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 (基督教)

(重定向自东正教隐修制度

基督宗教中的修道制度是起因于反对教会逐渐世俗化,在3、4世纪时兴起。而更早的潜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一教会及罗马帝国前,因基督教的宽柔政策,所以教会水准偏低、基督徒素质不齐。当时一些人走出来,注重属灵生活,退居大漠。“隐士”的希腊文意思是“沙漠”,而“修士”的希腊文意思是“独自”(希腊语:μοναχός,monachos),此二词成为敬虔的象征。他们持守贫穷、圣洁、顺服的誓言,每天祈祷、工作,有些甚至向外传福音

“独修”是最初修道的形式,独修者会到旷野修道,他们就被称为“隐士”。圣安东尼被视为第一位修士。因为他这样的行为,吸引了许多的人仿效。突然之间,这样的修道方式如浪潮涌起。这当中有一位隐士,登塔者西蒙在修道当中,因为有太多民众因为景仰而前去拜访、观望,他倍感困扰。最后,他不得不移到一根柱梁之上继续他的修道,这样过了三十年。其间透过他的门徒以吊篮递食物给他吃。后来,修道的形式从独修转而发展成为团修的形式。这是由一位修士,帕科缪所开始的。他建立了有管理有规律的团体生活方式,让修士们一同起居、劳动和崇拜。让修道者不再是各过各的、各做各的。这样的改革大大的帮助修士生活中可能会变成懒散、怪异的危险。[1]

修道运动(Monasticism)

编辑

亚细亚埃及是修道运动的起源地,远至不列颠的整个西欧都深受其影响,是中世纪社会文化保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2]从公元260年至303年间,教会大享太平,又因为受君士坦丁大帝信教的影响,大批为趋炎附势加入教会的人大增,使得教会道德素质下降,敬虔的基督徒因此特别看重禁欲生活[3];又因为基督徒不再受逼迫,没有为主殉道的机会,且此时的神职人员与教会已经贵族化[4],为了追寻宗教理想,回归单纯的信仰生活,于是转而投入修道运动。

最初是个人隐修的方式,例如圣安东尼( St. Anthony the Great ,约生于公元250年),他在埃及的沙漠透过严厉的自律、禁欲生活,来向世人显出“为基督舍弃一切”[5]的隐修精神。及至“隐修”真正地成为一种运动,是在帕科谬(St. Pachomius the Great,公元292-346)引入了集体隐修的制度之后。规定团体按时举行崇拜、著统一服饰、接受修道院长的领导,还要进行日常劳动,使能够自养。公元4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集体隐修规章,强调修士要劳动、祈祷和读(抄)经,并要帮助和服待他人,照顾孤儿、病人或其他善行。[6]其中“本笃修会”真正地实现了隐修运动‘把自己完全献给上帝’的理想”。[7]圣本笃(公元四480年至543年)在公元529年创建位于罗马南方的蒙特・卡西诺的修道院,生活以“纯洁、清贫、服从”为宗旨,秉持着“祈祷、劳动”的精神,制定严格的生活规则。[8]尔后在欧洲各地修道院被广为成立,甚至也有将修道院引入教会的例子。六世纪时,修道士开始在传道上有了角色而修道院也成功扮演了学术与教育的角色。[9]

在当时,修道运动有许多的支持者,为了守“基督教律法”的渴望而离开家庭与国家,去到适合苦修的地方,甚至有的人为此逃避征兵。苦修所要的是对世界彻底、完全的弃绝,最终得到人生的神圣化和拯救,实现对天国权威的绝对服从。这种情况导致皇帝朱利安 (Julian)怒斥他们拒绝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被有些人丑化为“被野蛮激情控制的人”。[10]甚至有人如此描述

人类的道德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阶段,:这场苦行主义运动具有更深刻或更痛苦的趣味......一个可怕的、肮脏的、骨瘦如柴的狂人,毫无知识,毫无爱国心,毫无自然的情感,在漫长、无用、残忍的自虐中度过一生,在他迷狂的大脑所产生的可怕幻相前惶恐不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了一个了解柏拉图西塞罗著作的民族、一个了解苏格拉底与加图生平的民族的榜样。[10]

从上述可以知道修道运动是多么疯狂的进行着。然而其中包含的精神价值,或许可以借由亚他那修的著作《圣安东尼生平》(Life of St. Anthony)中稍作了解。[10]亚他那修认为圣安东尼的一生反映出隐修苦行(ascesis)的道德价值与圣灵的工作,圣安东尼记录了许多的“信仰治疗”。

重要发展

编辑

圣徒巴西流(Basil)以圣经为基础,促进修道运动的理性化(基督教的内部控制原则),建立起基督教伦理(moralia)的主要内容(经济与道德互助,例如两性平等),为基督教式的社会服务提供了基础,人人以其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其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的培养和教育。

奥古斯丁的《论公教会之道德》(De Moribus Ecclesiae Catholicae)著作中,运用了从《圣经》中所能找到权威原则抨击当时的摩尼教二元论,拯救并不在于对情感的摧毁或压制。

