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春卷柯南/三祝分局
本頁簡而言之:持續擾亂維基百科的編輯無論是否故意,都可能會被永久封禁或編輯禁制。 |
維基百科指引 |
---|
內容 |
編輯 |
關注度 |
格式 |
態度 |
刪除 |
使用者 |
另見:方針 |
擾亂(舊譯毀損性編輯、擾亂性編輯)是涉及多個頁面,旨在阻礙社群改善條目或建設百科全書的編輯規律,這個規律可以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擾亂不一定是破壞,但破壞通常都是擾亂行徑。社群應獨立看待不同的擾亂個案,並考慮有關行為是否違反維基百科的方針和指引。把不明顯是破壞的行為視為破壞的編輯可能會疏遠甚至趕走潛在的編輯,令百科全書受到損害。
擾亂性編輯不一定是故意的。不懂得正確編輯的用戶或者缺乏社交技巧或寫作能力的用戶都有可能在無意間作出擾亂行為;這些行為儘管是善意的,但仍然對維基百科有害。
概述
編輯維基百科成功的基礎在於開放參與。然而,某些人有時候會利用維基百科自由開放的特點,在維基百科推廣特定觀點、發表原創研究、提出倡議,或者自我宣傳。我們接納經可靠來源證實的重要少數觀點,建設性編者偶爾也會犯錯,不過也有編者會選擇持續編輯條目,加入沒有可靠來源佐證的資料,或者堅持以不合理的比重描述少數觀點,造成持久的問題。
我們把這種編輯稱為「擾亂性編者」(下稱擾亂者)。總括而言,擾亂者一方面會破壞維基百科作為可靠來源的可靠性,損害維基百科,另一方面也會逃避社群處分,令建設性編者失去耐心,黯然離開維基百科。
單獨而言不具有擾亂性質的單筆編輯可能是擾亂性編輯規律的一部分。擾亂性編輯在頻率上可以很頻密,也可以很稀疏,在範圍上可以很狹窄,也可以很廣闊,在性質上可以很相似,看起來也可能很不一樣。
擾亂者可能會假裝自己在建設維基百科,但我們可以從行為模式把他們和建設性編者區別開來。如果討論無法解決問題,其他不涉及爭議的編者也已經在互助客棧等討論頁達成共識,擾亂者一旦繼續擾亂,就會遭到封禁,甚至更嚴重的紀律行動。在極端情況下,社群甚至可以進行討論,決定是否對擾亂者實行全站禁制,逐出社群。
擾亂者即使遵守「回退不過三」規則,也不可以在社群援引本論述,對他們進行處分時利用這條規則進行辯護,因為「回退不過三」規則的原意「不是給回退頁面一個特定數量的配額」。同理,其他編輯也要注意,回退擾亂性編輯並不是「回退不過三」規則的豁免範圍。雖然破壞通常都是擾亂行徑,但是擾亂不一定是破壞,因此建設性編者不應該違反「回退不過三」規則,而應該利用下方提及的處理程序解決問題。
擾亂性編輯的跡象
編輯本指引講述明顯屢次嚴重違反基本方針的行徑,而不是理性編者可能不同意,且不易察覺的問題。
擾亂者表現出下列傾向:
- 偏激:無視其他編輯的反對,長期編輯一篇或多篇條目以追求特定觀點。偏激編輯除了添加材料;也可能會進行擾亂性刪除(例如反覆刪除其他編者加入的可靠來源)。
- 不能遵守可供查證方針;無法舉證、引用不適合百科全書的來源、扭曲可靠來源、或製造原創研究。
- 胡亂提出來源請求:對已有來源的內容加入不正當的
{{fact}}
標記,藉此暗示適當引證的條目內容成疑。 - 不樂見共識建立:
- a. 在其他編者對自己的編輯提出問題/異議或要求解釋時,反覆漠視他們的訴求。
- b. 反覆漠視其他編者對其操作的解釋。
- 拒絕或不理會社群意見:拒絕接受調解和/或參與討論,持續借編輯來追求特定觀點,違背公正編者的共識。
此外,這樣的編者可能:
- 6. 發起運動趕走建設性貢獻者:違反Wikipedia:文明、Wikipedia:不要人身攻擊、Wikipedia:條目所有權等方針與指引,或操控傀儡/真人傀儡。這種低水準的違規行為未必足以令社群失去耐性,但能夠令守法的建設性編者耗盡耐心,不再編寫/維護特定條目。
闡釋觀點
編輯當某些人對方針與指引的實行方式感到沮喪時,他們可能忍不住把方針/指引生搬硬套,從而否定方針/指引及其解釋。有時候,這樣做只是為了在站內糾紛中證明自己的觀點。有時候,他們可能會以不受歡迎的方式執行方針/指引,以達至修改方針/指引的目標。
這種手法是嚴重的擾亂行為。若你覺得方針有問題,您應該到方針討論區提出你的意見。如果你只是不同意某人對條目的修改,您可以到條目討論頁或相關頁面跟對方商議。
