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步雲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他从7岁起便在他父亲任教的乡村私塾就读。清朝光绪廿八年(1902年),他考入合阳县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经县学堂保送入陕西大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陕西大学堂更名为陕西高等学堂,他和该校的咸宁附生钱鸿钧、渭南附生张蔚森、泾阳廪生曹雨亭与三原宏道学堂学生、陕西师范学堂学生共31名,官费派到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先入早稻田大学普通科,后转农科,宣统三年(1911年),他毕业于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其间,1905年秋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他便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他毕业归国时,辛亥革命已爆发,西安起义已成功,秦陇复汉军政府已成立。1911年12月,他在上海和张蔚森被推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陕西代表,到南京参加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1912年1月1日晚,他在南京参加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典礼。1912年1月28日,他和张蔚森、赵世钰出席了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会,于3月8日审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陕西生涯
编辑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他遂经上海回到西安。陕西军政府大都督张凤翙提议创办西北大学,马步云任创设会委员。西北大学成立后,马步云任校教务长兼商科学长。1912年8月,他任国民党秦支部副支部长。1913年暑假,他受西北大学校长、留日同学钱鸿钧的托付,到日本为西北大学购置仪器和图书,并聘任两名日籍专门教员。1914年6月,袁世凯派陆建章接替张凤翙任陕西都督。其后陆建章以西北大学乃“反袁的机关”为由,于1914年冬逮捕校长钱鸿钧,又于1915年春开学不久撤销西北大学。为此,马步云逃亡上海两年有余,其间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津村秀松的《国民经济学》。
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陕西警备军统领郭坚准备率部经山西讨逆,邀请马步云、宋向辰、樊灵山、杨介等人任随军参赞。此后讨逆军在山西、陕西军阀的合力围击下失败,宋向辰、樊灵山死难,郭坚逃回陕西,马步云、杨介被扣压。后来马步云获释,逃亡上海。1917年9月,陕西响应广州护法军政府号召,开展驱陈运动,驱逐陈树藩。1917年12月,郭坚在凤翔重建军队,准备增援在西安起义的耿直部,派人到上海邀请马步云回陕西襄助军务,并委托马步云代发讨陈檄文。12月21日上海各个报刊登载了马步云代拟代发的陕西讨陈通电。1918年1月,马步云、王一山、焦子静等奉孙中山支持陕西护法斗争的指示回到陕西,此时三原起义已爆发,靖国军已树立起旗帜。马步云到正围攻大荔的郭坚部,被郭坚任命为该部参谋长。1918年8月,于右任回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讨陈义军被统编为六路,郭坚任第一路司令,马步云任第一路参谋长。该路由耀县向西进发,11月攻克凤翔,在凤翔设立民政厅,马步云任厅长,总揽陕西省西部十余县的民政权。此时北洋政府派出的支援陈树藩的各省数万军队陆续进入陕西,而陈树藩又以省长职位诱使刘镇华的镇嵩军襄助,各路军队围攻靖国军。1919年3月,已在凤翔被奉军、甘军、直军、镇嵩军围困数月的靖国军第一、二路,在郭坚“联许倒陈”的策略下,由马步云与担任援陕总司令的奉军师长许兰洲“局部议和”,郭坚部接受许兰洲部改编。1920年,马步云离开了郭坚部,到北京闲居,其间翻译了日本人关一的《工业政策》一书。
1921年,马步云回到陕西,任教于陕西法政学校(由西北大学改建)。1922年春,冯玉祥参加直奉战争,陕西督军由省长刘镇华代署。刘镇华任命马步云为省长公署参议。1922年第三届陕西省议会改选,马步云当选议长,1923年,他被刘镇华任命为陕西省教育厅厅长,1924年7月到教育厅视事。
国民政府时期至晚年
编辑1926年,刘镇华被杨虎城、李虎臣、卫定一的陕军在国民军联军的援助下击败,逃回豫西。1927年春,刘镇华在开封投靠冯玉祥,刘镇华的残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马步云任第八方面军参议。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编遣会议,第八方面军改为第十一路军,马步云仍任参议。中原大战结束之前,刘镇华被蒋介石任命为豫陕晋边区绥靖督办,督办公署驻河南新乡,马步云任督办公署总参议。1932年,刘镇华调任豫鄂陕边区绥靖督办,督办公署驻河南南阳,马步云仍任总参议。1933年5月,刘镇华任安徽省政府主席,马步云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曾代理过安徽省主席。1937年5月,安徽省政府改组,马步云调往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
七七事变后不久,南京疏散人口,马步云携家回西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设计委员。1939年,他当选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1年6月,熊斌任陕西省政府主席,7月马步云任陕西省政府委员。1944年熊斌离任,马步云任教于西安北洋工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马步云到重庆,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并于1946年5月到河南开封就职。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攻克开封时,应中国人民解放军邀请,马步云出面维持地方治安。此后他脱离中国国民党阵营,携家迁居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人大代表、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冲击,1970年3月7日他逝世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