这种善存在于上帝之中,所以对它的追寻(secutio)可以被称为“至福之欲( lappetitus beatitudinis)[10]

以此理念建立了劳动的社会基础,以最容易、简单的方式得到生活的供应而不需离开上帝,禁欲生活因此得到了理性的限制。同时也因劳动的成果而能够将剩余的产品赠送给贫苦的人。而修道院的院长与神父、修士们也没有权威的傲慢与卑屈的服从,他们之间是爱的关系。[10]


主要人物

编辑

圣安东尼

编辑

安当尼(250年—356年?),基督教修行制度的创始人。出生于埃及中部的Koma,为科普特人。原是农民,因领受《新约圣经·玛窦福音》第十九章二十一节中,耶稣对寻求永生的少年财主所说的话:“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而舍弃一切,在他所生长的村庄发愿过禁欲生活(约270年)。十五年后,离开社会人群索居于沙漠洞穴(故有隐士之称),过着禁食、祷告、读经...极其严峻的沙漠修道生活,为后来的跟随者树立修士典范。圣安东尼被描述是:“经常禁食...既不用水洗澡...也不洗脚。”[11]275年开始二十五年的与世隔绝生活。仿效安东尼修道方式的人多了起来,有些人独自隐居、有些人则结成团体,其中最大的团体位于尼提亚(Nitria)和思西提斯(Scetis)的旷野里。305年时,广收门生。他将这些跟随者组织起来,誓言舍弃一切跟随基督,只过贫穷与祷告的生活。[12]

影响

编辑

亚流派争论有影响力。

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基督后,教会涌入人潮,而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因此此时许多人如同安当一般,隐居于沙漠、成为苦行修士。

帕科缪

编辑

团体修道方式的先驱。他曾是一位军人,于325年开始接受修道主义,因其反对极端主义─个人独自隐居的方式。故他开设第一所共同生活的修道院,管理方式类似军队的组织中的规律。

大巴西流

编辑

使东正教及修道禁欲主义之关系和谐。他认为修道主义是正统基督教的表现,将修道群与教会距离拉近。也是第一位提供医疗教育服务的修道士。神学贡献是与亚流派基督论作出抗衡。因其许多社关组织、及个人圣洁生活,故教会历史中他与拿先斯女撒的贵格利获称‘加帕多家教父’。

帕提克

编辑

帕提克(389~461年)被称为“爱尔兰的使徒”,他生于罗马帝国不列颠,但在少年时曾被掳至爱尔兰长达六年,当他有机会逃回家乡后,他觉得要回到爱尔兰去传福音。他在爱尔兰传道的时候,守苦修和修道主义。[13]

圣本笃(Benedict)

编辑

教皇贵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也称为大贵格利,公元540年左右至604年),是首位成为教皇的修道士,是他让圣本笃的传记得以流传下来。[4]

有“西方修道主义的族长”之称。建立十二间修道院,建立‘圣本笃准则’以改革修道运动。其中他所建立的修道院中,最著名的就是在南罗马的卡西诺山修道院,而他的“圣本笃准则”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4]圣本笃主张要勤奋工作,不论是属灵或属世或是属物质的事。圣本笃:“要提防怠惰,视之为灵魂的最大仇敌。”“以双手作工、从事农耕,乃最有用的人。”[15]其修道生活较中庸,本笃修道院在黑暗时代向异族传递文化有很好的果效。

克吕尼

编辑

克吕尼修道院带动的修道院改革运动影响极大,如11世纪贵格利推行的教宗全面改革,甚至第十至十二世纪的期间所有的改革都可以称为克吕尼改革运动。接受任何种类、方式的捐献,修道士专心追求灵性经验。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包括国王,他们只对教宗负责。他们并有能力从事各种社会的改革,故许多修道院都根据此模式建立、联合。

克吕尼运动似达成的目标:

  • 回复本笃修道团严格的规矩。
  • 培育个人属灵的生活,减轻修士的劳动量。
  • 发展崇拜的宏伟仪式。
  • 建立有效的经济组织,摆脱世俗的控制。

可是因其富裕、与社会友善的关系使得另一群人去寻求另一种更为朴素和原始的途径。

主要修会

编辑

1097年在熙笃创立,最初只是模莱斯密城本笃修道会的一个支会。是最出名的苦修团,是对克吕尼修道主义的一种反动,其着重先知精神多于权力,第三任的院长哈定给新会草拟了一套准则,强调劳力多于学术,认为工作就是祷告,故成为农业发展的先驱者。他们在最荒凉的地方搭盖自己的修道院,不接受任何称号、馈赠或信徒的赞助。他们自己承担耕种、烹饪、纺织、木工等许多日常工作,不雇用仆人。教室很简陋,没有装饰或财宝,更没有个人财产。冬天睡眠七小时、夏天六小时。每天除了团体崇拜及祈祷的时间以外,其余的时间用来工作、默想、读书。在饮食方面,修道士都吃得很少,夏天每日吃一餐饭、冬天吃两餐。食物很简单,就是蔬菜、鱼和乳酪。再寒冷的冬天也都只能在圣诞节那一天生火取暖。这些严格的规定使他们得到巨大的成功。[16]在12世纪末有530所西笃会修道院成立,在之后一百年内有150所成立。最有名的修道士是伯尔纳铎,是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代表者。为最极端的西笃会修士待己甚严,品行道德崇高、熟悉《圣经》、爱心热切、指责罪恶、被视为“欧洲的良心”。

