隻
編輯艦名 | 建造者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
「馬克斯皇帝」號 (德語:SMS Kaiser Max) |
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1] | 1861年10月[1] | 1862年3月14日[1] | 1863年[1] |
「尤金親王」號 (德語:SMS Prinz Eugen) |
1862年7月26日[1] | |||
「奧地利的胡安」號 (德語:SMS Don Juan d'Austria) |
1862年6月14日[1] | 1863年3月[1] |
服役歷史
編輯在1864年的普丹戰爭中,「奧地利的胡安」號與「皇帝」號[l]以及另外兩艘軍艦一起被部署在北海,很晚才趕到戰場,因而錯過了戰鬥。而此時的奧地利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m]已經在赫爾戈蘭海戰[n]中對丹麥艦隊造成了戰略上的失利[20]。這三艘軍艦在兩年後奧地利與普魯士-義大利聯盟的七周戰爭中都參加了戰鬥。這次戰爭中的海上戰鬥在1866年7月的利薩海戰中達到高潮。三艦都參與了這次海戰,但都沒有受到嚴重損壞,也沒有對義大利艦隻造成較大的威脅。戰爭結束後,這些艦隻被解除了武裝並被擱置。[21]
1867年,三艦被拖進干船塢進行操作修正,並安裝新的膛線砲[1][22]。然而工程結束後,這三艦並未回到現役。由於匈牙利對海軍事務不感興趣(奧地利帝國在戰後被二元君主制的奧匈帝國取代) ,海軍預算大幅減少,使奧匈帝國艦隊無法採取積極的政策[23][24]。1870年代早期,由於艦體腐爛嚴重,時任海軍指揮官弗里德利希·馮·波克提議對這些船隻進行「重建」。而實際上這幾艘艦隻在1873年被從海軍除籍並被拆解。然而波克利用這一契機使用撥款重新建造了三艘軍艦,仍舊分別命名為「馬克斯皇帝」號[o]、「奧地利的胡安」號[p]和「尤金親王」號[q]。老的三艘馬克斯皇帝級艦上部分部件被拆下繼續用在新造艦上以節省造艦成本,其中就有蒸汽機、裝甲板以及其他一些設備[26][27]。
腳註
編輯注釋
編輯-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3],另有來源譯作「舷側列砲式鐵甲艦」[4]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另有來源譯作「凱澤·馬克斯」號[5]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 ^ 譯名參考自《海戰論》[6]
- ^ 譯名參考自《船艦》[7]
- ^ 譯名參考自《船艦》[10]
- ^ 譯名參考自《英漢大詞典》[12]
- ^ 譯名參考自《機電詞典》[13]
- ^ 譯名參考自《船艦》[15],另有來源譯作「凱澤」號[16]
- ^ 譯名參考自《戰艦圖文史 第3冊 從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17],另有來源譯作「威廉·馮·特蓋特霍夫」[18]
- ^ 譯名參考自《奧地利史 從開端至現代》[19]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5]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5]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5]
引文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Sieche & Bilzer,第268頁.
- ^ 2.0 2.1 2.2 2.3 張恩東 2018,第252頁.
- ^ 陳悅 2015,第234頁.
- ^ 李昊 2020,第15頁.
- ^ 郭威 2007,第205頁.
- ^ 劉萌 2020,第105頁.
- ^ 郭威 2007,第279頁.
- ^ Pawlik,第6頁.
- ^ Sondhaus,第6–7頁.
- ^ 郭威 2007,第246頁.
- ^ Sieche & Bilzer,第267–268頁.
- ^ 王瑞晴 2006,第453頁.
- ^ 上海交通大學 1991,第707頁.
- ^ 14.0 14.1 Scheltema de Heere,第19頁.
- ^ 郭威 2007,第122頁.
- ^ 郭威 2007,第204頁.
- ^ 朱鴻飛 2016,第58頁.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65頁.
- ^ 李澍泖 1981,第515頁.
- ^ Greene & Massignani,第210–211頁.
- ^ Sondhaus,第8頁.
- ^ Sondhaus,第10頁.
- ^ Sieche & Bilzer,第267頁.
- ^ Sondhaus,第40–41頁.
- ^ 25.0 25.1 25.2 張恩東 2018,第258頁.
- ^ Sieche & Bilzer,第268, 270頁.
- ^ Sondhaus,第45–46頁.
參考書目
編輯- Greene, Jack & Massignani, Alessandro. Ironclads at Wa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mored Warship, 1854–1891. Pennsylvania: Da Capo Press. 1998. ISBN 0-938289-58-6.
- Pawlik, Georg. Des Kaisers Schwimmende Festungen: die Kasemattschiffe Österreich-Ungarns [The Kaiser's Floating Fortresses: The Casemate Ships of Austria-Hungary]. Vienna: Neu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2003. ISBN 978-3-7083-0045-0.
- Sieche, Erwin & Bilzer, Ferdinand.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66–283. ISBN 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 Wilson, Herbert Wrigley.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London: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6. OCLC 1111061.
- (英)布魯斯·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約翰·基根. 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 劉萌 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10. ISBN 978-7-5594-4952-8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鴻飛 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托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進博物館. 郭威 主譯.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王瑞晴. 英汉大词典.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6-01. ISBN 7-119-04049-9 (中文(中國大陸)).
- 上海交通大學. 机电词典.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1991-10. ISBN 7-111-01748-X (中文(中國大陸)).
- (奧)埃里希,策爾納. 奥地利史 从开端至现代. 李澍泖.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1-06. CSBN 11017·499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
編輯- Scheltema de Heere, R. F. Fisher, Edward C. , 編. Austro-Hungarian Battleships.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Naval Records Club, Inc.). 1973, X (1): 11–97. ISSN 0043-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