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文化中的幾何圖形與古代宗教偶像
(重定向自卍字

(左旋)或(右旋)[注 1](中文读作“[注 2]注音:ㄨㄢˋ;拼音:wàn;[1]粤拼:maan6;该字称“万字[注 3][注 4])是一对古老的符号,也是汉字系统的其中一对字符。“卍”和“卐”两个字符已作为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收录于Unicode之中。

左旋的“卍”字和右旋“卐”字,其各自的原始读音已失传,现在中文皆读作“万”。
许多文化中的卍符号,以不同风格绘制,具有不同含义。
不同版本的“卍”字
各种宗教中的典型卍/卐字
印度教中的带点右旋卐字
耆那教官方标识中包含右旋卐字
一座胸前带有左旋卍字的
一扇藏传佛教寺庙门上的右旋卐字

中国最早的“卍”字符出现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马家窑文化彩陶上。[2]“卍”字符也出现在汉代五铢钱币上。[来源请求]中国传统纹样中就有使用这个符号的万字不到头康熙字典收录了左旋的“卍”为汉字,其部首是“十”,笔划数为四。[1]

英文世界,“卐”字称为“swastika”,这源于梵语拉丁字母转写的“svástika”(梵语स्वस्तिक罗马化:svástika)。印度教的“卐”字形状和常见的“卐”字符不同,它还包括四个图点。“卍”字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被认为是一个神圣和吉祥好运的标志。它宗教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它史前的出现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万至一万三千年。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卐字(藏语གཡུང་དྲུང་།威利转写g.yung drung)是“永恒不变”的象征,由于藏传佛教中使用的转经筒都是从左向右转,所以都写作“卐”(右旋)。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鸠摩罗什唐代高僧玄奘将“卍”翻译为“德”。[3]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中译为“万”字,中国唐代武则天将卍定音为“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佛教中亦写作左旋的“卍”,但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认为应以右旋的“卐”为准。

在近现代,不同的文化重新赋予了这个符号或类似物各种不同的意义,有些文化使用符号作为他们的象征;另外一些文化则没有赋予这个符号特殊的意义,而是作为某种装饰用途。纳粹德国使用了这个符号作为他们的神圣象征,“卐”字出现在纳粹德国国旗纳粹党党旗上,纳粹党所使用的“卐”字通常是右旋[注 5]和黑色的,除元首旗和少数特例之外,通常正式的纳粹标志呈45度倾斜。[3]芬兰军队也使用这个符号作为他们的象征。此外还包括早期的日本民族主义者。另外,中国始建于清代1865年的金陵兵工厂的厂徽为一个左旋的“卍”字。自1938年开始,中国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步枪生产交与金陵兵工厂后,从1939年至1944年生产的汉阳八八式步枪中正式步枪枪匣上便刻有左旋的金陵兵工厂“卍”字厂徽及“汉式”字样。

然而使用这个符号的人不一定把它作为一种神圣象征,而是完全出于讽刺的意图,例如美国飞行员在二战时便在战机上涂上这个符号去标记该飞行员击杀德军战机的数量,作为对纳粹德国的蔑视。

到了现时,不少的团体仍有使用这个符号,但各个团体对这个符号所赋予的意义和使用意图也不尽相同,有些是在维持自身宗教或文化的传统;有些则是作为纳粹复辟运动反犹太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标志,后者被不少国家视作违法行为。该符号的使用也成为当地文化上的禁忌。

历史

编辑

古代的类似符号

编辑

从东亚到西欧,众多古老文化都曾使用类似“卐”字的符号。有关类似“卐”字的符号的起源问题的解读则沿着文化扩散与卡尔·荣格集体潜意识来尝试解答。卡尔·萨根在《彗星》认为“卐”字来自彗星喷出气体并且于大气层旋转的型态。

新石器时代

编辑

根据考古记录,类似的“卐”字符号最早已经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不少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上都出现类似的符号。考古学家在伊朗胡齐斯坦省出土的陶器碎片中发现了这些图案。在青铜时代初期,在俄罗斯乌拉尔山南部的辛达雪塔出土的陶器之上也有卐字图案。早期印度的卐字却在古吉拉特邦的罗索尔和巴基斯坦哈拉帕等地出土的印鉴中。[4]

类似“卐”字的符号也在高加索地区中北部、阿塞拜疆斯基泰人萨尔马提亚人于青铜时代或者石器时代器物中出现。[5]在这些文化中,卐字符号不在重要的位置出现,只是众多类似复杂程度不一的符号中的一员。