托钵修会

编辑

走出修道院,将福音传给普通人,依靠百姓的赈济和捐献,被称为修道,又称托钵修会。此类有两派:

于1209年圣方济成立的小行乞僧团。以《圣经·马太福音》十章7-9节为个人委身的座右铭,传讲天国讯息。定订类似使徒清贫生活的简单规律。基本要求:绝对清贫、不拥有财产、不在主教允许前私自传教、不在神学问题上争辩、‘与仇敌复和’的观念使世人称颂。与动物关系亦好,其‘敬虔’、‘真挚善良’为日后人们的榜样。

创始人为西班牙人道明。为改革亚尔比根派的信徒,他招聚有志于追求知识学问、向异教、异端传福音者一起来传福音,成为教会宗教裁判所的先锋。因为其目标,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受到肯定、学术上享有声誉。

其他中世纪较小的修会团

编辑

极端苦修主义的规则,守清贫、独居和素食。16世纪后期,神秘的亚维那的德勒撒,进行改革,使圣衣会重回默想、宣教和神学研究。

以‘圣奥古斯丁规条’所办的修会。这规条的弹性让奉行的人可以因应环境使用。奥思定会与医院有特别的连系。最出名的修士是马丁·路德

起源不明,但在11世纪末为照顾病者,款待旅客与十字军,组织团武士来保护旅客,后来发展成为正规的军队。12世纪很多成员加入十字军。1291年,他们战败,逃往罗德岛,被称为罗德岛武士。1530年查理五世马耳他的主权教给他们,故被称为马耳他骑士。1798年拿破伦夺得马耳他后,医院骑士团团先转移到俄国,后来定居于意大利罗马,直至今天。

在1118年为保卫耶路撒冷,对抗穆斯林而成立的武士修道团。影响力极大,所多基督教国家都有其成员,他们得到大量的捐输财富,储存于巴黎伦敦“圣殿”中,故建立可靠银行家的美誉。常与慈善武士团发生冲突,于1312年被控不道德、迷信、信奉异端,故在维也纳会议中被镇压。

其他说明

编辑
  • 尚有被昵称为“沙漠姆姆”的在沙漠中隐修的女性隐修者,他们会带徒生一起潜修,留下美好的生命故事和嘉言。[1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布鲁斯·雪莱著,刘平译,《基督教会史》(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8-130。
  2. ^ 游, 斌. 從地圖看基督教傳播世界二千年. 香港: 香港中和. 2013: 131. ISBN 978-988-8200-15-3. 
  3. ^ 华尔克, (Willistoa Walker ). 基督教會史(增訂本). 香港九龙: 基督教文艺. 1970. ISBN 978-962-294-260-8. 
  4. ^ 4.0 4.1 樋口雅一, (Masakazu Higuchi). 基督教歷史輕鬆讀(前篇). 台湾新北市: 校园书房. 2011: 122. ISBN 978-986-198-229-8. 
  5. ^ 從地圖看基督教傳播世界二千年. : 132. 
  6. ^ 從地圖看基督教傳播世界二千年. : 131–134. 
  7. ^ 從地圖看基督教傳播世界二千年. : 134. 
  8. ^ 李, 振群. 透視二千年-卷二中古教會. 马来西亚: 协传培训. 1999: 27–29. ISBN 983-40098-2-8. 
  9. ^ 基督教歷史輕鬆讀(前篇). : 120.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科克伦, (Charles Norris Cochrane). 督教與古典文化一從奧古斯都到奧古斯丁的思想和行動. 香港新界: 道风书社. 2011: 399–404. ISBN 978-962-8911-76-9. 
  11. ^ 亚他那修,《安东尼生平》。
  12. ^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祈伯尔,《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
  13. ^ 比尔·奥斯汀著,马杰伟等译,《基督教发展史》(香港:种籽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118。
  14. ^ 比尔·奥斯汀著,马杰伟等译,《基督教发展史》(香港:种籽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120。
  15. ^ 约翰·阿伯特著,歌登·贾德纳编,《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台北,锡安堂出版社,1993),148。
  16. ^ 陶理,《基督教两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合译(香港:海天书楼,2001),267-268。
  17. ^ Swan, Laura. 被遺忘的沙漠姆姆-早期基督徒婦女的嘉言、生命及故事. 台北: 光启文化. 2013: 12–20. ISBN 978-957-546-746-3.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