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 (1954年)

1954年日本電影
(重定向自哥吉拉 (1954)

哥斯拉》(日语:ゴジラ)是1954年11月3日首映的日本电影,由本多猪四郎执导,圆谷英二负责特效,东宝株式会社发行,是哥斯拉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电影。主演阵容则包括宝田明河内桃子平田昭彦志村乔中岛春雄手冢胜巳则饰演哥斯拉。在电影中,日本政府当局应对突然出现的巨型怪兽,其袭击东京的灾害从而引发了对战后日本核浩劫的恐惧。当时的并映作品为古装喜剧电影《复仇怪剑法》(日文原题:仇討珍剣法),台湾则于1955年12月7日首映,上映当时译名为《原子恐龙》。

哥斯拉
ゴジラ
基本资料
导演本多猪四郎(本篇)
圆谷英二(特效)
监制森岩雄
编剧村田武雄
本多猪四郎
主演宝田明
志村乔
河内桃子
平田昭彦
配乐伊福部昭
摄影玉井正夫(本篇)
有川贞昌(特效)
剪辑平泰陈
制片商东宝
片长97分钟
产地日本
语言日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日本 1954年11月3日
台湾地区 1955年12月7日
发行商东宝
预算6千4百万日币
票房1亿5214万日币
前作与续作
续作哥斯拉的逆袭
各地片名
香港哥斯拉之诞生
台湾原子恐龙

《哥斯拉》电影的诞生,是在日本和印尼合拍电影失败后转而开始制作的。在电影制作人决定采用以恐龙启发的生物之前,圆谷最初则提议制作一只巨型章鱼为电影中的主角。而哥斯拉开创了一种称为生物套装英语Creature_suit#Giant_monsters的特殊效果服装 ,穿着套装的特摄表演者则将与微型布景互动。电影的主体摄影最后则为51天,特效部分拍摄了71天。

在最初的上映期间,《哥斯拉》获得日本观影人数达到961万人,约1.83亿日圆的票房成绩。这部电影最初在日本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后来重新获得了正面评价,并被誉为日本怪兽电影、特摄电影灾难电影的杰作,随着《哥斯拉》的成功,续集《哥斯拉的逆袭》则于1955年4月24日上映,此后则开始制作系列电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长的连续电影系列。

1956年,一个将本片经过大量重新剪辑的“美国化”版本,名为《哥斯拉,怪兽之王!英语Godzilla,_King_of_the_Monsters!》在美国上映。

概要

编辑

潜藏海底的太古怪兽“哥斯拉”由于氢弹试爆而觉醒,袭击日本首都东京。“哥斯拉电影”的首作。片中主要袭撃地点为大户岛、东京品川。

第二次登陆东京后的行进路线为“芝浦岸壁→札の辻→田町站前→新桥→银座尾张町→银座4丁目(松坂屋)→数寄屋桥→国会议事堂→平河町→上野→浅草→隅田川→胜哄桥→东京湾”(但上野至浅草到达隅田川的场景片中并未拍出,而是以电视转播记者的台词来处理)。

故事大纲

编辑
 
《哥斯拉》电影剧照

货轮“荣光丸”(日文:栄光丸)因不明原因发生了沉没事故。甚至连前往救助的渔船“备后丸”与大户岛(通常读音作“おおとじま”,但在本片中则是发音为“おおどしま”)的渔船都陆续遇难沉没。根据生还船员的证词,船只是遭到了怪物的袭击。听到此事的岛上老人道出此事乃大户岛上传说中的怪物“吴尔罗”(ゴジラ,后将之依读音命名为“哥斯拉”)所为。

就在一个暴风雨之夜,一头巨大生物登陆了大户岛,破坏了岛上的房屋造成死伤。因此生物学家山根恭平博士组成了调查团前往调查。而他的女儿惠美子,与她的男友-任职于南海打捞所的尾形秀人也一同前往大户岛,他们也目击到了这头巨大生物。博士认为这只巨大生物“可能是潜藏在海底洞窟中的太古生物,因为氢弹的试爆而出现”,并在国会中提出报告。博士根据大户岛上的传说决定将此生物命名为“哥斯拉”。而政府也开始在大户岛西海岸的海上以巡防舰进行水雷攻撃打算消灭哥斯拉。从新闻报导得知此事的山根博士,在基于生物学家的立场上对于政府决定消灭哥斯拉的方针深感痛心。另一方面,惠美子前往造访科学家芹泽大助博士(也是她的前未婚夫),在他的研究所中发现芹泽正在进行一项极机密的实验,因此芹泽要求她绝对要守口如瓶。

当晚,哥斯拉于东京登陆,破坏了城市与列车后入海而去。防卫队决定在东京湾沿岸建立五万伏特电流的高压送电线式铁条网来阻止哥斯拉登陆,但哥斯拉却突破高压电与防卫队的攻撃再度登陆东京。它将上有记者实况播报灾情的电波天线塔打断,摧毁了国会议事堂银座和光百货等知名地标,并从口中喷出白热光将东京化为一片火海。

惠美子为灾民进行救护,但在看到灾民的惨状后再也无法忍受,选择对尾形说出了芹泽的秘密:她在芹泽的研究所中所见到的实验是一种在瞬间能够将水中的氧气破坏使得所有生物灭绝的“氧气破坏装置”(オキシジェン・デストロイヤー)。于是尾形带着惠美子前去拜访芹泽,请求他动用氧气破坏装置,但芹泽却以“氧气破坏装置会成为可怕的武器,将它公诸于世,恐怕会遭到有心人士恶意使用”的理由而坚拒。但在听到广播中哥斯拉所造成的惨状与女学生的哀悼合唱后,芹泽暗自下定了某种决心,于是答应了尾形的要求,但是氧气破坏装置只能使用一次。

与尾形一同潜水进入东京湾的芹泽,将氧气破坏装置启动,终于使哥斯拉化为白骨葬身海底,但芹泽却担忧氧气破坏装置会遭到恶意使用,便自行切断安全绳选择与氧气破坏装置一起同归于尽。在人们沉浸在终于打倒哥斯拉的喜悦与哀悼芹泽牺牲的悲痛两相交织之中,山根博士却独自低语着:

主要角色

编辑
尾形秀人(おがた ひでと)
本作主角,南海汽船子会社“南海打捞KK株式会社”的年轻董事。年龄27岁 。
在“荣光丸”和“备后丸”失踪后,他和南海汽船社长一起前往日本海上保安厅搜集情报,还以潜水工作专家的身份参加了前往大户岛的调查组,并遇到在八幡山的另一边现身的哥斯拉。尾形与山根博士的独生女惠美子相恋,但一直无法向山根博士公开表明。在故事后期,他与山根博士因消灭和保护哥斯拉的立场而发生冲突。与芹泽是自中学开始就认识的老朋友。
  • 最初的年龄设定为30岁,初稿的年龄设定32岁。


