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又稱《黃帝書》、《經法》,為中國戰國時代的哲理典籍,文體押韻,久已失佚,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共有4本:〈十六經〉(舊名〈十大經〉,李學勤認為應命名為〈經〉) 、〈經法〉、〈道原〉和〈稱〉,內容互異,並非成於一手。這些書合稱《經法》或《黃帝四經》。唐蘭認為這些書是《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的《黃帝四經》。這些書的字體都是隸書,抄寫年代為劉邦在位期間[1][2]。《黃帝四經》講述人君治國之道,記述了戰國時的一些格言和黃帝傳說,哲理思想以道家為主,融合了墨家和法家,包蘊天人感應之說,強調統治者要依循大自然之道,否則招致災禍,書中亦有道家以弱勝強的理論。《黃帝四經》今有多個英語、法語或日語的譯本,廣受學術界研究。
黃帝四經 | |
---|---|
全名:《黃帝四經》 | |
原名 | 〈十六經〉、〈經法〉、〈道原〉、〈稱〉 |
類型 | 哲理著作 |
語言 | 文字:中文 |
版本 |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 |
成書年代 | 戰國時代 |
發行資訊 | |
保存狀態 | 篇數:4篇 |
收錄於 | 班固《漢書.藝文志》 |
出版地點 | 中國 |
系列條目 |
---|
道家思想 |
道 德
|
道家人物 |
皇德 三皇五帝 廣成子 伊尹 太公望 老子 尹喜 文子 莊子 列子 環淵 楊朱 黃石公 張良 劉安 |
道家典籍 |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黃帝書》 |
相關條目 |
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黃老 玄學 中醫學 道教 佛教 禪宗 |
成書與篇章
編輯《黃帝四經》是四篇古佚書,約於戰國中期在楚國成書,屬押韻的詩體[3]:364、355,作者繼承老子和范蠡之學,屬於道家,知道前473年吳、越之戰[3]:365、361。其書受另一篇古佚書〈三德〉影響甚深[4]:241。四篇大概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前168年在長沙隨葬,寫在《老子》乙本之前,1973年於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3]:367、348,沒有總稱,學者唐蘭首先提出,這就是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黃帝四經》,但李學勤和魏啟鵬不同意此名稱[3]:357[5]:350,認為應稱之為《黃帝書》。學術界約定俗成把這四篇文章稱為「黃帝四經」[3]:358、348:
- 〈十六經〉:有15段,最長的一段650字,最短的175字,這15段不一定成於一手,內容比較鬆散。李學勤認為這篇應稱之為「經」[3]:367、360,其舊名為「十大經」[5]:366;
- 〈經法〉:有9段,分別為《道法》、《國次》、《君正》、《六分》、《四度》、《論》、《亡論》、《論約》、《名理》。最長的一段約800字,最短的一段約300字,9段組成完整的一篇作品。[6]。《經法》成書晚於《十六經》,發展和整理了後者的內容[3]:358[5]:365;
- 〈道原〉:450多字;
- 〈稱〉:1600餘字,共有40或41個格言[3]:355。本篇最後一部份是一個表格,把天地、春秋、晝夜等事物分別歸類為陰與陽[5]:351。
內容與思想
編輯《經法》以道家思想為主,也包含墨家、法家的觀點;《十六經》大多記述黃帝的故事,包括黃帝大戰蚩尤[3]:348、368;《稱》是成語集;《道原》和後來《淮南子》的〈原道〉篇主題相近,都是講述「道」,受《道德經》影響較大[3]:348、370。《黃帝四經》把剛柔與陰陽相配,卻完全沒有涉及五行[5]:359、364。《黃帝四經》認為,理想統治者是參「天」、「地」、「人」三者的聖人。天是恆常不變的準則規範,是絕對、客觀、不可違抗的,卻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4]:244、245。書中採取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君王舉措失當,會影響大自然,導致失收與蟲害,如君王政策恰當,將受恩於天地,相反則會蒙災[5]:357。人類必須以天地的運行體系為模範,才能得到天的祐護,否則會受天所懲罰;男女之別是不能變更的禮數[4]:246-247。統治者要依時而動,依據四時的循環往復,合理安排農時、征伐、刑罰等政治活動,還要懂得把握時機[4]:248、251。書中並告誡人要自避其禍,不要自取其辱,要戰勝對方,最好辦法是讓對方自己走向失敗[4]:265,在矛盾中不要極端,應適度而行[5]:358-359。
版本與譯本
編輯《黃帝四經》出土時,合共有174行字,初版於1974年出版,當中有少量錯誤[3]:350:
-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最佳版本於1980年出版,此版本較可靠,注釋更豐富[3]:351:
-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臺灣學者陳鼓應編寫了另一個版本,此版本最為仔細,編者多據押韻韻部,補充缺字[3]:352:
