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主

夺取原先君主权力的人
(重定向自僭主政治

jiàn古希腊语τύραννος罗马化:tyrannos;英语:tyrant)通常对应为现代汉语的暴君, 是一个政治学术语。现代英语中的tyrant一词,是指不受法律约束的绝对统治者,或篡夺合法统治者主权的人 - 篡权者。暴君经常被描绘成残忍的,可能会通过采取镇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立场[1][2]。 古希腊时代的早期认为,不通过世袭传统或是合法民主选举程序,凭借个人的声望与影响力,获得权力,来统治城邦的统治者,这样的统治者被称为僭主[3], 这个词在希腊古风时期和早期古典时期具有中性含义。在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纪末,僭主在军队的支持下兴起,特别是在西西里岛。 但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tyrannos(僭主)视为一个否定词,由于哲学对政治的决定性影响,其否定内涵越来越多,一直延续到希腊化时期。

夏桀坐在两名女性身上,象征他滥用权力压迫别人

实际上,在古希腊的某些僭主是通过公开辩论和选举而获得统治权的。而很多国家政权形式,一开始也并非为僭主设计,但却很容易转变为僭主,因为制度设计没有能力阻止僭主的转变。譬如专政社团主义精英政治神权政治等。

概论

编辑

在西方语境下的僭主,其辞源为古希腊语τύραννοςtirannos),意思是君主,或城邦的统治者。这个字后来译成拉丁语tyrannus,意思是不合法的统治者。到了中世纪tyrannus被译成古法语:tiran,后来照现在分词-ant加上了-t,成为tyrant。至1290年代,中古英文出现了tyrant[4]

古希腊语τύραννοςtyrannos)可能起源自前希腊时期的βασιλεύς(basileus)或是ἄναξ(anax)。它可能跟第勒尼安海语言组(萨尔德、吕底亚、克利特岛及其他爱琴海海盗语言)的Tyrrhenians有关。在这个语言组中,希腊神话的爱神维纳斯发音为Turan(本意:女神),加上后缀Atunis(本意:统治)形成,意译为“女神的统治”。[5]

汉语中的意思则是超越本分的窃取 [6],僭主本意也即是指篡权者。僭主一词未见于网上可查到的汉语词典,但是存在于日文中的汉语词汇。汉语中僭主一词多用来特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统治者。暴君则为现代汉语中使用更为广泛的同义词。

定义

编辑

在最早时期的古典希腊,僭主尚无贬义,只是一个对于城邦统治方式的形容。但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僭主提出严厉的批评之后,僭主开始成为带有贬义的用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提及君主寡头共和及僭主四种政体,其中,僭主被认为是一种最容易形成独裁统治的政体。僭主统治的城邦,很容易出现独裁的状况。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僭主的定义是:“一个不受最高法约束的统治者,以获取自己的权势和利益为第一目标,而不是为民众争取利益。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他会利用极端、残酷和狡诈的策略来对付国内的人民,以及他所有的敌人。”[7]

亚里士多德认为,僭主制是一种君主制[8]

启蒙哲学家通过僭主的相关特征来界定僭主。

“君主被称为暴君,除了他的任性,还因为他不懂法律。”——哲学词典

“法律在哪里结束,暴政就在哪里开始。”——政府论

现代政治学认为,"僭主"是指一个掌握国内最高权威政权(可以是独裁君主或一党制,也可以有议会多党制),他们通过建立严酷的律法系统,将自身集团利益置于国民利益之上,他们一般会发展生产,然后从国民生产财富中进行转移和剥夺,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保障自己的特权。

僭主国家通常的一些特点:贬低个人权利、高额的公共征收、限制个人自由、管控宗教和言论的传播渠道、引导并限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且,国家政权主要追求象征性的或道德性的治理目标,却不真切追求现实性的目标。

一个国家中,可能潜在分别被不同外部利益主体委托的多个僭主,或者同一个外部利益主体同时委托几名僭主候选人参与政府竞选。僭主政治通常只能在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被察觉,而很难从具体政治主张或政治派别中识别,因为僭主是非常善于伪装的。

傀儡政权(代理人政权)也是一种僭主形式,但傀儡政权更强调信仰意识形态的跟随。僭主并不都是傀儡政权,傀儡政权的统治则着重于将本国的经济利益输送给宗主国,一般采取尽量隐蔽的手法。

希腊的历史形式

编辑

僭主最初出现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如哥林斯阿尔戈斯麦加拉雅典等。就目前所知,古希腊的第一位僭主是阿尔戈斯斐冬英语Pheidon