山根惠美子(やまね えみこ)
本作女主角。山根博士的独生女,尾形秀人的女友。22岁。
担任山根博士的助手参加大户岛的调查,并和尾形遇到从八幡山对面出现的哥斯拉。她如同哥哥一样崇拜芹泽,因此各地也曾传出她和芹泽订婚的消息。另外,她与尾形的关系也尚未对外公开。应记者萩原的要求访问芹泽家时,芹泽曾让她观看一项秘密实验,之后他与芹泽分享了这个秘密。
饰演惠美子的河内桃子曾回忆说,他和饰演尾形的宝田明是同期训练学校所认识的同学,在这部作品中,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情侣,更像是兄妹般的关系。在培训学校时,河内实际上有点害怕前辈演员平田昭彦,在剧中曾被平田抓住肩膀的场景也让她感到一阵寒意。但在日后的相关采访中河内则表示,以自己当时的敏锐度,其实还无法理解平田的魅力。


芹泽大助(せりざわ だいすけ)
药剂师。芹泽科学研究所所长。原北京大学教授。山根博士的学生。27岁。
在战争期间失去了右眼,因此他的右侧戴上了眼罩。各地传闻他就是惠美子的未婚夫,尽管芹泽也暗暗对惠美子有好感。然而由于在战争中受伤的自卑感,他最后解除与惠美子的婚约,全心投入研究。在自家地下室的实验室进行研究时,他偶然发现一种能瞬间破坏液体中氧气的效果,并将其命名为“氧气破坏装置”。虽然因为害怕被世界政客误用为杀人凶器,所以没有公开,但只对暗恋对象惠美子吐露这个秘密。
最初的年龄设定为40岁,初稿的年龄设定为32岁。饰演该角色的平田昭彦认为用伤感来表现战争的创伤会很无聊,所以他有意识地巧妙地沿用设定。此外,他还对原著和剧本的评价表示赞赏,称芹泽的台词不具描述性。另一方面,他努力不让剧中的芹泽显得阴沉,但在日后回想时,平田表示还是觉得芹泽这个角色很阴沉。
芹泽的眼罩下面实际涂了特殊的疤痕妆,导演本多假设芹泽过去曾是上流社会的人物,而实验室的也特意描绘他居住于相当富有的豪宅。


山根恭平(やまね きょうへい)
古生物学家。原北京大学教授。惠美子的父亲,和惠美子一起住在品川附近的一所房子里。55岁。
接到大户岛事件的报告后,他立即在国会宣扬成立调查小组的必要性,并亲自担任首领前往大户岛调查,在那里遇到哥斯拉后,与坚持消灭哥斯拉的尾形发生冲突。


山田新吉(やまだ しんきち)
来自大户岛的渔民。年龄17岁 。在哥斯拉袭击的那天晚上,他听到大地的隆隆声后跑出房子,紧接着,他所居住的房子也被哥斯拉压碎,也因此失去母亲与哥哥。在成为孤儿后被尾形照顾,也常和尾形拜访山根家。并在在议会听证会上,以哥斯拉的目击者身份提出证词。
  • 在香川滋的小说版《怪兽哥斯拉》中,他被哥斯拉所喷射的白热光烧死。
  • 在小说《哥斯拉 东京篇》中以主角身份出现,姓名则设定为森田新吉。在高中毕业后在打捞公司工作的设定为背景,在使用氧气破坏装置时,他以助手立场陪伴芹泽。

演员

编辑

主要演员

编辑

其他演员

编辑

主题及寓意

编辑

在电影中,哥斯拉从日本的角度象征着核浩劫,此后在流行文化上被认为是核武器的强烈隐喻。[1]制片人田中友幸表示:“这部电影的主题,从一开始就是描绘着核武器的恐怖。当人类制造了核武器后,现在大自然要报复人类。” 导演本多猪四郎拍摄了哥斯拉在东京的灾害,以反映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说:“如果哥斯拉只是单纯的恐龙或其他动物,那么他会被一颗炮弹轻松杀死。但如果他和原子弹一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使用了原子弹的特征并将它们应用于哥斯拉身上。

1954年3月1日,就在影片拍摄前几个月,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受到美国“城堡行动”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水下氢弹试爆之辐射影响,船上的渔获物受到污染,在日本引发了对吃鱼安全的恐慌,同时第五福龙丸的船员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一直暴露在放射性降尘(“死灰”)的照射中,使得一名船员最终死于辐射病。这一事件导致了一场大规模而持久的反核运动,到1955年8月,该运动在反核请愿书上收集了 3000 万个签名,并最终成立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电影开头,哥斯拉摧毁货轮“荣光丸”的场景就是对这些事件的直接参考,并对日本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学者安妮·艾莉森英语Anne Allison、汤玛斯·施内巴哈(Thomas Schnellbächer)和史提夫·莱弗(Steve Ryfle)曾表示:“《哥斯拉》的故事包含政治和文化底蕴,这可以归因于日本人在二战中的经历,并且日本观众能够在情感上与怪兽联系起来。他们推测这些观众将哥斯拉视为受害者,并认为该生物的背景故事让他们想起了他们在二战中的经历。”这些学者声称,由于唤醒哥斯拉的原子弹试验是由美国进行的,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日本在二战结束后所经历的问题和挣扎试图归咎于美国。作为一种文化应对的方法。[2][3][4]

Motherboard的布莱恩·莫襄特(Brian Merchant)称这部电影是:“对核能的凄凉、强大的隐喻,至今仍经久不衰”,在其主题上,他称:“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应对为难以理解,为悲剧承担责任的坚定不移、看似强大的电影。具体来说,是从最大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核悲剧’,可以说是了解我们对战后核灾难态度的最佳例子。 ”。《纽约时报》的泰伦斯·拉佛提(Terrence Rafferty)则表示:“哥斯拉是一个明显巨大、隐晦、冷酷的原子弹隐喻”,并认为这部电影“异常庄严,充满认真的讨论”。[5]

纽约杂志网站的马克·雅各森(Mark Jacobson)表示:“《哥斯拉》超越了人文主义的空谈。很少能有这种主题,能够如此完美地体现特定时代压倒一切的恐惧。毕竟哥斯拉就是一个错误世界的象征,她代表着人类曾创造过的悲剧,尽无法被收回,也无法被剔除。并以一个没有特定信仰体系的生物之身从海中升起,它除了具有进化和分类学最灵活的姿态,其近似爬虫类的身份,也让人类生活在无法解释的无意识的最深处,一个无情的承办者。”。[6]

《每日电讯报》(伦敦)的提姆·马丁(Tim Martin)表示:“《哥斯拉》本剧与后续推出的其他续作比相去甚远,是一部具有清醒寓言的电影,其雄心壮志的讯息与其正常预算的三倍一样大,电影中可怕画面,如同燃烧的城市、人满为患的医院、被辐射的儿童等,旨在震惊和恐惧著那些曾经历广岛和长崎的记忆还不到十年的成年观众。《哥斯拉》的剧本故意提出了关于平衡的煽动性问题:即是战后日本的重建力量和核能的发展。”马丁还评论了“《哥斯拉》的主题在海外版中被省略的问题,他表示:“事实证明,“《哥斯拉》剧中对核能的主题关注不被美国的发行商所接受,他们在购买了这部电影的发行权后,开始为了考虑西方市场的客群进行广泛的重新拍摄和剪辑。”[7]