- 陳鼓應:《黃帝四經譯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中國學者魏啟鵬從文字學和文獻學的角度重新詮釋黃帝四經。
- 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
翻譯方面,《黃帝四經》有4個英語全譯本:
- 葉山(Robin D.S. Yates). Five lost classics: Tao, Huanglao, and Yin-yang in Han China.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7. ISBN 0345365380 (英語).
- 雷敦龢(Edmund Ryden). The Yellow Emperor's four canons: a literary study and edition of the text from Mawangdui. 台北: Ricci institute. 1997. ISBN 9575462920 (英語).
- 張純(Leo S. Chang)、馮禹(Yu Feng). The four political treatises of the Yellow Empero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8. ISBN 0824820088 (英語).
- Jody Gladding. The complete Tao te ching with the Four canons of the Yellow Emperor . Rochester: Inner Traditions. 2011. ISBN 9575462920 (英語).(據樂維法譯本轉譯。)
〈道原〉有一單行英譯本:
- 冉雲華(Jan Yun-hua). ""Tao Yuan" or "Tao: The Origi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0, 7: 195–204 (英語).[3]:366
法語全譯本有一個:
- 樂維. Le Lao-tseu suivi des Quatre Canons de l'empereur Jaune . Paris: Éditions Albin Michel. 2009. ISBN 2226183159 (法語).
日語全譯本有一個
- 《黄帝四經: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 澤田多喜男譯註. 東京: 知泉書館. 2006. ISBN 4901654772 (日語).
〈經法〉有一單行日譯本:
- 高橋庸一郎.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釋文解法〉. 《甲南國文》. 1980, 30: 101–199 (日語).[3]:354
Paola Carrozza則把〈經法〉譯為義大利文[3]:367。
注釋
編輯- ^ 秋楓主編,新課程百科知識 中國歷史 哲學思潮,遠方出版社,2004.11,第33頁
- ^ 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國文化資源開發中心編,中國名著大辭典,黃山出版社,1994.04,第547頁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雷敦龢(Edmund Ryden). 〈關於馬王堆黃帝四經的版本和討論〉. 《道家文化研究》. 2000, 18: 348–370 (中文(繁體)).
- ^ 4.0 4.1 4.2 4.3 4.4 曹峰. 〈《三德》與《黃帝四經》對比研究〉. 《上博楚簡思想研究》. 台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6: 241–266. ISBN 9577395805 (中文(繁體)).
- ^ 5.0 5.1 5.2 5.3 5.4 5.5 5.6 雷敦龢(Edmund Ryden). 〈《黃帝四經》中的陰陽學說〉. 艾蘭(Sarah Allan)等 (編). 《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 張海晏譯.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 350–368. ISBN 7805199906 (中文(簡體)).
- ^ 马王堆帛书《经法》.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2022-01-20 [202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8).
延伸閱讀
編輯- 饒宗頤:〈楚帛書與《道原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曹峰:〈《黃帝四經》所見「執道者」與「名」的關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曹峰:〈《黃帝四經》所見「名」的分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