注意提出觀點本身是正當行為,而闡釋觀點也不至於要擾亂維基百科。
沒有或拒絕抓住重點
編輯
有時候,社群已經達成共識,認為轉移話題更加有益。不過,有的編者卻在一段時間之後,堅持己見,挑起紛爭,擾亂社群。
如果社群否決您的觀點,即使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您也不可以繼續強推自己的立場,直至成功為止。他們這樣做,並不是說他們漠視您的聲音。這時您不應該繼續發言,而是應該聆聽別人,思考別人的發言內容,同時盡力了解他們的觀點,求同存異。不要混淆「傾聽」與「同意」。
有時,出於善意的編者可能會一直作出擾亂行為,浪費社群資源,例如堅稱自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雖然維基百科鼓勵編者更新頁面,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不過有時候他們可能沒有能力去做這種事情。如果社群已經窮盡力氣補救錯誤,教導他們方針和指引,卻仍然沒有解決問題,社群可以對他們實施封禁或編輯禁制。
與建設性編輯的區別
編輯編者經常在條目加入少數觀點。這樣做符合維基百科的宗旨,只要他們貢獻的內容可供查證,並按照觀點的重要性安排合理的比重。內容的舉證責任在加入內容的編輯和希望保留內容的編輯身上。
中立性要求條目應該公平地表達所有以可靠來源發表的重要觀點,並應與每個觀點的顯著性成比例。⋯⋯通常來說,條目不應給予少數觀點與更受歡迎的觀點同樣多的描述,且通常根本不應包含極少數的觀點。
可供查證和值得關注的的觀點包括聲譽良好,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介紹的原科學。編輯可以合理表述可靠來源記載的糾紛和爭議;引用主流學術期刊、教科書和專著上的觀點本身並非擾亂。但這項豁免不適用於已經解決的爭議,例如支持地心說的觀點不應該加入到條目中(不過爭議本身仍然值得一提)。
有時,出於善意的編者可能被邊緣出版物誤導,或者在闡述來源時無心犯錯。他們一時間可能會有條有理地捍衛自己的立場,然而在發現更佳的來源,或者從其他編輯得到不偏不倚的反饋之後,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意圖逃避偵測
編輯惡意擾亂者可能會以下列方式逃避紀律處分:
- 長期進行編輯,構成明顯的擾亂規律,但是單獨而言,沒有一筆編輯具有擾亂性質。
- 主要在討論頁進行編輯。這種擾亂行徑可能沒有直接損害條目,但往往會阻止其他編輯就如何改善條目達成共識。
- 他們可能不會攻擊他人,避免違反文明方針,但仍然干擾其他編輯以文明的方式合力編輯,互相討論。
- 只編輯兩三篇監視人數不多的頁面。
- 和上一點相反,在大量頁面進行編輯,令其他編輯難以通過監視列表檢查足夠數量的頁面,發現擾亂行為。
但無論如何,這些擾亂行為都違反了維基百科的方針和常規。
處理擾亂者
編輯社群可動用以下程序處理擾亂問題,但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編輯應迅速到Wikipedia:管理員布告板/其他舉報擾亂者,甚至通過任何恰當的方式請求管理員實施編輯禁制。但總體而言,在大部分情況下,逐步加大社群的介入程度會比較有利,社群也希望通過過程的每一個步驟使問題得到解決。
- 疑似擾亂者作出第一筆非百科式編輯:
- 假定善意。無來源或非百科式的資料應予回退,但不要攻擊對方是擾亂者。Use an edit summary which describes the problem in non-inflammatory terms. Stay very civil. Post to talk page asking for discussion and/or sources. Consult Do not bite the newcomers, and be aware you may be dealing with someone who is new and confused, rather than a problem editor.