制作人员

编辑
 
《哥斯拉》剧照,显示哥斯拉破坏银座和光的画面。

本篇

编辑
  • 制作:小林一三
  • 原作:香山滋
  • 编剧:村田武雄、本多猪四郎
  • 音乐:伊福部昭
  • 摄影:玉井正夫
  • 美术指导:北猛夫
  • 美术:中古智
  • 录音:下永尚
  • 灯光:石井长四郎
  • 剪接:平泰陈
  • 总助理导演:梶田兴治
  • 制作负责人:真木照夫
  • 音响效果:三绳一郎
  • 剧照:田中一清
  • 赞助:海上保安庁
  • 冲片:东京现像所
  • 制片:田中友幸
  • 监制:森岩雄
  • 导演:本多猪四郎

特殊技术

编辑
  • 特效指导:圆谷英二
  • 摄影:有川贞昌
  • 美术:渡边明
  • 灯光:岸田九一郎
  • 火药:山本久蔵
  • 造形组长:利光贞三
  • 操演:中代文雄
  • 总助理导演:浅井正胜
  • 摄影助手:圆谷一、富冈素敬、真野田阳一
  • 灯光助手:秋池深仁、畑日出夫
  • 美术助手:成田亨、井上泰幸、入江义夫、小田切幸雄、照井荣
  • 造形助手:八木康荣、八木勘寿、开米荣三、铃木仪雄
  • 操演助手:小川昭二
  • 大道具:牧野金太郎、田中义一
  • 组付:岛袋光和、高山一
  • 背景:铃木福太郎
  • 机械设计:阿部和助
  • 制作系:坂本泰明

特殊视觉效果

编辑
  • 合成:向山宏
  • 光学摄影:幸隆生、饭冢定雄

制作

编辑
"[如果]我们的心未有100%投入其中,这么它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我们希望[怪兽]拥有原子弹的可怕特性。这是我们想做的方法,没有任何保留。"
导演本多关于他和剧组对《哥斯拉》这部电影的看法。[8]

《哥斯拉》的诞生源自于1953年8月,东宝制作人田中友幸此时正与印尼国家电影公司签订临时合同,准备拍摄一部与印尼合作的跨国电影《光荣之影》(栄光のかげに),故事是由池部良饰演一名驻扎在美国的前日本士兵。背景则是荷属东印度日占时期期间的东印度群岛,山口淑子(李香兰)将饰演男主角的情人。这部电影将与佩尔菲尼共同制作,并在雅加达以彩色摄影 形式拍摄,旨在为日本电影在东南亚地区打开市场。然而在1954年3月25日,因应日本政府与印尼政府关系恶化,两家公司突然被迫放弃合拍电影的制作,印尼政府未准许签证,使得该部合拍电影陷入夭折。

田中飞往雅加达与印尼政府重新谈判,但没有成功,后田中被迫匆忙进行替代计划的同时,日本国内正因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导致载有沾染放射落尘的渔获和船员返抵日本的第五福龙丸事件,引发激烈的民间反核运动,受此时事及冷战核竞赛等历史事件的切合启发,田中则开始策划一部以“怪兽”为主题的电影原案,并构思出“一只沉睡在比基尼环礁底部的怪兽,因为氢弹试爆而苏醒,并借此获得了特殊生命力而袭击日本”。此时期,该部电影的暂定标题为《来自海底两万浬的大怪兽》[9]其灵感来自195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原子怪兽》。负责《哥斯拉》该片的导演本多猪四郎与特效总监哥斯拉(创造者)圆谷英二等人在访问中,曾表示拍摄《哥斯拉》的动机,是想做出不逊于同期美国特效电影的作品,但他们为日本怪兽电影订下的基调,与哥斯拉经典形象地位并不会因此而动摇。

当田中向东宝总公司的计划会议提交这个项目时,引起了监制森岩雄日语森岩雄的注意。森在战前就属东宝的工作人员,也是邀请圆谷加入东宝的人。然而,1952年,当森被解除公职后,回到总公司并巡回好莱坞时,再次肯定了特效电影的重要性。战后解散的“特殊技术课”也在东宝内部进行了重组,森再次邀请圆谷加强这个部门。就这样,在东宝高层反对“欺骗孩子”的同时,森也表达了对这个计划的支持,

1954年4月中旬,圆谷英二同意制作这部电影的特殊效果,东宝并确认这部电影在财务上可行后批准了该专案。认为该项目适合作为圆谷测试使用的故事系统。森也同意田中让曾与圆谷合作过两部特摄作品《太平洋之鹫》和《永别拉包尔》的本多猪四郎以及参与《突然出现的周日日语飛び出した日曜日》的村田武雄日语村田武雄执导这部电影,原将制作的名称缩短为《G作品》(G的含义代表着‘巨人’),以及给予制作分类地位,森也命令田中尽量减少对其他电影的关注,主要集中在《G作品》的制作上,并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东宝原本打算让谷口千吉执导这部电影,因为他原是《光荣之影》的导演。然而谷口拒绝了该邀约。并与其他的工作人员都转向进行电影《潮骚》制作,而田中也与此同步进行了此专案。

本多则是归因为过去的战时经历,使他成为电影中塑造反核主题的理想人选。最初其他几位董事通过了该项目,但认为电影的想法相当“愚蠢”,由于对科学和“不寻常的事物”表示的兴趣,本多最终则接受此邀约,并表示:“我认真对待它并没有问题。” 在制作《哥斯拉》期间,本多野第一次与助理导演梶田兴治日语梶田興治合作。之后梶田将担任他的首席助理导演,于随后的10年间拍摄了17部电影。

由于当时的科幻电影缺乏影评人的尊重,本多、田中和圆谷同意将怪兽袭击的叙事风格描绘成真实灾害,并带有纪录片的严肃风格。

G作品计划

编辑

5月中旬,确定了粗略的故事和怪兽设定后,田中与文学部的松下忠日语松下忠一起拜访奇幻小说作家香山滋日语香山滋,并请他写一个原创故事,田中表示“香山的情景式原作”仅一周就完成了,圆谷方则提交了他在1952年所撰写的“从海底出现的大蛸袭击了东京。并袭击了日本捕鲸船,并附有特摄电影的情节”的故事大纲。[10]该构想源自于1945年圆谷在东京大空袭躲避在防空洞期间萌生的想法。[11]

在这样的背景下,圆谷原提议将《G作品》登场的怪兽设定为“大蛸”。田中坚持认为这是一种“太古的恐龙”,随后负责《G作品》编剧工作的村田武雄,和本多获得香山滋的初步大纲后,在三周内于东京涩谷区的一家日本旅馆里共同编写了剧本,在编写剧本时,村田表示:“本多导演和我……绞尽脑汁将香山先生的原始概念,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圆谷和田中也在此时提出了他们的想法。田中要求他们不要花费太多预算,而圆谷则鼓励他们“尽一切努力发挥作用”。村田和本多通过增加山根惠美子的三角恋,重新构建了故事中登场的关键角色和元素。