最有名的僭主是雅典庇西特拉图,他先后与公元前561年和公元前556年两次当上雅典城邦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支持平原农业,增加农民,制造大量橄榄油出口,由此他和他的马拉松客户获得巨额贸易利润。他通过雄心勃勃的工务计划,通过鼓励节日的创作,强化战争女神雅典娜的崇拜,以此达到至高无上的权力。庇西特拉图参选时号称他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他没收贵族的土地并奖赏给穷人,削弱贵族的特权来抬高自己的特权。这可以看成是民粹主义或甚至社会主义的早期实例。[9][可疑]

庇西特拉图的儿子继承他的统治地位后,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就大量暴露了,最后在公元前510年,斯巴达城邦受雅典的阿波罗神殿祭祀的请求,攻入雅典,终结了庇西特拉图家族的统治,并将他们流放。

希腊的僭主大多与工商业集团密切联系,他们当权后往往大力发展工商业,提高商人和国内手工业者的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商人未必是国内的商人,他们可能是一些贸易路线上的游牧民族甚至是海盗。

僭主的死敌是斯巴达城邦。斯巴达城邦是寡头统治,他们非常抵制僭主统治,因为它违反传统。斯巴达建立了强大的联盟来推翻那些僭主城邦,成为当时的希腊盟主。同时波斯帝国开始进军希腊,许多僭主城邦求助波斯的军事力量试图消灭斯巴达[10]

本质

编辑

在根本上,僭主统治是建立在成熟的官僚阶层和强权政府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说,约翰·洛克在反对“神圣权力”的一本专著《政府论》(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中说明僭主统治是:“僭主统治是基于‘主权大于人权’的意识形态之上:当国家权力落入任何人手中时,统治者不会为了国家的人民利益服务,而是为了统治者自己的利益服务。”[11]

洛克对僭主概念的解释深刻影响了今后的政论家,于是“人权”和“民主”作为僭主统治的克星而获得最广泛的关注。在英国护国公时期奥利佛·克伦威尔被认为是一名僭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亦指称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是一名僭主。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认为是个僭主;在法国的之后的革命中,拿破仑一世也被认为是一名僭主。在近现代的历史中,诸如苏联列宁斯大林德意志国希特勒意大利王国墨索里尼西班牙国佛朗哥中国袁世凯蒋中正毛泽东朝鲜金日成越南胡志明土耳其凯末尔伊朗霍梅尼埃及纳赛尔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埃塞俄比亚门格斯图伊拉克萨达姆·海珊印尼苏卡诺苏哈托菲律宾费迪南德·马可仕等知名政治人物皆曾有被视为是僭主的记录。[12]

获得和保留权力的方法

编辑

一位20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

希腊商业城市的权力之路很简单:攻击贵族,宣称捍卫穷人,并与试图中产者达成谅解。希腊僭主上台后,废除了债务,或没收了大笔财富,对富人征税以资助公共工程,或以其他方式重新分配了过度集中的财富。在通过这样的措施使群众依附于自己的同时,他通过促进与国家造币和商业条约的贸易以及提高商人的社会声望来获得工商界的支持。希腊的僭主政治被迫依靠大众而不是世袭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战争,支持宗教,维持秩序,提倡道德,鼓励艺术,并因美化城市而大量增加收入。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同时又保留了民主政府的形式,因此,即使在希腊僭主统治下,人民也学会了自由的方式。[1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hisholm, Hugh (编). Tyra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7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48. 1911. : "TYRANT (Gr. τύραννος, master, ruler), a term applied in modern times to a ruler of a cruel and oppressive character."
  2. ^ Compare: Tyrant. Encyclopedia of Diderot & d'Alembert –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Project. 2009-11-06 [1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 today by tyrant one understands, not only a usurper of sovereign power, but even a legitimate sovereign who abuses his power in order to violate the law, to oppress his people, and to make his subjects the victims of his passions and unjust desires, which he substitutes for laws. 
  3. ^ tyrant | Definition & Fact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9-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英语). 
  4. ^ tyran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
  5. ^ Heubeck. Praegraeca 68 ff.; Windekens KZ 74, 123ff.; see Hjalmar Frisk, Greek Etymological Dictionary(1960). Further speculation is also found in Eric Partridge, Origins(1958).
  6. ^ 僭, 在线新华字典词典.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7). 
  7. ^ Glad, B.(2002, March). Why Tyrants Go Too Far: Malignant Narcissism and Absolute Power. Political Psychology, 33. Retrieved May 15, 2010, from JSTOR database.
  8.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僭主制是一种君主政体,以主人的专制处理公共的政治事物。”
  9. ^ Shanaysha M. Furlow Sauls, The concept of instability and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in the "Federalist", p. 77[谁?][何时?]
  10. ^ 《古希腊》图说天下p72
  11. ^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199)
  12. ^ New Kingdom - The Third Phas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Which I Exist Volume 1新王国 - 我在第三期中国文明(上). [202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13. ^ Durant, Will. The Life of Greece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39: 122–123.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