- 如果對方還原或回退:
- 如果這次對方有引用來源,則予放任,如果對方既沒有引用來源,也沒有在討論頁回覆,則予回退。Ensure a clear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ce in opinion is posted by you at the article talkpage. Refer to this thread in your edit summary. If possible, suggest compromises at the talkpage.
- 如果對方繼續回退,並加入沒有來源的資訊:
- 繼續回退,並在管理員布告板(其他)尋求管理員協助。Provide diffs of the multiple reverts by the tendentious editor. Keep your post short (no more than 250–500 words), well-diffed (multiple diffs showing evidence), and focus on user conduct issues (the tendentious editor is not engaging in discussion / is inserting unsourced information / is ignoring talkpage consensus). Try to avoid going into detailed article content issues at ANI, as it may reduce the likelihood that an admin will understand the complaint. Note: To be most successful at ANI, your own history must be clean. At all times, stay civil, and avoid engaging in multiple reverts yourself.
- 如果偏激編者有引用來源,但是來源質素欠佳,或者來源內容被曲解:
- 先不要到管理員布告板(其他)提報。
- 回顧爭議解決指引。
- 如果合適,請向可靠來源布告板提報。
- 繼續通過對話與對方溝通。在適當時,可援引方針和指引。
- If only two editors are involved, seek a Third Opinion.
- If more editors are involved, try a Request for comment.
- If attempts at dispute resolution are rejected or unsuccessful, or the problems continue:
- Notify the editor you find disruptive on their user talkpage.
Include diffs of the problematic behavior. Use a section name and/or edit summary to clearly indicate that you view their behavior as disruptive, but avoid being unnecessarily provocative. Remember, you're still trying to de-escalate. If other editors are involved, they should post their own comments too, to make clear the community disapproves.
- Notify the editor you find disruptive on their user talkpage.
- If tendentious editor continues reverting:
- 使用模版{{subst:uw-disruptive1}}、{{subst:uw-disruptive2}}、{{subst:uw-disruptive3}}和{{subst:uw-vandalism4}}警告對方。
- Assuming it's one editor against many at this point, continue reverting the tendentious editor. If they exceed three reverts in a 24-hour period, file a report at 編輯爭議布告板 (but be careful you don't do excessive reverts yourself!). However, one tendentious editor cannot maintain problematic content in the face of multiple other editors reverting their edits.
- 如果偏激編者沒有違反回退不過三規則,或者沒有編輯能夠If tendentious editor is not violating the three-revert rule (3RR), or there aren't enough editors involved to enforce Wikipedia policies:
- File another report at ANI.
- If editor continues to ignore consensus of any decision reached at ANI:
- Again request assistance at Wikipedia:Administrators' noticeboard/Incidents for administrator intervention, point to consensus from earlier talk pages or noticeboards. An admin should issue a warning or temporary block as appropriate.
- 如果封禁無法解決問題,或者您已經嘗試過所有可行的途徑,但仍然得不到管理員的注意:
- File a case for the Arbitration Committee to review. Base it strictly on user conduct, and not on article content.
封禁和制裁
編輯- 擾亂者初犯將被警告,若警告無效則封禁24小時。解封後如再犯,封禁期限將相應延長。
- 純擾亂用戶很可能會受到永久封禁。
把〈Wikipedia:擾亂性編輯〉改名為〈Wikipedia:擾亂〉並將之重寫及升格為行為指引
編輯- 社群對反破壞破壞十分重視,但對於擾亂行徑一向缺乏識別能力(如同POINT, GAME)
- 原文創建於2012年,但一直未成為正式的態度指引,主要原因是原文翻譯腔濃重,難以理解⋯⋯
- 翻譯自英文版,但已按照站內相應頁面的狀態進行局部改寫。歡迎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