在香山的故事中,芹泽只是被描绘成山根博士的同事。哥斯拉的完整外观将在大岛飓风期间揭晓,但本多和村田则选择电影一幕幕的安排,逐渐从浮现出哥斯拉的完整画面呼应生物的“神秘性”,在草稿中,本多和村田则额外加入了萩原、田边博士和新吉的角色。

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哥斯拉被描述为“大猩猩和鲸鱼的杂交种”,后则由日语gorira (ゴリラ?, 意为“大猩猩”,即“哥”)kujira (クジラ?, 意为“鲸鱼”,即“吉拉”或“斯拉”)组合日语混成词“哥斯拉”,据称该绰号是田中在听闻有个长相与大猩猩,因此获得绰号的工作人员网仓志朗(后成为东宝演艺部部长)受到启发而来。中岛则表示东宝曾举办了一场为怪兽命名的比赛。这个怪兽最终被命名为“哥斯拉”。[12]

当村田和本多完成《G作品》初步草案时,也制作了“画报”(为每个场景绘制的图像板)。艺术总监渡渡边明日语渡辺明_(美術監督)则指导四五位学生,共创作了228个场景和306个故事板剪辑,并进行了重复研究。根据监督助手浅井正胜的说法,哥斯拉的“光线”和“发光的背鳍”是在实测阶段从“冷静”中诞生的想法。在这次审查会议结束时,据说东宝在此时已宣布:“毫无疑问会成功” 。

生物设计

编辑
 
雕刻师利光贞三与哥斯拉的模型,电影制作人从各种恐龙中汲取灵感,塑造出哥斯拉的代表性设计。

哥斯拉是由利光贞三日语利光貞三渡边明日语渡辺明_(美術監督)在圆谷的监督下设计的,早期哥斯拉的设定为“从水生爬行动物,进化为陆地哺乳动物的巨型生物”。剧本中对其的描述包括“有如圆形建筑物的大小”,“有如非洲象般的大耳朵”,“全身像钢铁一样的鳞片”,.最初,头部设计是由漫画家阿部和助所负责[13][14],他所设计的哥斯拉则以蘑菇云为参考形象[15],因而成为仅供参考使用,随后则由艺术总监渡边明参考包括禽龙霸王龙剑龙等恐龙画作,并从《时代》杂志的插图中整理了图像,绘制了正式的设计图。另外因剧中有哥斯拉在听到服部钟表店(银座和光百货)钟楼的钟声愤怒,故而毁坏大楼的描述,因此特意为哥斯拉设计了爬行类动物所没有的耳廓。为了强调怪物与原子弹的关系,哥斯拉的皮肤纹理灵感来自于广岛被爆幸存者身上的瘢痕疙瘩。其生物设计具有爬行动物的外观、拥有健壮的体格、直立姿势、长尾和沿背部的三排背鳍。在《哥斯拉》中,增加这些背鳍纯粹是出于审美目的,以进一步区分哥斯拉与任何其他现存或已灭绝的生物关系。

哥斯拉套装由八木勘寿、八木康荣和开米荣三制造,他们使用细竹棍和铁丝为套装内部构建框架,并在其上添加金属网和缓冲垫,以增强整个套装的结构,最后在涂上一层乳胶。另外也应用了熔融橡胶涂层,以及雕刻的凹痕和胶乳条胶黏在套装表面上,形成哥斯拉的皮肤纹理鳞片。套装的第一个版本重100公斤(220磅)。对于特写镜头则创造了一个较小的机械手操作木偶,能够从嘴里喷出雾气,作为哥斯拉喷射原子光线的呈现。

最初,圆谷曾想沿用西方的人偶动画技术拍摄电影,担任哥斯拉主演的中岛春雄则劝说圆谷:“使用人偶动画做的话要七年,但如果用人来演,三个月就能做好。”在此之前,电影中的怪兽只在人偶动画中表现出来,后来特殊效果总监有川贞昌日语有川貞昌和中岛春雄后向圆谷表示:“想使用毛绒玩具来做”时。圆谷则表示无法想像任何事情。最终“哥斯拉”也成为日本首次尝试制作的“皮套怪兽”。

中岛春雄手冢胜巳被选定为哥斯拉的饰演者,因为他们具有强悍的体力和耐力。然而在第一次试装时,中岛却因过热而在套装内晕倒,由于套装使用厚重的乳胶和不灵活的材质。套装的第一个版本后在拍摄过程被切成两半,用于只需要部分拍摄哥斯拉或特写镜头的场景,下半部分配有绳索吊带提供中岛穿着。对于全身拍摄方面,则制作了第二套相同的套装,然而中岛仍然只能在里面待三分钟就昏倒了。此外,在饰演哥斯拉的过程中,中岛因在套装内大量出汗,以至于八木兄弟每天早上不得不将棉质衬里弄干,有时还要重新衬里西装内部并修复损坏的区域。

手冢所饰演的哥斯拉仅拍摄于场景部分,由于无法完全诠释哥斯拉的角色。他所饰演的场景画面很少采用,不过手冢主要负责的工作则是在中岛缺席,或需要从体力要求高的困难场景中协助拍摄,成为填补其空缺的人选。

特摄

编辑
 
由于哥斯拉道具服是以粗糙的材料制作,使得中岛春雄才穿上三分钟就因热和疲惫而昏倒。图中的微缩模型以特定比例构建,使其看起来比哥斯拉还要更小。

《哥斯拉》的特效由圆谷英二执导[16],他为这部作品集结了包括饭冢定雄日语飯塚定雄井上泰幸日语井上泰幸开米荣三日语開米栄三入江义夫日语入江義夫等各个领域的年轻工作人员,他们后来成为日本特摄界不可缺少的重量级人物。为了使特效镜头与真人镜头同步,本多和圆谷将在开发初期制定计划,并在当天拍摄前短暂会面。梶田则会穿梭圆谷到本多的片场,观察一个场景是如何拍摄,以及演员位置。梶田还带领本多进入特效台,观察圆谷是如何拍摄特效的画面。在剪辑真人镜头时,本多留下空白的画面方便让圆谷插入特效镜头。然而有时本多不得不剪掉某些特效。由于本多的削减与强调的特效效果不符,圆谷并不赞成这些决定;但是,本多在电影制作上拥有最终决定权。[17]

在微型模型方面,其负责人牧野金太郎从渡边明获得微型建筑的蓝图,并从木工部门分配约30到40名工作人员来建造模型,共耗费约一个月的时间来建造缩小版的银座。大多数微缩模型都是以1:25的比例建造的,但国会议事堂被缩小到1:33的比例,使该建筑看起来显得比哥斯拉小。虽然在整部电影中广泛使用定格动画被证明过于昂贵,但最终成品中确实使用了少许定格动画,包括哥斯拉使用尾巴摧毁日本剧场的场景。[18][19]

建筑物的框架由薄木板制成,并用石膏和白粉笔的混合物加固。爆炸物被安装在微型模型中,这些微型模型在剧中被哥斯拉的原子呼吸摧毁,但在实际的呈现中,有些模型则是被喷上汽油以使其更容易燃烧;其他则制作较容易碎裂的小裂缝,使模型的毁损程度显得更加逼真。动画师借由逐格绘制的数百张光学动画技术,用于使用哥斯拉发光的背鳍与光线。台风的大浪则是由舞台工作人员所创造,他们采取将桶装水倒进水箱中,并在水箱中建造出微型大户岛的海岸线。大户岛的场景使用多个构图镜头。岛上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稻田附近拍摄的。东宝则雇用大批兼职员工来研究电影的光学效果。