在非洲,类似“卐”字的符号出现于非洲东北部古代库施地区考古发掘的陶器之上,譬如博尔戈尔山神庙内的陶器。[6]

在基督教文化进入欧洲前,欧洲人的人工制品中都有类似的符号。这些形似“卐”字的符号是一个可以拼贴的图案,可以在方型的篮子中屈曲芦苇或茅草而成的。

西藏苯教

编辑

西藏地区的类似“卍”字的符号被称呼为“雍仲”,有永恒的象征意义。

印度教与耆那教

编辑
 
来自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一些印鉴,其中右上方有两方卍字印鉴,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一个类似“卍”字的符号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密特拉教被当作神圣的符号。由于这些宗教信徒众多,遍布全世界,让这个符号在古代或现代的社会中都非常常见。在东南亚,印度教国王引入了这个符号,并且构成现今印尼印度教的一部分。

印度教中,创造之神梵天分别以左旋右旋的类似“卍”字的符号作为代表,左旋代表宇宙向外的演化与右旋代表向内的沈思。这个符号也被视为指向四方,意指安稳通达。它首次被当作太阳符号,见于印度教太阳神苏利耶。在印度教徒心中,这个符号是最神圣的,最吉祥的符号,是印度教文化中常见的装饰符号。差不多在整个印度大陆的庙宇、宗教雕塑、礼物与信件都见到它的踪影。而印度教的格涅沙常常被描绘坐在类似“卍”字的符号与莲花之上。这个符号除了在庙宇、祭坛中被人崇拜外,也在印度教的婚礼、节日、典礼、房屋、门户、衣服、珠宝,甚至食物中出现。对于印度教来说,这个纯粹几何无音节相关的符号与“”-单一原始发音的符号都被认为是神圣的。而这个符号是毗湿奴108个符号之一,代表生命赖以存活的阳光。

东亚

编辑

中国最早的类似“卍”字的符号出现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马家窑文化彩陶上。[2]“卍”字符也出现在汉代五铢钱币上。汉代《丝状彗星图鉴》上亦出现一个类似“卍”字的符号。

到汉代以后,佛教在中国与盛时,汉传佛教广泛使用这个“卍”字符号,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因此“卍”被认为是吉祥,也是释迦牟尼的三十二相之一。[7]当时本来没有适当的名称。

唐朝玄奘法师把卍翻译为“德”,而在武周武则天则把卍称为“万”,这影响了后来中国人对卍的称呼皆沿用之。

到了宋朝,法云在《翻译名义集》卷六中引用了唐代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他说明了“卍”字的读音在唐代被确定为“万”。[8]“卍”字在道教中象征着九宫。[来源请求]

中国传统纹样中就有类似的符号,称为“万字不到头”。明清时期所建的皇家建筑的椽子头都被装饰有金“卍”字,另一头画有蝙蝠,意为万福。康熙字典收录了左旋的“卍”为汉字,其部首是“十”,笔划数为六。

在日本,“卍”字被称呼为まんじ(manji,万字),代表佛法、宇宙和谐、两极的平衡,同时是地图上寺院的符号[9]。“卍”(左旋)代表爱与仁慈,“卐”(右旋)代表智慧与力量。

“卍”亦被作为家纹使用,例如津轻氏的“五割左万字”、蜂须贺氏的“丸左万字”等,根据‘寛政重修诸家谱’的记载,江户幕府家臣约有60家以“卍”为家纹[10]。津轻氏的根据地青森县弘前市就是以“卍”作为市章。

台湾原住民赛夏族

编辑

类似“卍”字的符号在赛夏族文化中被称为雷女纹,根据赛夏传说,雷女是雷神的女儿,下凡教导赛夏族编织和耕种,并与赛夏青年结婚。为了纪念雷女的贡献,赛夏族人把闪电符号织在布上,称为雷女纹。[11]

近现代的意义

编辑

到了近现代,不同国家和文化重新赋予了这个符号或类似物各种不同的意义,有些国家使用符号作为他们的象征,而有些国家则没有赋予这个符号特殊的意义,而是作为某种装饰用途。美国飞行员在二战时甚至在战机上涂上这个符号去标记该飞行员击杀德军战机的数量,作为对德国的渺视和某种讽刺。

日本

编辑

近现代的日本是其中一个最广泛使用“卐”字的国家,“卐”或“卍”出现在神道教日本佛教寺庙,以及一些纪念碑上。一些早期的日本民族主义者身穿的和服上也纹有“卍”字。

芬兰

编辑
 
在一架芬兰空军军机上的“卐”字标志。“卐”字标志是芬兰空军从1918年到1944年的徽号

芬兰,从1918年到1944年,与卐字类似的“hakaristi”成为空军及陆军徽章。蓝色hakaristi来自芬兰内战中,最初赠给白军飞机的瑞典伯爵埃里克·冯·罗森英语Eric von Rosen(Eric von Rosen,亦是一名纳粹主义者)的幸运符号。Hakaristi现在仍然以不突出的形式用于芬兰的奖牌及装饰物。