在400名雇用员工中,有一半是几乎没有经验的兼职人员。后在拍摄了哥斯拉完整登场的早期版本中,拍摄了哥斯拉以手动操作的木偶吞噬一头牛的场景。摄影师有川贞昌认为这个场景太可怕,并说服圆谷重拍。最终则将将光学效果用于哥斯拉在海滩上的脚印,将它们涂在玻璃上并将其插入真人镜头的某个区域。特效摄影的拍摄历时约71天。

拍摄

编辑

在拍摄的第一天,本多向30名工作人员致辞,要求他们阅读电影剧本,如果他们不服气就离开项目,并决定只想与对这部电影有信心的人合作[20] 。大部分电影是在东宝地段拍摄的。本多的团队还在三重县鸟羽市的石镜町拍摄大户岛的场景,该地区是是一个有200多户的小渔村,大部分居民从事渔民和潜水员的工作。剧组成员使用了50名东宝临时演员和本多的团队在鸟羽市建立基地。而当地村民也参与《哥斯拉》的拍摄,并担任大户岛村民的临时演员。由于拍摄时石镜町周边地区还没有形成包括主干道在内的陆路交通网络,因此从鸟羽市区需要乘船两个小时才能将拍摄设备带至镇上。由于镇上几乎没有平坦的土地,再加上海岸特有的崎岖地形,使得外景工作人员在仲夏的酷热下,需要搬运重型设备和行李至现场拍摄。[21]

其他地区方面,大户岛村庄被毁的场景是在世田谷区一个开放式场景上拍摄的。大户岛神社的神乐场景则是于鸟羽市的贺多神社所摄,品川县八山桥则拍摄了人们在东京逃亡的场景。大户岛的舞蹈仪式的场景是在三重县拍摄,当地村民则作为舞者参与表演。

东宝另外与自卫队海上保安厅谈判,根据各自负责机构的剧本,获得了充分的合作。这也是自卫队自成立以来第一次与电影合作。并在宇都宫驻屯地拍摄军队登场的场景。女子高中的两千名学生被用于祈祷和平场景,并在学校的大礼堂拍摄。人群在收音机里听合唱的场景是在东宝工作室附近世田谷区的小学拍摄的。深水炸弹的投放场景则日本军方提供的二战影响使用。最终本多的团队最终共花了51天拍摄这部电影。[22]

音乐

编辑

《哥斯拉》的配乐是由伊福部昭所创作。剧中音乐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主题配乐“ゴジラのテーマ”,均被后来的“平成哥斯拉系列”与进入令和时代的系列作所继承。

在与田中、圆谷、本多会面后,伊福部热情地接受了这份工作。在得知主角是怪兽后,伊福部曾表示:“当我听说这部电影中的主角是一只爬行动物,会在城市里横冲直撞时,我就坐不住了。”伊福部仅有一周的时间来创作电影音乐。在那段时间,他只看到了哥斯拉的模型和剧本。圆谷曾简要地向伊福部展示了一些镜头,尽管缺少效果,并且仅有圆谷试图描述场景将如何展开。伊福部对此回忆表示:“当下我很困惑。所以我试着制作能让观众想起一些巨大事物的音乐。”。因此在电影的主要配乐中,伊福部经常使用铜管乐器弦乐器

但本片中最著名的哥斯拉主题配乐“ゴジラのテーマ”,其实最早是出自伊福部在二战时期就开始谱曲,并于1948年1月发表的纯音乐作品“小提琴与管弦乐协奏曲”(ヴァイオリンと管弦楽のための协奏曲),在历经两度修改之后,更名为“小提琴与管弦乐协奏风狂想曲”(ヴァイオリンと管弦楽のための协奏风狂诗曲)。该曲目并出现于同年12月上映的松竹喜剧电影《社长与女店员》(社长と女店员,大庭秀雄执导)片头配乐中,也曾在1950年大映东京制作的悬疑电影《蜘蛛之城》(蜘蛛の街,铃木英夫执导)中使用,之后再经过修饰,终于成为如今哥斯拉系列中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

尽管爬行动物并没有声带,但本多的想法是让哥斯拉咆哮。音效师下永尚和三绳一郎最初的任务是制作咆哮,但伊福部在对制作音效产生兴趣后参与其中。伊福部和下永讨论了在某些场景中将使用哪种类型的声音,以及有关声音的其他细节。三绳则是前往动物园录下各种动物的叫声,并以一定的速度来播放。然而,这些声音被证明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最终未获采用。伊福部后则从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系借了一把低音提琴,以松开琴弦并以皮手套摩擦的方式来制造哥斯拉的咆哮声。声音被录制下来后以减速方式播放,结果成功达到电影中所使用的咆哮效果。

关于哥斯拉的咆哮如何创造出来,有部分相互矛盾的报导出现。一项声明指称咆哮声是由一根打结的绳子撞击一个水壶鼓所产生,最后则是以回声盒记录处理。然而伊福部则表示电影中的脚步声,实际上是使用放大器电路所创建,当被击中时会发出响亮的掌声。

哥斯拉的音乐及音效实际是同时于现场录制的。当伊福部指挥NHK交响乐团时,一位拟音师则观看了投影在萤幕上的哥斯拉画面,并使用周围的锡、混凝土碎片、木材和其他设备来模拟与镜头同步的声音。若是拟音师错过了提示则需要重新拍摄。伊福部许多与哥斯拉有关的主题音乐,在后续电影中时常被被引入,例如进行曲、恐怖主题和安魂曲等,“自卫队进行曲”也成为哥斯拉的代名词,伊福部后来将其称为“哥斯拉的主题曲”,也认为本片所制作的配乐是他制作过最好的电影配乐。

哥斯拉:原声带 – Box 1
伊福部昭[23]原声带
发行日期2004年9月20日 [23]
类型配乐, 电影配乐
时长46:23[23]
唱片公司东宝音乐公司[23]
曲序曲目时长
1.Main Title (M2 + M1)2:11
2.Sinking of Eikou-Maru (M3)1:10
3.Sinking of Bingou-Marou (M4)0:26
4.Anxieties on Ootojima Island (M5)0:52
5.Odo Island Temple Festival (M6)1:23
6.Storm on Odo Island (M7)1:57
7.Departure (Frigate March I) (M11)0:41
8.Theme for Odo Island (M9)0:35
9.Godzilla Appears on Odo Island (M10)0:54
10.Horror of the Water Tank (M13)0:46
11.Chaos in Shinagawa (M14 + M7-T1)1:49
12.Intercept Godzilla (M16)1:29
13.Godzilla Comes Ashore Again (M14)1:55
14.Godzilla's Rampage (MA')2:29
15.Desperate Broadcast (MB)1:16
16.Godzilla Comes to Tokyo Bay (MC)1:27
17.In Pursuit of Godzilla (M1)1:36
18.Tragic Sight of the Imperial Capital (M19)2:19
19.Oxygen Destroyer (M20)3:14
20.Prayer for Peace3:05
21.Frigate March II (M21)0:22
22.Godzilla at the Ocean Floor (M22)6:25
23.Ending (M23)1:47
24.Main Title · Footsteps and Roaring (M2)2:14
25.Storm on Odo Island1:53
26.Pleasure Cruise Music1:14
27.Radio Music0:53
总时长:46:23

发行

编辑

宣传

编辑
 
《哥斯拉》的横式电影海报

在制作过程中,森设计了宣传策略来引起公众的兴趣。在这些策略中制作名为《怪兽哥斯拉》 (怪獣ゴジラ)的11话广播剧,1954年7月17日到1954年9月25日每周六于日本国际广播电台放送。此外为了制造神秘感,森禁止记者进入片场,并对片中的特效技术和其他幕后工艺保密。中岛作为哥斯拉的戏服表演直到1960年代才被曝光。当时哥斯拉的形像被广泛宣传。

自9月开始,《哥斯拉》利用杂志、周刊、报纸、挂车等各种媒体宣传,哥斯拉的形像被增加到公司的文具上,多数图片和海报在剧院和商店中展示,大型广告气球被空运到日本主要城市,哥斯拉娃娃被安装在卡车上并在东京周围行驶。《哥斯拉》的剧场预告片最终则于1954年10月20日开始于影院播映。时任宣传部部长工藤明曾在1954年提到了“《七武士》、 《生之欲》、 《蝴蝶夫人》都是当时同期上映并获得成功的电影作品,而《哥斯拉》将会是一部超越这些作品且“史无前例的大片”。[24]

上映

编辑

《哥斯拉》于1954年10月27日于名古屋市首映[25],并于1954年11月3日在日本全国上映。在电影上映时创下所有东宝电影的新片票房记录,在东京的东宝电影院共售出约33,000张电影票,在日本剧场则达到售罄的纪录。在涩谷东宝排队的观众队伍延伸到道玄坂。据说仅在东京上映的第一天,就动员了14万到15万人观看本片。东宝的CEO还亲自打电话给导演本多猪四郎表达祝贺。本多的妻子本多君美曾指出:“这种事情通常不会发生。”[26]

最终,《哥斯拉》上映动员的观众人数就增加到961万,全国几乎十分之一的人都看过这部电影。据说,《哥斯拉》的成功迅速重建了当时倾斜的东宝根基。

从1955年到1960年代,《哥斯拉》在美国以日本人为主的社区为迎合日裔美国人的剧院演出。英文字幕版则正式于1982年在纽约、芝加哥和其他城市的电影节上放映。1956年4月10日,日文版的84分钟剪辑版在西德以《哥斯拉》的身份上映。这个版本删将日本议会论点,承认哥斯拉是“氢弹的孩子”,提到广岛和长崎等情节删除。

《哥斯拉》于1982年11月21日在日本重新上映,以纪念东宝50周年。2004年才正式于美国上映。[27]

2021年11月3日,为庆祝67周年,本片的4K数位修复版以及其他《哥斯拉》电影在阿拉莫库房剧场日语Alamo Drafthouse Cinema放映。[28]

海外版

编辑

当《哥斯拉》电影在日本大获成功后,东宝以25,000美元的价格将美国版权卖给约瑟夫·E·莱文。后者则将《哥斯拉》原片进行重大修改,并重新命名为《哥斯拉,怪兽之王!英语Godzilla,_King_of_the_Monsters!》于1956年4月27日上映。[29]这个版本将原版剪辑到80分钟,并以加拿大演员雷蒙·布尔英语Raymond Burr所演出的画面为特色,将布尔的新拍摄桥段与原片中本多猪四郎所拍摄的镜头混合在一起,原片的许多政治主题也在此版本中完全删减。[30]

《哥斯拉,怪兽之王!》在影院上映期间票房收入为1200万美元,该版本并不仅在美国上映,而且在全球50个国家上映,外币收入高达400亿日圆,超越原作在日本的票房收入。然而直到东宝发行该片之后,导演本多猪四郎才意识到《哥斯拉》已经被重新剪辑。

尽管海外版与原版对白与原剧本相比大相径庭,但自从电影上映以来,东宝就开始为哥斯拉采用“怪兽王”的绰号,并在此后多次出现在官方营销、广告和宣传材料中。[31]

评价

编辑

票房

编辑
 
拍摄中的《哥斯拉》

在日本首映期间,《哥斯拉》创下了东京首日票房最高的开场纪录,随后售出969万张票;是当年日本第八大观看人数最多的电影。这部电影在首映期间获得了1.83亿日元(略低于510,000 美元)的发行商租金,总收入225万美元。经通货膨胀调整后,这部电影在1954年的原始日本票房在1998年相当于137亿日元或105,000,000美元(相当于2021年的175,000,000美元)。

在2004年在北美的有限影院上映期间,《哥斯拉》在首映周末的票房收入为28,030美元,在有限放映结束时的票房收入为412,520 美元。对于2014年在北美的重新上映,《哥斯拉》在纽约的一家剧院获得10,903 美元的票房收入,并在放映结束时获得了 50,191美元的票房收入。在英国,这部电影在2005、2006年以及2016-2017年期间售出了3,643张限量发行票。

日本评价

编辑

在电影上映之前,怀疑论者预测《哥斯拉》这部电影会失败。待电影上映时,日本对于电影的评论褒贬不一。日本新闻在上映时的评价普遍偏低,其多数报导及评论家指责这部电影“利用了该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破坏,以及在拍摄开始前几个月发生的第五福龙丸事件意图博取观众同情”经常批评该片为“粗糙电影(ゲテモノ映画)”、或是“酷刑电影(キワモノ映画)”等较为负面性质的评价,尽管少许评论因其电影出色的特效而给予高度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导演本多自身的意图来做评价,称“人间剧部分是多余的”。东宝第一剧场的曾对于大量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许多人表达了对哥斯拉的同情。观众也曾抗议道:“为什么要杀哥斯拉?”和“我为哥斯拉感到难过”。担任主演的宝田明及工作人员也曾表示:“我对哥斯拉感到同情。”的相关意见。

上映多年后,本多猪四郎曾在《东京日报》上感叹道:“他们称它为怪诞的垃圾,并说它看起来像你会吐出来的东西。我为我的工作人员感到难过,因为他们已经很努力了!”。

其他评论曾表示,描绘一个喷火的有机生物体相当很奇怪。然而本多认为,在这部电影在美国获得好评后,日本影评人开始改变主意。他说:“第一个欣赏哥斯拉的影评人是在美国。当哥斯拉在那里以怪兽王哥斯拉的身份上映时! 1956 年,影评人说,‘首先,这部电影坦率地描绘了原子弹,从这些评估,开始影响日本的批评者,多年来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在日本本国获得了更多的尊重。1984 年,《电影旬报》杂志将《哥斯拉》列为日本影史有史以来20部最佳电影之一,而根据日本电影150部名作选中约370名日本影评人的调查,《哥斯拉》在日本最佳电影中排名第27位。此外这部电影获得了两项日本电影协会奖的提名,包括最佳特效及最佳电影。最终《哥斯拉》仅赢得了最佳特效,但输给了黑泽明的《七武士》。