中国大陆(晚清至民初)

编辑

始建于清代1865年的金陵兵工厂的厂徽为一个左旋的“卍”字。自1938年开始,中国大陆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步枪生产交与金陵兵工厂后,从1939年至1944年生产的汉阳八八式步枪中正式步枪枪匣上便刻有左旋的金陵兵工厂“卍”字厂徽及“汉式”字样。由于它的稀有性,有着完好金陵兵工厂“卍”字厂徽的汉阳造步枪一般都可以在收藏品市场上卖到好价钱。

美洲

编辑
 
美国丹佛国际机场卫星影像可以看出一个接近卐字的图案

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仍然把“卍”字符用作童子军、男女平等、女孩俱乐部等的标志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45军团的臂章。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一个犹太会堂里,“卍”字符曾被用作地板的装饰图案。其实现在的考古发现,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前,美洲的土著在生活中使用“卍”字符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纳粹德国

编辑
 
1944年7月10日,美军第27装甲旅的谢尔曼坦克乘员在对卡昂发动袭击时获取的纳粹德国“卐”字旗。

纳粹党在1920年启用了卐字标志。这个倾斜45°的右旋的“卐”字图案,被称为“Hakenkreuz”(德语直译为钩十字),用于纳粹党的旗帜、徽章及臂章。

阿道夫·希特勒1925年在《我的奋斗》中提及: “同时,我自己在无数次的努力之后制定了这样一个最终方案:一面红色的,上面有白色圆形,中间有黑色卐字的旗帜。在长期试验后,我也发现了旗帜与白色圆圈的准确尺寸比例,还有卐字的形状和粗细。”

希特勒在设计纳粹党旗时,试图在旗帜中同时包含“卐”字和“那些代表我们辉煌过去、为德国带来诸多荣耀的令人尊敬的颜色”(红、白、黑是德意志帝国国旗的颜色)。希特勒亦称:“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我们在旗帜中反映我们的计划:红色反映这一运动的社会思想,白色反映民族主义思想,卐字则反映为雅利安人奋斗的胜利以及这一创造性思想的胜利。”[12]

“卐”字亦被理解为“创造、影响生活的符号”(das Symbol des schaffenden, wirkenden Lebens)和“日耳曼主义的种族符号”(Rasseabzeichen des Germanentums)。[13]

使用“卐”字的纳粹理论家推测德国人在文化上源自雅利安人。在北欧主义者提出雅利安人入侵理论后,纳粹声称印度的早期雅利安人就是最初入侵的白人。纳粹主义的核心思想正是种族优生,而这一思想现已被证明不科学。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认为种族上的相似容易引发精神和种族上“混淆”的危险,认为“卐”字标志适合作为雅利安优等民族的符号。关于将“卐”字用作雅利安人种符号的最初记载在埃米尔-路易·比尔努夫的作品中出现。其后,德国的圭多·冯·李斯特英语Guido von List等作家认为卐字是独有的雅利安符号。

在纳粹产生之前,“卐”字即已用在德国民族主义运动中。希特勒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后,纳粹党旗即与原第二帝国黑白红德国国旗共同悬挂,1935年9月15日经微调的党旗更被用作纳粹德国的国旗

卐字被用于纳粹德国的多数徽章和旗帜中,尤其是政府和军事组织,但一些民间组织(如德国狩猎协会英语Deutsche Jägerschaft)亦使用卐字标志。[14]

德国工人党和纳粹党均同时使用右旋和左旋的卐/卍字,但右旋卐字自1920年起被更频繁地使用。然而,陆上使用的卐字旗两面均为右旋,但海军旗反面为左旋卍字。[15]

纳粹卐字标志有数个变种:

  • 白色圆形上的45°倾斜黑色卐字(如纳粹党旗和纳粹德国国旗);
  • 白色菱形上的45°倾斜黑色卐字(如希特勒青年团[16]
  • 有白色轮廓的45°倾斜黑色卐字,出现在纳粹德国空军飞机尾部;
  • 白色圆形上带有黑白轮廓的的45°倾斜黑色卐字(如纳粹德国军旗[17]
  • 白色圆形上带有黑白轮廓的的正黑色卐字(如元首旗);
  • 金色、银色、黑色或白色的小型45°倾斜卐字,见于一些徽章[18]
  • 外臂弯曲的卐字,形成一个破碎的圆(如亲卫队第11师[19]