黑泽明将这部电影列为他最喜欢的100部电影之一。根据据田中透露,最初上映初期仅有三岛由纪夫称赞这部电影,并表示:“这是一部表现出对原子弹的恐惧且有趣的电影,想法很棒,是一部有能力批评文明的电影。”[32],在此之后,包括小津安二郎手冢治虫淀川长治日语淀川長治水木茂也对《哥斯拉》给予称赞的评论。[33]

特摄电影研究员竹内博日语竹内博曾表示:《哥斯拉》导演、剧本、特效都是一流的,可以说日本没有怪兽电影能超越。科幻研究者大伴昌司日语大伴昌司表示,“《哥斯拉》是唯一一部擅长刻画焦虑和恐慌的电影,与其他的怪兽电影相比,它更是唯一一部将主线与特摄融为一体的电影。”

国际上的反应

编辑
 
拍摄《哥斯拉》的本多猪四郎导演
 
《哥斯拉》皮套模型的制作

《哥斯拉》从评论家那里得到了普遍的正面评价。在烂番茄根据74条评论,《哥斯拉》获得93%的成绩,平均得分为7.60/10。该网站的共识是:“《哥斯拉》不仅提供典型的怪兽电影剧情,还提供强有力的、发人深省的战后评论”[34]。在Metacritic根据20位评论家的评论,这部电影的评分为78/100,表明“普遍好评”。[35]

娱乐周刊》的欧文·格莱伯曼指出,《哥斯拉》正剧比1956年的海外版更“严””,但“它的基调更接近于像《巨蚁入侵英语Them!》这样庄严的美国B级恐怖电影,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哥斯拉》对于核武器以及广岛和长崎的著名隐喻,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疯狂、自虐。”[36]

来自《达拉斯观察家》的卢克 Y.汤普森为这部电影的效果辩护属于当时时代的顶尖技术,并认为观众会“对他们所看到的事物感到惊讶”,并表示“这不是标准的愚蠢怪兽横冲直撞的电影。” 《卫报》的彼得·布拉德肖给这部电影打了满分五颗星的成绩,称赞《哥斯拉》的故事讲述“尽热情而暧昧,专注于现代的核心主题”。[37] 来自《Reel Film Reviews》的大卫·努塞尔给这部电影打了1星半,称这部电影变成了“比引人入胜更乏味还要极端不稳定的叙事””,努塞尔批评本多“无法在电影提供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角色,并认为这部电影的结局“尽虎头蛇尾且毫无意义”,并总结道,《哥斯拉》完全缺乏旨在捕捉和吸引观众持续注意力的元素。[38][39]

Time Out》的基思·乌利希(Keith Uhlich)将这部电影评为五颗星(满分五颗星),称这部电影为“波普艺术般的净化”,并称赞这部电影的人物、主题和哥斯拉的存在是一个“有力而挑衅的隐喻”,更是核子时代焦虑的笨拙,体现源于人类自身的毁灭欲望。”[40],《华盛顿邮报》的德森·汤姆称赞这部电影的效果在当时“相当非凡”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可信”。尽管有些表演是较为“笨手笨脚”,但他认为这部电影有一种令人惊讶的强大推动力。[41]旧金山纪事报》的米克·拉萨尔称这部电影为“经典杰作”,并指出“哥斯拉”的存在是一个集体隐喻和集体噩梦,是一部传达着重样讯息的电影,它用令人毛骨悚然的诗歌,捕捉了50年前跺跺在人们脑海的恐怖。[42]


自上映以来,《哥斯拉》一直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佳的怪兽电影之一:评论家艾伦·帕金斯称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怪兽电影,还是一部重要的电影成就”。 [43]2010年,这部电影在《帝国杂志》的“世界电影最佳影片100选”中排名第31位。 2013 年,《滚石》将这部电影排在“史上最佳怪兽电影”榜单的第一名。 [44][45]2015年,《综艺》将这部电影列入“史上10部最佳怪兽电影”名单。[46] 2019年,《Time Out Film在》其“50部最佳怪兽电影”中将该片排在第9位。[47]

荣誉

编辑

1954年,圆谷英二凭借电影的特效获得了日本电影技术奖。 2007年,由Classic Media发行的电影DVD获得了兰道·哈顿经典恐怖奖的2006年最佳DVD奖,以及土星奖的最佳DVD经典电影发行奖。

影响

编辑

衍生作品

编辑

《哥斯拉》催生了一个多媒体专营权,总共包括36部电影,动画、游戏、书籍、漫画、玩具和其他媒体。当代,《哥斯拉》系列已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历史上制作最长的电影系列。自首次亮相以来,哥斯拉已经成为国际流行文化偶像,激发了无数创作对于其本身的模仿和致敬。 1954年的电影及其特效导演圆谷英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为特摄设定的模板,并在《哥斯拉》上映后将成为日本电影业必不可少的原型。

评论家和学者冰川竜介日语氷川竜介曾表示说:“若是迪士尼为美国动画创造了模板。同样圆谷英二则为日本电影业创造了新的模板。他们使用廉价但类似工匠的电影方法,却也让特摄变得独一无二。”

史蒂芬·史匹柏引用哥斯拉作为《侏罗纪公园》的灵感来源。

美国电影

编辑

1998年,三星影业上映由罗兰·艾默瑞奇执导且重新构想的重启电影《酷斯拉》 。艾默里奇希望他的哥斯拉与东宝的哥斯拉没有任何关系,但选择保留大量1954年电影的关键元素,他说:我们重新采用了原版电影的基本故事情节,因为这种生物是由辐射创造的,这也呈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我们所接受的。”

2014年,华纳兄弟传奇影业发布了由盖瑞斯·爱德华执导的重启版,同样名为《哥斯拉》 。爱德华表示,他的电影受到1954年电影的启发,并试图保留其中的一些主题,并指出:“哥斯拉是原电影中对于广岛的隐喻。我们想试图保留这一点,因此这部电影中,也且很多我们所保留当年电影的主题。”

相关轶事

编辑
  • 系列中对哥斯拉之死有明确描写的作品,仅有本作与1995年上映的《恐龙帝国》两部。另外,由人类本身来击倒哥斯拉的情节也仅在本片中出现(1984年版《哥斯拉》剧末虽然也以人类令哥斯拉坠入火山死亡的方式作结,但严格说来人类是靠自然力量将之击倒,而且续作《哥斯拉vs碧奥兰蒂》也设定哥斯拉仍然存活,因此无法视作哥斯拉在剧中死亡的作品)。
  • 恐龙帝国》片中,本片女主角山根惠美子再度登场,少年山田新吉的孩子们也登场了,但在本作中失去家人的新吉,因为在《恐》片中设定为山根博士的养子,因此姓氏为“山根”。另外片中还将山根博士的书房重现。
  • 尾形秀人与山根惠美子后来的关系,自《哥斯拉的逆袭》之后的各作品完全没有任何描述。但饰演惠美子的河内桃子曾提及,在《恐龙帝国》中她是以自行假设“惠美子因为介意过去的未婚夫芹泽大助之死,并未与尾形在一起且维持单身,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设定,来重新诠释此一角色(出自《ゴジラマガジン》VOL.7的专访,劲文社出版。另外同作品的电影本事中也有同样的记述)。
  • 香山滋执笔的本作小说版,于1955年由岛村出版于“少年文库”书系中首度发行,后来则有奇想天外社、小学馆スーパークエスト文库)、筑摩書房(ちくま文库)陆续发行复刊版本。
  • 当时的电影海报上曾出现二战旧日本军的零式舰上战斗机,但在剧中并未出现。
  • 为了令都市破坏场景尽量真实,圆谷、田中等人曾前往银座展开详细的建筑物考察;期间一行人还曾因为脱口而出“让这栋建筑(在电影中)烧起来”等语而遭到警察的诘问。
  • 本片于1955年在台湾以《原子恐龙》片名上映时,或许是片商注意到哥斯拉的名称与日文鲸鱼及猩猩发音接近之故,在当时报纸媒体所采用的宣传文案中,还出现了“猩猩与鲸鱼的私生子”这般奇特的介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erchant, Brian. A Brief History of Godzilla, Our Never-Ending Nuclear Nightmare. Vice. August 25, 2013 [June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2, 2018). 
  2. ^ Allison, Anne. Millennial Monster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une 30, 2006: 45–69. ISBN 9780520245655. 
  3. ^ Schnellbächer, Thomas. Has the Empire Sunk Yet?: The Pacific in Japanese Science Fiction.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November 2002, 29 (3): 382–396. 
  4. ^ Ryfle, Steve. Godzilla's Footprint.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Winter 2005, 81 (1): 44–68. 
  5. ^ Rafferty, Terrence. The Monster That Morphed Into a Metaphor.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 2004 [June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8, 2018). 
  6. ^ Jacobson, Mark. What Does Godzilla Mean? The Evolution of a Monster Metaphor. Vulture. May 16, 2014 [June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2, 2018). 
  7. ^ Martin, Tim. Godzilla: why the Japanese original is no joke. The Daily Telegraph. May 15, 2014 [June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4, 2018). 
  8. ^ Ryfle & Godziszewski 2017,第85页.
  9. ^ 森有礼. 現代表象文化論(5)「あの戦争」の記憶 : 『ゴジラ』(1954)における戦争体験と反復強迫. 国际英语学部纪要 (名古屋市: 中京大学国际英语学部). 2017-02-15, 19 (1): 3 [2019-04-18]. ISSN 1348-01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10. ^ Ryfle 1998,第25页.
  11. ^ Ragone 2007,第34页.
  12. ^ Ryfle & Godziszewski 2006,00:24:43.
  13. ^ 大ゴジラ図鉴 1995,第26页,“序”
  14. ^ 大辞典 2014,第41页,“COLUMN02 こんなゴジラもいた”
  15. ^ スーパージオラマシアター ゴジラ. ワンダーライフスペシャル 爱蔵版. 小学馆. 1992: 2015年1月. ISBN 4091024084. ゴジラ画報. B media books Special. 竹书房. 1993: 2015年1月. ISBN 4884752678. ほか。
  16. ^ Kalat 2010,第20页.
  17. ^ Ryfle & Godziszewski 2017,第88页.
  18. ^ Ryfle, Steve. GODZILLA 50th Anniversary Pressbook. SciFi Japan. [October 23,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4). 
  19. ^ Ryfle 1998,第26-27页.
  20. ^ Ryfle & Godziszewski 2017,第84页.
  21. ^ Ryfle & Godziszewski 2017,第83页.
  22. ^ Ryfle 1998,第31页.
  23. ^ 23.0 23.1 23.2 23.3 Romero, Anthony. CD: Godzilla (Perfect Collection 1). Toho Kingdom. [October 8,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8, 2021). 
  24. ^ Ryfle 1998,第33页.
  25. ^ Ryfle & Godziszewski 2017,第103–104页.
  26. ^ Ryfle & Godziszewski 2017,第104页.
  27. ^ Ryfle, Steve; Goldstein, Bruce. Godzilla 50th Anniversary Pressbook. SciFi Japan. December 6, 2007 [April 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7, 2018). 
  28. ^ Grobar, Matt. Alamo Drafthouse Sets 'Godzilla' Anniversary Screenings; 'Spencer' To Close Austin Film Festival; Lord & Miller Headlining Infinity Fest – Film Briefs. Deadline Hollywood. October 7, 2021 [October 7,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7, 2021). 
  29. ^ Ryfle & Godziszewski 2017,第105页.
  30. ^ Ryfle & Godziszewski 2017,第106页.
  31. ^ Kalat 2010,第29页.
  32. ^ 人・輝ける先輩達 戦後大衆文化の旗手(1) ゴジラ(神)を放った男 映画プロデューサー 田中友幸氏 (中32回). 大阪府立八尾高等学校同窗会公式サイト. 大阪府立八尾高等学校同窗会. [2019-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4). 
  33. ^ 佐野史郎“赞辞を赠ったのは、三岛由纪夫と、巨匠・小津安二郎监督くらいだったと闻いています”(週現 『熱討スタジアム』第97回 日本人の10人に一人が観た第1作 スピルバーグにも影響を与えた 特撮の元祖にして、最高傑作! 世界一有名な怪獣ゴジラを語ろう. 现代ビジネス. 讲谈社. [2014-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34. ^ 《Godzilla》.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October 16, 2021]. 
  35. ^ 《Godzilla》.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October 16, 2021]. 
  36. ^ Gleiberman, Owen. Godzilla. Entertainment Weekly.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3, 2017). 
  37. ^ Thompson, Luke Y. Burning Japanese. Dallas Observer. June 17, 2004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5, 2020). 
  38. ^ Bradshaw, Peter. Godzilla. The Guardian. October 13, 2005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5, 2020). 
  39. ^ Nusair, David. Godzilla. Reel Film Reviews. January 9, 2014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6, 2019). 
  40. ^ Uhlich, Keith. Godzilla. Time Out. April 15, 2014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5, 2020). 
  41. ^ Thomson, Desson. 'Godzilla,' Uncut and Unmatched.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14, 2004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5, 2018). 
  42. ^ LaSalle, Mick. Godzilla.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May 7, 2004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5, 2020). 
  43. ^ Perkins, Allen. Review: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s Godzilla. SciFi Japan. November 18, 2011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5, 2020). 
  44. ^ Green, Willow. The 100 Best Films Of World Cinema. Empire. June 11, 2010 [December 25,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5, 2020). 
  45. ^ Murphy, Alexis; Ring, Julian. Best Monster Movies of All Time. Rolling Stone. July 15, 2013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5, 2020). 
  46. ^ Khatchatourian, Maane. 10 Best Monster Movies of All-Time. Variety. June 12, 2015 [August 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5, 2020). 
  47. ^ The 50 best monster movies. Time Out. October 8, 2019 [July 2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5, 2020). 

外部链接

编辑