萨维特里·黛维英语Savitri Devi等人亦试图将卐字在纳粹和印度教的使用相结合,认为希特勒是毗湿奴化身[20](参见纳粹神秘主义英语Nazism and occultism)。

由于纳粹德国的使用,卐字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被多数西方国家视为纳粹主义白人优越主义的象征。二次大战后,德国刑法第86条第一款规定任何人不得展示或散播属于违宪组织的标志,其中包括卐字、党卫队符号(SS-Runen)、凯尔特十字等纳粹符号;欧洲许多国家也禁止这个的标志在公共场所张贴或发放,卐字和纳粹(Nazi)一词一起成为了欧洲人的忌讳

旗帜和徽章

编辑

旗帜

编辑

徽章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左旋的卍也称逆时针,右旋的卐也称顺时针
  2. ^ 在无法、不方便输入或显示卍/卐字符时,也常写作“万”
  3. ^ 日语对卍/卐的称呼まんじ(manji)即来源于中文的“万字”
  4. ^ 韩语对卍/卐的称呼만(man)同样来源于中文的“万”
  5. ^ 1920年前纳粹标志两者都用,而1920年后几乎都用右旋标志,除了两面的海军军旗是一面左旋一面右旋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康熙字典卍的解释. 汉典. [201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9). 
  2. ^ 2.0 2.1 Jar with swastika design Majiayao culture, Machang type (Gansu or Qinghai provin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3. ^ 3.0 3.1 神秘的卍字符. [201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5). 
  4. ^ Indus Valley Swastika. [2009-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4). 
  5. ^ Cultinfo Department of Culture of Vologda Regional Government. [2009-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2). 
  6. ^ Dunham, Dows "A Collection of 'Pot-Marks' from Kush and Nubia," Kush, 13, 131-147, 1965
  7.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
  8. ^ 鲍晶. “卍”与“卐”漫议. 新华网. 2004-01-06 [200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4) (中文(中国大陆)). 
  9. ^ 地図記号一覧|国土地理院. www.gsi.go.jp.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10. ^ 高泽等著‘家纹の事典’东京堂出版 2008年
  11. ^ 苗縣出現納粹黨徽!? 這下誤會大了. 苹果日报. 2014-08-20 [2015-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2. ^ text of Mein Kampf at Project Gutenberg of Australia. Gutenberg.net.au. [201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6). 
  13. ^ Walther Blachetta: Das Buch der deutschen Sinnzeichen (The book of German sense characters); reprint of 1941; page 47
  14. ^ Santiago Dotor and Norman Martin. "German Hunting Society 1934-1945 (Third Reich, Germany)" Flags of the World. March 15, 2003. The flag of the Reichsbund Deutsche Jägerschaf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Mark Sensen, António Martins, Norman Martin, and Ralf Stelter. "Centred vs. Offset Disc and Swastika 1933-1945 (German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lags of the World. December 29, 2004.
  16. ^ Marcus Wendel et al. "Hitler Youth (NSDAP, German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lags of the World. January 17, 2004.
  17. ^ Norman Martin et al. "War Ensign 1938-1945 (German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lags of the World. The "Reichskriegsflagge"
  18. ^ Flags at Flags of the World:
  19. ^ Nordland: A Brief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October 2009)". Includes photo of the unusual curved Swastika worn by the division. Retrieved 3 October 2010.
  20. ^ 希特勒的女阿凡达. 南方周末. 2015-02-13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7). 
  • Aigner, Dennis J. (2000). The Swastika Symbol in Navajo Textiles. Laguna Beach, California: DAI Press. ISBN 0-9701898-0-X.
  • Sagan, Carl, and Ann Druyan (1985). Comet. New York: Random House. ISBN 0-394-54908-2. London: Joseph. ISBN 0-7181-2631-9.
  • Tan Huay Peng. (1980-1983). Fun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Singapore: Federal Publications. ISBN 981-01-3005-8.
  • Wilson, Thomas (Curator, Department of Prehistoric Anthropology, U.S. National Museum) (1896). "The Swastika: The Earliest Known Symbol, and Its Migrations;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igration of Certain Industries in Prehistoric Times". In Annual report of the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相关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一般
起源
纳粹用途
禁忌
  • Report: Lamppo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 "City of Glendale Interdepartment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ity Attorney to the Mayor discussing swastikas on 1920s lampposts in Glendale, California; Attachment E has photographs of the lampposts in question)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